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火把节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2
石林的地方传统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石林是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块以奇特石林地貌而闻名的地方。
除了其自然景观之外,石林地区还保存了丰富多样的地方传统文化遗产,并拥有一些精美的博物馆,展示着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
一、地方传统文化遗产位于石林地区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
他们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习俗、信仰和手艺,其中许多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苗族花儿戏苗族花儿戏是苗族人民最具特色的戏剧形式之一。
它融合了跳、打、拉、唱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表演故事情节和唱苗族音乐,向观众展示苗族人民的生活和传统价值观。
2.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福的重要节日。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或二月举行,人们手持着火把跳舞、燃放烟火,以驱逐厄运、祈求好运和幸福。
3.石板画石板画是石林地区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
画家们用刀、锤和颜料在石板上雕刻,创作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和形象。
这些石板画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反映了石林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二、博物馆展示为了保护和传承地方的传统文化遗产,石林地区拥有一些博物馆,以展示和推广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
1.石林彝族文化博物馆石林彝族文化博物馆位于石林地区的中心,展示了彝族的文化、服饰、房屋、习俗等各个方面。
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彝族的传统艺术品和日常用品,如彝族盛装、传统乐器、彝族织品等,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彝族文化的机会。
2.苗族文化博物馆苗族文化博物馆位于石林地区的苗族聚居区,陈列了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内容。
博物馆内展示了苗族传统的手工艺品、服饰、武器等物品,让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和了解苗族的独特文化。
3.石板画艺术馆石板画艺术馆是一个专门展示石板画艺术的场所。
馆内陈列了许多优秀的石板画作品,展示了石板画的历史、特点以及不同画家的创作风格。
艺术馆还为游客提供了参观和学习石板画的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结:石林地区不仅以其奇特的石林地貌吸引游客,还以其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遗产和精美的博物馆展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民间故事】石林彝族火把节的传说在云南省昆明市的石林地区,有一个非常盛名的彝族传统节日——石林彝族火把节。
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当地的彝族人和游客们会聚集在一起,彩旗飘扬、花炮相继、舞龙跳狮、吃饭喝酒,庆祝这个美好的时刻。
石林彝族火把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
相传,当时石林地区曾发生过一次大灾难,这个美丽的地方遭到了严重的毁坏。
当地的彝族人非常伤心和痛苦,他们决定举行一次祭祀仪式,向神灵祈求能够恢复这个地方的繁荣和和谐。
然而,由于在祭祀过程中一个意外,所有的火把都熄灭了。
在紧急情况下,一个年轻勇士迅速领头,用他自己的身体点燃了一根粗壮的松树枝,将火燃起来。
他手持火把,一路引领着彝族的群众,最终成功地完成了祭祀仪式。
在祭祀结束后,这个年轻的勇士突然化成了一根火柴,然后在浓烟中消失了。
从此以后,当地的彝族人把这位勇士视为神灵,他们将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定为石林火把节,以纪念这位勇士的英勇事迹。
而在这个节日的庆祝活动中,火把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象征着勇气、热情和信仰。
在石林彝族火把节当天,民众会在黄昏时分点燃火把,沿着特定的路线走向祭祀的地点。
在门神、麒麟和其他神像的保护下,民众手持火把,唱着欢快的歌曲和舞蹈,朝着神灵所在的方向行进。
当进入祭祀的场地时,民众还会放置色彩斑斓的五彩纸,用以表示吉祥和幸福。
在整个庆祝过程中,火把的光芒和炽热,让整个地区都变得灼热而炽烈。
许多游客会感受到强烈的彝族文化和神秘感的氛围,就像这个地区的居民一样,用全身的感官来感受这个美好的时刻。
总之,石林彝族火把节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节日,它体现了云南省彝族文化的神韵和特色,同时也留下了一个丰富的传说故事,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中传颂了几百年。
关于火把节的习俗篇一:火把节火把节火把节农历六月廿四“火把节”庆祝共三天:火把节第一天:祭火。
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
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
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
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
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
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
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骏和阿什嫫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
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
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
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
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
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彝族火把节·选美彝族人世代爱美,追求美,”选美”自古以来一直是彝族传统火把节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活动内容。
它不同于当今世界集商业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选美”活动。
已延续上千年的彝族传统民间”选美”活动要求十分严格,美丽的彝家姑娘盛装打扮,手持黄伞,围着草坪上的火堆缓缓舞步表演”朵乐荷”,评委们都是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
彝族火把节作文彝族火把节作文范文(通用19篇)火把节不仅让每一个彝族人怀念,也让来这里的每一个游人一生难忘。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彝族火把节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彝族火把节作文篇1农历的6月24日是石林彝族人的火把节。
这天夜幕降临时,从石林到昆明,从圭山到长湖,激情的歌声与雄浑的大三弦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道独有的风景。
到了深夜,石林要举行一个“太阳”活动。
人们在广场中心竖棵大火把,火把四周,堆放着堆堆干柴;火把正前方栽着一截经认真挑选、干燥易燃的树桩作为太阳的象征。
太阳冒山之际,早已汇聚在场子中的人们,牵着手一起围着火堆跳民族舞,歌声响遍整个广场上空,人们各拿一根精选的小木棒,依次到“太阳”上“钻”木取火。
不管谁“钻”出了火星,众人便蜂拥而上,用早已准备好的草绒、干树枝叶“接”点火种。
并想法把火种移到柴堆上,把柴堆点燃。
这时欢呼声、尖叫声响彻云霄,整个广场沸腾了。
随即,各人用一把小火把从火堆上点燃火种,带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点燃,称之种“太阳”。
人们围坐在火塘边拉家常,其乐融融。
第二天早上,姑娘们穿上特制的衣服,戴上华丽而又不失民间特色的帽子,穿上绣花的鞋子,一个个楚楚动人。
小伙子们穿上民族的外套和裤子,脚上穿着舒适的布鞋,他们到山上对山歌。
这天单身的姑娘和小伙都可以找到心爱的人了。
到了对山歌的时间,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对得好有兴致。
姑娘们跳起了优美的舞蹈,苗条的身材在阳光照耀下更显示出了火把节的喜庆。
在这天结婚的人还称“庆鸳鸯”,这就是爱情的象征。
这就是石林的火把节,好玩吗?希望你明年不要错过!彝族火把节作文篇2农历六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火把节,这天与往常不同,因为今年的火把节我是在外婆家过的,习俗很不同哟,下面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
大多数少数民族过火把节都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在彝族,有一个老祖先传下来的规矩:火把节一共庆祝三天,第一天不论男女老少必须在圣火坛下祭火,第二天要传火,第三天要送火。
【民间故事】石林彝族火把节的传说石林彝族火把节是中国云南省石林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的一个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在这一天,彝族人民会烧制大量的火把,并在夜晚点燃这些火把,载歌载舞的庆祝节日。
关于石林彝族火把节的起源和传说,有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彝族的先民居住在一个叫做“石林”的地方。
这个地方地貌奇特,山上长满了各种高大的石柱,形似森林,就像是由石头组成的森林一样,因此得名“石林”。
在当时,这个地方的彝族人民生活困苦,饥寒交迫。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彝族人民长年以来只能靠种地和狩猎来维持生计。
年年的干旱和饥荒让彝族人民备受困扰,生活无望。
就在人们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个神秘的老人来到了石林村。
他身穿白袍,头戴金冠,手拄银杖,神态庄严。
彝族人民迎接他的到来,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指点和帮助。
老人向彝族人民解释说,他是天宫的守卫神之一。
为了考验人们的诚心和勇气,天神决定给彝族人民一个考验。
只有通过这个考验,才能获得上天的赐福。
彝族人民非常虔诚地接受了考验,他们必须每年在十月二十四日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点燃火把,舞蹈唱歌,用节日的方式欢庆。
只有这样,才能送走灾难、带来好运。
于是,从那一年开始,石林村上下的彝族人民开始筹备火把节,每年都烧制大量的火把,准备好各种舞蹈和歌曲。
当夜晚降临,火把被点燃后,彝族人民载歌载舞,跳跃欢腾。
他们相信,火把的光芒可以驱逐灾难,招来好运和丰收。
而事实证明,彝族人民的诚信和努力得到了上天的垂怜。
从那年开始,石林村的干旱和饥荒逐渐减少,庄稼丰收,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火把节成为了石林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被彝族人民承传至今。
如今,石林火把节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火把节不仅展示了彝族人民的风土民情,也传递了人们祈福的美好心愿。
石林彝族火把节的传说,讲述了彝族人民追求幸福和富足的故事。
人们通过这个节日,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火把节是几号?2019彝族火把节时间及游玩攻略8月8日农历6月24日火把节在云南拉开狂欢大幕8月8日,千万人围着火把载歌载舞,弹起大三弦,跳起左脚舞,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欢之夜。
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这一天,从山寨到城镇,从高山到平坝,处处是狂欢场,这一夜,人人燃起高高的火把,手拉手足跟足围成圈子载歌载舞。
一把把火把,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像一颗颗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间,到处是火的世界,到处是歌舞的海洋。
8月8日,火把节狂欢的序幕将在云南这片红土高原上欢腾拉开,为此,本期特地为您献上云南火把节地图供您按图索骥!而日前世界气象组织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温度创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值的消息,着实让人吓了一跳!避暑,也成了这个时节的热点!过完火把节狂欢,就地来个避暑清凉游吧!【玩火狂欢1】激情火把节,阿老表你要来呢嘎!地点:楚雄时间:8月7日至8月9日火热指数:☆☆☆☆☆在云南,提到火把节,不得不提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是我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全国近900万彝族同胞中,六大方言区、所有的支系在楚雄都能看到,这里也是中国火把节最流行、最隆重的地区,楚雄火把节的盛况可与过年媲美。
2019年5月,楚雄彝族火把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今年的楚雄彝族火把节看点玩点多——在城区各大广场由毕摩在六个祭火点同时举行统一规范的火把节原生态祭火仪式,配之以彝族祭祀舞蹈表演;楚雄本地民间歌舞表演队,在城区主要广场进行彝族大三弦、羊皮鼓舞和毕摩巡演活动,集中展示彝族原生态舞蹈精品;连续3个晚上在城区5个广场和紫溪彝村组织开展万人左脚舞狂欢活动,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把堆,上万人的左脚舞,快乐和着火把一起燃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扔在人群里一起狂欢?跳累了玩累了,就到夜市摊上烧烤一把,或是唤店家来一锅楚雄赫赫有名的“羊汤锅”!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在已有的停车泊位基础上,活动点周边新增了近30万个停车泊位,并充实了警力加强交通疏导。
【民间故事】石林彝族火把节的传说石林彝族火把节是中国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五举行。
这一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俗内涵,围绕着这个节日流传着一些关于它起源和传说的民间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做阿明的彝族青年,他深爱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阿明非常聪明和勤奋,在家人和族人中都很受尊敬。
他不仅擅长吹箫,还精通彝族传统舞蹈。
每逢节日,阿明都会穿上彝族传统服饰,手持火把,跳起了富有激情和力量的火把舞。
他用舞蹈来歌颂祖先和自然,用火把的光芒祈求祥和和光明。
阿明的家乡却饱受着战乱和饥荒的困扰。
贫瘠的土地无法滋养族人,外敌的入侵又让他们生活水深火热。
面对着这一切,阿明决心要为家乡的安宁祈福,他希望用自己的舞蹈和火把的光芒来拯救家乡。
阿明开始四处寻找藏在深山老林和古寺中的灵丹妙药,他希望找到一些能够帮助自己祈福的宝物。
在他的努力下,他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一种神奇火把,据说它具有驱邪避祸、祈福平安的神奇效果。
阿明决心要把这种神奇的火把带回家乡,为族人祈福。
当阿明带着这种神奇的火把回到家乡时,整个村庄都沸腾了起来。
阿明决定要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一场盛大的祈福活动,他要在火把节上展示出这种神奇的火把,用自己的舞蹈和火把的光芒为家乡祈福。
火把节的到来,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
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手持火把来到了祭祀的场地。
在祭祀之后,阿明开始了他那富有激情和力量的火把舞,他用舞蹈来歌颂祖先和自然,用火把的光芒祈求家乡的祥和和光明。
他将神奇的火把高举起来,火光照耀着整个村庄,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
在阿明的带领下,其他的人也开始跳起火把舞,整个村庄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
突然,当天空中飘来一大群的乌鸦,它们在空中盘旋,发出阴森可怕的叫声。
人们感到一丝丝的不祥之兆,不禁惴惴不安。
阿明看到了这个情景,他知道邪恶力量要再次侵袭家乡,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火把和舞蹈来对抗这股邪恶力量。
于是,阿明开始了他那富有激情和力量的火把舞。
他的舞蹈越来越激烈,火把的光芒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民间故事】石林彝族火把节的传说石林彝族火把节是中国云南省石林县彝族人民流传下来的一项民间传统节日。
据传说,很久以前,石林县的一片茂密森林里住着一只凶猛的狮子,它经常出来捕食村民的家畜甚至村民自己。
村民们为了自保,每年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他们远离狮子的侵袭。
一年,狮子似乎变得更加凶猛,不仅捕食更多的家畜,还开始残害村民。
村民们陷入了恐慌之中,他们决定不再只是祈求神灵的保佑,而是集体行动来击退狮子。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这一天,点燃火把,一起前往森林驱赶狮子。
这个传统节日从此就这样开始了。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这一天,村民们都会提前准备好木头和油,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地走向森林。
他们手持火把,火焰熊熊地燃烧,映红了整个夜空,也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他们高声唱着歌曲,祈求神灵保佑他们顺利击退狮子。
村民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点燃火把。
他们将一块木头半截削薄,然后将其置于一根较粗的木棒上。
用一根长长的细木棍在削薄的木头上反复擦拭,产生火星,将火星点燃削薄的木头,火焰由中间燃起。
这种点火方式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做到。
当火把全部点燃后,村民们纷纷挥舞火把,盘旋绕行,仿佛在与狮子进行一场搏斗的舞蹈。
他们身着传统的彝族服饰,头戴彝族特有的红色布帽,手上戴着彝族银饰,穿着彝族的长袍和裤子。
整个人看起来异常壮观。
彝族人民相信火把的火焰代表了神灵的力量和庇佑,只要他们持着火把,那狮子就无法接近他们。
所以他们每年都要举行火把节,向神灵祈求保佑和祝福。
这个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对神灵的祈求,也是一种展示彝族文化与民族团结的活动。
村民们通过这个节日,加深了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族群间的团结和凝聚力。
石林彝族火把节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承载了村民们的希望,也见证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这个传统节日不仅让彝族人民感到自豪,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加,感受这一独特的文化盛会。
白族为什么过火把节火把节的风俗火把节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具有代表性,那么白族为什么要过火把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族过火把节的起源传说,希望你会喜欢!白族过火把节的起源传说火把节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具有代表性。
在彝族山寨,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的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火把节来临,无论男女老少,鄱要参加节日的各种活动。
男子主要是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爬杆等,妇女的活动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小伙子"敬酒"。
火把节也是彝族男女青年选择情侣的节日,人们在节日里接触、认识、谈情说爱。
火把节的高潮在夜晚,人们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和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照亮了茫茫黑夜,蔚为壮观。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到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惹怒了地上的一位叫包聪的大力士,双方决定以摔跤来分输赢。
他们搏斗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于是人们弹着三弦,吹着短笛,拍手跺脚为地上的大力士助威,终于打败了十大力。
恶魔发怒,放出各种害虫来糟踏人们辛勤种出的庄稼。
人们又集合起来,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害虫,最后把害虫全部烧死了,这一天正好是六月二十四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到这一天,都要杀鸡宰羊,举行火把节的各种活动。
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
彝族火把节以石林和楚雄两地最为隆重。
每年都有数万人参加。
白族火把节来自"火烧松明楼"的故事。
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沼。
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