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11.5 机械效率学案4 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199.00 KB
- 文档页数:11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11. 5 机械效率》教案苏科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并会用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动滑轮的活动,明确使用机械要做额外功。
通过实例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机械效率反映的是机械做功的性能,即使用机械的效益高低,能量利用率的高低,通过探究活动,对节约能源的认识有新的拓展,明确提高机械效率是现代化生产设备研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理解【教学难点】机械效率公式的灵活运用.【教材分析】1.有关机械的三种功(1)有用功。
所谓有用功,就是对人们有用的那部分功。
那么什么是对人们有用的功?对此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搞清楚的。
一般说有用功是使用机械过程中为了达到人们的目的,所需要做的功。
如:我们用动滑轮将货物从一楼提到二楼,把货物提上去是目的。
提货物上楼的过程中,货物重乘以楼高所做的功W=Gh,就是有用功。
再如图11-36所示利用滑轮组将一辆汽车水平向左移动了一段距离s,要拉动汽车,必须克服地面与汽车间的摩擦力f,为了实现移动汽车的目的,克服这一摩擦力做的功W=fs就是有用的。
所以判断有用功,首先要看人们使用机械来达到什么目的。
(2)额外功。
所谓额外功,就是人们使用机械时,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额外做的那部分功。
如上面所举例子,将货物从一楼提到二楼,把货物提上去,就得将动滑轮也提上去,人对动滑轮所做的功尽管不是我们的目的,但不得不做,因此动滑轮重乘以楼高所做功W’=G动h,是额外的。
使用动滑轮时不可避免地要克服滑轮内部之间的摩擦做功,克服机械的自重及摩擦(因使用机械而产生)等因素做的功都是额外功。
再如图11-15所示的装置中,使用滑轮组将汽车水平拉动。
为了拉动汽车,我们势必也得将动滑轮水平拉动,则拉动动滑轮时克服滑轮摩擦所做的功就是额外功。
(3)总功。
总功是在使用机械时才会出现的概念,也就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实际做的功。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具体章节为11.5机械效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3. 让学生掌握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3. 能够设计实验,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斜面模型、测量工具(如尺子、测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斜面、小车、绳子、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如电梯、吊车等,让学生思考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提高机械效率的实例,如汽车的传动系统、滑轮组等,让学生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4. 实验演示:演示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计算提升物体时的机械效率,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1.5 机械效率一、机械效率的概念1. 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2. 计算方法:η = W_有用 / W_总。
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1. 减小额外功。
2. 增大有用功。
三、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1. 实验方法:(1)测量斜面的倾斜角度θ。
(2)测量物体的重力G和小车受到的摩擦力f。
(3)测量物体沿斜面上升的距离s和小车移动的距离h。
(4)计算有用功W_有用和总功W_总。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 11.5《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1.5章《机械效率》。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1. 让学生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学会计算机械效率。
2.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例,如使用斜面提升重物,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解释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3. 分析:分析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生活中常见机械的效率。
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2.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3. 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机械的效率,并分析如何提高效率。
(1) 斜面提升重物(2) 滑轮组提升重物2. 答案:(1) 斜面提升重物的效率:(2) 滑轮组提升重物的效率: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如何,是否需要进行针对性讲解。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提高机械效率,如设计一个省力的机械。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一节课的核心,它直接决定了学生需要学习什么,以及通过学习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在本节课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1. 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输出功与输入功的比值,用来衡量机械的性能优劣。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1.5章,主要涉及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2. 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3. 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4. 举例说明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节能环保,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难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分析,以及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段关于升国旗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升旗过程中所需克服的阻力,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1)解释机械效率的定义,即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2)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 = W有用 / W总;(3)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如机械自身的重力、摩擦力等;(4)举例说明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如减小摩擦、提高机械结构的设计等。
3.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关于提升重物的例题,如:“一个提升重物的机械,做的有用功为1000J,总功为1500J,求该机械的效率。
”引导学生运用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并解释答案的含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农民用锄头耕地,锄头做的有用功为600J,总共做了1000J的功,求锄头的机械效率。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六、板书设计机械效率 = W有用 / W总影响因素:机械自身重力、摩擦力等提高方法:减小摩擦、优化设计等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计算生活中一个例子(如:升旗、提水等)的机械效率,并解释结果;2. 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生活中的机械效率,提出至少两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2019最新】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5机械效率word版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通过探究动滑轮,知道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会计算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③知道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知道实际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2.方法和能力目标:①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②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己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在学生合作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集体思考的团队精神。
②在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互相尊重,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③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机械效率的定义是本节的重点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器材:动滑轮一个,钩码4个,细绳一根,铁架台一套单滑轮组14套,双滑轮组14套,各组4个钩码,一根细线。
教学过程: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机械功的知识,请同学们回答怎样才叫做功?演示:手提重物上升,请同学们判断,手对重物做了功吗?为什么?再问:小明里哟内动滑轮把木料提上四楼,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木料做的功相等吗?请同学们猜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呢?学生齐答:“实验”活动11.7 再探究动滑轮如图所示,用手通过一只弹簧测力计拉一个动滑轮,沿竖直方向匀速缓缓拉起重为G的钩码。
1.分别测出手对绳的拉力F,手移动的距离S,钩码所受的重力G和钩码上升的高度h2.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测量则哪一个大?你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吗?由学生讨论后回答。
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和动力对滑轮做的功,在物理学中分别定义为什么功?请同学们阅读P39学生阅读后回答:有用功:有利用价值的功,即机械对物体所做的功,记做W有用总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记做W总额外功:无利用价值而又不得不做的功,W额实验表明:W有用<W总原因:任何机械本身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且机械在运作过程中,总存在摩擦力,所以使用机械做功时,就必须呀克服机械自身部件的重力和摩擦力等做一定的功。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1.5章的内容是“机械效率”。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 让学生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机械系统是否高效。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机械系统是否高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计时器、测量工具。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演示如何计算机械效率,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机械系统是否高效。
3. 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机械系统是否高效。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机械效率1. 概念: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2. 计算方法: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3. 影响因素:有用功的增加,总功的减少。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简单机械装置的机械效率,并分析如何提高其机械效率。
2. 答案:根据所学的机械效率计算方法,计算出机械装置的机械效率,并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机械效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效率。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1.5机械效率教学案我的口吻写文档,内容至少包括:一、设计意图。
指出本节课成的设计方式、思路和活动的目的;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详细列明每个过程的细节;六、活动重难点;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要求整体文档要包含适当的实践情景引入、随堂练习,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内容2000字以内,不要带任何的解释和说明,不要带,直接输出完成后的内容: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1.5机械效率教学案。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探究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从而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能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义、PPT、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钩码、测力计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如提升重物、使用扳手等)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机械效率存在,它有什么实际意义。
2. 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
通过PPT 展示滑轮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过程。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滑轮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数据,计算机械效率。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如重物的重量、滑轮组的摩擦等。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功:“W” (1)概念: 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功 (2)表达式: W = F ¡¤s (3)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a 、物体要受到力的作用b 、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我们在利用动滑轮将物体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时,手拉绳子做了功:F ¡¤s ,同时动滑轮也拉了物体做了功:G ¡¤h ,那么,手拉绳子做的功与动滑轮对物体做的功相等吗?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11.5 机械效率(第一课时)教案 苏科版[教学目的]: 1、通过“再探究动滑轮”的活动,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进而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2、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达到100%3、通过活动,使学生会简单写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重点、难点]:理解机械效率[教学方法]:讲述、讨论、实验、讨论[教具]:单滑轮、棉线、弹簧测力计、钩码、铁架台、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活动]:再探动滑轮1、按右图,将滑轮安装好,用手通过一只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匀速缓缓拉动重为G 的钩码2、分别测出拉力F ,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和钩码上升的距离h3、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测量4、将数据填入表中“实验数据”:“想一想”:1不相等。
F ¡¤s>G ¡¤h2、为什么F·s>G·h 呢?非理想情况下,动滑轮的自重和摩擦的存在我们利用机械来提升重物是我们的目的,所以机械对重物所做的功是有利用价值的,我们称为有用功。
1、有用功:“W有用”机械对外所做的有利用价值的功我们在使用机械来提升重物时,需要克服摩擦做功,还要克服机械本身的重力做功,这部分功不是我们所想要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做额外功。
2、额外功:“W额外”机械克服本身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无利用价值的功3、总功:“W总”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三者关系:W总= W有用+ W额外4、机械效率:“ŋ”(1)概念: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2)表达式:ŋ = W有用W总×100 %(3)因为W有用< W总所以,ŋ < 1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40%~50%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0%~80%根据[活动]中的数据计算出机械效率(1)(2)(3)ŋ = ŋ = ŋ =“练一练”:1、用定滑轮匀速提升质量为20kg的物体,所用拉力为220N,物体升高的高度为2m。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11.5 机械效率》教案苏科版教学目标:1A、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
2A、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会计算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3B、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4B、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过程:【前提测评】1、如图所示:一水桶重2N,里面装有6N的水,现用F=8N的力将它从20m深的井中提到地面,求拉力所做的功?克服水桶重力所做的功?克服水的重力所做的功?2、在上题中小明一共做了多少J的功?其中对他来说有用的功做了多少J?对他来说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多少J?3、对我们来说有用的功成为有用功,对我们来说没有用但有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人(发动机)所做的功叫总功,总功(W总)、有用功(W有用),额外功(W额外)之间的关系是:。
4、叫做机械效率。
5、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机械效率= 用符号表示:η= 。
6、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总 100℅。
(大于、小于、等于)。
【新课讲解】一、机械效率案例: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算一算,比一比(1)假设楼层高度为3米,一袋水泥质量为50kg,若直接把水泥扛到楼上,人需要做多少功(袋子质量忽略不计,g=10N/Kg)(2)若用图中滑轮组将水泥运送到楼上,需要在绳端施加的力为150N,则通过使用此机械把水泥运到楼上人需要做多少功?(3)分析两次做功不同的原因(4)结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用字母 表示 计算公式为对于机械效率的理解: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关于机械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使用机械可以省力、省距离,也可以省功B .使用机械可以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C .机械做功越快,机械效率越高D .机械做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对于总功、有用功的理解:(一般情况下人的拉力所做的功为总功)①为了将提升物体的高度时:有用功就是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既:W 有用=G h 例: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00N 的泥桶,所用的拉力为80N , 若工人在5S 内将泥桶匀速向上提升2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②为了水平拉动物体时:有用功是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既W 有用= fS.例: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一个重xx N的物体A 时, A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600N,作用在绳端的拉力为250N, 当物体A 移动10m 时,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注意:对于实际机械,由于总是有额外功存在,η<1。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材,第11.5章“机械效率”。
本章主要介绍了功、功率、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重点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及其物理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4. 机械效率与功、功率的关系;5.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功率、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及其相互关系;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功率、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机械效率与功、功率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滑轮组、绳子、重物等);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吊车吊起重物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吊车做功的过程是如何影响其功率和机械效率的?2. 概念讲解:讲解功、功率、机械效率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功(W):力与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率(P):单位时间内做的功;机械效率(η):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3. 关系分析:分析功、功率、机械效率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典型的例题,如:“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一个力F的作用,移动了距离s,求这个力的功率和机械效率。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例题的解题思路,自行解答几个类似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环节:安排一个实验,如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实验数据,计算机械效率,进一步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物理意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关系。
设计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物体的有用功和机械效率。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11.5 机械效率学案4 苏科版课题: 五、机械效率(4)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要点导学:1. 机械效率:公式:2.有用功公式:用滑轮提升重物:W 有用= =W 总-W 额=ηW 总斜面:W 有用= 用滑轮在水平方向拉物体:W 有用= 3.额外功公式:提升重物:W 额外= =W 总-W 有(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 额=用滑轮水平方向拉物体的额外功:轮轴、绳摩擦做的功4. 总功公式:W 总= + = = W 有用/η 斜面:W 总= + =FL 二、自主训练1. 用下图所示的滑轮牵引小车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已知小车的重量G=100N ,拉力大小F=15N ,则物体与地面之间摩擦力f = N 。
(不计绳和滑轮的摩擦) 2.如下图用三种方法把砂子运上三楼,根据图中数据:(1)第一种方法所做的有用功的大小为 J ,第二种方法所做的额外功的大小 为_ J ,第三种方法的效率等于___ __。
(2)三种方法的 功相同;第一种方法的 功最大,所以效率最 ;第 种方法所做的额外功最小,所以效率最3.如图所示,用一滑轮组将重为3000N 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10m路程,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第1题图第2题图摩擦力是270N ,水平拉力F 为100N ,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4.如图所示,用一滑轮组拉一物体A 以1m /s 的速度在水平面匀速运动,物体A 重为200N .受到的摩擦力是物重的0.2倍,水平拉力F 为30N ,则在2s 内拉力做的功是多少?功率是多少?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5. 一辆汽车不小心开进了泥潭中,司机取来一套滑轮组欲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如下图所示,若车重为8×104N ,汽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0.02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问: (1)该司机至少需用多大的力才能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2)若拉动汽车时,汽车前进的速度为0.2m/s ,则司机做功的功率是多少?6.在向车上装货物时,常常用木板搭个斜面,把货物推上去,这样可以省很多力。
如图20所示,工人师傅用600N 的力沿着长4m 的斜面,将重1200N的货物推到高为1.5m的车上。
(1)工人师傅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2)工人师傅做的总功是多少? (3)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第4题图(第5题图)第3题图(第6题图)7. 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不计绳重和摩擦。
(1)若工人用250N的力恰好能将重4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起。
求该滑轮组此时的机械效率。
(2)若用此滑轮组将重9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2m,求拉力F在这一过程中所做的功。
(第7题图)五、机械效率(4)一、要点导学:1、η=W有用/W总×100%2、Gh Gh fs 3 G动h fs 4 W有用 W额外Fs W有用 W额外二、自主训练:1、(1)452、600 60 95.2%(2)W有用总小三高3、3000J 2700J 300J90% 4、120J 60W 66.7% 5、500N 400W 6、(1)1800J (2)2400J (3)75%7、(1)80%(2)xxJ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11.5 机械效率学案(新版)苏科版 (I)【学习过程】:一、机械效率案例: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算一算,比一比(1)假设楼层高度为3米,一袋水泥质量为50kg,若直接把水泥扛到楼上,人需要做多少功(袋子质量忽略不计,g=10N/Kg)(2)若用图中滑轮组将水泥运送到楼上,需要在绳端施加的力为150N,则通过使用此机械把水泥运到楼上人需要做多少功?(3)分析两次做功不同的原因(4)结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为(5)练一练例1、如图所示,小明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子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机械效率为;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机械效率为。
若绳重及滑轮的摩擦均可忽略不计,则()A., B.,C., D.,例2.如图所示,物体A重200N,在水平拉力作用下以0.2m/s的速度匀速前进1分钟.若物体A在前进过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为50N,拉力为20牛,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要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则斜面的机械效率= (用测量的量表示)例3、小周同学学过有关“机械效率”的知识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_____________;⑵.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斜面省力情况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斜面越陡,越_________________;(3)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对斜面机械效率的问题可获得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 ______。
三、思考题1. 福州市政府投入巨资,对二环路沿街实施景观改造。
施工中,一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将一桶沙匀速拉到10m高处,沙重90N,所用的拉力是100N。
求:(1)有用功是多少?(2)总功是多少?(3)定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大?2、求(13、如图所示,物体A 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为50N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求拉力F 的大小及其功率.机械效率 课后作业一、填空1. 不考虑人克服自身重力做功,我们把重100N 的物体从地面上提起并把它举高到2m 高的地方,我们对重物做了____J 的功。
如果人依然站在地面上,改用动滑轮来完成这件事,那么,我们在完成必须对重物做的___J 的功外,我们还不得不克服动滑轮的_____以及滑轮与轴、绳子与滑轮之间的____来做功。
从完成任务的角度看,我们直接对重物所做的功是有用的,物理学就称这种功为_____功。
因为使用机械而导致的不得不做的功,其实不是我们做的目的所在,物理学把这部分功称为______功,也叫_____功。
2. 使用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_____,费_____;使用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省____ 费_____;但它们都不能省_____。
3. 我们把使用机械时,所做的____功在____功中所占的百分比,叫做机械效率。
写成公式就是_______。
使用机械做功时,由于____不可避免,所以总功_____有用功,因此,机械的效率总_____1。
4. 某人把重100N的砂子提到6m高的楼上,桶重20N,人体重480N:(1)人直接提着砂桶上楼,需要做的有用功是____J,额外功是___J,总功是____J 机械效率是_____。
(2)若人站在楼上,用重10N的动滑轮把上述砂桶提上楼,需要做的有用功是__J,额外功是____J,总功是___J,机械效率是_____。
(3)若将(2)中的砂桶改用为重5N的口袋装砂子,则提砂子的过程中,需要做的有用功是___J,额外功是___J,总功是___J,机械效率是____。
5. 用一个动滑轮将重500N的重物匀速提高0.5m,在绳子自由端所用的拉力是300N,则W总=______J,W有用=______J,机械效率η=______。
6. 把一个重xxN的物体沿长4m、高1m的斜面匀速从它的底端推到顶端,所用的推力是600N。
那么动力做的功是___J,它是____功。
如果直接将物体升高1m,需要做功____J,这是____功,这个斜面的机械效率是_____。
7. 用动力臂是阻力臂3倍的杠杆,将重600N的物体抬高40cm,手向下压杠杆的力是250N,手下降的高度是___cm,人做的功是___J,机械效率是____。
8.一台功率为40kW的抽水机,机械效率为60%,如果要把河水抽到5m 高的地方,则每小时抽水机做的总功 J,其中有用功是 J,所抽水的质量是 kg。
二、选择1. 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受力且运动时,力对物体就做了功B.功率大的机器做功一定多C.功率大的机器做功就快D.做功快的机器其机械效率一定高2.一动滑轮改为定滑轮使用,这样一定A.不能改变机械效率 B.提高了功率C.改变了动力的方向 D.节省了力3.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分别提升同样的重物,在不计摩擦阻力和绳子重力的情况下,机械效率最高的是()A,动滑轮 B,定滑轮 C,滑轮组 D,都一样4.采取下列哪项措施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A.有用功一定,增大总功 B.总功一定,增大额外功C.有用功一定,减少总功 D.额外功一定,减少有用功5.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B.单位时间内做的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C.额外功越少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D.使用任何机械,它的机械效率都小于16.某机械的效率是80%,其含义是 ( )A.总功中有20%用来克服额外阻力做功B.总功中有80%用来克服有用阻力做功C .总功中有80%来克服额外阻力做功D .以上说法都不对7.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大于乙的机械效率,则 ( ) A .使用甲机器一定省力 B .使用甲机器做功一定快 C .使用甲机器做功一定省时间 D .以上说法均不对8. 如图11.7.1所示,AB=3AE ,AC=2AE ,AD=1.5AE 。
若把物体沿AB 、AC 、AD 三个斜面匀速地拉到顶端A 时,(不计摩擦)则A .沿着AB 用的拉力小,做功多. B .沿着AC 用的拉力小,做功多. C .沿着 AD 用的拉力大,做功少.D .沿着三个斜面用的拉力不相等,做功一样多9.(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 动小于物重G ),用它们分别将重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 甲、F 乙,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F 甲<F 乙B .F 甲>F 乙C .η甲<η乙D .η甲 =η乙 三、实验小红学过“机械效率”的知识后,产生了一个疑问:“机械的机械效率越高是否越省力?”针对这个问题,小红向老师借来了一只弹簧测力计,利用家中的“案板(切菜用)”和茶杯做了如下的探究(如图):(1G ;(2)用“案板”做斜面,如图1所示,把一只水杯通过细绳与弹簧测力计连接,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水杯沿斜面匀速移动到斜面顶端;(3)分别测出拉力F ,杯子移动的距离s 和杯子升高的高度h ; 图11.7.1E D C BAF 乙G甲乙Ⅰ.请计算并将数据填入表格中的4个空格Ⅱ.小红的疑问是否得到解决?分析实验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四、计算1.某工地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质量为500kg的物体,在重物上升0.8m的过程中,拉力F的功率为2500W,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求:(1)滑轮组做的有用功(g取10N/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