第三讲 唐朝后期政治
- 格式:ppt
- 大小:6.61 MB
- 文档页数:87
唐朝后期的政局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安史之乱的内容、经过及影响;藩镇割据及其严重后果;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及其主要特点,唐朝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1.从唐玄宗前期与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分析,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以王仙芝、黄巢起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动作战的特点,与学过的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民战争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其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
同时,开元年间开始的军事举措失当,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
2.安史之乱以后,在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政府之间连年混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也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3.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4.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这次农民战争所体现的“平均”的思想及流动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要点一、安史之乱1.安史之乱的原因2.安史之乱的经过3.安史之乱的影响二、藩镇割据1.藩镇林立局面的出现2.藩镇的特点3.藩镇割据的影响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宦官专权2.朋党之争四、唐末农民战争1.唐末农民战争的原因2.唐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及其特点3.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五、唐朝灭亡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为一课时,属于标有★的课,不列入考试范围。
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二、导入新课:讲述新课前,启发同学回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勾画出盛唐时期,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一、安史之乱1.原因①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2.安史之乱的爆发及经过3.影响二、藩镇割据1.藩镇割据的形成2.特点3.影响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宦官专权2.“牛李党争”及影响四、唐末农民起义1.原因:土地兼并、吏贪赋重2.经过:鲁豫起义、流动作战、占领长安、建国“大齐”、未追唐军、兵败3.唐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统治在用人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在用人问题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唐太宗时,朝臣进谏成风,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唐玄宗初期官吏多而滥,他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裁汰冗员。
由于能采纳诤言,善用人才,政治较为清明,是唐前期一百年间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得人者昌”。
唐玄宗统治后期情况怎样?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走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
首先请看安史之乱。
【讲授新课】一、安史之乱提问:“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布置学生看书,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归纳)1.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军备废驰⎧⎨⎩唐玄宗执政廿余年以后,陶醉于业已取得的成就和王朝表面的繁荣,不再图进取,所谓“清静无为”,“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①更加推崇道教。
741年,玄宗命令设立专门研究道教的学校,命名为崇玄学,把它们作为国子监的一部分,以使考生按照明经科的模式,为参加关于道教经籍的专门考试(道举)作准备。
747年,《道德经》正式被宣布为最重要的经籍。
从743年起,老子被授予一系列越来越崇高的称号。
此外,在743年,玄宗采用新年号天宝,它具有道教的涵义,以表示其天命统治的性质有了变化。
②他还一反前期限制佛教的做法,对他在位期间传入的密宗佛教有很大兴趣。
第四章★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藩镇割据及其严重后果;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及其主要特点;唐朝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1.对比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事件因果联系的能力。
3.通过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介绍,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以王仙芝、黄巢起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动作战的特点,与学过的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民战争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以及开元年间开始的军事举措失当,酿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2.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3.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特别是士族势力)。
这次农民战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及流动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藩镇割据的严重危害。
难点:军事举措失当是造成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应从起因、发展给学生作一简明的解释;对唐玄宗、黄巢的评价。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将有关地图、表格制成幻灯片、“唐朝前期的繁盛”多媒体课件。
学生:复习唐朝前期盛世概况和预习新课;收集安禄山、杨贵妃、黄巢等人的资料。
教学设计从两方面理解唐朝后期的政局: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包括中央政权与地方藩镇的对抗,中央内部的矛盾,藩镇与藩镇的混战;另一方面是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这些矛盾斗争构成了唐朝后期的政局。
然后,分析这些矛盾斗争的表现、因果联系和最终结果。
中央集权削弱,其原因是藩镇强大,而藩镇强大则是安史之乱的恶果,因此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掌握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其严重后果。
3.掌握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及不良影响。
4.掌握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特点和意义。
德育目标1.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了解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
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导致唐朝由盛而衰。
从而认识:政治清明则昌盛,政治腐败则衰弱。
2.分析藩镇割据的影响,认识:割据分裂、混战将削弱政府的统治,也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
3.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这些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要繁荣昌盛,必须上下团结一心。
4.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王朝的统治,也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在这次农民战争中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动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农民战争水平的不断发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评价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分析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出现的原因和性质,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指导学生把唐末农民战争与以往学过的农民战争相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民战争的能力。
●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
2.藩镇割据的危害。
●教学难点1.安史之乱的原因,为什么军事举措失当是造成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
2.对唐玄宗的评价。
3.弄清楚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起义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地图:《唐朝疆域图》。
3.课前准备好的投影图片:《唐朝历史发展简图》《唐玄宗前、后期统治行为对比表》《“安史之乱”经过示意图》。
高三历史唐后期的政局和隋唐制度的革新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唐后期的政局和隋唐制度的革新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安史之乱;三省六部制确立、完备和积极作用与意义;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及其作用和意义;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两税法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2. 难点:唐朝后期政局的特点及唐朝灭亡的原因。
两税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第三节唐后期的政局(阅读课)唐朝前期,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呈现出封建社会的繁盛景象。
但强大的唐朝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历史性变化,安史之乱成为这一变化的转折点。
(一)安史之乱1. 原因:(1)唐玄宗统治后期,任用奸佞,政治腐败。
(2)军事措施失当,“外重内轻”,边镇兵力急剧增长,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中央所辖军队战斗力较弱,军备废弛。
2. 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在X阳起兵,发动叛乱,直逼某某、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某某。
直至763年唐军才最后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史称“安史之乱”。
影响:破坏了北方经济;削弱了中央集权;边防空虚,少数民族趁机进扰;唐朝由盛转衰。
同时,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
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二)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这就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藩镇的特点:政治上有自主权,职位可世袭,不受中央委派;经济上有财权,拥有割据一方的经济基础;军事上拥兵自重。
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造成连年混战。
它不但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而且给广大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 宦官专权唐玄宗天宝后期,宦官逐步参政。
此后,宦官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定,官员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他们把持。
宦官是一股黑暗的势力,使唐朝的统治遭到严重削弱。
唐朝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
2. 朋党之争唐朝后期,朝廷的高官相互结成朋党,排斥异己。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学习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藩镇割据的严重危害;唐末农民战争。
疑难解析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的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与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
唐朝后期,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的腐朽是唐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而“安史之乱”是其转折点。
但唐朝衰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政治上有“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其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是主因;宦官专权造成了政局混乱黑暗;朋党之争使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崩溃。
经济上则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
由上述因素导致的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朝统治,使唐朝名存实亡。
基本训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从治到乱是历史上常见的变化。
“安史之乱”揭开了唐朝衰落的序幕,唐朝后期政治更加腐败。
据此回答1~5题1.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A.“安史之乱”B.杨贵妃受宠C.宦官专权D.玄宗政治腐败2.“安史之乱”的实质是A.统治阶级内部的宫廷斗争B.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统治权的斗争C.少数民族同汉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D.少数民族分裂国家的叛乱3.唐玄宗后期,藩镇权限的增大,表明A.唐玄宗重视边境防御B.节度使的野心不断增大C.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D.朝廷衰败,中央集权削弱4.唐朝后期藩镇的特点不包括A.政治上拥有自主权B.完全掌握藩镇的财权C.拥有强悍武装D.把持国策的制定5.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B.地方权力过分膨胀C.“安史之乱”的影响D.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使政治黑暗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据此回答6~10题。
6.唐朝后期的朋党之争,实质上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B.宦官和外戚两大集团的斗争C.中央政权与藩镇割据之间的斗争D.统治阶级两大派别争夺中央权力的斗争7.唐朝后期宦官专权达到极点,其形成根源是A.由“安史之乱”造成的B.由藩镇割据而导致的C.由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D.由朋党之争而引起的8. 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A.农民战争B.宦官专权C.藩镇割据D.朋党之争9.农民起义军首次提出平均思想是A.秦末农民起义B.东汉末年黄巾起义C.隋末农民战争D.唐末农民战争10.唐末农民战争的特点是流动作战,主要表现在A.山东农民到河南参加起义B.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却未建立根据地C.“大齐”政权没有追歼唐朝残余军队D.开进长安后继续前进,没有巩固政权二、非选择题美国在“9•11事件”后经济大幅度滑坡,阿富汗的长期战乱则使其社会经济濒临崩溃。
高三历史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一节短暂的隋朝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二. 重点、难点:1. 重点: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 难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和认识第一节短暂的隋朝(一)隋的建立和统一1. 隋的建立和统一情况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杨坚即隋文帝。
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力日强。
589年,他派杨广率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2. 隋统一的原因主要有首先,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
南北统一条件成熟。
其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三,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
第四,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3. 隋统一的意义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
(二)隋朝的建设隋文帝在立国初年开始了多项建设。
隋炀帝时,建设规模更加扩大。
隋朝重要的建设项目有:1. 兴建两都:长安大兴城,东都洛阳。
隋初,文帝令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营建大兴城。
炀帝时,又令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城。
两都宏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
2. 广设仓库。
隋朝在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有洛口仓、含嘉仓等。
仓库规模之大,积储之多,前所未有。
3. 开通运河。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学习中扩展思维:大运河开凿的条件、地理范围怎样?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如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大运河开凿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条件:①我国的主要河流,其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交通不便。
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
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
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