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电子备课(凤凰版、江苏教育版)
- 格式:doc
- 大小:161.50 KB
- 文档页数:56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预留汇报,导入新课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二、问题出示,自主探究1.铁生锈是一种什么物质变化?铁和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铁钉上的锈呈红褐色,非常松软。
2.生锈铁制品随处可见,你见过哪些?3.比较铁锈和绣三、交流完善,点拨深入1.我们见过的生锈物品一般都是在什么环境里?这种环境里有什么物质?生锈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2. 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假设,选择实验教学设计一、预留汇报,导入新课1、鲜橙多果汁和芬达汽水在装瓶上有什么特点?二、问题出示,自主探究1.炎热的夏天,人们为什么爱喝汽水?明确: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瓶汽水,会使人感到清凉。
因为气体从口中和鼻中排出时,会带走身体里的一部分热量。
2.汽水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工厂生产的汽水,是把二氧化碳气体加压降温,直接溶解在配有适量糖、柠檬酸、香料等的水里。
试一试,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
准备一个空纸杯和小勺,然后分别把两种物质取出一定量放在纸杯里,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把观察的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记录单:能反映的物质在相应的空格里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有关遗传的知识。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从而对于我们现在生活有所启发。
3.观察图片,说一说现代马是怎样进化而来的?4.马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有变化,是不是所有的生物在进化中都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5.被人类称为“活化石”的动植物除了银杏、蟑螂、鲎之外,还有什么?植物活化石:珙桐、香果树、云杉动物活化石:大熊猫、中华鲟四、基础训练,延展提升。
本节课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什么是化石,会识别常见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从化石中分析信息,发现古生物与当今生物之间的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1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1课《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物镜(对着标本)载物台(放置标本)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镜臂通光孔镜座(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②自主观察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根据苏教版教材制定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部教案(共20份)学校:姓名:日期: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了解微生物的特点,知道绝大多数微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学习他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活动一:水样、烧杯、放大镜、活动记录一,活动二:光学显微镜、水样玻片、活动记录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初步观察水样,激发探索兴趣1.谈话:课前请同学们从自然界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所选水样。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一并汇报。
(后附表)2.谈话:一杯水中除了用肉眼或放大镜能观察到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如果要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要借助什么工具?(显微镜)[设计意图:科学课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3.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了解基本构造,学会使用方法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要正确安放显微镜,距离桌子边缘10厘米左右,防止掉落。
(2)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保护好镜头,不能用手触摸物镜和目镜。
三、仔细观察水样,走进未知世界1.谈话:显微镜下的一滴水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二上。
(后附表)2.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
4.借助多媒体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是开放的。
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015—2016学年)执教者:赵科鼎塔石乡中心校2015年9月3日1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Array 1课《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物镜(对着标本)载物台(放臵标本)Array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镜臂通光孔镜座(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②自主观察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及教学反思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课程标准: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2、知道水中有微小生物。
3、了解微生物的发现。
4、初步认识到微生物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知道细菌、霉、病毒都是微生物。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探究能力:教学材料放大镜、显微镜、水样教学步骤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课题:2、做酸奶课程标准: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学会自己对手做酸奶。
2、认识细菌和酸奶形成的原因。
3、认识病毒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探究能力:教学材料鲜奶、白糖、保温杯教学步骤课题:3、馒头发霉了课程标准: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备课人: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任教六年级两个班的科学。
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
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
少数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导致科学意识淡薄,科学实验的操作不熟练。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探索宇宙,假设与实验等。
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关于“显微镜下的世界”的内容,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我们的地球”主要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探索宇宙”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
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基本目标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
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
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物质的变化,对宇宙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获得有关“显微镜下的世界”、“地球和宇宙”、“物质的变化”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电子备课(凤凰版、江苏教育版)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总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 水滴里的生物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
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 1 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学生准备:抹布、水样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观察水样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三、认识微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4、教师示范用法。
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6、教师小结:在一1、倒水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显微镜: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选取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目镜(对着眼物镜(对着标载物台(放置反光镜(反射光线、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镜臂通光孔镜座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总第二课时课型:新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总第三课时课型:新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单元课题:我们的地球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3.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4.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现象。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5.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第一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内容安排了:一.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二、了解地球的大小情况。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是曲折漫长的。
第二课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内容有:一、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二、制作两种地貌模型。
三、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不断发展。
第三课从地球的一些自然现象来导入,认识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内部情况的。
内容有:一、进行猜测黑盒子里舞台的活动。
二、教材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
三、指导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结构模型。
第四课火山和地震是显著的地质变化,是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本课从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研究,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了解人们对火山和地震的监测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内容有:一、了解火山。
二、研究地震。
第五课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
二、研讨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欣赏千姿百态的地表风光。
三、教材以由小到大排列的岩石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风化作用。
四、通过模拟实验和研讨,认识侵蚀作用。
单元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制作地表模型;猜想暗盒里有什么;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
关键点:做好探究实验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地球仪;塑料盘、大块玻璃、风景图片;盒子;学生准备:玩具小船学生;泥沙小草;教学措施:教学思路:提出问题----学生探究,收集证据-----学生得初步结论-----教师指导------归纳结论。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分配: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1课时第5节2课时;总结课1课时;共9课时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2.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设计:1、自制纸船2、阅读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哪些过程?3、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地球)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3.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4.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5.小组汇报。
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谈话: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
)3、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生交流。
4、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据此,人们猜测------5.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6、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7、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三.认识地球的大小1.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察到的地球。
苏联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神州五号宇宙飞船2、谈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
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5、提问: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6、学生猜想7、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
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仪上有多大。
四、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布置预习:收集各种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等资料限时作业(5分钟)评价形式:同桌互评互改,相互检查。
一、填空题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地()的猜想;2、古希腊学者()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月球被地影遮挡的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应是()体3、人们总是先看到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到船身,据此,人们猜测地球是个()体。
4、地球的表面积越()亿平方千米二、选择题1、世界上第一个从太空中观察到地球的人是()A、杨利伟B、尤里.加加林C、张衡D、亚里士多德2、第一个从太空中观察到地球的中国人是()A、杨利伟B、尤里.加加林C、张衡D、亚里士多德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从太空看地球圆球体月食教学反思:2.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3.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特点。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2.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难点:制作地表模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网格纸、白纸、彩笔等,多媒体资料。
学生准备:有关各种地形的资源。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设计:收集各种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等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老师简单介绍。
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有关大气、水、岩石的图片,明确认识)3.小结:地球表面有大气,大气是构成地球的气体;有岩石,岩石是构成地球的固体;还有水,水是构成地球的液体。
还有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二.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提问: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呢?了解地形可分为平原、山脉、河流等3.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它们做出来呢?4.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5.分组讨论设计图。
(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尽可能地呈现多种多样的地表类型。
)6.讲述布置要求: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各组去参观。
下面我们四个人一组,来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地方的模型,材料都已经放在你们的实验桌里了,注意不要把东西弄到地上,不要把地面桌面弄脏。
7.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8.学生制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模型1.谈话:刚才我一直在各组“旅游”,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
下面我想请大家把你们设计的这些地方描在我的这张明胶片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永久保存它们了,愿意吗?2.讲解:这个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