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盛矿313工作面回采巷道矿压的观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3.51 KB
- 文档页数:4
煤矿,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及顶板预报分析报告通过整理的煤矿,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及顶板预报分析报告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130408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及顶板预报分析报告一、矿压观测的目的和任务1、驾驭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规律及移动概况与支架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老顶来压的预报,提出合理的顶板管理措施,如支护方式,支护强度,特种支护,回采工艺等等,为工作面的高产、高效平安生产创建良好的技术条件。
2、对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进行监测,任务包括:监测日常生产过程中支架的支护质量、围岩移动概况,担忧全隐患因素等,以达到平安生产牢靠的目的,在保证顶板平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综采液压支架的优势。
3、驾驭巷道支架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其任务包括提出合理的围岩松动范围,确定合理的巷道支护型式、支护参数。
4、探讨驾驭采动影响和支撑压力的分布规律,其任务包括确定回采巷道的支护参数,确定煤壁前方巷道合理的维护范围,确定工作面的端头支护的技术措施等,以保证平安生产,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提高技术经济效果等。
二、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条件1、工作面概况作面名称130408 盘区名称13盘区地面标高/m 961-1053 井下标高775-800 地面的相对位置工作面位于贺家社村西北面,地表黄土丘陵区,有废旧的永胜洗煤厂、利峰尾煤浮选厂及乡村马路。
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由于地表为黄土丘陵,有废旧的永胜洗煤厂、利峰尾煤浮选厂、乡村马路及河流,会受采动影响。
井下位置及四邻关系130408工作面位于4#煤层十三盘区,东面为本矿130407采空区,北面为本矿实体煤,西面为130409轨道巷,南面为采区回风、轨道、皮带大巷。
井上下关系见表1 煤层状况表(表2)煤层厚度(m)平均厚度(均2.6m)煤层结构简洁煤层倾角/° 2-6 开采煤层4#煤层煤种焦煤稳定程度不稳定煤层描述状况工作面构造简洁,为单斜构造,煤层由东南向西南渐渐变厚,煤层倾向南西,走向为:北西——南东稳定说明依据130408皮带巷及轨道巷掘进状况发觉有断层现象,所以推断该工作面为不稳定煤层。
林盛煤矿312采煤队“抓重点、重盯防”确保采面安全
近日,林盛煤矿312采煤队以“抓重点、重盯防”为目标,侧重关键部位,加强重点地段和重要环节的盯防工作,确保安全生产。
目前,312采煤队由复采进入原生煤采段。
因原生煤段采高较高、顶板破碎压力大、煤尘大,给顶板支护带来较大的安全生产压力。
对此,该队班长以上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瞄准采面顶板管理重点和难点,积极采取有效举措,对空巷区、上下口尾巷、原生煤段及下口溜尾、放炮管理工作等进行重点盯防,严格落实“三大规程”。
班队长现场指挥,对货帮严格执行拉门推垛作业,空巷区采取备抬棚等特种支护。
放炮前对采面支柱严格执行二次升压,并设挡板防滚矸和失效单体排查更换。
为防止淌货、漏顶,进一步强化采面顶板刹顶、刹帮工作;做好单体防倒、支柱回撤、浮煤清扫;放炮工作时严格实行“一炮三检”,做好打眼、装药、封堵工作,按规程施工。
班长强化对各伙号头的质量验收工作。
还特别在抓住单体串运这个环节。
采取专人串运多余、失效单体。
从而将采面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进行全面隐患排查和整改。
班队长在重点看护中,死盯死守,严格工程质量验收、精细现场管理,确保了工程质量动态达标、措施到位。
从而使312采煤队在采面“抓重点、重盯防”上发力,保证了本队本月安全完成10000吨生产任务。
312采煤队
2014-04-21。
工作面回采巷道(下巷)矿压观测方案一、观测目的及内容回采巷道矿压观测是研究回采巷道围岩移动规律及破坏特征、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为松散薄基岩条件下巷道支护优化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主要观测内容有:(1)巷道表面位移;(2)巷道围岩松动圈;(3)巷道U型支架压力;(4)锚索(杆)受力;(5)巷道支架支撑效果、煤壁片帮、巷道底鼓、顶板破碎等宏观矿压显现。
二、观测方案1.测站布置工作面下巷设置三个测站。
1#测站紧跟掘进头设置,之后测站间距30~40m,根据现场具体情况,也可增加测站,加密布置,测站布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每个测站设置巷道观测断面2个,围岩松动圈测试断面2个。
U型支架表1 测站设置情况表测站表面位移松动圈支架压力锚索受力1# W1-1断面W1-2断面Q1-1断面Q1-2断面Y1-1断面Y1-2断面S1-1断面S1-2断面2# W2-1断面W2-2断面Q2-1断面Q2-2断面Y2-1断面Y2-2断面S2-1断面S2-2断面3#W3-1断面W3-2断面Q3-1断面Q3-2断面Y3-1断面Y3-2断面S3-1断面S3-2断面2.巷道表面位移巷道表面位移观测断面测点布置采用“十字”布点法。
采用钢钎(锚杆)在支架或巷道围岩上设置固定观测点ABCD,人工定期观测AC和BD的距离。
巷道断面测点及自制钢钎如图2所示。
设置3个测站,共6个断面。
图2 巷道断面测点及自制钢钎3.巷道围岩松动圈巷道围岩松动圈是巷道开挖后表层围岩随位移的发生与发展、破坏逐渐向深处扩展,使其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部分煤岩圈。
超声波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与煤岩体本身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密度有关,而煤岩体本身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密度与岩体自身的强度及煤岩体中微观裂隙的发育程度直接相关,因此煤岩体中的波速可以间接反映岩体的强度和内部裂隙的发育情况,通过巷道围岩不同深度处波速的变化规律可以确定围岩松动圈的大小。
松动圈测试实质上是应用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来预测围岩的破坏情况。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3月一、引言本报告是关于3月份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的分析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矿山管理和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二、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数据分析根据我们的观测数据,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变化情况如下:1.压力变化趋势矿压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观测数据来看,整个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表明矿山内部的应力受到了明显的增大。
2.矿压异常情况在3月份的观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矿压异常情况的发生。
具体来说,工作面西侧的矿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且压力变化幅度较大。
该异常情况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变化有关,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3.矿压与地质条件关系回采工作面的矿压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观测和历史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矿压与矿体的岩性、构造、倾角等地质因素有较强的相关性。
在3月份的观测中,矿压的明显增加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特点有关,需要加强对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
4.矿压与采矿方式关系矿压的变化还与采矿方式密切相关。
回采工作面的采矿方式不同,其矿压变化也存在差异。
根据观测数据,我们发现不同采矿方式下工作面矿压的变化幅度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定采矿方案时,需要考虑工作面的矿压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
5.安全生产建议根据以上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安全生产建议:(1)加强矿压观测: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观测频次,加强对回采工作面矿压的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强化地质条件分析:加强对回采工作面附近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其与矿压变化的关系,为制定科学的采矿方案和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优化采矿方式:根据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优化采矿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保障工作面的安全稳定运营。
(4)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对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贵州省桐梓县世纪煤焦有限公司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1131采煤工作面回采块段抽采达标评判及消突评价报告编制:机电矿长:安全矿长:生产矿长:总工程师:矿长:编制日期:2012年6月15日修改日期:2017年4月2日复审意见表目录第一章概况 (4)第一节工作面概况 (4)第二节通风系统 (10)第三节工作面瓦斯监控系统情况 (10)第四节瓦斯抽放系统 (11)第二章评判、评价依据和范围及组织机构 (12)第一节评判、评价依据 (12)第二节评判、评价范围 (12)第三节评判、评价内容 (12)第四节评判、评价组织机构 (13)第三章区域防突措施实施情况 (14)第一节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14)第二节区域防突措施 (15)第三节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16)第四节回采前的区域验证情况 (17)第四章瓦斯抽采达标评判 (18)第一节瓦斯抽采基础条件评判 (18)第二节预抽煤层瓦斯效果评判 (19)第三节瓦斯抽采达标综合评判结论 (25)第五章区域防突措施消突评价 (25)第一节防突基本条件评价 (25)第二节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评判 (26)第六章抽采达标评判、消突评价综合结论 (27)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位置1131采煤工作面布置在一采区C13煤层中,为一采区首个采煤工作面。
工作面平均走向长250m,平均倾斜长116m,煤层平均高度1.05m,煤层平均倾角18°。
其运输巷标高为+1020 m,其回风巷标高为+1050m。
其对应地面位置位于岩边荒山坡南东部,标高为+1145~+1250m,工作面埋深为100-125m,地表大部分为荒山荒地,无村庄及其它建筑物。
该工作面东临原整合前C13煤层采空区,西邻原生煤体,上临原生煤体,下临原生煤体。
二、煤层基本情况1、煤层情况矿区内龙潭组含煤岩系含煤层4层,其中以C6、C7、C8、C13煤层厚度稳定,为区内稳定可采煤层。
现分述如下:C6煤层:位于龙潭组上含煤组底部,上距长兴组灰岩底界约18m, 下距C7煤层顶界约3m,。
2024年矿压观测总结尊敬的领导:根据我单位在2024年进行的矿压观测工作,我将向您汇报观测结果和总结的相关情况。
一、观测地点及时间:我们选择了位于XX省XX市的XX矿区作为观测地点,并在2024年1月至12月期间进行了连续观测。
二、观测仪器和方法:在观测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高精度矿压监测仪器,对矿区的主要区域进行了实时、连续的矿压观测。
观测方法包括静态观测法和动态观测法,通过监测矿区地表沉降、矿井深度、开采进度等参数,对矿压变化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分析。
三、观测结果及分析:通过连续观测,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并对矿压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
1. 矿压变化趋势:根据观测数据显示,XX矿区的矿压总体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矿井的开采导致了地层压力的重新分布,进而对矿压产生了影响。
2. 矿压分布规律:我们发现,矿压在矿区内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即不同位置的矿压变化幅度不同。
这主要受到地质条件和采矿方式的影响。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矿巷产生的应力会导致矿压的局部增大,进而对矿区的压力传播产生影响。
3. 矿压与开采进度关系:观测数据显示,矿区的矿压与开采进度密切相关。
随着开采工作的进行,地表沉降和矿压均逐渐增大。
这主要是由于矿井开采过程中煤岩体的变形和破裂,致使地层失稳,从而引起了矿压的增加。
四、观测结论:根据观测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 XX矿区的矿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对矿区的安全生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2. 矿压在矿区内存在着空间异质性,为矿压控制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 矿压与开采进度密切相关,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控制矿压的增加,保证开采过程的安全性。
五、建议和措施: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对矿压控制的建议和措施如下:1. 加强矿压观测:继续进行矿压观测工作,及时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为矿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广现代化采矿技术:引入现代化采矿技术,利用先进的开采设备和控制手段,尽量减少煤岩体的破坏和变形,以降低矿压的增加。
煤矿回采工作面矿压和顶板管理研究煤矿回采工作面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点和难点。
矿压与顶板管理一直是煤矿生产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在煤矿回采工作面,矿压和顶板管理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的安全和高效。
研究煤矿回采工作面矿压和顶板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一、矿压的形成和危害矿压是煤矿回采工作面产生的压力,一般来说,矿压主要由岩石的弹性变形、煤体的塑性变形以及岩石和煤岩的破裂和滑移等因素共同形成。
矿压不仅对煤矿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造成直接的危害,而且还对煤矿生产的高效进行影响。
1. 矿压对安全生产的危害矿压是煤矿回采工作面的一大难题。
煤矿回采工作面面临矿压的危害主要有:(1)造成工作面和支护结构破坏,引发支护失稳甚至坍塌,造成矿山灾害。
(2)造成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增加,增加瓦斯爆炸和瓦斯突出的危险。
(3)引起煤岩体发生松动和卸压,导致顶板或底板突然破坏,从而危及矿工的人身安全。
2. 矿压对煤矿生产高效的影响矿压不仅对煤矿生产的安全造成危害,而且还对煤矿生产的高效造成影响。
由于矿压的存在,煤矿回采工作面支护难度和支护成本增加,同时会造成工作面回采速度减慢、回采效率降低,进而影响煤矿生产的高效进行。
二、顶板管理的重要性顶板是煤矿回采工作面上方的一块岩层,它的稳定性对于煤矿生产的安全和高效非常重要。
顶板失稳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矿山灾害,严重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会导致煤矿生产的中断和延误。
顶板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对于煤矿回采工作面的安全和高效进行极为重要。
1. 顶板失稳的危害煤矿回采工作面上的顶板失稳会引发各种矿山灾害,严重威胁矿工的人身安全。
顶板失稳不仅会引发掘进面高冲击、高崩、高走煤等顶板事故,而且还容易引发瓦斯突出和煤尘爆炸事故。
2. 顶板管理的重要性合理的顶板管理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顶板管理的目标是确保顶板的稳定,减少顶板事故的发生,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科学合理的顶板管理还可以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降低采煤成本,保证煤炭的质量。
1301(上)工作面回风顺槽矿压观测报告为了探索我矿3#煤上分层矿压显现规律,和了解锚杆支护的工作状态,进而验证或修改锚杆初始设计,并保证巷道的安全管理,我们组织人员对1301(上)工作面回风顺槽在掘进期间进行了矿压观测,从2010年9月20日开始矿压观测至2011年10月30日监测完毕,观测距离746m,现巷道已掘完,特提出1301(上)工作面回风顺槽矿压观测分析报告。
一、1301(上)工作面回风顺槽地质条件:1、巷道位置及四周采掘情况地面位置:位于井田的东部,与东部矿界工作面相邻,沁河的以北,西有220kv变电站。
井下位置:东有井田边界,西有1301(上)工作面进风顺槽,北接东翼轨道等四条大巷,南有保护煤柱。
2、煤层顶底板情况老顶:粉砂岩,平均厚度8.00m,灰色厚层细粒砂岩,局部达中粒,常夹泥岩和细粒砂岩,成份石英、长石为主,为坚硬岩石。
直接顶:泥岩,平均厚度5.00m,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局部含粉砂和菱铁质细粒,质较致密,中部含植物化石,层理发育。
伪顶:炭质泥岩,平均厚度0.3m,黑色炭质泥岩,岩层松软。
直接底:砂质泥岩,平均厚度3.73m,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含植物化石,长含粉砂和菱铁质细粒,为半坚硬/坚硬岩石。
老底:细砂岩,平均厚度3.0m,灰色细粒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泥硅质胶结,为半坚硬岩石。
详见地质柱状图图1。
3、地质构造情况根据现有资料本巷道有无明显地质构造。
二、生产技术条件:1、巷道布置由于我矿属高瓦斯矿井,所以1301(上)工作面回风顺槽分为13012轨道回风顺槽和13014辅助回风顺槽两条巷道。
两条顺槽均与东二回风巷垂直相通,巷道全长746.5m,详见巷道布置示意图图22、巷道断面巷道为矩形断面,其规格为:毛高2.75m,净高2.65m;毛宽4.2m,净宽4.0m。
3、巷道支护形式⑴顶板支护:巷道支护采用树脂加长锚固,锚网梁组合支护系统,并采用锚索补强。
11131工作面矿压观测总结一、11131工作面上顺槽通尺1640m 处观测点5101520258377.772.767.7距离切眼长度全宽收缩量上帮收缩量收缩变形量"观测前,通尺1640m 处巷道上帮扩刷后采用锚索支护,下帮未扩刷为原始巷道。
建点时距离工作面83m 。
由曲线可知,巷道全宽日均变形量为10mm ,巷道较稳定,在观测期间根据数据分析巷道整体反应为上帮收缩量大于下帮。
二、11131工作面上顺槽通尺1650m 处观测点-5050100150200807367.762.757.7距切眼长度全宽收缩量上帮收缩量下帮收缩量观测前,通尺1650m 处巷道上帮扩刷后采用锚索支护,下帮未扩刷为原始巷道。
建点时距离工作面80m 。
由曲线可得巷道全宽日均变形41.4mm ,在距离工作面大于60m 时巷道上帮收缩量大于下帮收缩量,在距离工作面小于60m 时巷道下帮收缩量有大于上帮收缩量的趋势。
三、11131工作面上顺槽通尺1680m 处观测点-1200-1000-800-600-400-2000200400600504337.532.720距切眼长度全宽收缩量上帮收缩量下帮收缩量观测前,通尺1680m 处巷道上帮扩刷后采用锚索支护,下帮未扩刷为原始巷道,建点时距离工作面50m ,距观测数据反映日均变形110mm 。
在距离工作面43m 时对巷道下帮进行了第一次扩刷,扩刷后观测日均变形118mm ,距离工作面20m 时对巷道下帮进行了第二次扩刷,观测期间上帮未进行二次扩刷。
当距离工作面大于20m 时,巷道整体上帮日收缩量大于下帮日收缩量。
四、11131工作面上顺槽通尺1695m 处观测点-800-600-400-200020040060080017.712.75距切眼长度变形量全宽收缩量上帮收缩量下帮收缩量观测前,通尺1695m 处巷道上帮扩刷后采用锚索支护,下帮扩刷后为锚杆支护,设点时距离工作面22m ,巷道日均变形107mm ,整体表现为下帮收缩量大于上帮,在距离工作面12.7m 时对巷道上帮进行了第二次扩刷,扩刷后日均变形315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