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厦门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诗歌里的那些考点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2019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单选题库及答案(共200题)2019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单选题库及答案(共200题)第【1】题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包含思维和存在关系性质的有( )。
A.自由和必然B.真理和客观存在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正确答案:ABD第【2】题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意识的作用能超过物质的作用D.意识作用永远超不过物质的作用正确答案:AC第【3】题造大楼得先设计图纸,然后造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D.意识可以创造物质正确答案:BC第【4】题物质是( )。
A.标志着客观真实的哲学范畴B.不依赖人的感觉的客观真实C.各类详细物质形态的共性D.人的感觉的组合正确谜底:ABC第【5】题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实践上是一个工具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正确答案:AC第【6】题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看作( )。
A.是“汗青的有力杠杆”B.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C.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尺”D.是“历史进步的最高标准”正确答案:AB第【7】题XXX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涵义包括( )。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题目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D.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正确答案:BD第【8】题下列结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B.世界是天主创造的C.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派生的D.理在气先正确答案:BCD第【9】题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汇B.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哲学对详细科学有指导作用D.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正确谜底:BCD第【10】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体系,因为它是( )。
2019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常识练习试题及答案:科技人文常识1、“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A)A琵琶B古筝C扬琴2、《孔雀东南飞》里,XXX"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请问,“箜篌”是什么乐器:(A) A拨弦乐器B击弦乐器3、"有板有眼"的"板"是我国传统音乐节奏中的:(A)A强拍B弱拍4、我们常说"隔着门缝看人”,当我们隔着门缝看人时,看到的人:(B)A比原来扁了B和原来一样C比原来宽了5、在古代,“爵”是一种什么器皿?(b)A食器B酒器6、“白雪公主”这个形象最早来自于:(B)A格林童话B安徒生童话C伊索寓言7、在“精卫填海”的故事里,"精卫”是:(B)A一个人B一只鸟C一只猴子D一条龙8、XXX没有得到XXX的召见而远嫁匈奴单于,是因为:(B)A王妃对她的XXX画师歪曲她的形象C大臣说她的坏话9、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里,小美人鱼变成人是为了见到谁?(C)A渔夫XXXC王子10、唐代人可以称“父亲”为:(B)A伯伯B哥哥11、“卧薪尝胆”说的是:(D)XXXB范蠡C管仲DXXX12、买椟还珠这则成语是用来比喻有些人(A)A只注重事物外表,不重内涵B为了赚钱不择手段C善于掩盖事物本质13、XXX是春秋时代哪国人?(B)A吴国B楚国C越国D齐国14、神话《白蛇传》中“白娘娘盗仙草”盗的是:(C)A人参B冬虫夏草C灵芝15、XXX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XXX诗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叨教,成都为甚么又叫做“锦城”或“锦官城”。
(A)A因蜀锦而得名XXX而得名16、XXX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D)A华山B黄山C峨眉山D天姥山D庐山17、《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B)A甘肃B新疆C青海18、“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的住处?(B)A刘备BXXXDXXX19、"红娘”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A西厢记B牡丹亭C桃花扇[page]公共基础常识常识备考之科技人文常识100题(2)[/page]20、在“夸父逐日”中,“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C)A驾车B骑马C奔驰D飞行21、"来龙去脉”的成语发生于:(B)A历史研究B风水勘探C政治事件22、XXX是希腊神话中的(B)A伶俐女神B爱神和美神C自在女神23、相传我国当代能作“掌上舞”的人是:(C)AXXXB貂蝉CXXXXXX24、《史记》中的“世家”是给什么人作的传?(B)A皇帝B诸侯王C贵族D重臣25、我国当代诗歌被称为“双璧”的一篇是《孔雀东南飞》,另外一篇是:(A)A木兰诗B、琵琶行2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体式格局被当代人所神往。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必背古诗
1. 《望庐山瀑布》
•滔滔江水如织,簌簌雨声滴。
•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
2.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 《枫桥夜泊》
•客临颍水独往来,夜深忽梦少年回。
•小娃南渡数茎竹,星临东渡几株梅。
5. 《黄鹤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对雪》
•柳上有亭正满处,笛中闻马应寂寥。
•对雪成如江上戏,大皋幸有渡船招。
7. 《题都城南庄》
•知有黄鹤楼,多少楼台俯䳭 。
•杜鹃声里惊村酒,犹时秋媚拂青 。
8. 《沁园春·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闲适适兮南山雪,古墟皋入 人。
以上为古诗篇章,学习这些古诗不仅可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也可以提升文化素养。
希望大家能够重点背诵这些古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感受诗歌之美。
2019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题量大)第1题假如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是成本推动,如果没有( )的伴随,将会引起严重的经济萧条。
A. 供给增长 B. 供给减少 C. 需求增长 D. 需求减少【正确答案】:C第2题成语“曲高和寡”本义是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多指知音难得;引申义是言论或作品太深奥,能了解的人少。
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它所体现出的道理是( )。
A. 价格应定在消费者的需求线上 B. 价格应定在边际成本上C. 价格应该由政府整合调控好D. 价格应定在社会实际需求上【正确答案】:B第3题“子虚乌有”一词出自以下哪部作品?( )A. 司马相如《上林赋》B. 张衡《东京赋》 C. 左思《三都赋》 D. 司马相如《子虚赋》【正确答案】:D第4题中医说的“望、闻、问、切”中的切。
指的是号脉。
这里的脉是指( )。
A. 动脉 B. 静脉 C. 毛细血管 D. 经络【正确答案】:A第5题陈某趁珠宝柜台的售货员接待其他顾客时,伸手从柜台内拿出一个价值2300元的戒指,握在手中。
然后继续在柜台边假装观看。
几分钟后售货员发现少了一个戒指并怀疑陈某,便立即报告保安人员。
陈某见状,速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后逃离。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 陈某的盗窃行为已经既遂 B. 陈某的盗窃行为属于未遂 C. 陈某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属于预备行为 D. 陈某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属于中止行为【正确答案】:A第6题下列作品中反映了反战主题的是( )。
A. 《竞选州长》 B.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C. 《老人与海》D. 《永别了,武器》【正确答案】:D第7题下列四个节日中,杭州市白昼最长的是( )。
A. 元旦 B. 劳动节 C. 儿童节 D. 国庆节【正确答案】:C第8题不相容职务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
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
职责分离要求将不相容职务分配给不同的员工。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学常识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是⼀个必考考点,由于范围⼴,内容多,所以并不利于记忆。
因此,总结整理出⼀些常考知识点,以备考⽣的不时之需。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们,对其所接触的⾃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解释⾃然现象:⼥娲补天、⼥娲造⼈、盘古开天反映⼈类同⾃然⽃争:⼤禹治⽔、后羿射⽇、精卫填海反映社会⽃争:黄帝战蚩尤(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海经》、《庄⼦》等。
2、诗歌总集第⼀部《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共收⼊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为主,⼿法上分为“赋”、“⽐”、“兴”。
(4)《诗经》名篇有:《硕⿏》、《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之⽯,可以攻⽟。
/⾔者⽆罪,闻者⾜戒。
⼀⽇不见,如三秋兮。
/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部《楚辞》:(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的楚国⼈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刘向将楚国屈原、宋⽟以及汉代的东⽅朔、淮南⼩⼭和他⾃⼰的诗歌编成的⼀个集⼦。
它是继《诗经》之后的⼜⼀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多数。
3、屈原与贾谊(1)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出⾝贵族。
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
公元前278年夏历五⽉五⽇投汨罗江⽽死。
屈原是我国第⼀位伟⼤的爱国主义诗⼈,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2019厦门事业单位公基之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出现过许多神童的故事,但是在14岁时能以一篇文章惊动天下,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却又在年少时不得志最终落水惊悸而死的,大概只有被称为“诗杰”的王勃了吧,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这一生曾经经历过两次被贬,高宗对其前后态度相差也比较大,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
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
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
于是,王勃被逐。
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但在王勃死后,高宗又怀念其天才的创作能力。
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公基:文学常识之“古代诗歌”
通过研究近几年考试发现,文学常识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而在文学常识中,古代诗歌也时有出现。
在之前的考试中常出现的考察方式往往是给出作者让选相应的诗词,但随着事业单位考试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能在笔试成绩中有一定的区分度,古代诗歌在考察的过程中难度也在日益增加。
不在单纯的去让考生把作者与诗歌相对应,而是考察诗歌更深层次的涵义。
如考察诗歌中相关的人物、相关的季节、相关的景点或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
下文就对该类型的考察进行归纳整理。
通过整理,各位考生要归类总结,抓住核心考点。
在备考时,不仅关注诗歌本身,同时也要关注诗歌深层次的涵义。
例题展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表现的季节是: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答案:D。
解析:该句诗歌是的意思是雪花飘落树枝上,像一夜之间春风忽然吹来,千万棵梨树上梨花竞相开放。
事业单位招教语文专业考试诗歌鉴赏类题目答题技巧华图教育李薇诗歌鉴赏类题目在各地招教考试中所占分值普遍较大,而对于这类题目很大一部分考生都无法把握答题的技巧与重点,特将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做如下整理。
首先,诗歌鉴赏类题目在招教考试中大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但在答题过程中的注意要点与现代文阅读略有不同:首先,答题篇幅上不宜过长,以简短、精炼为好;其次,在答题用语上,用词应贴近古诗所营造的画面,应体现出美感,并表现出诗歌的画面美。
除上述几点外最重要的是,在答题内容方面一定要有所侧重。
对于如何把握整首诗的重点,有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第一,关注诗歌的题目。
古诗的题目,除词牌名或乐府旧题以外,绝大多数都会直接揭示诗歌的中心内容和创作主旨,因此,在审题时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诗题,并借此把握住诗歌的主线。
第二,要仔细研读诗歌的注释,因为往往注释会包括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尤其是对于知名度不高的诗人。
古诗词鉴赏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在进行鉴赏之前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朝代背景,其次要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
例如,杜甫一生主要创作的诗歌风格都以忧国忧民、反应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但是《绝句》一诗却与其他诗歌迥然不同,就是因为此诗作于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入朝,而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也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由于好友严武提供给杜甫住处及生活物资,因此他的心情很好,面对春日的生机勃勃,情不自禁便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据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便能把握住诗人的情感走向,更加贴近诗歌所要传达的主旨。
第三,关注诗歌中抒情或表达诗人观点的诗句,而对于比较特殊的哲理诗,则应关注富有深刻含义的诗句。
依据中国传统的表达习惯,文学作品的抒情、主旨性的语句往往在靠后的位置。
就诗歌而言,往往在绝句的后两句、律诗的颈联和尾联,这些往往是我们需要把握的重点。
公考行测常识积累:5招帮你记住常识判断中必考的“春夏秋冬”诗词诗词,一直都是行测命题的重点之一,可以说是行测必考点,不仅常识判断会考,类比推理也时有涉猎。
本文梳理了行测历年真题中所有有关“诗句”的题目,大体有以下5种考法:第1种是诗句与作者的对应关系。
虽然这种考法近几年已经较少出现在常识判断中,但在类比推理中仍有一定的考查概率,且有提升的趋势,所以仍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第2种是考查诗句所传递的时节,具体又细分为季节、传统节日、一天中的某一时段这3种,其中考查季节的占了一半以上。
第3种是诗句描述的对象,包括涉及的人、物、历史事件、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城市、游戏活动、天气等。
第4种是诗句蕴含的知识道理,包括科学知识(又可细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和哲理。
第5种是诗句涉及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这一类在常识判断中较为少见,不过有一定几率出现在定义判断中。
这几类考法,比如第1类,还是必须靠同学们平时加强积累、总结。
历年真题中,常识判断更喜欢考第2和第4种,即诗句传递的季节和蕴含的知识道理。
备考要高效,当然要优先掌握更常考的知识点,所以我会重点分析这2类的积累技巧和解题方法。
今天先讲如何快速判断诗句传递的季节,就算不熟悉的诗词,也没关系,通过以下5种方法,一样可以做对更多题。
直接看诗句(难度★)有些诗句中明显含有“春夏秋冬”,完全可以直接判断。
比如,含"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含"夏":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含"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含"冬":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但要特别注意,有些诗句虽然含有某个季节的字,但这些诗句的本意并不是描写这个季节的,只是用来比喻或对比,这就需要考平时的积累了。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看诗句中标示的月份(难度★★)古代以农历为准,一般以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四、五、六月为夏,七、八、九月为秋,十、十一、十二为冬。
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整体感知景象意象写什么内容物象意境诗歌人象为什么写主旨怎么写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一、诗歌的分类直接抒情抒情诗借景抒情按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借人事的描述抒情诗歌叙事诗格律诗按形式分自由诗散文诗四言古诗《诗经》古诗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古体诗辞和赋兼有诗歌散文的特点诗(古风)乐府诗歌、行谣引曲吟唐代五绝近体诗绝句七绝(格律诗)五律律诗七律小令(58字内)排律中国古典诗歌词中调(59—90字,上下两阙)(长短句)长调(91字以上,三叠四叠)小令(只有一支曲子曲子前必须标明宫散曲调,曲调的调式按曲牌的各种规定写)曲套数(有一组属于同一宫调,一韵到底的曲子组成)戏曲杂剧已是供演出的剧本传奇新诗(新体诗)现代诗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感情的诗诗歌唐代的律诗绝句古典诗歌宋代的词旧体诗元代的散曲二、如何读懂诗歌从题材从语言如何读懂诗歌从标题、结构章法三、读懂古诗的方法看标题;看作者;读注释;抓诗眼;品“冷”“热”;悟典故;四、诗歌鉴赏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五、古代诗歌按题材1.怀人思乡诗(思乡怀远诗)2.赠友送别诗(离愁别绪诗)3.边塞征战诗4.田园山水诗(乐山好水诗)5.咏史怀古诗(吊古伤今诗)6.托物言志诗7.忧国伤时诗(忧国忧民诗)8.建功报国诗(言志抒怀诗)9.人生际遇诗10.闲适隐逸诗(闲适恬淡诗) 11.生活杂感诗 12.即景抒情诗 13.羁旅愁思诗 14.感时伤世诗 15.叹惋讽谏诗【“怀人思乡诗”的特点与鉴赏】“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2019年厦门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诗歌里的那些考点
在公共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里,人文常识一般都是必考内容。
人文部分的考察特点是碎且杂,诗词歌赋里便有很多相关的考察点,诗歌里的季节、诗歌里的节日、诗歌里的典故、诗歌里的历史人物等等,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关键点,在遇到题目的时候就能够顺利的选出来。
接下来本篇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诗歌里的景点或地名。
一、诗歌里的景点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湖南岳阳楼)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湖南岳阳楼)
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登黄鹤楼》(湖北黄鹤楼)
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江西滕王阁)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山西鹳雀楼)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甘肃玉门关)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扬州)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江西庐山)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朝发白帝城》(白帝城:重庆,江陵:荆州)
10.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锦官城:成都)
1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望岳》(岱宗:泰山)
12.钱塘自古繁华。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钱塘:杭州)
二、诗歌里的节日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七夕)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元宵)
5.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元宵)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三、诗歌里的大事件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赤壁之战)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