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2.1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节动与静本节内容描述的是自然界的机械运动,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能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和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本节内容是运动学最基础的课程,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在各类考试中,尤其是各地历年中考中重点考查的是参照物的选择和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世界和运动的描述,主要讲述不同的运动形式及人类文化中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从而引出科学描述运动的方法。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机械运动的概念及研究机械运动时对参照物的选择,教学难点是结合具体问题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教学中不提倡单纯的说教,提倡运用多媒体手段,多视角向学生展示运动的世界。
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参与教学活动。
如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描述运动的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作品并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一些小实验,理解有关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物理概念。
学习本节知识时,可通过日常生活观察到的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在老师指导下结合身边的一些物品做一些与运动有关的小实验,进行分析与思考,来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会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并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物体时,它的运动情况不同,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
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难点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多媒体播放设备、机械运动演示课件等。
课题 1.2 探索之路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索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3、知道自然界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知道神奇,古人和后来的科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此进行探究难点:采用灵活的方式对物理学的发展进行讲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问题:上节课我们布置的作业,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答案:会发生旋转,直到水流干为止。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神奇的现象,就像一个个谜,同学们想不想把它们解开?出示小黑板(画有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古人为什么把“晒干”画成这样子?观看图1-16,古人的宇宙模型之一观看图1-18,英格兰的石头阵总结:古人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和探索,有的正确,有的错误,都是比较粗略的。
但后来,也就是我们的前辈对一些现象的解释更具体。
讲故事:哥白尼与其日心说体系介绍伽利略与天体活动介绍牛顿和爱因斯坦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投放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第一部分内容自己阅读课本自学,并完学案第一部分。
自学完成后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完整学案第一部分空白内容三、合作共建,经历过程本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先辈们的探索之路,同时也要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究过程。
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一到两个小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请同学们做个小小科学家,实验前先猜测结果,再做实验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看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1、在比较热的天气里,为什么刚洗过脸的同学觉得凉快呢?猜想:可能跟水的蒸发有关实验:请同学上台来试一下,用水盆里水洗一下脸,让他说一下,洗过脸之后和洗之前感觉有什么不同?对此,大家想到了什么呢?解释:人洗脸后,感到格外凉快,脸上的水不断地减少,当脸上没有水时,又觉得天气很热。
人觉得凉快与人身上的水不断地减少有关,人体表面的水在晾干的过程中,表面的温度下降了2、新鲜的鸡蛋放在水中会下沉,当陆续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会看到鸡蛋慢慢上浮,甚至露出水面一部分。
《动与静》教学设计一、教学思想(或理念)本节的教学准备以师生间的对话、学生分组讨论、现象的观察与分析、问题的归纳与整理等方法展开教学。
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体会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机械运动”这一基本的运动形式。
以教材为文本,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多姿多彩的运动世界。
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促进学生对运动世界的了解。
这一教学过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经历从真实而又复杂的物理情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第一节,该套教材中的实验活动材料来源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这也是本节课特点。
2、这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学习快与慢和直线运动的基础,也是学习第六章力和运动的前提,是统领力和运动的开篇之作。
3、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参照物》的讨论交流及《静止还是运动》的观察体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平时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的很好机会,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物件模拟看似深奥的物理现象,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思维能力。
三、学情及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都是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对物理的学习认识不多.他们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的内容比较感兴趣.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定位在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物理,以学生生活中的物理为学习的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能主动探究,就能认识物理的真面目,因此我采用了举例方、观察法、归纳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因此我选了6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同学们讨论交流,最终用物理语言描述运动和静止,并从中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机械运动和力1.1 速度和速率1.2 力的作用1.3 重力2. 章节二:牛顿运动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2.2 牛顿第二定律2.3 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机械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轮、砝码、斜面、计时器等。
2. 学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的关系。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体会速度、速率和力的概念。
3. 例题讲解:例题一:求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例题二:分析物体受到的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4.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速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力的作用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
讲解牛顿三定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进行小车滑动的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六、板书设计1. 一级机械运动和力、牛顿运动定律2. 二级速度、速率力的作用、重力牛顿三定律3. 关键词:速度、速率、力、重力、牛顿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分析生活中受到的力的作用,并说明其运动状态。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2.1动与静2教案:动与静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观察、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运动和静止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木板、滑轮、尺子。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2. 实验一: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小车、木板和滑轮搭建一个简单的滑轮组,然后测量不同高度下滑轮组的速度,观察速度与高度的关系。
3. 实验二: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尺子测量自己与教室墙壁的距离,然后墙壁作为参照物,观察自己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变化,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运动和静止的特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实验中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
但部分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并尝试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例如,观察公交车上的乘客在启动、刹车和转弯时的身体动态,分析其原因。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在八年级沪科版物理教学中,我们将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为目标,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图象表达、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以及简单的运动图象分析方法。
2.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包括:(1)图象表示法;(2)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分析;(3)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分析;(4)匀加速运动的图象分析。
2.3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与演示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图象表示法,然后通过演示实例,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2)实验探究:通过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与观察,培养其实践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实物等方式,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2)知识讲解:结合图示和实例,讲解运动的图象表示法、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分析方法等知识;(3)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运动图象与运动情况之间的关系;(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内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5)综合训练: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解答;(6)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梳理思路,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教学设计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些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时间:__年_月_日第_周星期_总课时_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测量的意义、单位、及其作用2.知道国际单位制以及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米”3.会进行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纳米等单位之间的换算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活动掌握长度的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体验活动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学重点】长度的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教学难点】长度各单位之间的转换【教学准备】学生自备透明刻度尺、示教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课时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什么是参照物?在物理学中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二.新课引入我们打一生下来就开始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了,在大家还不懂事的时候,你们的父母就教大家认东西了,数数等。
事实上大家已经对周围的事物在进行比较了。
而测量就是一种比较,人类最早的测量就是数数,当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测量不能只停留在数数上。
下面看:观察两条线段。
问:哪根长?学生回答:长短不一样。
长短比较三.新课讲授1.测量的意义:个人见解: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得出的结论可靠吗?学生:不可靠为了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
(板书)1.测量的意义: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测量单位: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经常在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要科学地进行测量,就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单位(unit)。
长度的单位:在众多的测量中,最基本的测量,就是长度的测量,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etre),符号为m。
出示米尺,让学生认识1米到底有多长。
并介绍1米是如何规定的。
长度的单位除基本单位米之外,还有比米大的和比米小的其它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换算关系:1km=1000m(=103m)1dm=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 (头发的直径约0.04mm,合40000nm)学生熟悉2、3分钟。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材第二单元的第1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学习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3. 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相对性原理,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
难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滑轮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
2. 概念讲解: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讲解相对性原理。
3. 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讲解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改变。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8. 布置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相对性原理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桌子上的书本(2)教室里的电风扇(3)行驶的汽车(1)小明站在原地不动,他的朋友在小明的前方10米处跑步。
(2)一辆自行车在平坦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3. 一辆小车在平直的马路上行驶,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后停止运动。
请分析刹车过程中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再通过讲解、实验、例题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物质的测量2. 章节二:力的作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力的合成与分解2.3 质量与重力3. 章节三:牛顿运动定律3.1 牛顿第一定律3.2 牛顿第二定律3.3 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掌握物质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了解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3. 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力的概念与测量,牛顿三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天平、弹簧秤、滑轮组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物体下落实验,激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测量方法。
3. 课堂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
结合实验,讲解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阐述牛顿三定律的原理及应用。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 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3. 质量与重力4. 牛顿三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物体的质量与重力,计算重力大小。
给定一个力的合成问题,求解合力。
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应用牛顿三定律。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深入理解其性质与变化。
探究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建筑等领域。
学习更多关于牛顿三定律的实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力的合成与分解:这是力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向量运算和空间想象力。
时间:__年_月_日第_周星期_总课时_
第一节动与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
象与运动的关系
2. 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体验活动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 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1. 参照物的概念。
2. 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身边的运动现象,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
1.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2、运动的描述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个
人见解
: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看图2-4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
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
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
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
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汽车对电线杆位置改变
物体物体物体物体
(4)概括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
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5)讨论分析
a、先讨论课本图2-3,提问学生回答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c、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D、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总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个
人见解
:
三.课堂练习
投影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1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
2、运动的描述
⑴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⑵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⑶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⑷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教学反思:个
人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