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5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 文体- 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称为“奏疏”“奏章”。
二、实词1.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2. 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3. 一词多义- 安- 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 信-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求- 求木之长者(动词,追求,想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请求)三、虚词1.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2. 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目的,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四、特殊句式1.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2. 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3. 状语后置句- 戒奢以俭(应为“以俭戒奢”)五、文章内容与思想1.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开篇通过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强调君主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2. “十思”的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最新资料推荐------------------------------------------------------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 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1 / 12认为。
三、词类活用① 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 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最新资料推荐------------------------------------------------------ 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唐代的文言文,作者是魏征。
以下是对该文章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的归纳:1. 重点词汇:(1) 思:思考,考虑,想到。
在文章中指君主应该认真思考和注意的十件事情。
(2) 固:牢固,稳固。
在文章中指不要轻易打破或改变既有的局面或秩序。
(3) 居安:处于平安稳定的环境中。
居:处于。
(4) 戒奢:戒除奢侈和浮华。
戒:戒除,避免。
(5) 以:来,以便。
在文章中表示手段或目的的关系。
(6) 宏:广大,宽广。
在文章中指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胸怀。
(7) 易:容易,简单。
在文章中指不要看轻困难,要认真对待。
(8) 简:简单,简洁。
在文章中指不要繁琐,要简明扼要。
(9) 有善:有好的事物或优点。
有:具有,拥有。
(10) 浚:深挖,加深。
在文章中指要深入发掘好的事物和优点,加以发扬光大。
2. 语法结构:(1) “思”作为动词,表示思考、考虑。
例如:“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危。
”其中,“思国之安危”表示思考国家的安危。
(2) 并列结构的句式,通过“则”、“必”、“故”等连词连接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达多个相关的意思。
例如:“则思知足以自戒”、“必思无以欲盖而从恶”、“故思知足以自戒”、“故思无以怒而滥刑”等,都是并列结构的句式。
(3) 条件结构的句式,通过“如”、“若”等连词引导条件从句,表达某种假设或条件下的情况。
例如:“如覆薄水,如临深谷”、“若人君之欲明明德于天下”等,都是条件结构的句式。
(4) “臣闻”作为句首的固定结构,表示传闻、听说、嗅到等意思。
例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等,都是以“臣闻”开头的固定结构。
(5) “也”作为句末的助词,表示肯定、强调等意思。
例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也。
”等,都是用“也”作为句末助词的例子。
3. 古今异义:(1) “根本”,古义指树木的根和主干,比喻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今义指相对于枝叶而言的根和茎等。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梳理【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将有作.(作,兴造。
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简.能而任之(简,选拔)【重要虚词】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六)【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课外练习答案(12分)16.(4分)(1)振兴(2)质朴(3)料想(4)美好17.(2分)A18. (5分)答案示例: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
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评分说明:“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为6点,1点有错误扣1分,扣到0分为止。
19. (2分)评分量表:20.(5分)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时,没有针对相州多诡诈的风气(1分),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1分),导致失败。
第二次治理相州时,一方面揭发坏人坏事,严惩狡猾之徒(1分),另一方面立学兴儒(1分),以德化人(1分),取得成功。
21.(1分)D22.(2分)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1分),引出后文“客”的感叹(1分)23.(2分)C24.(3分)D25. (4分)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1分),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1分)。
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1分),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1分)。
谏太宗十思疏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垂拱而治: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三、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②诚能见可欲如果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④忌不自信:相信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太宗十思疏一、通假字1. 董之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能而任之(“ ”同“ ”,拔).二、古今异1.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古:木的根。
今:指事物的本。
)..2.既得志,情以傲物(古:放情感,即“ 傲”。
今:尽情。
)..3. 壅蔽,思虚心以下虚心:古,使⋯⋯虚。
今:一种虚的美德。
..4. 傲物骨肉行路骨肉:古:之父母兄弟子女。
今:生骨肉..三、一多1.盖( 1)善始者繁,克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 2)盖在殷,必竭以待下(,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
)2.(1)必竭以待下(心)(2)能可欲(如果)3.下(1)壅蔽,思虚心以下(臣下的意)(2)臣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3)惧溢,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4)敏而好学,不耻下(地位低下的人)4.当(1)盛夏之,当而立(着,面)(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3)安步当(当作)5.安(1)思国之安者,必其德(安定)(2)燕雀安知之志哉(怎么)(3)王曰:“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弗敢也(享受)(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境。
(6)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6.信(1)信者效其忠:。
(2)愿陛下之信之: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4)忌不自信:相信。
7.求(1)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2)予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求。
(4)不求达与侯:追求。
(5)府史此,因求假:求。
8.治(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2)医之好治不病以功:医治。
(3)不效治臣之罪:治。
9.克(1)能克者盖寡:能。
(2)然操能克:。
(3)公乃与克日会:定。
(4)克己复礼仁:束。
四、重点虚1.之( 1)臣求木之者构助,用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构助,的。
( 3)取之易而守之乎?代,指代天下。
2.以(1)盖在殷,必竭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2)董之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魏征: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其为人直言进谏,推行王道,主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薄赋敛”“轻租税”等,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疏:疏,奏文的一种。
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二、重要词语释义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形作动,流的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安宁)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稳固)而求木之长(生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等级低)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任),居域中之大(形作名,重要的地位),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形作名,安逸的环境)思危(形作名,危险的境地),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形作动,流的远)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能够)克终者盖(大概)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下属);既得志,则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以傲(形作动,傲视)物。
竭诚(诚心)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同“震”,使……震怒)之以威怒(状语后置),终(最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名作状,表面上)恭而不心服。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与名句默写一、重要词语释义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形作动,流的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安宁)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稳固)而求木之长(生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等级低)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任),居域中之大(形作名,重要的地位),½ 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形作名,安逸的环境)思危(形作名,危险的境地),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形作动,流的远)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能够)克终者盖(大概)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下属);既得志,则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以傲(形作动,傲视)物。
竭诚(诚心)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同“震”,使……震怒)之以威怒(状语后置),终(最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名作状,表面上)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如果)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宾语前置),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使……安宁)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宾语前置),惧满溢则思江海下(处于……之下)百川,乐(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以之为,把它当作)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结束>虑壅蔽则思虚心(使心谦虚)以纳下,想谗(形作名,说坏话的人)邪(形作名,邪恶的人)则思正(使……端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恶人),恩(名作动,赐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使……光大)兹九德,简能(形作名,有能力的人)而任之,择善(形作名,好的意见)而从之,则智者尽(形作动,竭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
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A.使动: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虚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B.意动1、乐.盘游乐,以……为乐C.、名词作状语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D、名词作动词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E、动词作名词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优秀6篇)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
2、当:当神器之重()
3、景:承天景命()
4、董:虽董之以严刑()
5、克:克终者盖寡()
6、作:将有作()
7、牧:则思谦而自牧()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10、简:简能而任之()
二、古今异义
①必固其根本(古:()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②则纵情以傲物(古:()今:尽情。
)
③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今:谦虚的美德。
)
④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今:认为。
)
⑤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
今:走路。
)
三、词类活用
①貌恭而不心服()
②江海下百川()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惧谗邪()择善而从之()
则思正身以黜恶()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居安思危()
④智者尽其谋()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塞源而欲流长者()能克终者盖寡()
⑤必固其根本()知止以安人()
正身以黜恶()思虚心以纳下()
宏兹九德()何必劳神苦思()
四、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④忌不自信()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
②当场()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
④各当时而立法()
⑤当高罪死()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
6、克:
①能克终者盖寡()
②然操虽能克绍()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
④克己复礼为仁()
7、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虽董之以严刑()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9、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
③垂拱而治()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五、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六、积累成语
(1)卑以自牧:指以谦卑自守。
牧是养性之意。
(2)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3)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4)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6)居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七、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同步达纲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chánɡ)必浚其泉源(jùn)
B.况于明哲乎(zhé)塞源而欲流长也(chánɡ)
C.盖在殷(yīn)载舟覆舟,所宜深慎(zài)
D.虑壅蔽(yōnɡ)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
2.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大
B.盖在殷忧殷:深
C.则思谦冲以自牧牧:放牧
D.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5.对下列句中的“以”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②振之以威怒③则思知足以自戒④董之以严刑A.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C.①③用法不同,②④用法相同
D.①③用法相同,②④用法相同
6.下列句子,与“振之以威怒”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董之以严刑
C.则思知止以安人
D.则思三驱以为度
7.从句间关系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
B.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8.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皇帝掌握着帝位的重权。
B.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有所作用,就想一下适可而止使人得到安定。
C.虽董之以严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
D.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将惩罚施加于人,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二、阅读理解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圭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
太宗指示圭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圭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圭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
’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9.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安:
(2)以其善善而恶恶也以:
(3)恶恶而不能去去:
(4)称为至善至:
(5)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以:
10.运用“字字落实法”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2)善善而恶恶。
(3)齐桓公之郭国。
(4)臣窃以为圣心是之。
12.郭氏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3.王圭引用“恶恶而不能去”这句话是针对什么说的?
参考答案
一、1.A.(长zhǎnɡ)
2.C(牧:养)
3.C(古今都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4.D(名词作动词,其余为使动用法)
5.D(①③为表目的的连词,②④为介词“用”)
6.B(振—震)
7.B(介词结构后置)
8.A(递进,其余为假设)
9.B(作:建造、兴建)
二、10.(1)哪里(2)因为(3)除去、除掉(4)极、最(5)把
11.(1)残害了那男人而收留了他的老婆。
(2)喜欢好人,厌恶坏人。
(3)齐桓公到郭国去。
(4)我私下认为陛下是肯定这种做法的。
12.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
13.王圭引用这句话,针对的是太宗认为“贼杀其夫而纳其室”“不道”而自己却做着同样的事——把美人留在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