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中药可能导致肾脏损害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副作用
专家强调,目前许多江湖医生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滥用中草药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导致尿毒症,对此必须提高警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云海教授研究发现,有近50种中药对肾脏有毒性,可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竭。
这些可导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
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柬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铭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腊梅根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石、雄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
世界肾脏病日警惕滥用药引起肾损伤专家简介:张艳宁,解放军第202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从事肾脏内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难治性肾病及其急、重症的抢救,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临床研究等方面有丰富经验。
担任辽宁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军肾脏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沈阳军区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军区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每年三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病日。
今年的肾脏病日的主题是全民关注肾脏健康。
这里的全民,不仅仅指的是有肾脏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同时包括无症状的“健康”人群,因为肾脏疾病早期并没有典型的症状可以鉴别,常常让人忽视。
解放军第202医院肾脏内科张艳宁主任根据日常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总结了一些导致肾脏疾病的原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警示。
含马兜铃酸中药有肾毒性很多人对中医药情有独钟,认为中药温和毒副作用小,然而实际上像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一类中药有较强的肾毒性,短时间大量服用可造成服用者急性肾衰竭。
早在多年前,肾脏科医师就已经明确,部分中草药中含有一种“马兜铃酸”的物质会引发肾损伤,临床称之为“马兜铃酸肾病”,马兜铃酸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不应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欧美等国已全面禁止该类药物的使用。
国内常见此类药物为:冠心苏合丸、龙胆泻肝丸等。
非甾体类药易致急性肾损伤有些人患了感冒,随便买点药就吃了,有时候甚至吃多种药物,随后出现尿量改变、血肌酐升高等情况,其实是发生了急性肾衰竭。
不同的感冒药,起效成分大多是一类药物,比较常见的是解热、镇痛等缓解不适症状的非甾体类药物。
再加上得病期间饮水量少、饮食下降,大剂量的药在体内蓄积,给肾脏造成了极大负担,最终演变成急性肾衰。
警惕增强CT造影剂引发肾病增强CT是指经静脉注入水溶性碘造影剂再行扫描,可让病变显影更为清楚。
有些冠脉造影检查或治疗的患者,经常在检查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纯中药制剂也有毒副作用崇尚自然的观念,令传统的中医中药越来越吃香,很多人认为“纯中药制剂,无不良反应,无毒副作用”。
实际上,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一旦使用不当,人参也可以“杀人”。
随着中草药在医学领域的大量应用,有关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李先生得了尿道炎,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了一个星期的西药和中成药,吃完之后感觉好多了。
由于害怕西药有毒副作用,他擅自停了西药,继续服用名叫“××丹”的中成药。
本以为中成药应该没有毒性,可当他服用一个月之后,灾难降临了———他的血肌酐值严重超标,肾脏受到明显的损害,原因是他一直在服用的中成药中含有“木通”,对肾脏有毒性,长期服用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引起肾衰。
临床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不能不提高警惕。
能损害肾功能的常用中草药主要有:斑蝥、雷公藤、钩吻、山慈姑、鱼胆、毒蕈、仓耳子、木通、防己、泽泻、巴豆、草(川)乌、马钱子、朱砂、雄黄、轻粉、洋金花、青木香、马兜铃、寻骨风、朱砂莲、细辛、使君子、番泻叶、芦荟、白头翁,等等。
以上这些药物中,有的可以直接损伤肾脏中的肾小管,有的可损伤肾小球,有的会引起肾的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肾功能损害,严重的可以引起尿毒症。
其中以斑蝥、雷公藤、钩吻、山慈姑、关木通、山豆根、鱼胆、泽泻的肾毒性最大,应严格控制这些药物的剂量和适应症,有慢性肾炎的病人最好不要使用这些药物。
不仅如此,长期服用含有这些药物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丸、龙荟丸、妇科分清丸、耳聋丸、纯阳正气丸、大黄清胃丸、冠心苏合丸等,也同样有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
因此,即使服用中成药也要多个心眼,弄清各种中成药中所含有的成分。
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某类中成药时,必须咨询医生,了解其所含的成分及是否具有肾脏毒性。
服药期间要加强肝、肾功能的监测,肾功能衰竭者更是要禁用具有肾脏毒性的中草药和中成药。
常见西药也有肾毒性除中草药之外,不少常用的西药也具有较大的肾毒性,必须严格遵医嘱服用,儿童、老年人在使用这类药物时更要慎重,肾脏病患者最好不要使用这些药物。
滥开中药危害健康事例
滥开中药是指没有正确的医学指导和判断,过度使用中药材或者滥用中药的行为,可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以下是一些滥开中药危害健康的事例。
1. 肝损伤:某些中药含有毒性成分或具有潜在的肝毒性,若使用剂量过大或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肝功能损害、肝细胞坏死等。
2. 肾损伤: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中药在过量使用时,可能会对肾脏造成压力,导致肾功能损害,甚至引发肾衰竭。
3.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使其药效增强或减弱,从而导致药物副作用的增加或疗效的下降。
4. 过敏反应:个别人对某些中药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5. 滥用抗菌中药导致耐药性增加:抗菌中药有时会被滥用,未经严格判断和监管,使用不当容易导致菌株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在使用中药前,应该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避免滥用和超量使用。
此外,购买中药时应选择有合法资质的药店,避免购买到劣质和不合规的中药产品。
药也是药,是药就有三分毒。
中药如果使用不当,同样可以引起诸多问题,其中以肝脏、肾脏损害居多。
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当今的一种时尚,传统的中医中药学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以原生药为主的中草药,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地用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随着中草药在医学领域的不断应用,有关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报道陆续出现,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是对中药双重作用的很好概括。
民间和有关媒介宣传对中药的用药安全及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认识,如“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纯中药制剂,绝无副作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等。
因此,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草药的肾毒性,掌握其防治措施很有必要。
现代大量临床研究中也发现一批长期或过量应用可产生不同程度肾毒性的中药,目前有68种。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密切关注与高度警惕。
根据其来源的不同这类长期或过量应用可引起肾毒性的中药具体可分为三类,常用的药品有:1.植物类中药如木通、厚朴、防己、泽泻、柴胡、草乌、芫花、甘遂、巴豆、芦荟、苦参、雷公藤、益母草、使君子、苦楝皮、苍耳子、牵牛子、马兜铃、天花粉、荆芥、大青叶、山慈菇、千里光、夹竹桃、补骨脂、胖大海、土贝母、千年健、钩藤、昆明山海棠、曼陀罗花、望江子、铁脚威灵仙等。
2.动物类中药如鱼胆、蛇胆、斑蝥、蜈蚣、海马、红娘子等。
3.矿物类中药含砷类(如雄黄、砒霜、砒石、红矾);含汞类(朱砂、轻粉、升汞);含铅类(铅丹)和明矾等。
上述中药长期或过量应用将可能会导致肾损害,具体可以表现为恶心、呕吐、腰痛、腹痛及多尿、少尿或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更甚者可昏迷,甚至死亡。
有相关统计称,在214例因雷公藤服用不当引起的肾毒性患者中有64人死亡;7例因服用木通不当引起的严重肾毒性患者于服药后7~10日死亡。
另有患者在服用100ml以草乌泡制的药酒1小时后即出现血尿与昏迷,虽经医生全力抢救,仍于2小时后死亡。
中药材的副作用与禁忌使用中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尽管中药有许多疗效显著的优点,但其使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禁忌。
本文将对中药材的副作用和禁忌使用进行探讨。
一、中药材的副作用1.过敏反应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人们对某些中药材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肿、头晕等不适症状。
因此,使用中药材时,需注意是否有过敏史,如有过敏史则应慎重使用。
2.肝毒性某些中药材具有肝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
例如,一些中药材中含有毒性物质,如果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
因此,使用中药材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注意控制用量。
3.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材与西药之间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如某些中药材可能加强或减弱其他药物的作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的同时,必须告知医生所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二、中药材的禁忌使用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的身体较为脆弱,对中药材的耐受性可能较差。
中药材的成分可能通过胎盘或母乳传递,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这些人群在使用中药材时需慎重,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身体无法有效代谢和排除体内废物,使用中药材时可能增加肾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中药材时需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心脏疾病患者心脏疾病患者的心脏功能较弱,使用某些中药材可能引起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心脏病情加重或诱发心脏病发作。
因此,心脏疾病患者在使用中药材时必须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其他禁忌使用情况除上述人群外,有以下情况的人也不适合使用中药材:(1)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血友病、白血病等;(2)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等;(3)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癫痫、帕金森等。
总之,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使用情况。
常见易带来肾损伤的药物清单一位40多岁的女病人为了“排便通畅、脸色红润”,借着在药厂工作之便,每天从厂里拿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服用。
几年一过,肾功能病变。
在肾病病例中,这样滥用药物、包括部分中药,最后演变成肾损伤,甚至慢性肾病晚期——尿毒症,还不在少数。
日常生活中,儿童一感冒,不少家长会拿出抗生素,效果看似“药到病除”;应酬频繁的商务人士喝完酒,则服一粒“龙胆泻肝丸”,名曰“护肝”,这其实都很危险。
多位肾脏科医生提醒:长期滥用药物,容易引发肾功能病变。
这些药物除了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外,少部分中药也被列入伤肾“黑名单”。
肾脏病,又称“腰子病”。
它的病变与全身疾病密切相关,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甚至脸色苍白、骨骼疼痛等临床表现都可能与肾损伤有关。
在评估肾功能时,一定要在全身寻病因,比如病人若来看胃病,医生不光要看胃,还要排查肾功能;如果病人说肾不好,医生则要排查是不是肾外疾病引发的。
只是这种全身排查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很多肾病患者不是因为自身脏器器官病变得病,而是因为“长期乱吃药”。
根据数据:在急性肾损伤病例中,由药物引发的高达20%,6%的患者甚至严重到需进行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
目前,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1%,初步估计总患病人数超过1亿。
规范药物治疗和早期治疗,已成为预防慢性肾病和相关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措施。
药物为什么容易伤肾?这与肾脏功能有关。
肾脏承担着人体的代谢、排毒重任。
以人每天排出1.5-2升的尿液来算,肾脏每天实际上要循环往复地处理180升原尿,是前者的100倍左右。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依靠肾脏进行,而药物的分子量大小、脂溶性、蛋白亲和力会影响肾代谢,形成积聚。
在肾脏的过滤工序中,一旦药物反复、长期积聚在肾中,容易引发肾损伤。
目前被发现的伤肾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非甾体抗炎药,比如消炎止痛药;抗肿瘤药物、利尿剂、造影剂等。
近年来,由于中药运用不当或滥用,致使中毒现象时有发生,而中药所致的肾脏损害,尚未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现将常见有肾毒性的中草药简介如下。
雷公藤:有毒成分为雷公藤生物碱。
具有消炎、止痛和免疫抑制作用。
中毒者多为用量过大者,也有常规剂量(1mg/kg·d)引起中毒者。
累计中毒者多见。
有资料报道,服用雷公藤发生不良反应184例,其中肾损害发生率为25.5 9/6,死亡率为14.7%。
还有文献报道雷公藤中毒214例,肾损害占总例数的54.2%,44例因急性肾衰竭致死,占37.6%。
木通:有毒成分为马兜铃酸与木通碱。
为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的藤茎,商品名习称关木通。
具有利尿、强心作用。
有文献报道木通煎剂或含木通的中药煎剂服用后引起急性肾衰竭者10例。
8例因急性肾衰竭于服药后5~25天死亡,剂量50~200g;1例连服有木通25g的中药10剂,引起急性肾衰竭。
木通常用量为3~6g,超量应用是造成肾损伤的重要因素。
朱砂:有毒成分为硫化汞。
汞是肾毒性最大的重金属之一,药用为二价汞盐,仍有很大的毒性。
朱砂具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的功能。
进入体内的汞70%由肾脏排泄。
有些中成药含朱砂量很高。
如朱砂安神丸含20%,万氏牛黄清心丸含10.2 9/6。
按每日服朱砂安神丸2丸计算,则每日可能服入可溶性汞0.75mg。
据文献报道,二价汞盐使人产生中毒的剂量为5mg,所以服药时间稍长,10天左右就会产生蓄积中毒。
因此,中国药典1995年版已将朱砂安神丸、磁朱丸淘汰。
苍耳子:有毒成分为苍耳子毒苷。
常用量3~lOg,中毒量30g以上。
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甚至发生广泛的近曲小管坏死,导致急性肾衰竭,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球。
柴胡:有毒成分为挥发油及柴胡皂苷。
常用量3~lOg,中毒量35g以上。
可致敏。
天花粉:有毒成分为天花粉蛋白。
常用量3~12g,不宜长期服用,尤其是特异体质者。
白头翁:有毒成分为白头翁素和三萜皂苷。
常用量10~15g,中毒量30g 以上,可引起肾脏损害,出现肾炎样改变。
药典记载的肾毒性中药有6类
中药,经常被一些无知者、别有用心者当成“天然无毒、无副作用”的代名词,但是一个个鲜活的实例提醒我们:是药三分毒,乱吃中药同样有可能损伤肾脏!
我国最新版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了有毒性药材和饮片共计83种。
其中,明确有肾脏毒性的中药有24种,主要是以下六大类:
一、马兜铃酸类,比如马兜铃、关木通、细辛、广防己、朱砂莲、天南星,半夏,甘遂,马钱子、天仙藤、青木香、淮木通、寻骨风、假大薯、逼血雷、管南香、青木香等中药,以及龙胆泻肝丸、二十五味松石丸、小儿金丹片、止咳化痰丸、分清五淋丸、排石颗粒、跌打丸等中成药。
二、含雷公藤类。
在风湿科普遍使用,用于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比如雷公藤片、昆明山海棠等。
三、乌头碱类,比如:乌头、附子。
临床上的附子经过炮制、用正确方法煎煮,肾功能正常的人可以放心服用,但肾功能有问题者,能不用尽量不用。
四、矿物类,主要含汞、砷,最常见的就是朱砂,像七厘散、天王补心丹、安宫牛黄丸、人参再造丸等都含有朱砂。
五、雄黄类,主要是含有硫化砷,比如人造牛黄、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等。
六、动物类,比如斑螫、蜈蚣、蜂毒、鱼胆等中药都具有一定的肾毒性。
上述这些有肾毒性的中药,不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注意,就连肾脏健康人群也要慎用!。
7种中药别乱吃,否则伤肝⼜伤肾⽣病吃药是⼈之常情!但不少⼈,⼀⽣病就纠结到底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病就医⽅向不同,主要根本还是考虑中药和西药的对⾝体的伤害。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濡⽬染的⼀句⼴告词“纯中药制剂绝⽆副作⽤”灌输到⼈们的思想中,并且根深蒂固。
从此,⼈们对“纯天然”的万物追捧,例如野菜、中药等。
当然,有⼈需求,就有⼈开发市场。
⼀些有商业头脑的卖家把“纯天然⽆毒副作⽤”吹嘘的天花乱坠。
如此以来,⼈们更是坚信⾃⼰愚昧的观点就是真理。
殊不知,不能⼀棒⼦打死所有纯天然物品,但是万物不可能皆善。
我们知道西医是有科学数据作为⽀撑的,⽽中药并没有像西药⼀样,经过严苛的药检。
所以,这也正是很多中成药副作⽤项为什么写有“毒副作⽤不明”,⽽不是“⽆”!当然,看到⼩康医⽣说到此处时,不管你以往的观点是什么,从今往后,请坚信:“中药⽆毒副作⽤”“中药⽐西药副作⽤⼩”都是没有依据的说辞。
事实很多案例也证实了此观点。
在临床上有很多服⽤中药材导致肝肾损伤的案例。
因为肝脏和肾同属于代谢器官,药物会在这两处分解和代谢。
如果⼤量服⽤带有毒性的药物(这⾥特指没⽤科学证实的不明中药),会导致肝肾损伤。
⽇常常见七种中药,提醒⼤家,需要绝对警惕:⼀、⼟三七三七是⽣活中最常⽤到的中药材之⼀,具有疏通⾎管、辅助治疗肝病的效果,但是它和⼟三七绝对不是⼀个种类。
如果盲⽬服⽤⼟三七的话,就容易导致肝肾中毒。
因为该药材中含有吡咯烷⽣物碱,长期⼤量⾷⽤就会导致⼩静脉内⽪细胞受损、阻碍肝肾⼩静脉,从⽽导致肝肾伤害。
特别是对肾脏伤害⽆法逆转,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尿毒症等。
⼆、何⾸乌这种中药材本⾝有安神、养⾎的功效,⽽且中医认为制何⾸乌还能起到补肝益肾、滋养头发的效果。
很多护发产品中都能看到何⾸乌成分,所以⼤家对该药材都⼗分信任。
殊不知,近些年由何⾸乌导致肝肾中毒的案例频频出现,⽽且国家⾷药总局更是检测出了何⾸乌的肝毒性。
它含含有⼀定⼤黄素、⼤黄素甲醚、⼤黄酸成分,如果长期⼤量服⽤,就会导致肝脏疾病、急性肝中毒等问题出现。
究竟什么是导致出现了肾虚的主要原因引言肾虚是中医常见的一个诊断,它是指肾脏功能衰弱或耗损,导致全身机能下降。
肾虚的表现可以是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耳聋、头发脱落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导致出现了肾虚的主要原因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1. 长期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肾虚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1.1. 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过度熬夜、长时间的睡眠不足会加重身体疲劳,导致肾脏功能逐渐衰弱,最终引发肾虚。
1.2.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高盐、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摄入过多,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肾虚的发生。
此外,长期暴饮暴食、过度的饮酒也会对肾脏造成损害。
1.3. 过度劳累长期高强度的体力活动、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工作会消耗大量的人体能量,导致肾脏养分不足,造成肾虚。
2. 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也是导致肾虚的主要原因之一。
2.1. 高血压长期不控制的高血压会引起肾小动脉硬化,导致肾功能减退,甚至出现肾虚的症状。
2.2. 糖尿病长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引起的糖尿病,会对肾脏造成明显的损害,最终导致肾虚。
2.3. 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体内尿酸排泄障碍,导致尿酸在体内积聚,进而引起肾脏损害和肾虚。
3. 不当的药物使用不当使用某些药物也会导致肾虚。
3.1.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导致肾虚的出现。
3.2. 滥用中药滥用某些中药,特别是具有利尿作用的中药,会导致肾脏大量排尿,从而引起肾虚。
4. 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因素,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肾虚。
4.1. 长期过度的性生活长期过度的性生活、频繁的性行为会导致肾脏的耗损,使肾精亏虚,最终出现肾虚的症状。
4.2. 长期抽烟和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和大量吸烟会导致肾脏功能衰竭,从而引发肾虚。
4.3. 情绪压力和精神刺激长期处于高度的情绪压力和精神刺激状态下,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肾脏耗损加剧,引发肾虚。
伤肝肾的中草药在传统的中医药领域,中草药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天然、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就像任何药物一样,一些中草药如果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首先,我们来谈谈雷公藤。
雷公藤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但它同时也含有多种毒性成分,如雷公藤碱等。
长期或过量服用雷公藤,可能会导致肝细胞损伤、肝功能异常,甚至出现肝衰竭。
在肾脏方面,可能会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导致肾功能减退。
接下来是关木通。
关木通曾经被用于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然而,后来发现其所含的马兜铃酸具有较强的肾毒性。
长期或大量服用关木通,可能会引发肾小管间质病变,逐渐导致肾功能衰竭。
这种肾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还有苍耳子,它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的作用。
但苍耳子中含有毒蛋白、毒苷等成分,如果服用过量或炮制不当,容易造成肝脏损害,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等症状。
另外,何首乌也是需要谨慎使用的中草药之一。
何首乌在适当使用时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等功效。
但如果使用不当,尤其是未经炮制的何首乌,可能会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肝损伤。
除了上述几种中草药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中草药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会伤肝肾。
比如,黄药子常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但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肝脏损害。
那么,为什么这些中草药会伤肝肾呢?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中草药本身所含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
当这些成分在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另一方面,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个体差异以及不合理的配伍等因素,也可能增加中草药对肝肾的损伤风险。
为了减少中草药对肝肾的损伤,我们在使用中草药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在医生或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中草药。
他们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合理开具处方,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
其次,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药材来源。
确保所使用的中草药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炮制,以减少其中的毒性成分。
吃草药有什么副作用【专业知识文档】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文章导读很多人对于中药和西药往往会形成一个误区,那就是中草药的副作用比较低,其实是药三分毒,从中药的角度来说,也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的问题,如果平时用药不当,很可能对肝肾造成不良的影响,很多人认为纯中药属于天然的,不会有副作用,其实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有一些中药的副作用也是比较强的。
吃草药有什么副作用最近中药养生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很多中药养生的书籍几乎占据了图书馆大半个楼层,很多还是被放在重要位置的,不少人都喜欢利用各种偏方来治病。
很多人甚至还会把中药拿来泡水喝,或者是炖汤用,其实这些补药对身体确实是有滋补的作用的,毒副作用也并不大,但是如果不分辨体质就乱吃的话,吃得多了对我们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
1、中药乱吃很伤肝不分病症乱吃中药,就很容易引起咳血、胸痛等疾病,并且还会出现浮肿和尿少等问题,这也正是因为中药引起肝肾损伤的病症,如果我们利用中药来瞎治病,那么也很容易出现恶心厌食、皮肤眼睛发黄等药物性肝损害疾病,严重的话还会出现肝肾衰竭。
2、滥用中药很伤身乱用中药的另一个主要受害器官就是肾脏了,肾脏要过滤我们身体内的很多毒素,中药会给肾脏带来很大的压力,严重引起肾损害。
3、中药也是有副作用的很多人都觉得中药没有副作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很多中药材都是含有毒性的,比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等等,过量服用就会引起中毒。
很多人都觉得中药的药性比较平和,并且没有副作用,吃了有病治病没病防身,但是凡是药物都是有毒性的,这也正是药物的价值所在,没有毒素的药物基本上就不算是药,因此长期服用中药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4、中药并不是保健品任何药物对于健康的人或者是不具备适用症的人来说都像是毒药,因此药方与病症都是必须高度吻合的,只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面用药,才能确保疗效和安全的,现在很多医生使用药物都是不规范的,什么药都能开,药物处方也没有根据,这些都是很伤身的。
肾功能,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衰退,但生活中,有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往往也会成为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
为了保护好肾脏,大家对以下“伤肾”因素一定要引起警觉。
一、滥服伤肾中草药近年临床不断发现,服用某些中草药(包括中成药)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会“伤肾”的中草药有:雷公藤、关木通、牵牛子、苍耳子、罂粟壳、生草乌、使君子、青木香、广防己等。
其中,雷公藤导致的肾损害最大,其次,是关木通,关木通伤肾的原因,是含有肾毒性物质马兜铃酸。
二、滥用镇痛西药长期服用或大剂量服用一些消炎镇痛药物,如去痛片、消炎痛、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容易引起肾损害。
肾损害可表现为:乏力、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出现血尿和无菌性脓尿,并伴有关节痛等症状。
有的直接会引起急性肾炎或肾小球坏死等肾病综合征,重者会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三、经常憋尿有些人因工作忙而长时间憋尿。
尿液在膀胱里太久很容易繁殖细菌,细菌会经输尿管逆行到肾,导致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
这类感染一旦反复发作,能引发慢性感染,不易治愈。
患者不仅会出现腰酸背痛、尿频尿急等症状,还可能发展成为急性尿毒症。
四、饮水过少如果长时间不喝水,尿量就会减少,尿液中携带的废物和毒素的浓度就会增加。
临床常见的肾结石、肾积水等都和长时间不喝水密切相关。
充分喝水可稀释尿液,保护肾脏,有利于充分排出废物和毒素。
五、暴饮暴食现代人聚餐机会增多,常会吃下过量的“美味”,摄入的食物最终都会产生废物——尿酸及尿素氮等。
这些废物大多经过肾脏排出,饮食无度无疑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六、过度喝饮料软饮料和运动饮料的过度摄取会间接损伤肾。
人体内的酸碱度为7.2 ,这些饮料普遍为高度酸性,饮用后体内酸碱度明显改变。
肾脏是调节人体内酸碱度的主要器官,长期过度摄取软饮料及运动饮料,会给肾脏带来负担,增加肾脏损伤的概率。
七、吃过于松软的面包面包和糕点中有一种食品添加剂溴酸钾,它能赋予烤制食品所必需的面筋强度及弹性,吃起来口感松软,但过量食用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血液及肾脏。
三类中药“很伤肾”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3年第10期□文/吴志罗金财在福州某外企工作的陈晓桦,平时工作应酬频繁。
小陈习惯喝完酒后,服用一粒“龙胆泻肝丸”,没想到,不到一年,他的“护肝妙法”引发了肾功能病变。
“中药,在人们的印象里是‘天然、无毒、无副作用’的代名词,许多人甚至煲汤时也会放些中药材。
”对此,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血液科黄建华副主任医师提醒说,中药的滥用将导致肾脏损害。
肾脏承担着人体的代谢、排毒重任,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依靠肾脏进行,而药物的分子量大小、脂溶性、蛋白亲和力会影响肾代谢,形成积聚。
在肾脏的过滤工序中,一旦药物反复、长期积聚在肾中,容易引发肾损伤。
【小贴士】可能致肾脏损害的中药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有雷公藤、草乌、木通、益母草、苍耳子、巴豆、芦荟、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钩藤、苦参、土牛膝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有斑蝥、鱼胆、海民、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有含砷、汞、铅类和其它矿物类等。
上世纪90年代初,利用中草药减肥在国外较为流行,然而这些中草药含有马兜铃酸,虽具有利湿、清热的功效,但这种成分会损伤肾小管,导致不可逆的肾脏损伤,长期服用可演变为尿毒症。
民间常用的“朱砂煲猪心”,其含过量的汞(水银),肝、肾功能不全者不能服用。
黄药子常见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秘方”,但其中含有毒素,对肝、肾功能有影响,不能久服。
“闯下大祸”的龙胆泻肝丸,因为其中含有马兜铃酸,导致很多服药者发生肾脏损害。
马兜铃酸的肾毒性已经证据确凿,国家卫生部曾发出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12种含马兜铃酸中草药“黑名单”,包括:龙肝泻胆丸、排石冲剂、分清止淋丸、妇科分清丸、甘露消毒丹、复发珍珠暗疮片、耳聋丸、当归四逆汤、玄珠狼疮丸、冠心苏合丸、跌打丸、独活寄生汤。
含马兜铃酸的常见中药材还有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木防己、天仙藤、细辛等。
滥用中药可能导致肾脏损害
滥用中药可能导致肾脏损害
中药,在人们的印象里是“天然、无毒、无副作用”的代名词,许多人甚至煲汤时也会放些中药材。
肾内血液科医师提醒,滥用中药可能导致肾脏损害。
肾脏承担着人体的代谢排毒重任。
以人每天排出1.5—2升的尿液来算,肾脏每天实际上要循环往复地处理180升原尿,是前者的100倍左右。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依靠肾脏进行,而药物的分子量大小、脂溶性、蛋白亲和力会影响肾代谢,形成积聚。
在肾脏的过滤工序中,一旦药物反复、长期积聚在肾中,容易引发肾损伤。
据统计,有可能致肾脏损害的中药,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有雷公藤、草乌、木通、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
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钩藤、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有斑蝥、鱼胆、海民、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有含砷、汞、铅类和其它矿物类等。
上世纪90年代初,利用中草药减肥较为流行,然而这些中草药含有马兜铃酸,虽具有利湿清热的功效,但这种成分会损伤肾小管,导致不可逆的肾脏损伤,长期服用可演变为尿毒症。
民间常用的“朱砂煲猪心”,其含过量的汞(水银),肝肾功能不全者不能服用。
黄药子常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秘方”,但其中含有毒素,对肝、肾功能有影响,不能久服。
“闯下大祸”的龙胆泻肝丸,因为其中含有马兜铃酸,导致很多服药者发生肾脏损害。
马兜铃酸的肾毒性已经证据确凿,国家卫生部曾发出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12种含马兜铃酸中草药“黑名单”,包括:龙肝泻胆丸、排石冲剂、分清止淋丸、妇科分清丸、甘露消毒丹、复发珍珠暗疮
片、耳聋丸、当归四逆汤、玄珠狼疮丸、冠心苏合丸、跌打丸、独活寄生汤。
含马兜铃酸的常见中药材还有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木防己、天仙藤、细辛等。
长时间用药、大剂量用药及重复用药,特别是滥用中药所谓“偏方”、“秘方”,容易增加药物性肾损害的风险。
专家提醒说,患者发现肾损伤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向医生全面介绍服药的历史、立即停药,采用更为积极的治疗手段。
如必须继续用中药,也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辨证用药、组方配伍、正确炮制、改变煎药方法、控制用药剂量等办法,减少中药的毒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