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2019年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4)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2
自考真题:2019年10月《大学语文》考试真题一、单选题1.下列表述中,说明了《秋水》(节选)主要构思特点的是A.借助两个历史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论说B.通过景物描写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C.由小到大逐层推进D.援譬设喻广征博引3.下列《我的世界观》语句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透彻感悟的是A.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B.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C.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D.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5.《张中丞传后叙》先为许远辨诬,再写南霁云事迹,又记张巡轶事。
这样的叙述方法是A.顺叙B.分叙C.插叙D.倒叙6.《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赵武灵王极力推行胡服的主要原因是A.朝中重臣的推荐B.胡服更漂亮舒适C.赵武灵王的偏爱D.有利于骑马作战7.下列表述中,说明了《先妣事略》艺术特色的是A.情节一波三折B.场面有声有色C.语言简洁省净D.行文夹叙夹议8.《秋夜》中表现黑暗势力色厉内荏的语句是A.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B.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C.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D.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9.下列现代著名作家中,其作品以控诉旧礼教、歌颂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而著称的是A.茅盾B.巴金C.钱钟书D.施蛰存10.《哭小弟》中说小弟“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
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呵”,其主要用意是A.举出实例强调小弟的乐观精神B.用细节塑造更丰满的人物形象C.用小事来折射小弟的“不甘心”D.用琐事给英雄形象赋予人情味11.《我与地坛》:“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下列叙述符合作者态度的是A.想使母亲骄傲的动机很庸俗B.人人应该摒弃想出名的想法C.为母亲而出名完全可以理解D.想出名是一些人的真实愿望12.《蚂蚁大战》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A.比拟B.排比C.比喻D.借代13.《湘夫人》选自屈原的A.《离骚》B.《九歌》C.《天问》D.《九章》14.下列《饮酒》(其五)诗句中,表现作者“忘我心态”的是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2.下列出现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成语中,用以批评“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的是A.终南捷径B.问心无愧C.以身作则D.开诚布公15.《行路难》(其一)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使用的抒情方法是A.借比喻抒情B.借举止抒情C.借景物抒情D.借象征抒情4.《垓下之围》中,展现项羽知耻重义性格特点的情节是A.四面楚歌,霸王别姬B.东城快战,连斩数将C.嗔目而叱,吓退杨喜D.愧见父老,自刎乌江17.下列表述中,最能说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情感内涵的是A.对沉迷声色的追悔B.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哀痛C.对宫殿园林的思恋D.人生无常、青春易逝的忧伤19.《断魂枪》中争强好胜、庸俗自私的人物是A.王三胜B.孙老者C.二麻子D.沙子龙20.《苦恼》中写马的处境、遭遇,使人联想姚纳的处境、神态、遭遇,这种表现手法是A.烘托B.反衬C.类比D.对比16.下列《长恨歌》诗句中,写玄宗返长安途经马嵬坡的是A.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B.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C.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D.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18.下列语句中,出自《再别康桥》的是A.我只得失望地走了。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复习要点诗词部分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复习要点诗词部分《山居秋暝》(王维)阅读1459次《山居秋暝》(王维)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
本诗是一首先山水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恬静而优美。
也表达了作者隐居的意愿。
3.掌握本诗在写景时所用的白描手法。
中间二联动静相衬、视听结合、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4.背诵这首诗。
《行路难》(李白)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
作者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对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另一方面又对前途充满希望。
3.掌握诗中比兴句的象征意义和所用典故的含义。
4.背诵这首诗。
《蜀相》(杜甫)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
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悼念和赞美,含蓄地表现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掌握本诗的写作特色。
本诗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用字精当、对仗工稳。
4.背诵这首诗。
《走马川行奉出师西征》(岑参)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属于“歌行体”。
2.掌握本诗的主旨。
本诗以豪迈乐观的情怀,颂扬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奏凯旋的必胜信念。
3.掌握本诗的叙事特点:层次分明,语奇意奇。
4.掌握本诗抓住典型环境与细节表现唐军将士奋勇无敌英姿勃勃的艺术手法。
5.背诵这首诗。
《关山月》(陆游)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
诗中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投降政策所造成的恶果,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统一不得实现的无比悲愤。
3.掌握本诗的写作特点。
选取典型的场景,运用对比手法,将将军不战和戍卒吹笛,移民垂泪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国情感。
4.背诵这首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1.掌握这首词的主旨。
作者对月抒怀,思念家人,表示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谪官居外的凄凉寂寞的心情。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诗歌)一、单元知识要点诗词基本知识要点1.《沁园春雪》。
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
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2.《迢迢牵牛星》。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
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为东晋陶渊明。
本诗主要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采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
4.《出塞》(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诗人。
该诗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诗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
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
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
也是首送别诗。
作者王维,盛唐诗人。
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
_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首七言诗,属怀古诗。
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该诗抒写诗人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8.《蜀相》,七律诗,属怀古诗,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
诗中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相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诗作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相结合,并运用了设问句。
9.《枫桥夜泊》,七绝,周羁旅诗,作者张继,中唐诗人。
该诗通过描写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惆怅心情。
该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诗,也是作者自创的新乐府诗。
2018年10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2018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一、单元内容概要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
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1)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融情于景。
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
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
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
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
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
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倩。
大学语文复习要点重点篇章及考点解析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复习语文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大学语文复习的要点和重点篇章,并对相关考点进行解析。
一、古代文学与诗词鉴赏古代文学是语文复习的重点之一。
主要包括《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以及《诗经》、《唐诗宋词》等诗词作品。
复习时,要注意掌握这些著作的作者、内容、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能正确理解、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
同时,还需熟悉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流派的特点。
二、现代文学与阅读理解现代文学是大学语文复习的重点之二。
重点篇章包括《狂人日记》、《呐喊》、《草叶集》等代表作品。
在复习时,要对这些作品的作者、背景、主题等进行深入了解,并能够正确分析、解读作品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同时,还需要掌握阅读理解的相关技巧,包括理解主旨、分析句子结构、推断作者意图等。
三、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是语文复习的重要内容。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而写作技巧包括规范的文字语言表达、合理的段落结构等。
在复习时,要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掌握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同时,还应注意练习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文言文阅读与翻译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复习的重要环节。
在复习时,要选择经典的文言文篇章进行阅读,包括《史记》、《资治通鉴》等。
要注重对文言文的词汇、翻译和解读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对古代经典文献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五、作文与写作技巧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
复习时,要注意掌握作文的基本写作结构和技巧,包括文章开头的引入、正文的论述和结尾的总结。
同时,还需注意丰富词汇量、积累常用的表达方式,提高写作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复习中,可以参考一些范文,并进行反复练习和修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考点解析与综合训练除了以上提到的重点内容,语文复习还需要重点关注一些常见的考点和问题。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1、《蒹葭》学习要点(1)本诗是《诗经·秦风》中一篇意境优美、情愿深长的恋歌,属于民歌。
(2)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
蒹葭茂密,霜露高洁,烘托出痴情者挚热的追求和纯洁的感情。
三、四句点明主题: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后四句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
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即,“伊人”不可得。
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3)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
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具有多种象征意义。
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
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4)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仓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到“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求对象的飘忽难觅。
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主人公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
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
这就是本诗的朦胧美。
2、《湘夫人》学习要点(1)本诗是先秦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祭祀水神乐歌改编而成的抒情诗(爱情诗)。
【导语】备考恰恰像马拉松赛跑⼀样,只有坚持到最后的⼈,才能称为胜利者,⾃考备考全⾯启动。
为了帮助⼤家坚持学习,⾼效备考,整理提供2019年⾃考中国古代⽂学史知识点,快来复习吧! 2019年⾃考中国古代⽂学史⼀ ⼀、名词解释 1、吴歌:指《乐府诗集o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
现存吴歌多为⼥⼦的吟唱,⽣动⽽集中地表达了主⼈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由的苦闷,以及对男⼦负⼼的怨恨等种种在⼀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态。
2、西曲:指《乐府诗集o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于长江中游和汉⽔两岸,以江陵为中⼼地区,包括其周围⼀些城市的南朝民歌。
今存142⾸。
西曲多写商⼈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3、《敇勒歌》:乐府杂歌篇名。
北朝民歌。
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
北齐⾼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唱此歌以激励⼠⽓。
这⾸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的繁盛。
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论述题 1、试分别概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多数表现男⼥恋情。
吴歌和西曲因产⽣的地域不同,情调和风格略有不同(见基本知识部分)。
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题材却⽐较⼴泛。
主要有四⽅⾯内容:⼀是描写北⽅的壮丽⼭川和游牧⽣活;⼆是表现了北⽅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三是反映了北⽅频繁的战争以及由此给⼈民带来的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痛苦;四是反映了爱情婚姻⽣活。
2、试⽐较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篇幅短⼩,多为五⾔四句。
语⾔清新⾃然,在语⾔上的特⾊是运⽤双关隐语,不仅使语⾔活泼流畅,⽽且使情思的表达也更加委婉含蓄。
北朝民歌语⾔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然清新,多杂⾔格式⽽以五⾔为主。
3、说说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类保存情况?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o清商曲辞》⾥,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还有数量极少的神弦歌。
第1页:单元内容概要第2页:单元知识要点第3页:基本要点归类第4页:课文重点与难点2010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一、单元内容概要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
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1)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融情于景。
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
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
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
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
2019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诗词部分导读:本文2019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诗词部分,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作家作品:王安石北宋着名的政治家,进行过变法。
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北宋年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进行了一次变法,遭到了司马光等人的反对。
司马光写了一封信给王安石,抨击新政。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主旨:这封书信,驳斥了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责难,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
疑难词句: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重念:又考虑;反复:书信的往来;具道;详细说出来。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辟:批驳;难:责难;壬人:小人。
3、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胥:与;非特:不仅仅。
4、如今当一切不事事。
事:动词,做。
事:名词,事情。
全文翻译:安石陈言:昨日承蒙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同游共处,彼此友好的时间已经很长,而议论事情常常看法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
即使我强作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被谅解,所以只简略地写了一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
可是又考虑您对我厚意看待,在书信往来上我不应简慢草率,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大凡读书人所争论的,最主要的是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明确以后,那么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也就可以认识清楚了。
如今您所用来指教我的,是说我侵夺官吏的职权、无端惹事生非、与民争夺财利、拒绝别人的劝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而在朝廷上讨论修正,再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实施,不算是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奉行古代贤圣之君的政治主张,以兴利除弊,不能说是惹事生非,为国家整理财政,不能算是征敛财富;驳斥谬论、责难那些巧言谄媚的小人,不能说是拒绝别人的劝告。
至于说到埋怨和指责新法的人很多,那是我本来就预料到会是这样的。
2019年1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3)《望海潮·东南形胜》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词用铺叙手法,写杭州风貌,上片写城市繁荣景象,下片写西湖秀丽景色。
所以,在理解本诗时需要对表现手法实行重点把握,这是因为此词善用铺叙。
全词描绘景物都是用的铺叙手法。
如上片用“形胜”、“繁华”领起,而后又以铺叙的手法来描写杭州城市的秀丽风光和繁荣景象。
下片以“清嘉”领起,铺叙西湖美景。
取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生动自不过又意趣横生。
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句就都纯用白描。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词。
它是一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
“水调歌头”为词牌名。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时苏拭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当时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任密州地方官,而此时苏轼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未能相见。
中秋之夜苏轼触景生情,遂作此词以表怀念之情。
“月到中秋分外明”,词人饮酒赏月,写下了这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表达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以及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安慰和祝愿。
所以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表现手法的把握。
(1)全词以月贯穿给终。
上片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下片从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写到月光永照。
(2)语言凝炼精当,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推崇。
如“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等句,均流传千古而不废。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文章中点的理解1、(2000年4月自考试题)苏轼《水调歌头》中,最能体现“兼怀子由”的词句是()A、不知天上宫闹,今夕是何年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C、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参考答案:前三项均与主题无关,只有D项提及一个“别”字,显然表达了与兄弟久别的思念之情。
自学考试2019年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4)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之一。
诗人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注意本诗主要运用了历史典故,来体现多重寓意,主要为后两句。
表面上作者有感于当时边患无穷,唐将无能的现状,呼唤汉将军李广之辈的人出现,明写汉将,意指唐将。
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将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用与无能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断对比。
从而体现出诗人的多重情意:歌颂李广,讽刺唐将;失望于当前,希望于今后。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从抒情角度看,诗的前两句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参考答案:(1)诗人慨叹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希望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安宁。
(2)借景抒情。
解答题目时要注意: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感叹边塞上战争的连绵不断及其带来的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国家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2、(2001、7、自考题目)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的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竭石滩湘无限路
C、江枫渔火对愁民
D、巴山夜雨涨秋池
本题考查的是对本诗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