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贡文书看清代的朝贡体系
- 格式:docx
- 大小:28.43 KB
- 文档页数:5
解析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者都有种怪癖,他们不喜欢占领⼟地,还喜欢玩分封制,体验当⽼⼤的感觉,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外外都会有⼀群例如朝鲜、越南这样的国家始终活着的原因。
在明朝最⿍盛时期⾥,永乐帝三征蒙古、七下西洋弘扬国威,此时,全世界归顺于明朝的属国多达150多个的历史之最,其中藩属国60个,⽽明皇帝为了⽅便管理⼤⼤⼩⼩上百个依附于明朝的属国,⽽特意将它们分成了:朝贡国、藩属国、附属国、服属国、赠贡国、屏藩、藩屏等许多类。
⼤明南洋朝贡贸易靠武⼒占领起家的清朝则就没明朝这么好⾯⼦了,在清朝江⼭稳固之后,康熙帝吞并、废除了⼤多数的⼩国和诸侯国,并将所有属国归类为简化为:朝贡国、藩属国和附属国三类。
这三种从古⾄今存在最长久的三种属国类别,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最初的藩国所有属国形式中最先出现的是藩属国,⽽其的定义是指保有部分主权,并且可以管理⾃⼰内政,但在外交、⽂化、经济等⽅⾯要受制于其宗主国的国家。
最突出的例⼦就是明王朝管制下的朝鲜。
藩属国的形成要归功于汉⾼祖刘邦。
藩属国实质上是藩国与属国的合称,藩国始于周朝之初,周武王灭商之后将⼟地分封给有功之⾂,也就是后来的齐、楚、燕、韩、赵、魏、秦等等的各个诸侯国。
⽽藩国设⽴的作⽤和原因,⼤多可以⽤《左传》中的⼀句:“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来概括。
属国则晚藩国了好⼏百年,它始于战国,⾸次出现是在秦国的兵器铭⽂中。
属国在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各国因为科技⽔平远超周边其他民族,所以他们根本看不起其他各类异族,在周朝法律中,对待⾮华夏⼈的唯⼀做法就是屠杀和奴役,⽽他们所建⽴的国家也必然会遭到中原王朝的各种针对。
可到了战国时期,中原乱了套,各个诸侯国之间也没春秋时期那么团结。
以秦国、赵国、楚国为例的边缘国家,他们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例外的都开始改⾰图新,⽽古代冷兵器作战拼的就是⼈⼝,充⾜的⼈⼝代表充⾜的⽣产⼒和兵源,为了秦赵等国改变多年的排外政策,从国外乃⾄异族那⼉获取⼈⼝,例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穆公称霸西戎。
朝贡体系的历史朝贡体系是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起始于唐代,延续至明清时期。
该体系基于一种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朝贡礼仪来保持与周边国家的稳定关系,同时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扩散的重要渠道之一。
本文将探讨朝贡体系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外交中的作用。
一、起源与发展朝贡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时代。
早在周代,中国就建立了一种朝贡制度,通过国君朝见天子,并以贡献珍贵物品来表示臣服和友好。
这种制度得到了秦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外交的一项重要手段。
随着唐朝的兴起,朝贡体系进入一个全盛时期。
唐朝时废除了分封制度,统一全国,通过大唐的强大实力吸引了周边各国朝贡。
唐朝不仅接受各国的朝贡,还派遣使臣到各国朝见国王,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友好关系。
这种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东亚地区的中心国家。
随着宋代的到来,朝贡体系又有了新的变化。
宋代以优越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著称,使得中国成为周边国家的榜样和目标。
越南、琉球等国纷纷朝贡宋朝,并从中国引进农业技术、制度模式以及文化艺术等。
与此同时,香港、澳门等地成为中国和南亚东南亚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节点。
到了明清时期,朝贡体系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外交方式,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的变革,中国的封建体制逐渐崩溃。
但朝贡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外交仪式,在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维持了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和平关系。
二、朝贡体系的作用1. 维护地区稳定和和平:通过参与朝贡仪式,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建立了一种互相尊重和友好的外交关系。
通过朝贡体系,各国可以通过礼仪来表示臣服和友好,避免军事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2. 扩大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朝贡体系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展示国家实力和文化的机会,通过展示珍贵物品和礼仪仪式,中国向周边国家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和制度。
同时,中国吸引了各国的朝贡,扩大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地缘优势。
3. 经济和文化交流:朝贡体系不仅是一种政治外交手段,还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清朝的朝贡体系与贸易规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和贸易往来也颇具特点。
其中,朝贡体系是清朝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独特模式。
一、朝贡体系的形成朝贡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隋唐丝绸之路的通畅,导致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有了极大的需求。
而为了进一步巩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唐朝开始实行“以礼相待”和“朝贡”政策。
朝贡在唐朝时期主要指的是周边小国相向送来的一些特产,如藤、象牙、象牙、虎皮等。
唐朝通过接纳这些礼物,表达对周边国家的友好态度,以达到巩固国际关系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朝贡体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在所指的朝贡制度,主要是指清朝时期,中国同其周边国家间的一种外交关系。
清朝朝廷体系先后向邻近的越南、朝鲜、琉球、东南亚国家等割让了许多领土,并与这些国家签订了朝贡协定。
二、朝贡体系的特点朝贡体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国家之间的不对等。
在朝贡体系中,中国是“大明国”,贡品只需方物。
而对于朝贡国家来说,每次进贡必须要准备大规模的特产,并且还要派遣大批文武使臣前往中国。
使臣到达中国后,还要展开繁琐的仪式和礼节。
这种明显的不对等关系,使中国在外交上拥有了很大的优势。
同时,朝贡的贸易形式也更加倾重于中国一方。
朝贡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是一个独特的“礼贡贸易”。
在朝贡贸易中,中国并不直接将商品出售给其它国家,而是通过邦交使臣与朝贡国交换礼品。
这样一来,中国可以在外交上赢得各国尊敬,而且还可以保护自己的商品。
同时,朝贡国家将来自中国的礼品视为珍品,并对其“赞不绝口”,这有助于增加中国商品的市场需求。
其实,朝贡体系不仅用于外交交流和商贸往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朝廷对自身统治的展示。
朝贡体系的实施,对于中国帝国来说,是一种宣传,展示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强大实力。
这种宣传同时也会在整个亚洲范围内引发一种“中国中心主义”的氛围,加强中国历史地位的认知。
国际礼法观:清代中国的朝贡与条约颜丽媛摘要:朝贡与条约并不是平行无关也不是绝然对立,其背后是中华天下礼秩序与欧洲国际法秩序两种国际秩序之间在整个清代中国从接触碰撞到互动博弈,再到渗透兼容的漫长过程%清代中国最初在传统朝贡之外曾与俄国缔结的平等条约并未对中华天下礼秩序造成实质性影响;道咸年间因战败与列强加速缔结了各类不平等的条约、同光时期“有约国”逐步取代“朝贡国”,致使中国丧失“华夷”话语,中华天下礼秩序土崩瓦解。
然而,中华天下礼秩序的道义精神却消融于欧洲国际法秩序的强力扩张中,在清末中国形成了义力并举的国际礼法观,进而催生了不平等条约概念,推动了国际法秩序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完善。
关键词:条约;朝贡;国际秩序中国传统法的礼法命题「门虽然已经在国内法层面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并涉及中古东亚秩序范畴,但是鲜少拓展至近代中西之间逐步共享的全球国际法秩序「2-。
本文在以往!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法律史学讲师、国际法学师资博士后。
本研究得到“青岛市博士后应用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FFXB007),的资助。
,1-中国传统法的礼法研究主要包括,俞荣根:《礼法传统与中华法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版;高其才:《礼失野求:礼法的民间样态与传承》,孔学堂书局2017版;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版;李节:《礼法视野下宋代妇女的家庭地位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年版;高明士:《律令法与天下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律令法与天下法》一书的第七章“天下秩序与'天下法'一一以隋唐的东北亚关系为例”在讨论中国中古律令的基础上,专章讨论了区别于国内法的隋唐时期东北亚地区的天下法问题。
,2-朝贡礼及国际法的近期研究主要包括,王开玺:《清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之争》,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韩-金容九:《世界观冲突的国际政治学:东洋之礼与西洋公法》,权赫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尤淑君:《宾礼到礼宾:外使觐见与晚清涉外体制的变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赖骏楠:《国际法与晚清中国:文本、事件与政治'上海人民岀版社2015版;Rune Svarverud,International Law as World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Translation,Reception and Discourse,1847—1911,Sinica Leidensia2007.南大法学2021年第1期(总第5期)研究清代的朝贡、条约「3】以及两者之间关系「心的基础上,依据《礼部则例》《理藩部(院)则例》《大清律例》《大清通礼《、中外条约文本等法律规定:5:,梳理《筹办夷务始末《、总理衙门及外务部档案、谈判纪录、报刊著述等记载的外交实践:6:,尝试揭示清代中国在中华天下礼秩序的朝贡与欧洲国际法秩序的条约的互动纠葛中推动形成了寓礼于法的全球国际秩序、呈现出义力并举的国际礼法观。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及其演变一、古代朝贡体制的形成朝贡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表现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周秦时代。
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
其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处理中央政权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上,再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的交往上。
历来的中国政府用这种制度维护其“天朝至尊”的地位,而把朝贡国视为藩属。
“这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用以羁糜外国、怀柔远人的外交手段”。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以夷夏传统关系为基础建立的。
古代的中国人是直观的看待世界的,“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地球的认识。
天下既然是方的,在地理概念上就有中央与边角的区别。
古代中国人毫不谦逊地认为,自己的“天朝”天然地居于天下的中央,因此是“中国”而蛮夷戎狄只配住在四周四角,因此是“四夷”。
这种古朴的中国中心理念,为构筑一个宗蕃模式的世界体系提供了地理的、文化的依据。
西周的制度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周代通过分封,形成天子为宗主,诸侯、蕃邦为番属的格局。
《国语周语》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尚书禹贡》则有“九服”之说。
不管是五服还是九服,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这就是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各服依次像一个同心圆似的向外辐射、扩展,按亲疏远近的关系把世界划分层次。
据此,中原是文明中心,九州是文明的范围。
所谓华夏和夷狄,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划分,而且是文化的高下之分。
宗主与藩属之间的关系通过“宾礼”来维系,其原始内容就是朝聘之仪,既中原天子接受诸侯、蕃邦的朝觐和遣使聘问的仪式,唐以后还增加了天子对蕃邦遣使册封的仪式。
这套理制与其说是标志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倒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依附。
只要朝聘者尊天朝为“上国”,遵从天朝的礼仪制度,表现自己“输诚向化”,就都可以得到天子的“温谕厚赐”。
浅析清代前期朝贡制度
邢佳烨
【期刊名称】《炎黄地理》
【年(卷),期】2022()9
【摘要】朝贡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与别的国家进行交流往来的外交模式。
清朝入关问鼎中原后在继承明代朝贡制度的基础上,又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朝贡制度在清代前期逐渐走向规范化、体系化和制度化,并持续发挥着稳定周边关系的作用。
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凭借繁荣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强盛的军事实力吸引周边国家前来称臣纳贡,并进行回赐的一种外交秩序。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最早使用“tributary system”一词来描述朝贡体系,并于1941年和邓嗣禹撰写《论清代的朝贡体系》一文,从此朝贡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主要话题之一。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邢佳烨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人文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
【相关文献】
1.清代前期对藩属国的封赏与朝贡贸易
2.西方朝贡制度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费正清《论清代的朝贡制度》评介
3.清代货币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王德泰
教授《清代前期钱币制度形态研究》4.清代前期朝贡关系考辨——从《皇清职贡图》说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朝贡体系的名词解释朝贡体系是指古代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交往方式。
在这个体系下,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都是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的。
朝贡体系常见于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被称为“朝贡制度”。
在朝贡体系中,中央层面的统治者为了显示其权威、稳定边境、加强战略合作等目的,接受周边国家或部落的朝见和进贡。
这种朝贡行为常常需要边境国家或民族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礼仪,定期向中央政权进贡特产、贡品、领土和人力等。
与此同时,朝贡国家或部落在保持独立和自治的前提下,也能从中央朝廷中获得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支持。
朝贡体系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
周天子以“天子”自称,自视为天下的至高无上者,他们规模庞大的朝臣和官僚机构不仅管理国家事务,还处理和回应周边国家和部落的朝见和朝贡。
这些朝贡国家往往是中国周边较强大的国家,如鲜卑、东夏、南诏等。
他们通过向中央朝贡,以显示对周天子的臣服和尊敬,并寄望于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获得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
同时,周廷也通过接受外来文化和物质贡品,丰富内政和文化,并通过此外交手段巩固边境,维护安宁。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朝贡体系非常复杂而庞大,造成了现代学者对其性质和影响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朝贡体系是中央政权在面对边境国家或民族时的一种合法性和霸权性展示。
通过接受朝贡,中央政权能够巩固自身的地位,领导各民族的王权,并为边疆地区提供经济和军事支持。
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朝贡体系更多地体现了多元的国际关系和文化融合。
朝贡被看作是一种外交手段,通过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可以扩散到边缘地区,并同构于当地民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无论朝贡体系被理解为权力展示还是文化融合,都无法否认其在古代中国周边国家和部落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朝贡体系的存在,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互通。
同时,朝臣国家通过朝贡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保护和支持,加强了与中央政权的联盟关系。
清朝与朝鲜的外交关系与文化交流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期,与周边国家有着广泛的外交交往。
其中,与朝鲜的外交关系与文化交流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清朝与朝鲜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时间跨度较长,与朝鲜的关系也因此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
在明朝灭亡后,朝鲜王朝成为明朝亡命诸侯的避难所,因此与明朝后裔的清朝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联系。
正因如此,清朝建立后,与朝鲜的外交关系可谓紧密。
二、外交关系1. 朝贡体系:清朝实施朝贡制度,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之一。
朝贡使双方保持了一定的交往,并且朝贡使团的往来也成为了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 通商:清朝后期,清政府开始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与朝鲜签订了一系列通商条约。
这些条约为两国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三、文化交流1. 书信往来:清朝与朝鲜之间有着频繁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包括两国皇帝间的通信,以及学者之间的交流。
这些书信不仅拉近了两国之间的距离,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 教育交流:清朝在朝鲜设立了学堂,派遣大量的教师前往朝鲜传授知识,尤其是中文和儒家思想。
这些教育交流为朝鲜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3. 文化借鉴:在文化交流中,朝鲜从清朝汲取了不少的经验和知识。
例如,朝鲜受到清朝文化的影响,开始采用汉字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朝鲜文化的发展。
四、重要事件与影响1. 《中朝友好条约》:该条约是清朝与朝鲜签订的一个重要外交协议,规定了两国互利互惠、友好相处的原则。
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两国间的外交交往。
2. 文化传承:清朝与朝鲜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两国文化得以相互传承、互为影响。
中文的传入为朝鲜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基础,而朝鲜文化的借鉴也对清朝的文化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社会发展:清朝与朝鲜的外交关系与文化交流也对两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略论清朝的朝贡制度的特征摘要:朝贡制度是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外交往模式的高度理论概括。
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基本分为两个部分:制度本身的研究;在制度影响下形成的中外关系模式的具体论述。
朝贡制度对解释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内政、外交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为学术界所用。
清代的朝贡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清朝、朝贡制度、层次、特征随着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和深化,学术界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外交往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研究。
朝贡制度发端于先秦时代,是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模式。
秦统一中国后,“朝”、”贡”等传统慨念逐渐发展成为中原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础,并代代传承……朝贡体系也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追求的理想国际体系.尤其是在清朝,朝贡体系达到了鼎盛.但也盛极而哀,西方帝国主义的侵袭下终于土崩瓦解。
1作为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全国性政权的满清王朝,为了昭示其统治的合法性,除了要加强对帝国内部的控制之外,还必须要建立稳定的周边关系。
为此,清政府承袭了明朝的旧制。
以中国传统的“朝贡”方式开展与周边其他国家地区的关系。
在清朝的强大的武力和之下,从清朝初期到乾隆年间,整个东亚、东南亚和中亚腹地都融入了以中国味核心的朝贡体系。
“诚如清史专家萧一山所言:‘至朝贡受封之国:朝鲜、琉球旧属藩属,阔而喀、缅甸、安南兵威所屈,若暹罗、阿富汗、敖罕(浩罕 )、巴达克山则余威之所震,拱手内服者也;惟哈萨克三部、厄鲁特二十部,……朝贡略如缅越,羁驭有间,其制盖在藩部属国之间,名曰附庸’”2一、学者将清朝朝贡制度划分为四个层次。
在清朝典籍中,其他所有部族和同家名义上都被置于属国地位,但事实上,清廷的“朝贡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分作不同层次,大致可归为四个层次。
3这是沈春英老师对清朝朝贡体系制度范围和属性的认识观点。
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内层的核心层次即清朝的藩部,也就是指清朝完成“大一统”失业后在亚洲腹地中国疆域之内的边疆民族部落,例如蒙古、西藏和青海等等,他们虽然是在中国疆域内的“有限分割性地方分权”4清朝朝廷也照样对他们施行了册封朝贡政策,藩部的朝贡事物有理藩院具体管理(设于1636年)。
清朝的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发展多方面且深入。
从康熙年间到乾隆时期,清朝继承和发扬了明朝的文化,并开启了与外界的广泛交流。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渠道、对外交往以及学术研究的发展情况。
一、文化交流渠道清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展开:1.皇家学府清朝皇帝注重教育,建立了许多皇家学府,如翰林院、国子监等。
这些学府成为了皇室家族和继承者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这些学府中,儒家经典是主要的教材,同时也进行了对西方学问的接触。
2.书院书院是清朝时期传授儒家经典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机构。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许多著名的书院,例如白鹿洞书院和东林书院等。
书院不仅为学子提供知识学习的场所,还是各地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平台。
3.文人交友圈清朝时期,文人雅士相互结交,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人交友圈。
他们经常相互往来,进行文学和艺术上的交流,互相切磋琴棋书画,并在书信往来中分享学术心得和思想观点。
4.外交使团清朝通过外交使团的派遣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
例如,乾隆帝曾派遣朝鲜使团、越南使团、欧洲使团等前往各国,展示中国的文化和学术成就,并与外国的学者进行学术对话。
二、对外交往清朝通过对外交往扩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围,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以下是清朝对外交往的几个重要方面:1.朝贡体系清朝通过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保持交往,促进文化交流。
朝贡体系使得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接触,也为双方的学术交流创造了机会。
2.外国传教士清朝时期,一些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西方的文化和学问。
虽然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宣传基督教,但他们也为中国带来了西方教育和科学知识,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3.海外留学生在清朝时期,一些中国学子赴日本、欧洲等国家留学。
他们在海外学习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带回了许多新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观念,为中国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
【摘要】: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基于此也形成了近代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性体系或国际秩序。
因此,国内外学界历来重视对古代中国朝贡制度的研究。
近十五来,对此制度的研究涉及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外关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东亚经济开展等多个学术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意在从朝贡制度的概念、朝贡制度与朝贡贸易的关系和其对当今东亚开展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近十五年来此专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拙见。
【关键词】:朝贡制度;朝贡贸易;东亚研究朝贡制度,就必须要提到美国学者费正清,他可以说是研究中国朝贡制度的开拓者,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对此制度进行系统的诠释和开展,提出了“中华世界秩序〞、“冲击—反响说〞,不仅一度风行欧美学界,也深刻影响了中日朝等东亚学界对古代此制度、东亚国际政治的研究。
纵观近十五年此制度研究著作或论文,大多数还是从费正清的学术理论出发,或赞同、或批判、或开展,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滨下武志 1997 年所著的?朝贡体制与近代亚洲? 和近期张锋的一篇?解构朝贡体系?,都对费正清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当然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一些学者开始注重研究不同朝代朝贡制度的特殊性,分析其演变过程,如喻常森的?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祁美琴的?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 等,中朝、中日、中泰等个案研究,也对研究现代中外关系开展有借鉴意义。
一、概念之说“‘朝贡制度’这一概念是为了描述的目的而由西方创造的〞,①其英文表达是 tributarysystem,通常有“朝贡制度、朝贡体系、朝贡体制〞三种译法。
“西方学者使用的这一概念,是指包括朝贡关系及其相关制度在内的一个体系,用以指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关系网络〞李云泉如是说。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海内外学者在从不同角度归纳古代中国的外交特征时,相继提出了“册封体制〞、“天朝礼治体系〞、“华夷秩序〞、“贡封制度〞等不同概念,并且都对自己的观点给予了论证。
第18卷㊀第6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㊀No.6 2017年11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Nov.2017清代朝鲜 犯禁 问题研究以‘同文汇考“所载军需品相关文书为中心李善洪[摘㊀要]朝鲜自 壬辰倭乱 以来对火药武器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孝宗㊁显宗时期的北伐政策,使得国内对焰硝等物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㊂朝鲜对焰硝等军需品的 犯禁 ,与清代的禁购法规,以及朝鲜政府的默认㊁译商等人的牟利目的等相关联㊂‘同文汇考“所载朝鲜 犯禁 事件,大多是译商等人的个人走私行为,但其次数远远超过文献记载之量㊂清廷对朝鲜 犯禁 事件的处罚力度,从清初的严厉到康熙后期的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朝与朝鲜两国关系的走向㊂[关键词]犯禁;焰硝;硫磺;弓角;译商[中图分类号]K312.34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101(2017)06-0030-06[收稿日期]2017-06-2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清朝与朝鲜朝贡关系文书研究 (12YJA770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李善洪,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东亚史研究㊂(吉林㊀132013)㊀㊀朝鲜文献‘同文汇考“中的 犯禁 问题,是指朝鲜使行人员从清 密输硝㊁铜㊁马㊁书籍㊁地图㊁人参 等物品㊂清朝与朝鲜之间的朝贡关系,基本沿袭了明朝与朝鲜的关系制度,但在两国使行贸易方面,朝鲜在华所被允许贸易的物品,明朝与清朝却有所不同㊂如焰硝㊁硫磺㊁弓角㊁史书等,明代是在特准的情况下,抑或是有限度地允许朝鲜购买,而有清一代则全部加以严禁㊂本文以‘同文汇考“所载相关朝贡关系文书为例,探讨朝鲜使行人员在清违禁购买焰硝㊁硫磺㊁弓角的缘由㊁相关事件和处理结果,以及与此相关的两国关系㊂一㊁ 硝黄 与弓角的禁购清代朝鲜的 犯禁 物品,以焰硝等军需品㊁史书和人参为典型㊂焰硝和硫磺是制造火药最重要的两种成分,弓角是制弓的主要原料㊂在明与朝鲜关系时期,明廷就曾严禁朝鲜私自购买焰硝和硫磺㊂‘明会典“规定: 凡盘获私贩硫黄五十斤㊁熖硝一百斤以上者问罪,硝黄入官㊂卖与外夷者,不拘多寡,比照私将军器出境律条坐罪,其合成火药卖与盐徒者问发边卫充军,两邻知而不举者,各治以罪㊂ [1]59对于朝鲜的弓角贸易,也只有 弓材牛角特许买五十枝 [1]1而已㊂至明成化十二年(朝鲜成宗七年,1476),朝鲜以防御女真㊁日本为由,奏请无限额地购买弓角,明廷始许贸百枝㊂①不过明朝对朝鲜的这一严禁政策,从 壬辰倭乱 以来开始变得宽松㊂万历二十五年(朝鲜宣祖三十年,1597),明朝应朝鲜之请, 许买焰硝㊁硫黄㊁弓面㊁牛筋等各样材料,以资战用㊂ ②万历二十九年, 准收买焰硝二千㊁弓面二百对㊁年例牛角八十对㊂ [2]59之后,焰硝的准购额度提高到三千斤㊂及至后金兴起,焰硝和牛角的可购数量又增加了二倍㊂究其原因,一是明廷为了帮助朝鲜摆脱萨尔浒之战时援明战败后的军备窘境,更重要的则是希望朝鲜不要倒向后金,而是与明廷共进退㊂也即 如贼拥众内向,则丽卒乘虚一捣其巢;如反戈东侵,我兵袭击以议其后,互张犄角共伐凶谋㊂ [2]65因此,当时明廷打破‘会典“之规,亦属内外交困局势下的无奈之举㊂及至17世纪上半叶,明与后金在东北的对峙力量①②‘明史“卷三百二十,列传二百八,朝鲜㊂‘朝鲜宣祖实录“卷九十一,三十年八月甲子㊂发生逆转,随之而来的,是后金(清)先后两次以军事手段征服朝鲜,并最终强迫朝鲜与之建立了朝贡册封关系㊂清朝鉴于朝鲜之前的亲明国策以及对清战争征服的仇视,对朝鲜采取了政治㊁经济和军事上的高压政策㊂为了避免朝鲜军事上的报复,清对朝鲜的军事设施及武器整备严加防范,甚至连城垣的修筑都严加禁止㊂①清入关之后,对这一政策又进一步加以细化和制度化㊂顺治元年(1644),清朝规定: 凡外国贸易,不许收买史书㊁黒黄紫皂大花西畨莲段,并一应违禁兵器㊁焰硝㊁牛角等物㊂又定外国贡使归国伴送人员,不许将违禁货物私相贸易㊂ ②也就是说,毋论 硝黄 ,明代可以定额购买的牛角也被完全禁止㊂通过与清朝的朝贡贸易,朝鲜已然不能获取焰硝㊁硫磺和弓角等军需物品,违禁贸易便成了唯一的渠道㊂二㊁ 硝黄 与弓角的产需及 犯禁缘由朝鲜自从经历了16世纪的 壬辰倭乱 之后,开始认识到鸟铳㊁火炮等火药武器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㊂③因此,在战争期间及之后,朝鲜一直致力于鸟铳㊁火炮武器的模仿制作,甚至以回应日本重申两国之好为由,派遣 回答刷还使 到日本,不惜代价,尽力购买鸟铳回国,并加以仿造㊂④至顺治十三年(朝鲜孝宗七年, 1656),朝鲜已经造出 新制鸟铳 ⑤㊂火药武器的开发,以及在军队中的配置,无疑增加了 硝黄 的需求㊂朝鲜真正掌握焰硝制作技术是在康熙三十七年(朝鲜肃宗二十四年,1698)㊂这一年朝鲜刊行金指南编制的‘新传煮硝方“,至此其用额和焰硝质量才得到保障㊂⑥之前朝鲜朝廷指定使行人员进行的焰硝违禁贸易也不再见诸文献记载,但朝鲜译官及潜商谋求私利的 犯禁 行为依然存在㊂朝鲜原来不产硫磺,其所需大都通过违禁贸易获取于日本,间或密贸于明清㊂崇德三年(朝鲜仁祖十六年,1638),在朝鲜忠清道的忠州和清风境内发现硫磺矿产并加以冶炼㊂⑦至朝鲜孝宗时期(1650 1659),在朝鲜岭南地区开始采得大量硫磺,方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内需要㊂⑧但是,朝鲜与日本的硫磺违禁贸易并没有停止,说明其产量仍有不足㊂以顺治十三年(朝鲜孝宗七年,1656)为例,朝鲜派遣的通信使译官洪喜男等人,与日本对马岛主一次性就达成了购买硫磺一万五千斤的协议,并先期船载五千斤回国㊂[3]480及至雍正七年(朝鲜英祖五年,1729),朝鲜又在全罗南道求礼等地采得硫磺㊂⑨而此时文献中已经不见朝鲜朝廷对清违禁贸易硫磺的记载,可以证实,到这一时期,朝鲜出产的硫磺已经能够满足自需㊂但这只是政府行为的改变,与焰硝的情况相同,这并不排除朝鲜潜商等人的走私行为㊂弓角,即水牛角,又称 黑角 ㊂朝鲜不产弓角,其所需主要密贸易于日本对马岛㊂◈10因此,在朝鲜对清违禁贸易中,有关弓角的事例非常少见㊂此外,康熙六十年(朝鲜景宗元年,1721)和雍正三年(朝鲜英祖元年, 1725),朝鲜曾经两次奏请清廷,要求购买弓角,但清廷均依‘会典“之规予以驳回㊂[4]887-889如前所述,使用火药武器所带来的大量 硝黄 之需,是朝鲜使行人员在清进行违禁贸易的一方面原因㊂顺治六年(1649)即位的朝鲜孝宗及其继任者显宗(1660 1674年在位),积极致力于对清复仇的北伐政策㊂特别是孝宗时期,倾举国之力加强军事上的整备,◈1导致焰硝㊁硫磺和弓角的需求大量增加㊂而鉴于当时国内生产的不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朝鲜仍然不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10◈1‘朝鲜仁祖实录“卷三十四,十五年一月戊辰㊂‘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九十四,礼部,朝贡下,13页㊂‘朝鲜宣祖实录“卷三十四,二十六年正月癸未㊂ 贼之长技,唯在于火炮㊂我军遇辄惊溃,只在于此㊂ ‘朝鲜宣祖实录“卷三十五,二十六年二月乙未㊂ 彼贼之鸟铳汤石,正犹螳臂拒辙,无敢抵敌㊂‘朝鲜宣祖实录“卷二百七,四十年正月戊辰㊂‘朝鲜孝宗实录“卷十七,七年七月甲子㊂ 先是,蛮人之漂到也,得其鸟铳,其制甚巧,命训局仿而造之㊂ 据史料,朝鲜孝宗四年(1653),有不明国籍之西洋人漂到济州岛㊂ 盖其人善火炮 , 遂编之禁旅 ㊂朝鲜完成鸟铳的仿制与改进,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过程㊂后来在顺治十四年㊁康熙十四年等时期,都有清廷向朝鲜征取鸟铳之史事㊂(韩)柳承宙,‘17世纪私贸易之考察“,‘弘益论丛“10,1978年,120页㊂‘朝鲜仁祖实录“卷三十六,十六年三月癸酉㊂‘朝鲜肃宗实录“卷四十九,三十六年十一月戊午㊂‘朝鲜英祖实录“卷二十三,五年闰七月庚子㊂‘承政院日记“孝宗三年十月二十三日;肃宗二十年二月三日㊂‘备边司誊录“2,孝宗七年七月,503页㊂鸟铳药丸一款,未及磨錬矣㊂北路炮手,虽或有成才者,而所持鸟铳,不无未尽精完之患㊂各官所储,亦难保其皆得精备㊂ ‘备边司誊录“2,孝宗五年二月,398页㊂得不暗中指使或默认带有走私性质的 犯禁 行为㊂①此外,朝鲜的 诸道各邑月课铳药丸法 和 纳硝免役令 ,也变相地成为走私贸易的助推剂㊂前一法令旨在让各地自行解决火药和弹丸的供给问题,而且根据朝鲜各道㊁邑的条件,朝廷也会责令每月制造一定数量的鸟铳㊁火药以及弹丸㊂其中那些没有制造技术能力的地方,便会向不法商人购买焰硝㊁硫磺以充其数㊂②朝鲜的军需品违禁贸易,大体上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对清或日本的使节往来进行,主要依靠的是使行人员中的译官等人㊂这一途径有的是朝廷暗中指使的,也有一些是由于译官薪资微薄为谋求暴利而为之的;二是使行译官将商人替换成参与使行的奴子㊁马夫㊁驱人等身份后到清地,这些商人为了赚取这些军需品的国内外巨额差价,铤而走险㊂朝鲜政府还对购得 硝黄 等物品的译官等人给予升职等奖赏,也可证明朝鲜对此类走私贸易的放纵和默认㊂顺治十三年(朝鲜孝宗七年),译官洪喜男㊁金谨行等从对马岛购得石硫磺一万五千斤,虽然价格昂贵, 一百斤之价,多至六十余两 ,但仍因 硫磺乃我国所无之物,各衙门不得已贸得 ,且 其为尽心贸来,诚为可嘉 ㊂因此,给予洪喜男之子 加资,喜男除拜同知 的奖赏㊂[3]480康熙三年(朝鲜显宗五年),朝鲜京商李应祥也因从日本购得硫磺而被 加设佥知赏之 ③㊂史料中并不见对清违禁贸易的奖赏事例,这恐与清初对朝鲜的高压政策有关㊂清初因修城池㊁ 斥和臣 ㊁ 犯越 ㊁ 犯禁 等问题,多有遣使对朝鲜进行查问之举,并伴以军事威胁手段,令朝鲜倍感压力㊂并且朝鲜与清之间是带有事大性质的不对等关系,而与日本则是平等的交邻关系㊂朝鲜与清发生 犯禁 类的外交问题时,被清廷 重施其罚 的忧虑时时存在,其问题的严重程度远高于与日本对马岛进行密贸易的后果,因此,清代并没有出现较大数额的违禁贸易事件,奖赏也就无从谈起了㊂甚至可以认为,朝鲜对清违禁贸者,多数是译官与潜商等人的小额走私,只不过朝鲜朝廷并不深究而已㊂这是因为朝鲜政府在必要时,还要向这些潜商购得其密贸之 硝黄 与弓角㊂三、违禁事件及处理结果根据清与朝鲜两国往来外交文书集‘同文汇考“记载,相关物品的 犯禁 事件共有5起,且都发生在顺康时期㊂不过,这仅仅是 犯禁 为清边门官吏搜检出的次数而已,其真实的违禁次数则无从得知㊂清代对于朝鲜使行人员赴京和回国时所携带的物品,都要由凤凰城和山海关等地进行检查㊂其中处于两国边境之地的凤凰城的搜检较为严格,上述5起事件均是由凤凰城守章京检查出来的㊂此外,鉴于清与朝鲜间的朝贡册封关系体制, 犯禁 ㊁ 犯越 类司法案件的交涉处理,有时是由朝鲜自查拟罪后,咨报礼部转奏清帝;有时则是清朝遣使与朝鲜君臣会同审案定罪,但最后的裁决权由清廷掌握㊂案件如由朝鲜官员发现,一般是先行审讯拟罪,之后咨报清礼部转奏裁决㊂但是, 犯禁 中有关 硝黄 类军需品之案件,朝鲜是否会咨报礼部是一个疑问㊂一方面 硝黄 私贸是朝鲜默许和其国内必需的物品,另一方面由此引发的清朝遣使责问也是朝鲜所顾忌的㊂因为清廷遣使不但伤害朝鲜君王的体面,还会给朝鲜带来不小的财政负担㊂[5]雍正四年(朝鲜英祖二年,1726),朝鲜义州府缴获满载潜商弓角的船只,朝鲜朝廷对是否将此 犯禁 弓角入送清凤凰城数次会商,认为 此事彼中姑未必知之,今若猝然入送,则必致诘问其出处,亦不无遣使行查之虑云㊂不如收置库中,以观事势㊂ [3]918由此可知,朝鲜主动咨报清礼部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㊂而由清朝官员发现的,自然会报呈礼部转奏,并由礼部咨会朝鲜国王拟罪奏闻㊂④重大案件,则还有向朝鲜颁敕并遣使查问拟罪之举,顺治十四年(朝鲜孝宗八年,1657)发生的焰硝案便是此例之一㊂顺治十三年(朝鲜孝宗七年,1656)八月,朝鲜向清派遣以麟坪大君李为正使的谢恩使,李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回国行至两国边境凤凰城栅门时,其随行员役被搜检出违禁购买的焰硝㊂据史料记载,此次携带禁物的败露,是由于没有善待在通元堡雇用的汉人车夫,车夫转而向凤凰城将告发所致㊂⑤此时清与朝鲜的关系,仍然是不睦的时期㊂朝鲜孝宗曾以王质子的身份滞留沈馆8年之久㊂即位之后,孝宗以防倭为借口整备军事,力图北伐,并肃清了国内以金自点为首的亲清势力㊂[6]朝鲜之举,清廷早有风闻,先后两次遣使严加查问,并以采取军事手段相威胁㊂⑥期间两国关系的不睦程度,由此也可窥见一斑㊂①②③④⑤⑥直到朝鲜英祖初期(1724 1776年在位),朝鲜 国用角弓,不得已买取北京潜商所得者 ,可知此时朝鲜仍然 许用潜商之物 ㊂‘备边司誊录“7,英祖元年二月,638页㊂(韩)柳承宙,‘17世纪私贸易之考察“,‘弘益论丛“10,1978年,118页㊂‘朝鲜显宗修改实录“卷十,五年三月乙丑㊂‘同文汇考“原编,卷六十三,犯禁,1210㊁1219㊁1237页㊂‘国译燕行录选集“3,‘燕途纪行“,52页㊂‘燃藜室记述“卷三十,孝宗朝,清使查问,469-472页㊂‘通文馆志“卷九,纪年,孝宗元年,126页㊂而焰硝的 犯禁 ,正是触动了清廷对朝鲜防范的大忌,也成为清廷借以压制朝鲜的绝好机会,因此,清廷为了显示对此案件的重视程度,于顺治十四年二月派遣内大臣阿鲁哈等4人到朝鲜,与朝鲜国王及官员一道会审此案㊂[7]19-20朝鲜孝宗对清遣使的第一反应就是 何至于出送四使耶 ,君臣之间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并担忧 彼于我国之事,无不得闻 ,恐有 重施其罚 之举㊂因此,朝鲜朝廷决定预先审问案犯, 且诱且胁,以为善处之地 ㊂对于焰硝的用途,则使 罪人辈言用之于银匠及熟皮时 ㊂此外,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并迎合清敕使 喜怒随于赂物之多少 的前例,决定重金贿赂以利于周旋㊂①此次朝鲜花费的赂金,仅清译官李一善就达银1500两,②而敕使的赂金数量绝非译官所可比拟㊂清敕使回国, 及到凤凰城,而驮载至于九百云 ,以致 三道民力皆竭 ③㊂焰硝案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审理,拟罪结果为 买硝人金秋立等拟死,大君罚银二千两,副使金南重降五级,书状官郑麟卿降四级 ④㊂但案件的最终定罪结果,却因为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册封爱妃董鄂氏为皇贵妃的典礼而发生变化㊂清世祖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而大赦天下,朝鲜焰硝案由于 事在赦前 ,金秋立等俱免死,后再经礼部奏言, 大君等亦免罪 [7]1218㊂‘同文汇考“所载第二次军需品 犯禁 事件是硫磺案㊂顺治十七年(朝鲜显宗元年,1660)朝鲜进果差使官前往沈阳回国时,其从人被凤凰城守卫搜检出携带硫磺二斤十两,此案发时间是当年十月㊂十一月,朝鲜进鹰差使官的随行人员倒换马匹和铜器的 犯禁 事件也被搜检于栅门㊂但是这一年的硫磺等案,由于第二年二月清世祖的去世,清廷并没有遣使查问,只是由清礼部咨会朝鲜 详审拟罪 奏闻㊂而康熙继位之后大赦天下,所有涉案人员也以免罪处置,只有差使官 俱仍革职 [8]1222-1224,硫磺等案并没有产生大的波澜㊂发生于康熙二年(朝鲜显宗四年,1663)的第三次 犯禁 案 硫磺案,引起了清廷的重视㊂其原因不仅仅是军需品之故,还应该缘于康熙元年朝鲜使行人员私自携带规定之外的一百张貂皮到北京会同馆交易事件,以及顺治十七年的硫磺案,这两起 犯禁 案都得到了清廷的宽赦,但不久即发生了此次的硫磺案,而且此次硫磺涉案人恰巧是朝鲜对上一年宽宥貂皮案的谢恩使行的随从人员㊂上述几种情形和接连发生的 犯禁 行为,可能是促使清廷再次颁敕于朝鲜并遣使查问的缘由㊂此次会审与以往不同的是,清使臣要求在庭上对涉案的朝鲜使行人员当面查问,也即 置对 ㊂置对是清对朝鲜自有查问之举后的首次,使得朝鲜备感屈辱㊂⑤拟罪结果,私自购买硫磺的许龙㊁彦男等二人处斩,其雇主译官梁孝元降三级留用,写字官李翊臣革职㊁杖一百,进贺兼谢恩正使右议政郑维城㊁副使户曹参判李曼革职㊂[4]1226-1227康熙五年,发生了第四次违禁案 焰硝案㊂这次清廷同样敕谕朝鲜并遣使查审,但查审内容不仅是 犯买硝黄 ,还有 容隐逃人 一项,属两案并查㊂朝鲜认为此次 查使出来,非为焰硝也,实为走回人也 ⑥㊂此处的 走回人 ,是指丁卯㊁丙子两次战乱时期被俘的朝鲜人逃回到国内的㊂清朝特别是清入关前,对朝鲜俘虏的管理相当严格㊂朝鲜俘虏包括熟习火炮㊁鸟铳的战俘,也包括熟练的农耕和手工业者,还有王公贵族的家眷㊂这些人不仅是清初所需要的各行业人力资源,也是俘虏的主人在朝鲜赎回战俘时谋求金银财货的一个途径㊂清在崇德二年(1637)朝鲜受降的条款中规定: 军中俘系,自过鸭绿江后,若有逃回,执送本主㊂若欲赎还,听从本主之便㊂盖我兵死战俘获之人,尔后毋得以不忍缚送为辞也㊂ ⑦之后朝鲜为了赎还这些俘虏,曾经以公㊁私两种方式花费大量金银㊂[9]但俘虏中的大部分,并没有被赎回,于是 走回人 事件频发㊂朝鲜迫于清廷的查问和胁迫,被迫将 走回人 执送或买回的情形也多有出现㊂⑧因此,相比此次的焰硝问题,朝鲜认为 走回人 问题才是最为棘手的问题㊂⑨为了息事宁人并利于周旋,清使入朝鲜境后,负有逃人安秋元窝藏之责的朝鲜义州府尹和平安监司, 不待朝家分付 ,各密赠清使银二千两和五千两㊂入汉城后,朝鲜又密赠清译官李一善银一千五百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朝鲜孝宗实录“卷十八,八年二月癸卯㊂‘朝鲜显宗改修实录“卷十五,七年七月壬午㊂‘朝鲜孝宗实录“卷十八,八年四月己丑㊂‘通文馆志“卷九,纪年,孝宗八年丁酉,129页㊂‘同文汇考“原编,卷六十三,1214-1217页㊂‘朝鲜显宗修改实录“卷九,四年十月丁巳;卷十,四年十一月癸酉㊂‘朝鲜显宗实录“卷十二,七年五月戊申㊂‘朝鲜仁祖实录“卷三十四,十五年一月戊辰㊂‘朝鲜仁祖实录“卷三十五,十五年七月己丑;卷三十八,十七年六月癸巳;卷四十一,十八年十一月壬辰㊂‘朝鲜显宗实录“卷十二,七年五月戊戌㊂ 领相郑太和曰: 硫黄事,犹可说也㊂走回人事,最是难处㊂两㊁金巨军银二千两㊁金三达银一千八百两,清使则另外 别赠 银两,①但其数额未见记载㊂清使的查问过程,证实了朝鲜的判断㊂在会审逃人安秋元案件之前,朝鲜君臣之间虽然几经商讨应对清使的方略,但仍显得十分被动㊂而焰硝案的会审及拟罪过程,因为已有前例,其过程相对较为简单㊂ 犯禁 人崔善一处斩,其雇主领将朴有先等杖一百,极边定配,而 使臣等官俱合免议 ㊂[4]1229-1230第五次 犯禁 是康熙五十四年(朝鲜肃宗四十一年,1715)的弓角案㊂与前四次案件不同的是,此案私购的数量较多,达一百八十对㊂因此,清盛京礼部提议遣使查审,但康熙帝却下旨由朝鲜国王 查明究审具奏 即可㊂[4]1293这一处置,应该与当时康熙帝对清国力鼎盛的自信和对朝鲜的信任有关㊂康熙帝在其五十年发布的敕谕中谓: 朕统御寰区,扶绥万国 兹朝鲜国王 恪循仪度,岁时贡献方物,克殚悃忱 朕用是深为嘉美㊂ ②从最终的弓角案处置结果看,也显示出此时的清朝对朝鲜已然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外交政策㊂朝鲜自行拟罪的结果是: 犯禁 人严立㊁贵先发配边界充军,杖一百,责四十板;雇主译官金有基革职,杖一百,责四十板;三使革职㊂而康熙帝下旨从宽处罚, 严立㊁贵先着责四十板,从宽免发配 ㊂[4]1214此案的处罚对三使和译官仍相当严厉,但对私购者却加以宽宥,这实际上是清廷向朝鲜传达了朝鲜要自行严饬 犯禁 行为的态度㊂四、结论朝鲜自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经历了数次战乱之后,逐步着手强化军力,焰硝等军用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幅上涨㊂另一方面,由于朝鲜国内焰硝等物资的短缺,也使得赴清使行人员中的译官等人,或由雇佣的从人及潜商,或由本人购买违禁物品,以牟取暴利㊂五次 犯禁 案中的金秋立等人即为受雇佣者或潜商,而顺治十四年焰硝案中处斩的崔振南即为译官,康熙二年硫磺案中被降级的译官梁孝元和被革职的写字官李翊臣即为雇主㊂朝鲜译官收入低微,其收入主要依赖赴京使行时的公私贸易,因此,译官将赴京时个人私带的奴子等替换成商人,以与这些商人共同获利㊂③康熙二年硫磺案发之后,朝鲜君臣在分析 犯禁 原因时认为: 前后北行之犯禁者,皆由于译辈㊂ ④朝鲜译官不仅与潜商结合成为译商而 犯禁 牟利,有些译官还存在为一己私利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㊂康熙二年硫磺案发之后,同年五月出使北京的陈慰兼进香使臣在朝鲜译官的周旋之下,与清译官李一善 约赠赂银四千两 ,以期免派敕使查问㊂但是,朝鲜则已认识到这不过是李一善的索赂之谋㊂ 查敕出来与否,岂系于一先㊂一先自多其力能周旋,欲得赂银于中间耳㊂ ⑤在此次私自使用政府 公用银 贿赂的过程中,虽然不能确定朝鲜译官是否从中牟利,但有些朝鲜译官与清译官合谋私利的行为已为朝鲜朝廷所知㊂康熙五年焰硝案清使 行查时,译官辈凡有行止,趁不通报,终使国计颠倒㊂此辈之忘国事,而为彼人,事极寒心㊂ ⑥因此有朝臣谓: 每当清使之来,义州小通事辈,乘时用奸,罔有纪极㊂ 朝鲜虽然也有 清使回还后,若斩其中尤甚者一二人,枭示境上,则可以惩戢矣 的主张,但朝鲜显宗认为: 此辈处置非难,而虽洩一时之愤,日后生梗之患,亦不可不虑也㊂ ⑦由此也可窥见当时朝鲜朝廷所忧虑的清廷 于我国之事,无不得闻 ,以及朝鲜在清使查问时常常束手无策的缘由㊂从密贸的数量上看,金秋立等购焰硝二斗,李哲瑞购硫磺二斤十两,许龙等购硫磺五十八斤,崔善一购焰硝 小如一拳 ,严立等二人购弓角一百八十对㊂其中除了弓角数量较多之外,其他 硝黄 数量则较少,因而才会有朝鲜 用之于银匠及熟皮 ,以及崔善一 俺身有宿病,闻服硝可疗 之类的托词㊂如果单以数量言之,除了弓角案无法确认之外,顺康时期的 犯禁 案件,都应当是译商所为㊂此外,朝鲜对译商等人的军需品 犯禁 行为,在不为清廷所知的情况下,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默认的态度㊂[3]918顺治十四年焰硝案查审结束后,朝鲜司谏院以谢恩使臣 不能严饬一行,致有从人之犯禁 为由,启请国王回收朝廷给予使臣李等人的奖赏,但孝宗不允㊂⑧康熙二年的硫磺案,朝鲜司谏启请将犯禁 首译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朝鲜显宗改修实录“卷十五,七年七月戊子㊂‘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八,五十年十月戊寅㊂(韩)柳承宙,‘朝鲜后期对清贸易展开过程 以17 18世纪赴燕译官的贸易活动为中心“,‘朝鲜时代北方关系史论考“1,白山资料院,1995年,201㊁230页㊂‘朝鲜显宗改修实录“卷十,四年十一月丁卯㊂‘朝鲜显宗实录“卷七,四年九月丁卯㊂‘朝鲜显宗改修实录“卷九,四年九月丁卯㊂按, 一先 即 李一善 ㊂‘朝鲜显宗实录“卷十二,七年八月戊午㊂‘朝鲜显宗实录“卷十二,七年七月庚辰㊂‘朝鲜孝宗实录“卷十八,八年四月癸未㊂。
从朝贡到条约: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对朝贸易比较石光日(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与朝鲜有着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并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19世纪末中朝两国贸易从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的发展与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朝贸易关系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同时将中日对朝贸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中朝贸易从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的过程中,中朝双方贸易有了快速的发展,有利于遏制日本在东亚扩张的速度,对于整个东北亚地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双方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朝贡;条约;对朝贸易;甲午战争;东亚中图分类号:F 1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21)04-0027-11一、引言纵观中国、日本、朝鲜(以下简称东亚三国)贸易往来的历史可以发现,东亚三国贸易是在以中国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朝贡体系下进行的,这种朝贡体系是建立在中国自身文化魅力之上的。
特别具有典型代表的是明清时期延续了五百多年的中国和朝鲜的朝贡贸易,中朝之间的朝贡贸易可以说是东亚圈“华夷”秩序的楷模。
这种朝贡体系下的交流不仅为两国人民生活与生产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东亚五百多年以和平、发展为主线的政治格局做出了贡献。
朝贡体系的发展受中国自身实力大小的影响,自古以来东亚三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是在朝贡体系下进行的,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
进入近现代以来,朝贡体系受到西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的冲击,东亚三国该如何应对,东亚三国贸易该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呢?20世纪以来,随着同样具有儒家文化传统的日本、韩国、中国的相继崛起,我们会问:东亚三国为什么会崛起,是否是因为东亚三国受益于西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还是受益于在西方到来之前东亚就已经孕育了高度成熟的国际秩序。
特别是2020年11月RCEP 的签订,以及酝酿已久的东亚自贸区也提上日程,研究东亚三国贸易往来的历史渊源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是指古代中国与其周边国家之间建立的一种政治和经济交往
制度。
该制度始于汉朝,盛行于唐宋时期,直至明清时期。
在这种体系中,中国作为中心国家,对周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文
化上的影响。
周边国家则向中国进贡珍奇物品,并承认中国的统治地位。
这种交往方式不仅有利于中央政府控制周边地区,也促进了经济
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在朝贡体系中,中国皇帝被视为“天子”,其他国家的君主则被称为“藩王”。
藩王需要定期向中国朝廷进献珍品,并派遣使臣前往京城
朝见天子。
这些使臣通常是由藩王亲自挑选出来的精英人才。
除了物质上的贡品外,朝贡体系还包括文化方面的交流。
藩王派遣使
臣前来学习中国文化、艺术和科技,并将其传播到自己的国家。
同时,中国也会向周边国家传播儒家思想、书法、绘画等文化。
朝贡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对于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发展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也奠定
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从朝贡文书看清代的朝贡体系—兼评何新华《清代朝贡文书研究》2016年,何新华先生的新著《清代朝贡文书研究》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该书被誉为是国内外第一步系统研究清代朝贡文书的著作,是作者继《威仪天下:清代外交制度及其变革》、《清代贡物制度研究》、《最后的天朝:清代朝贡制度研究》、《天下体系:一种建构世界制度的中国经验》等著作之后,第五本系统研究清朝朝贡制度的专著,作者对清代的朝贡文书做了详细而系统的梳理,史料翔实而丰富,全书共搜集了532件朝贡文书,涵盖了清朝与当时世界上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各种文书交往,并且作者在很多地方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解释,填补了清代朝贡文书方面的研究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独具特色的朝贡文书制度朝贡文书作为朝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一种外交专用文书,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见证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互动交往和关系变迁。
自古以来,没有朝贡文书,周边国家的朝贡要求就会被拒绝,朝贡文书不够规范,朝贡要求同样会被拒绝。
朝贡文书并非清代所独有,清代之前的明朝时期,朝贡文书已将发展得很是完备。
但是,由于清朝自己的满族特性、合法性的不足以及满文的使用,清代的朝贡文书有迥异于前朝的特点和风格。
清朝的朝贡文书涵盖了从清朝入关前直至灭亡时期,时间跨度差不多伴随清王朝的始终。
因此,系统的了解清代的朝贡文书,对于梳理清朝与不同国家的交往内容、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何新华指出,朝贡文化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是话语分析意义。
何新华指出,朝贡文书作为古代中国的世界秩序的重要的话语体系,其运用的语词、句式和篇章都充满了权力结构、思想基础和秩序,这无疑是进行话语分析最好的文本。
第二是公文价值。
清代朝贡文书的体裁格式在国内、国外完全一致,朝贡文书可以看作国内文书制度的延伸。
因此完整的研究清代朝贡文书,甚至可以补充国内同类文书的缺失,是完整研究中国古代文书制度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是外交史料价值。
对清朝朝贡文书的梳理,有助于理解清代的朝贡外交制度,从内容上把握清朝与相关国家的交往、外交政策与变迁,以及文书体现的交往内容。
第四是比较文化价值。
与中国来往的相关国家处在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下,其朝贡文书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例如,同处于儒教文化圈的越南、琉球和朝鲜三国的朝贡文书多引据经典,讲究尊卑和大义,具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特色;东南亚曼陀罗体系内的国家,如泰国、老挝等带有小乘佛教的特点,中亚游牧部落国家具有鲜明的伊斯兰特色,南亚国家则具有藏传佛教特色,欧洲国家的朝贡文书具有基督教特色。
第五是文学价值。
在儒家文化圈的朝贡文书,由于汉化程度高,文书中融入了中国文学传统的词赋等元素,用典丰富,有很多骈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全书从事实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总体上概述清代朝贡体系的研究,作者将朝贡文书分为朝贡下行文书、朝贡平行文书和朝贡上行文书,每一类文书包含有不同的体裁和类型,作者分别详细介绍了诏书、诰命、谕祭文、敕谕等下行文书,表文、状文、奏本、奏折、祭文等上行文书以及咨文、照会、柬文、信函等平行文书。
从第二章到第八章,作者分别研究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清朝与之交往的朝贡文书。
这些国家涵盖了诸如琉球、越南、朝鲜这样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国,也包括暹罗、南掌这类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国,也包括暹罗、南掌等一般的朝贡国,还有欧洲国家等名义上的朝贡国。
第九章以后作者叙述了晚清时期清朝的近代朝贡文书的变迁,展示了从朝贡文书到近代外交文书的转变的动态过程,便于与前文典型的朝贡文书对比和比较。
同时,为了方便比较分析,作者在每一章都选择了不同的朝代该地区同一国家与中国的朝贡文书,便于学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分析。
作者对朝贡文书下性文书的表文研究颇为详细,他将表文格式分为进贡表文,请封表文和谢恩表文四大类(表文扮演了国书的功能),而对表文的材质也分为了纸质表文、金叶表文和银叶表文和蒲叶表文。
根据他的考证,蒲叶表文就是贝叶文。
同表文密切相关的表文的用印制度,加盖王印之处分别与不同文书的不同的地方。
被颁发王印的属国王印规格不一,清朝颁给朝鲜的王印使用了金质材料,龟纽式,其余国家分别为镀金银质和龟纽,这无疑显示出清朝对朝鲜的厚待和中朝关系的密切。
属国王印的字体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起初仅有满文到满汉分璧,但满文楷体,汉文加篆,再到满汉军用篆体三个阶段。
呈文皇帝的表文用封筒、木盒、象牙筒、漆盒等装盛着,清朝对表文的处理程要经历七个阶段,进表前的审查翻译,礼部的接收,内阁的翻译,票拟,添加说贴,并提供节略给中堂,最后进呈皇帝,由皇帝批准执行,最后进行存档保存。
二、争论中的朝贡体系目前,学术界关于朝贡体系的争论主要在历史学者和政治学者中展开。
自从费正清教授创造这一术语以来,朝贡体系就备受争议。
马克满考尔承认这一术语本身并不是描述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本身术语,而是西方的发明。
不少学者都认为,这一术语无法涵盖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全部形态,有的主张以宗藩关系、藩属体系、封贡关系取代之。
应该说,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推翻朝贡体系这一说法,因此,本文扔延续朝贡体系这一说法。
除了朝贡体系的名称之争,还存在虚实之争。
国内有学者如厦门大学的庄国土教授为代表就研究了越南的朝贡文书,指出属国的朝贡文书的虚幻。
小泉顺子也以中泰朝贡文书的虚假,学术界对于朝贡体系的否定主要是以朝贡文书的虚幻来进行的。
也有学者发现中国在于欧洲国家的交往中,同样存在将平等、互相尊重的朝贡文书转化为显示尊卑关系的朝贡文书,扭曲了西方国家的真实意图,因而朝贡体系是虚幻的。
也有学者采取折衷的态度,何新华和李云泉等都认为朝贡体系是虚实结合的。
本文认为,朝贡体系依靠两种机制发挥作用:承认和误认。
不少相关的朝贡国家并不满意中国将平行的朝贡文书变成显示尊卑关系的朝贡文书,但是却很少公开拒绝或者撕破脸。
尽管对于这个文书并不满意,事实上很多属国还是按要求完成了朝贡活动,并且在几年后的朝贡活动中重复着完成朝贡的活动。
本文认为,承认和误认作为两种重要的机制,为保证朝贡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做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典型的朝贡国如朝鲜、越南和琉球等,由于汉化程度高,其朝贡文书一般由汉文书写,他们自然能够理解文书的含义和内容,对于朝贡文书的意义和内涵,他们是承认的。
对于部分朝贡国而言,尽管他们不满意朝贡文书的尊卑关系但不没有因此而他们曾参与的朝贡体系,他们的确按照朝贡制度的要求完成了朝贡体系其他环节的要求和内容。
误识作为一种机制,成为了朝贡国与天朝上国的清朝彼此公开的秘密,虽然彼此对此不太满意,却没有闹到因此而影响朝贡体系的地步。
本文认为,误认作为一种机制,并非只是存在于清朝的朝贡文书中,何新华提到,在中国与暹罗建立朝贡关系的过程中,吞武里王朝的国王郑信给中国皇帝的平等文书,被清朝转移为表文格式,但是曼谷王朝的开创者却担心中国责任仍然以郑信后代郑华和郑佛等名义继续与清朝保持朝贡关系,泰国尽管对清朝对清朝的这种行为表示不满,但是为了谋取自身的朝贡利益,有时候经常会利用这种误认来谋取自身的利益,于是文书的不平等代替以实际的利益需求。
何新华以顺治十三年(1656)清朝颁给荷兰国的敕谕为例,回应这种指责,认为以17时世纪清帝国与荷兰的客观实力相对比而言,中国确实是天朝上国,荷兰是小国,如果在那个普遍盛行等级制的封建王朝时代,将信件翻译为一份平等的信件,反而扭曲了原文具有的上下尊卑含义。
如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进贡表文中,虽然中文译本对描述英王和英国力量强大的词汇做了降级处理,而对于中国和乾隆皇帝的词汇做了升级处理,这一升一降的处理改动,使得英国国书平等的外交国书转换为符合中国朝贡文书体例的上行文书,但是英国主张的基本信息是没有错误的。
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朝贡国愿意接受清朝的误认,这并不损害他们实际的利益诉求,相反,用能够取悦中国皇帝的方法传递文书更能打动中国皇帝的心,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另外,朝贡文书是作为朝贡体系的一个环节存在的,仅仅是文书上的误认也无法否认朝贡体系的虚幻。
即便对西方国家,在清朝前期,依旧按照朝贡礼仪、赏赐和回赐的环节。
因此,从朝贡文书的角度来看,本文倾向于认为朝贡体系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也有部分欧洲国家短暂加入到这一体系中来。
三、清代前期朝贡体系的建立—以中琉关系为例何新华的书中收录了大量中琉关系的文书档案。
通过这些朝贡来往文书,我们可以基本还原那段清代中琉建交时候的曲折历史,在明清易变的年代,清朝的正统性不足,南明依旧存在,琉球向南明朝贡,而不像清朝朝贡。
双方朝贡关系的建立就是清朝取代南明成为琉球朝贡国的过程。
顺治四年(1647)清朝给琉球颁发了第一道敕谕,再到顺治八年、十一年和康熙元年的四道敕谕,在这段时间还经历了十一年(1654)、康熙元年的再送诏书,从敕谕的内容和诏书来看,清朝要求琉球缴回明朝的封诰、印、敕,遣使来京作为建立朝贡关系的条件。
顺治六年(1649)年,琉球向清朝上了投诚表文,仅仅表示归顺之意,未提缴回明朝的敕印,并且以贡物没有准备齐为理由,推迟向清朝派遣使臣,显示出琉球在明清易代时期复杂的观望心态和认同危机。
清朝对此十分不满,与顺治八年()清朝派遣琉球通使谢必振前来琉球晓谕。
顺治九年,谢必振给琉球国长史司咨文,指责琉球“游移携贰”,“失信于天朝”,警告琉球“勿生疑怀怠“,应该立即遣使入京。
在清朝的压力下,琉球国王与顺治十年(1653)给福建布政使咨文,迫于压力,缴回明朝敕印,并求“清朝之符节”,这就扫除了清朝与琉球关系的一大障碍,并且琉球国王决心遣使进贺清朝,并给琉球进贡人员颁发了执照,这些都标志着中琉宗藩关系的初步建立。
清朝对此十分满意,赏赐琉球国王很多礼物,并打算派张学礼、王垓等携带给琉球国王的诏书敕谕去琉球。
到达福建以后,由于南明郑氏政权活动频繁,控制海洋,师团滞留福州,未能成行。
直至康熙元年,南明逐渐败亡以后,东南沿海的反清活动大大的减弱,康熙又命重新抄写了1654年的旧诏,并重发了敕谕,在敕谕中解释了延期的原因,表达了对册封使延期的处置和令其戴罪立功。
这一次使团顺利到达琉球,琉球国王页与康熙二年(1663)年派遣谢恩表文,并请求留下诏书,敕谕,作为传国之宝,清琉的朝贡关系初步稳定下来。
四、从文书看朝贡体系的内容传统对朝贡体系的研究,往往认为该体系是一个朝贡、册封互动的关系,属国寻求经济和贸易上的优惠,而清朝则关注政治上的好处和礼仪上的地位。
这些看法过于简化了朝贡体系的丰富内涵。
何新华的朝贡文书,无疑像我们展示了更多属于朝贡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领域主要有:1.完整的册封环节,通常包括请封-册封、敕谕-谢恩环节。
这设计到三类文书,首先,属国首先提出请封要求,呈交清朝请封表文,随后,清朝派天使携带敕谕到所在国进行册封,册封结束后,属国通常会上奏谢恩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