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统计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23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普查和抽样的概念。
2.能够观察和记录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统计工作。
3.能够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普查和抽样的概念。
2.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进行简单的统计工作。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统计?2.普查和抽样的区别。
3.认识不同种类的物体并进行数数。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物物品进行统计。
2.准备黑板、粉笔或白板标,以便记录学生活动。
五、教学过程1.开学前:复习上一课时学过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导入:通过观察周围的物品,引导学生认识统计的概念。
3.教学:讲解普查和抽样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两者的作用。
4.操练:让学生到周围物品统计数量,加深认识。
5.引申:通过不同类别物体的统计,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比较。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六、教学板书设计•统计•普查和抽样的区别•数数不同物品的数量七、课堂练习1.王老师要统计班里男女生人数,她应该进行普查还是抽样?2.请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个学生喜欢体育课。
3.将下面的图案分类统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统计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力,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以上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的教案设计,希朿能够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统计动物的数量》一、教学目标1.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动物数量的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观察和统计动物数量;3.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计算器、黑板、粉笔、幻灯片投影仪;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的概念介绍1.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统计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
2.教师简要介绍统计动物数量的背景,引入下节教学内容。
第二节:统计动物的数量1.教师设计一个小练习,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动物玩具,并记录不同种类动物的数量。
2.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使用统计图表(如条形图、饼图)来表示不同种类动物的数量。
3.学生讨论并比较自己的统计结果,从中发现规律并总结出统计动物数量的方法。
第三节:教学反思和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和经验,引导学生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2.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哪种动物的数量最多?最少?为什么?”、“我们可以用哪种图表表示这些数据?”等等。
3.教师对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统计的局限性和正确使用统计方法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统计动物的数量为例子,通过观察和记录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整体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并加深对统计思想的理解。
同时,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统计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然而,本教案中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与统计有关的故事或实例,以便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考。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更多的示例和实际场景,加深学生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最后,教师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程。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统计学原理第一章基础第一节统计的定义统计是从数据中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
第二节主要统计概念一、总体总体就是统计工作者研究对象的全体。
对总体的描述性测度称为参数,如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二、样本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取的若干数据的集合。
对样本的描述性测度量是统计量。
三、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运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估计、预测和决策的过程。
可靠性测度共有两种:置信水平和显著性水平。
三个例子:企业多元化战略:多元化企业和非多元化企业的绩效差异。
普通学生和学生干部:就业和收入差异。
男生和女生:成绩差异。
第三节:数据的类型一、定距数据定距数据是实数:如身高、距离、收入等二、定性数据定性数据的取值是类别:如男性、女性。
三、定序数据定序数据也表现为定性的,但是取值是有顺序的。
例如,不好、一般、好、很好、优秀。
定性数据和定序数据的区别在于后者的取值是有顺序的。
第四节数据的描述方法一、图表描述方法计算机命令1.将数据输入或导入列中。
2.选择数据列。
3.单击图表向导(Chart Wizard)、线图(Line)和完成(Finish)。
4.如果想做某些改变,则鼠标右键单击图表,选择图表选项。
二、数字描述方法1.中心位置的测度(1)算术平均数求和:SUM平均值:average(2)中位数:中位数是通过把观测值按顺序排列而计算得到的。
处于中间位置的观测值即为中位数。
中值:median,如果数据有n个,若n为单数,取值为中间的数值;若n为偶数,取值为中间两个数的均值。
众数:mode 。
注意:在不只有一个众数的情况下,Exce 只显示最小的,不显示是否有其它众数。
最大值:max ;最小值:min ;平方根:sqrt数据分析:分析工具库是Excel 所附的一组统计函数,它可以通过菜单栏找到。
单击工具,找到“数据分析”;如果“数据分析”不存在,点击“加载宏”,然后选择分析工具库。
找一台安装有数据分析的电脑,进入excel 安装目录(一般是C:\Program Files\Microsoft Office)进入OFFICE10文件夹拷贝Library 文件夹到你的电脑同名文件夹里,然后执行前面的加载宏步骤就可以了。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一、统计产生与发展:二统计的涵义: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联系: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个体总体,又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个体,又称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总体分有限总体(可以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和无限总体(只能非全面调查)。
总体和个体的关系随研究而转换。
二、样本与样本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总量概念)样本单位是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
(个量概念)样本单位的数目称为样本量样本特点: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种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对样本进行调查是为了对总体进行推断。
三、指标与标志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工业统计调查中,所有工业企业是总体,工业企业总数,职工总数是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例:工业总产值2009年某地区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称为标志值。
按性质分: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
性别、工种、民族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
年龄、工资(不同的数量标志值就是变量值)指标与标志的关系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指标说明总体特征;标志说明个体特征。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二.统计的涵义统计的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统计活动成果的关系。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个体(一)总体(二)个体又称统计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一个统计总体中包括的个体数如果有限,是有限总体;包括的个体数如果无限,是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的调查只能是非全面调查。
(三)总体与个体的关系总体是由个体构成,但总体和个体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样本与样本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样本单位: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
样本不等于总体三、指标与标志(一)指标(总体)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还可以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eg 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091万人等。
(二)标志(个体、总体单位)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eg性别、籍贯等标志的分类:按性质不同分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说明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来表示,eg性别,工种等数量标志表明事物的数量特征,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eg年龄、工资等(三)指标与标志的关系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指标都是能用数值表示的。
联系:(1)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指标与数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有的指标可能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下变为标志,有的标志变为指标。
四、变异与变量(一)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是变异。
变异的普遍存在是统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标志按个体变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变异标志,同一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具有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Eg:三个人的成绩甲80 乙70 丙60成绩不同的这种现象叫变异成绩是变量。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涵义一、统计的涵义: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3、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1、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3、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
二、指标与标志:1、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2、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
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
三、变异与变量:1、变异:指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
标志按其总体单位的表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2、变量:指数量变异标志。
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可把变量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两种。
第三节统计的任务与过程一、统计的任务。
我国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部门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二、统计的过程。
1、统计设计:是在正式进行具体统计工作之前,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统计对象的性质,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所进行的总体规划和全面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