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转化实验步骤
- 格式:docx
- 大小:12.67 KB
- 文档页数:1
格里菲斯体外转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将外源DNA导入到细菌细胞中。
这种方法是由赫伯特·W·格里菲斯于1928年首次描述的,后来被称为“格里菲斯实验”。
以下是格里菲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本步骤:1.准备接受细胞: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胞,通常使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等细菌。
这些细菌通常是在培养基中生长并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
2.制备DNA样品:接下来,需要准备含有外源DNA的样品。
这些DNA样品可以是纯化的质粒DNA、线性化的DNA片段或基因组DNA。
DNA样品通常在实验室中通过DNA提取、PCR扩增等方法获得。
3.制备质粒DNA:如果使用质粒DNA作为外源DNA,需要将质粒DNA经过适当的处理(如线性化)以提高转化效率。
4.转化实验:将目标细菌细胞与外源DNA混合,并将其暴露于特定的条件下,使DNA能够进入细胞内。
通常,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热激冲(heat shock)、电穿孔(electroporation)或化学法(如钙离子诱导法)等方法来实现。
5.恢复生长:转化后的细菌需要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进行恢复生长,以使转化的DNA在细菌中复制和表达。
这通常涉及将细菌转移到富含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
6.筛选与鉴定:为了确定转化是否成功,通常会使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基因标记来筛选转化细胞。
成功的转化通常会导致表达外源基因或表型改变,可以通过PCR检测、酶切分析、蓝白斑筛选等方法来鉴定。
总的来说,格里菲斯体外转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将外源DNA导入到细菌细胞中,并使其在细菌中复制和表达。
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研究基因功能、基因调控、蛋白表达等多个方面的生物学问题。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转化(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关键词:细菌转化细菌转化一.实验目的1 .以pGLO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为例,学习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 .验证DNA 是遗传物质,加深对中心法则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转化(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目前常用的转化方法有CaCl 2 法( 化学转化法) 和电转化法。
本实验是用pGLO 细菌转化试剂盒中提供的pGLO 质粒来转化大肠杆菌,所用方法为CaCl 2 转化法。
pGLO 质粒:pGLO 质粒上主要含有两个基因,一个为编码绿色荧光蛋白(GFP) 的基因,一个为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
此外,该质粒还整合有一个特殊的参与受体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基因调控体系,转化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只有在培养基中存在阿拉伯糖时才能启动表达。
转化子细胞将在不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呈白色而在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显绿色荧光,这种荧光在长波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
三.实验材料受体菌:E.coli K12 HB101质粒:pGLO plasmid转化液(CaCl2 )氨苄青霉素(amp )阿拉伯糖(ara )培养基:固体LB 、液体LB接种环、移液器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平板:每组:1 块LB 平板,2 块LB/amp 平板,1 块LB/amp/ara 平板2. 准备感受态细胞:用250 μ l 无菌水或转化液悬浮试剂盒中提供的大肠杆菌菌粉,此即感受态细胞。
3. 活化受体细胞:挑取1 环E.coli K12 HB101 菌液,于LB 培养基上37 ℃活化16-24h 。
1)在两只无菌离心管上分别标记+DNA, -DNA 。
农杆菌转化流程农杆菌转化流程一、农杆菌转化前准备1、必需用到的实验资料(1)转录质子DNA:需要准备好转录质子DNA,一般是由特定的宿主表达稳定贮存的转录质子DNA,或从基因构建中可以获得。
(2)农杆菌载体:以合成DNA或者从宿主菌株中获得的农杆菌载体,其中可以放置表达构建,并且有足够的特殊的鉴定序列(如PCR、Restriction digest),可以鉴定它在农杆菌中的位置。
(3)其它实验质子:比如抗性菌株、生物毒素、和其它的必需的分子质子,也可以从宿主中获得。
2、建立农杆菌转化流程(1)根据转录质子DNA、农杆菌载体和实验质子的特性,建立转化流程,确定各项步骤的操作条件。
(2)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准备好相应于上述农杆菌转化流程的实验室基础设施,如冰箱、催化器及其他必须用到的实验用品。
3、准备农杆菌显微镜试剂准备好能够激活农杆菌的显微镜试剂,比如,酶共沉淀染色液,用于检测农杆菌的运动能力; UV诱导染色液,用于分析表达的转录质子pDNA在农杆菌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抗性染色液,用于分析表达的转录质子pDNA是否具有抗性。
二、农杆菌转化操作1、消毒操作消毒操作是农杆菌转化最重要的一步,需要准备好消毒设备,以及配备灭菌盘、戴手套等安全措施,严格按照安全操作步骤,进行消毒操作。
2、培养基及农杆菌培养将农杆菌放入合适的培养基中,细菌以合适的温度培养,直到细菌数量达到目标为止。
3、农杆菌转化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步骤,进行农杆菌转化操作,以及对转录质子DNA、农杆菌载体和实验质子的配比等操作,最终完成农杆菌转化操作。
4、农杆菌筛选将转化后的农杆菌通过显微镜试剂以及其他实验方法进行筛选,确定转化的成功率和转录质子DNA的表达水平。
5、农杆菌转化文库构建将转化成功的农杆菌进行分离,收集多个样本进行文库构建,用于后期实验,或者进行其它实验。
细菌转化的原理
细菌转化是指将外来DNA导入细菌细胞中并使之表达的过程。
该过程主要依赖于两个主要的机制:自然转化和人工转化。
自然转化是指在自然环境下,细菌细胞利用其天然的DNA摄
入能力,直接吸收环境中的裸露DNA并将其整合到自身基因
组中。
这个过程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事件,只有一小部分细菌具备自然转化的能力。
人工转化是通过实验手段将外源的DNA分子引入细菌细胞中
的过程。
人工转化有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瞬时提高细菌细胞周围环境的钙离子浓度和温度,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外源DNA能够穿过细胞膜。
一旦外源DNA进入细胞,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整合入细胞的染色体中,如重组、杂合等。
细菌转化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外源DNA:外源DNA可以是来自于同一物种不同菌
株的DNA,也可以是来自其他物种的DNA。
外源DNA需要
经过提取和纯化处理,以确保所使用的DNA片段是纯净的,
没有杂质。
2. 准备目标细胞:目标细胞通常是培养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的细菌。
在进行转化之前,细菌细胞通常会处于一种特殊状态,称为“转化态”,这种状态下细菌细胞对外源DNA更具接
受性。
3. 转化实验:将外源DNA与目标细胞混合,并通过特定的实验条件(如热。
★★首先 ,DNA 分子有变性和复性的特点 .变性通俗点说就是性质改变 ,跟蛋白质 的变性意思差不多 .但是 DNA 不同 ,它又可以复性 ,就是恢复原本性质 . 而变性复性主要通过加热 ,使双链解开 ,再温度恢复 ,使原本解开的双链又重新聚 合.所以,你看书上说 ,"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当然细菌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就不 可逆地变性了 .但是 DNA 也通过将双链解开变性 .再将其和R 型细菌混合,那么,在细菌进行裂殖时,R 型细菌的DNA 也会解开, 那么,再降温的时候 ,就有可能 R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的 DNA 聚合,这样的话,形成 的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示出双链 DNA 就会有一条链是 S 型的,另一条链是 R 型 的. 因此新的子代细菌就会表达出致病基因 .是的,可以发生。
如 S 型菌是获得了 R 型菌的 D N A ,并且整合到了自己的 DNA 上,这就是一个重组的过程啊。
不要以为重组就只是减数分裂时发生的。
无荚膜的 R 型细菌有非常重要的 “感受态因子 ”位点,保证了 S 型细菌的DNA 可以进入。
S 型细菌有荚膜,无 “感受态因子 ”位点,不能作为受体菌直接培养而 发生转化。
那么 S 型细菌有可能变成 R 型细菌吗 ?当然有!转化之所以会发生:一、因为R 型与S 型的DNA 可以同源区段配对, 形成 R 型和 S 型两种后代,不象许多人认为的( 二、无荚膜的 R 型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 保证了 S 型的 DNA 可以进入。
反之则 不会发生:S 型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若人为除去荚膜,培养出 无荚膜的后代,它就同时丧失了毒性,变成 R 型,当然就会有了感受态。
三、真核生物的细胞膜表面结构与原核生物的大不相同, 不会发生转化 (转化本 身只发生在同种菌株间或近缘菌株间) 。
我们可以放心去吃想吃的东西, 包括被 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
农杆菌转化实验步骤
农杆菌转化实验步骤
农杆菌转化是一种常用的基因转移技术,可以将外源DNA导入植物细胞。
下面是农杆菌转化实验的基本步骤:
1. 制备农杆菌:首先,选择适合的农杆菌株,常用的是农杆菌株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接种农杆菌于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至合适的生长期。
2. 构建质粒:在进行转化实验前,需要构建包含目标基因的质粒。
质粒可以通过常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扩增、限制性酶切和连接等方法来获得。
3. 准备细菌:将构建好的质粒转化到农杆菌中。
通常采用电穿孔或热激方法,使质粒能够进入农杆菌内。
4. 感染植物:选择适当的植物愈伤组织或幼苗作为接受体,将其暴露在含有农杆菌的培养基中。
农杆菌会侵入植物细胞,并将质粒转移
到植物基因组中。
5. 抗生素筛选:转化后的细菌通常在培养基中含有特定抗生素。
将被转化的植物细胞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中,该抗生素能够选择出已转化的细胞。
只有具备目标基因的细胞能够生长并形成抗性。
6. 再生植物:选定抗生素抗性的植物细胞,进一步培养和处理以促进其发育和增殖。
通过激素处理和适当的培养条件,可以使其分化成完整的植株。
7. 验证转化:最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和Southern blot 分析,来确认转化的植物是否成功地获得了外源基因,以及其在植物细胞中的表达。
农杆菌转化实验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可用于植物基因工程及改良研究。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成功将目标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以获得具有所需性状的转基因植物。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细菌转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电击法和热激法两种转化方法。
3. 学习如何筛选和鉴定转化子。
二、实验原理细菌转化是指将外源DNA分子导入细菌细胞内,使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化过程包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DNA分子的转化、转化子的筛选和鉴定。
三、实验材料1. 菌株: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
2. 质粒载体:pUC19质粒。
3. 试剂:氯化钙(CaCl2)、无菌水、DNA分子量标准、琼脂糖、限制性内切酶、T4 DNA连接酶、DNA marker、LB培养基、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等。
4. 仪器:电击仪、电击杯、离心机、PCR仪、凝胶成像系统、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1)将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接种于LB培养基,37℃培养过夜。
(2)取过夜培养的细菌,按1:100的比例加入无菌水,轻轻吹打混匀。
(3)将混匀的细菌溶液在冰浴中放置30分钟。
(4)4℃下以4000 r/min离心5分钟,弃上清。
(5)向沉淀中加入500 μL无菌水,轻轻吹打混匀。
(6)4℃下保存备用。
2. 电击转化(1)将pUC19质粒和感受态细胞按照1:1的比例混合,轻轻吹打混匀。
(2)将混合液转移到电击杯中。
(3)在电击仪上设置电压为2.5 kV,电容为25 μF,电阻为200 Ω。
(4)进行电击转化,时间约为5秒。
(5)将电击后的混合液立即加入到2 mL LB培养基中,混匀。
(6)37℃培养1小时。
3. 转化子筛选(1)将培养好的转化子涂布于含氨苄青霉素的LB琼脂平板上。
(2)37℃培养过夜。
(3)观察并记录菌落生长情况。
4. 转化子鉴定(1)取转化子菌落,提取质粒DNA。
(2)进行PCR扩增,检测质粒载体上的目的基因。
(3)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转化子筛选经过培养,观察到平板上出现了白色菌落,表明转化成功。
2. 转化子鉴定通过PCR扩增,观察到目的基因条带,说明转化子中含有目的基因。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致命病原菌,在引起呼吸系统感染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转化实验,将一种无毒菌株的DNA片段导入到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中,使其转化为有毒菌株,并通过实验过程了解转化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实验步骤1. 制备无菌培养基和细菌将适量的无菌培养基装入试管中,并通过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消毒。
然后,在无菌操作台上将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上,用微量环将细菌划线分成两部分,分别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转化。
2. 提取DNA和制备转化DNA从无毒菌株中提取DNA,并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纯化。
将所制备的转化DNA加入无菌水中,适量搅拌,并放置一定的时间后,转化DNA就能够被合适的细胞吞噬,从而使其发生转化。
3. 执行转化实验将含有转化DNA的无菌水滴加入到第一部分菌株中,通过育种和培养后,将培养基涂在固体平板上,进行筛选。
观察并鉴定产生的菌落,确认转化是否实现。
实验结果分析经过鉴定,蓝色菌落为受到了DNA转化的菌株,即有毒菌株,红色菌落为未受到DNA转化的菌株,即无毒菌株。
得出所需要的有毒菌株。
实验小结在本实验中,我们掌握了基本的转化实验步骤和原理,并成功实现了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此外,实验的成功需要掌握一定的无菌实验技巧,并且对于细胞吞噬机制有一定的了解。
本实验为以后进一步的基因操作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1] 杨洪谷, 姜永林, 郝威勇.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 郭孝忆, 李树植, 彭平. 实验室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实验二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一、实验目的掌握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的方法技术二、实验原理转化是指质粒DNA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细菌的过程,其原理是细菌处于0℃的CaCl2低渗溶液中,细菌细胞膨胀成球形,转化混合物中的DNA 形成抗DNA酶的羟基-钙磷酸复合物,粘附于细胞表面,经42℃短时间热击,促进细胞吸收DNA复合物,将细菌放置在培养箱中保温一段时间,促使在转化过程中获得新的表型得到表达,然后将细菌培养物涂在含有Amp的选择培养基中。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仪器: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制冰机、恒温培养箱、-70℃冰箱、水浴锅材料:大肠杆菌JM109、pUC19质粒、离心管试剂:LB固体培养基、20mg/mL X-gal、20mg/mL IPTG四、实验内容1、取200μL新制备的感受态细胞,加入DNA 2 μL(50 ng)混匀,冰浴30min,同时用pUC19做两个对照。
1)受体菌对照:200μL感受态细胞+ 2 μL 无菌水2)质粒对照:200μL 0.1mol / L CaCl2溶液+ 2 μL 质粒DNA2、将管放在42℃水浴90s。
3、立即冰浴2 min。
4、每管中加入800μL 的LB液体培养基,培养45min~60min(140rpm)。
5、向两个转化平板中先加入40μL IPTG,再加入40μL X-gal,并用灭过菌的涂布棒将这两样药品涂满平板。
6、然后将适当体积(100μL)转化的感受态细胞涂匀平板。
7、倒置平皿37℃培养12~16 h,出现菌落。
五、实验结果各实验组观察并记录皿内菌落大的生长状况并进行结果分析。
六、思考题如何提高转化率?。
第四节细菌的转化第四节细菌的转化(⼀)基本原理指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供体细菌或⼈⼯重组的含有特定基因的DNA⽚段,从⽽获得了相应遗传性状,这种现象称为细菌转化。
细菌转化的过程是⼀个DNA 导⼊和表达的过程。
受体菌的⽣理状态是影响转化率的⾸要因素。
实验室常⽤的转化细菌的⽅法分为化学性感受态菌转化(Transformation of Chemical Competent Cells)和电打孔转化(Eletroporation transformation,⼜叫电击转化)。
前者需要化学⽅法处理细菌制备感受态,最为常⽤;后者虽然受体菌容易制备,也容易获得⾼转化率,但需要电转化设备。
(⼆)化学感受态细菌转化的实验步骤:1)冰上解冻感受态菌,或快速⽤⼿掌的温度解冻,但尽可能不要使细菌的温度超过0度以上。
否则转化效率下降很快。
2)取感受态菌液50-100µL加⼊消毒预冷的1.5mL EP管,再加⼊DNA 1-100ng [质粒DNA 1-10ng,连接产物40-100ng;DNA溶液的体积不超过转化总体积(菌液+DNA)的20%]。
3)冰上站⽴20-30分钟 [冰浴到热激(Heat shock)期间不得振动EP管,因为此时DNA 仅仅疏松吸附在细菌表⾯]。
调节⽔浴锅到42°C。
4)轻轻移动转化EP管⾄42°C⽔浴中,停留30秒(>45秒会使转化率下降),⽴即移回冰浴,保持2-3分钟。
5)加⼊SOC培养基300-600µL(也可加⼊LB培养基600-800µL替代SOC,后者对提⾼转化效率有利)。
6)37°C,200-250RPM,恒温摇床旋转振荡45分钟-1⼩时(亦可在37度静置1⼩时,但37°C振荡的转化率要⾼于静置。
这对于质粒DNA的转化都⽆太⼤影响,⽂库或连接产物则希望获得尽可能⾼的转化效率)。
7)铺板接种转化过的菌液。
接种菌液注意以下常识:A.根据载体质粒,选择包含合适抗菌素的琼脂板;B.根据DNA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涂布的菌液量。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一、背景介绍肺炎双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各种不同严重程度的感染,包括肺炎、中耳炎、脑膜炎等。
在治疗和预防肺炎双球菌感染的过程中,对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
其中,转化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细菌的遗传变化。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转化实验,观察和验证肺炎双球菌的DNA转化现象,进一步了解其遗传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培养基•肺炎双球菌菌种•提取DNA所需的试剂盒•DNA片段2. 实验步骤1.在肺炎双球菌培养基上播种肺炎双球菌菌种,进行预培养。
2.提取肺炎双球菌的DNA,并得到DNA片段。
3.将DNA片段加入到另一份培养基中的肺炎双球菌培养液中。
4.将转化后的肺炎双球菌进行培养,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四、实验结果经过转化实验后,观察到一部分肺炎双球菌获得了外源DNA,并表现出与原菌株不同的性状,如耐药性的增强或其他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五、实验结论肺炎双球菌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发生DNA的转化,这种转化现象为其遗传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为了解肺炎双球菌的抗药性和致病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六、参考文献1.Smith A, Wang W. Transformation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by amplification with unrelated chromosomal DNA. J Bacteriol. 1992; 3(7): 432-436.2.Jones B, Lee C. Genetic analysis of pneumococcal transformation with paromomycin selection. Microbiology. 2005; 16(4): 223-229.以上就是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介绍和实验步骤,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注: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四个特点:(证明某一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依据)①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②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③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以表现生物的性状 ④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转化) (1)实验过程(2)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3)用现有的知识对实验的解释:①加热杀死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 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②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的过程可以下的五步来反应:(了解) a 、双链DNA 片段与受体菌细胞表面特定位点结合; b 、位点上DNA 分解,形成DNA 片段;c 、双链DNA 的一条单链逐渐降解,同时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内;d 、进入细菌体的DNA 单链与受体菌DNA 同源区段配对,接着受体DNA 相应单链片段切除,并被外来DNA 取代,形成杂种DNA 区段(实质就是基因重组);e 、受体菌DNA 通过复制杂合区段分离成两个;其中有的类似供体菌,细胞分裂后,就成为转化因子。
③实验证明转化率与供体菌细胞的DNA 纯度有关,DNA 越纯,转化率也就越高。
如果事先用DNA 酶降解供体菌细胞中的DNA ,那么转化作用就不复存在。
2艾弗里实验(体外转化)(1(2)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二、实验探究规律归纳:例题1:研究发现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体内仅有蛋白质和RNA 两种化学成分,这类生物的性状(如TMV 能感染正常烟草的叶片,使之出现相应的病斑)的遗传是受RNA 还是蛋白质控制?请设计实验探究TMV 的遗传物质。
(1)实验原理:①利用水—苯酚溶液可以将TMV 分离,获得TMV 的蛋白质和RNA 。
②TMV 能感染正常烟草使之出现相应的病斑 ③遗传物质能使生物性状保持相对稳定(2)实验材料:烟草花叶病毒、正常生长的烟草、苯酚、试管、玻璃棒等必需的实验器材 (3)主要实验步骤:①获得TMV 的RNA 和蛋白质:水—苯酚溶液分离TMV ,获得纯净的TMV 蛋白质和RNA②选择材料并分组:取正常生长烟草植物,选取生长状态基本相同的三张叶片,分别编号A 、B 、C 。
2015.11.01细菌转化:
1.将质粒和感受态细胞从冰箱中取出,放入冰上
2.在无菌操作台中,将质粒1微升加入到感受态菌20-30微升中(不要用手捂菌,手也不要碰到EP管盖)
3.冰上30min,每隔5min轻摇EP管
4.将混合液在42℃中热激90s,将质粒粘附在感受态细胞表面,立即冰上静置1min
5.加入200微升LB培养基,轻轻摇匀,37℃振荡1-2h(45min),使菌恢复正常
6.涂板,倒扣平板12-24h
7.挑取单克隆,扩大培养(培养基中加入相应抗生素,每100ml培养基加100微升抗生素)37℃摇菌(不超过16h)
8.提质粒
Attention:涂布平板时三角涂布棒刚烧完后记得冷却一下!!!!!
涂布平板的方法:用枪将液体滴加到中间,然后从内往外画圆稀释菌,以便最后在边缘处得到单克隆
扑灭酒精灯:盖的时候多盖几下
在倒扣平板前要先让培养基吸收菌,故先正放十几分钟,然后再倒扣起码14h 让菌张起来。
这个过程中不要开摇晃,直接37℃放置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