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00 KB
- 文档页数: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才培养⽅案的探索2019-09-26摘要:作为我国⾼等教育的⼀种新⽣事物,全⽇制“专升本”教育⽬前越来越受到相关院校的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以云南民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建设改⾰为例,对其⼈才培养⽅案进⾏了有益的探索,针对单独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按专业⽅向进⾏课程设置的思路,尤其是适合该专业⼈才培养⽬标定位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案对相关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具有⼀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升本教育 ⼈才培养⽅案为了深化我省专科教育改⾰,提⾼专科教育质量,根据云教[2002]1O号⽂件的精神,最近⼏年来,在云南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全省正在开展从普通⾼等学校专科层次和⾼职院校优秀毕业⽣中通过考试选拔录取进⼊本科阶段学习(以下简称专升本)的⼯作。
这是⼀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才成长“⽴交桥”的重要举措,促进了我省⾼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的安排,2007年云南民族⼤学开始举办专升本教育,具体由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组织教学、管理等相关⼯作。
从当年开始,每年都有⼀定数量的专科毕业⽣进⼊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参加两年本科阶段的学习。
从历年的招⽣情况来看,通过专升本考试被录取进⼊我校该专业学习的学⽣主要来⾃于全省两种不同类型的专科院校:⼀是传统的以学科教育为主的⾼等专科学校,⼆是省内的⾼职⾼专院校。
同时,学⽣专业来源较为复杂,专业种类较多,⼤部分学⽣在专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有⼀定的距离。
因此,⾃2007年开始,我校职业技术学院就对相关专业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开展了认真的研究与探索,并且每年都要对相关专业的⼈才培养⽅案进⾏修订和完善。
本⽂结合我校⾼职“专升本”教育⼈才培养模式改⾰的实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才培养⽅案进⾏了研究与探索,以期能够对我省相关院校同类专业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等⽅⾯起到⼀定的参考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专升本)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和网络管理等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能从事软件研发及应用、软件项目管理、能进行网络组建、网络管理及维护等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宽口径专业。
本专业学生重点学习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
因此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如下能力:1.具备较好的基本个人素质;2.具备较强的人际协调和团队合作开发能力;3.具有较强的语言(英语和汉语)应用能力和实用文档写作能力;4.具备较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逻辑理论思维能力;5.具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行业数据库软件设计的能力;6.掌握软件工程基本概念,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具有一般软件项目分析、分解、模型构建能力;7.熟练掌握一门可视化开发工具,对数据库开发技术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深刻的认识,具备较强的开发及应用能力;8.具备一定的软件企业运作与管理能力;9.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网能力,较强的网络管理及维护能力,能进行网络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管理;10.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业意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应用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软件工程、基于.NET的开发技术、基于三层架构系统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交换及路由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工程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软件开发方向:小型数据库开发、.net程序开发、产品级软件系统开发、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2.网络数据库方向:小型数据库开发、.net程序开发、网络工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说明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1.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计算机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下:2.人才规格(1)具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
(2)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
(3)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能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4)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训练。
(5)掌握一种外语,能阅读和翻译有关电子商务方面的文献、资料和书籍。
毕业生能到教育科研单位、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技术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与计算机或者电子商务有关的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学制:三年(业余)三、主干课程说明:1、高等数学Advanced Mathematic预修课程:初等数学主要内容:高等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学习高等数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为后继课程作必要的准备。
内容包含极限、连续、导数、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等。
教材:《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数学分析》复旦大学数学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高等数学导论》中国科大高等数学教研室编中国科大出版社《高等数学辅导》盛祥耀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预修课程: 初等数学主要内容:N阶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与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等。
教材:《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高等代数》大数学力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代数》张禾端、郝炳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线性代数原理》张远达编上海教育出版社3、微型计算机原理Computer Principle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解微型计算机的概念、基本原理及分析、设计的方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 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4. 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5. 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就业(发展)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过程控制、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教学、管理等工作。
四、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1、修业年限:2年制;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专业核心(特色)课程设置见表1。
六、专业各学年学时、学分分布情况见表2。
七、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一览见表3。
表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核心(特色)课程一览学时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总学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开课学期先修课程备注090015070 操作系统 4724541811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090015050 数据库系统原理 4724541811数据结构、操作系统090015060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4724541811计算机文化基础、数字逻辑09001609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4724541812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090016080 计算机网络 4724541812通信原理概论 说明表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学年学分、学时分布情况表理论课程 实践课程 备注学年 学期上课门数上课周数总学分总学时总周学时讲课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上课门数总周数总学分 一 7 1720.5 348 233006436 3 3 3第一学年 二 6 1820 340 2125172 2 4 4三 6 1513 242 17200420 0 0 第二学年 四 2 1717 合 计 19 5053.5 930 716178367 2727每学期一般为20-21周,最后一周为考试周,请各院(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函授专升本)专业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一)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实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等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
(二) 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毕业生要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诚信自律意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文化业务素质方面专升本教育毕业生要掌握本专业本科水平应具有的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知识面,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具有一定的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听、说、写的初步能力。
二、学制、学习形式、生源学制:三年学习形式:函授生源:社会招生三、课程设置1、本专业课程总门数为17门2、主干课程7 门(1) 主干课程占全日制同层次比例课程名称函授面授学时全日制学时占比例%数字逻辑电路24 64 37.5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32 64 50 软件工程28 64 43.75编译原理32 48 66.67课程名称函授面授学时全日制学时占比例%计算机系统结构32 64 50 电子商务40 80 50多媒体技术28 48 58.33(2) 课程介绍数字逻辑电路24学时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数字逻辑基础知识,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运算电路,半导体存储器,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可编程逻辑器件,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器件,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数字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主要教学环节:理论讲述考核办法:考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32学时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数据库,高级对象技术和分布对象计算,面向对象的方法论和应用软件开发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本科人才培养方案1. 引言1.1 概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目前高校中非常热门的专业之一,其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市场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文旨在探讨并设计一套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提供更优质、全面、系统化的教育资源和培养模式,为我国计算机产业做出更大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首先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然后探讨现有专科生产出来的人才存在问题,并分析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接着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包括知识结构全面化和系统化设计原则、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原则,以及跨学科知识与国际化视野培养原则;最后介绍具体措施和实施过程,包括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案、实验教学和项目实践安排方案,以及导师制度和实习安排方案。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具体而系统的解决方案。
通过该方案的完善执行,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需求的要求,提高计算机领域相关人才的整体素质水平,并为我国计算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以上内容仅为引言部分,尚未完成全文撰写。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2.1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计算机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涵盖了软件开发、网络安全、大数据分析等诸多领域。
因此,提供有高素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是当今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2.2 现有专科生产出来的人才存在的问题尽管专科院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培养,但许多毕业生面临着竞争激烈职场时显现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足之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业余)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需要,具备实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一定专长的IT产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生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要求能够:1、掌握较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2、具有一定的算法设计能力,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编码和测试能力,在基础软件方面具有特色。
3、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多种语言、工具和平台,进行具有一定复杂度的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4、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具备语言、交流、写作等基本的IT从业能力,认同现行的法律、道德和伦理。
二、办学形式、学制和学分本专业为业余学习,学制为3年。
总学分为70学分(其中毕业论文6学分)。
三、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3门(16学分):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专业基础课7门(21学分):计算机系统概论、离散数学、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概论。
3、专业课8门(24学分):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概论、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应用技术。
4、文化素质课2门(3学分):大学语文、职场心理。
5、专业主干课程: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概论。
专业主干课程说明:(1)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各种逻辑结构、存储结构以及主要的算法。
①掌握常用的数据结构抽象数据类型、各种基本存储方法以及主要的算法,例如(线性结构、二叉树、树、图等)。
②掌握并应用常用的排序、检索技术。
③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对算法进行设计与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数据结构类型,合理有效地表示和处理数据,并能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其它的专业课程学习以及程序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系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核心
技术,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
2、较好的掌握和运用相关的计算机语言,以及能熟练操作相关的计
算机软件。
3、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工
程中的问题,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4、能独立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内容
1、基础理论课: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
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及控制、数据库系统原理、数字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安全技术等。
2、专业课: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检索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计算机系统调试与维护等。
3、实践环节:学生需参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种实践活动,
其中包括系统规划、软件设计、硬件系统设计与仿真、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网络设计及应用等实践活动。
4、计算机专业课程外就业与创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工学计算机类 080901)专业简介:1984年创办计算机应用专业并开始招收专科生,1987年招收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生,1999年国家进行本科专业目录安排,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生。
专业坚持用大庆精神办学育人,具备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建设特色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构筑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已经建设成为省内知名、行业领先的优势专业。
2006年获批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2年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获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1996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自主设立石油工程计算技术博士点,2013年安排为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自主设立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博士点。
拥有黑龙江省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领军人才梯队和黑龙江省石油大数据与智能分析重点实验室。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研究机构、IT企业、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计算机有关的应用系统研究、设计开发、维护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预期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方法与技术,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胜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设计、系统开发、测试及管理等工作。
2.能够跟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备初步的工程研究能力,能够综合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0901二、专业层次:专升本三、入学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须取得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本科结业证书或以上毕业证书;参加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合格。
四、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具有良好的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不同服务层次的云计算平台投建、部署、运维、监管等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云计算运维、云计算平台开发、软件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五、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一)知识要求1.工具性知识:(1)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2)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文献查阅和检索技能。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1)要求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技巧和一定的交际能力。
(3)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及管理技术和经济分析工具。
3.自然科学知识:(1)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利用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初步应用。
4.专业知识:(1)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能力。
(2)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独立规划、设计云计算数据中心,了解云计算主流技术与基础架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80605)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修养,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维护与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计算机系统开发、应用、管理的技能训练,具有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
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织。
2.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并拥有较强的程序设计分析能力。
3.具有系统开发的基本知识和从事计算机应用和开发的基本能力,熟悉较新的软硬件系统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4.了解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具有学习新软件、新理论及新技术的自我学习能力。
5.具备从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工程的开发和应用的综合素质,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应用设计能力、沟通和交流能力、团队协同工作能力等。
6.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综合应用和维护的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课程
主要专业课程有: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智能系统设计等。
四、学制及学期安排
专升本本科标准学制为2年,共分4个学期,全程总计91周,每学期按17周规划教学周数,考试1—2周,1—3学期寒暑假安排14周。
五、毕业与授予学位要求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80学分,其中必修课31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20学分,实践与实验课19个学分,通过毕业资格审查方准毕业。
毕业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选课指引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选课以“附表六全程教学进程表”为依据,选课时应注意各学期课时数要尽量均衡,以每周不超过25个左右学时为宜,并注意课程相互之间搭配、衔接,以更好地保证学期课程学习效果。
2、学生必修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二个部分,分别应取得全部的15学分、16
学分。
专业选修课至少需修满20个学分,标注“★”的专业选修课程表示限选课程,共计12学分,要求学生必须选修其中的8个学分。
通识选修课、实践与实验课分别不低于10个学分、19个学分,总共修满80个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资格。
3、为突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并逐步形成与学校经济、金融、管理类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特色,自大学本科进校开始,学生根据应个人兴趣与特长有目的进行选择。
4、实践及实验课:包括学校统一安排的形势与政策、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由专业自行安排的课程设计和课外学分,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其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至少取得2个社会实践学分方可毕业。
5、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艺术类限选课和通识教育任选课两类。
人文艺术类限选课必须至少修满2个学分,通识教育任选课必须至少修满8个学分方可毕业。
七、周数分配表(见附表一)
八、学期教学进程表(见附表二)
九、学分统计表(见附表三)
十、推荐阅读书目(见附表四)
十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总体规划表(见附表五)
十二、全程教学计划表(见附表六)
附表一:周数分配表
总周数分配表
附表二:学期教学进程表
学期教学进程表
符号说明:-课堂教学⊙中期设计※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
● 毕业论文(设计) + 其它社会实践活动▲ 考试∷假期
附表三:学分统计表
学分统计表
附表四:推荐阅读书目
推荐阅读书目
附表五:课程体系与教学总体规划表
课程体系与教学总体规划表
说明:1、学时“/”后数字为实践与实验学时。
2、“√”表示该类课程(教学环节)没有周学时要求,学生按照学分要求在相应学期完成。
附表六:全程教学计划表
全程教学计划表
说明:1、学时“/”后数字为实践与实验学时。
2、“√”表示该类课程(教学环节)没有周学时要求,学生按照学分要求在相应学期完成。
3、★为限定选修课,必须选满8个学分。
4、W-代表周数。
专业实训根据软件工程专业技术发展特点在第6学期内安排,实训时间2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