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1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
- 格式:doc
- 大小:682.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1. 复目标与原则1.1 复目标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中,我们的目标是:- 巩固已学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 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提高其在高考中的历史成绩。
1.2 复原则在复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针对性: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复。
针对性: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 系统性:按照历史学科的体系结构进行复,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系统性:按照历史学科的体系结构进行复习,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 实践性:通过大量的练和模拟考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实践性: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模拟考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 动态性:根据学生的研究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复计划和策略。
动态性: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
2. 复内容与方法2.1 复内容高三历史二轮复的内容主要包括:- 重点知识:对历史学科中的重点知识进行深入复,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理论等。
重点知识:对历史学科中的重点知识进行深入复习,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理论等。
- 难点知识:针对学生掌握较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复。
难点知识:针对学生掌握较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复习。
- 考点分析:分析历史高考考点,针对性地进行复。
考点分析:分析历史高考考点,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2 复方法- 自主研究:鼓励学生自主研究,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整理知识点和思路。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整理知识点和思路。
- 讲授与讨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讲授与讨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 练与测试:定期进行练和模拟考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练习与测试:定期进行练习和模拟考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三、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命题特点高考卷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呈现如下特点:1.从命题的主要形式上看从2012年至2022年,高考历史卷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形式几乎一年一变,已使用的材料有文字、图示、地图、图像、图表等几大类,文字类材料则包括文献摘引、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纷繁多样。
从设问形式看,主要有观点评析或论证、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说明或分析、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
从发展趋势看,这种开放是全面而科学的开放:首先,不再指定考生对某一特定观点进行论证,而是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一些史料,进而让他们自主选择和确定待论证的观点,可供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途径越来越多;其次,“一题多解”成为高考历史试题的一种常态,命题者一方面通过提供信息量大、开放度高的材料为“多解”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评分办法上逐步从“参考答案”向“示例”“答题要求”和“评分说明”过渡;而在“答题要求”上以“观点明确”取代以往常用的“观点正确”,这“一字之变”也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与评价观念的一个重大转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2.从命题的考查重点上看虽然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形式不断变动,但其考查重点始终指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能力,其中“论证和探讨问题”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从“答题要求”上看,结论性的答案不仅要“观点明确”,且要用准确、可信、充分的史实加以证明,做到史实与观点紧密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性强,凸显对“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历史学科核心要求的考查;鼓励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材料信息进行审视、加工和重新厘定,大胆挑战权威,修订或否定“定论”,提出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自成一说、富于个性的见解,凸显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这一《考试大纲》最高能力目标的考查及对培养“创新意识”的关注。
高考历史其次轮复习方法高考历史的每一轮复习都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学习啦我收集整理的高考历史其次轮复习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高考历史其次轮复习方法:在把握住基础学问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力量,有必要在其次轮复习期间进行关于历史学问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进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进展,资本主义萌芽的进展,货币进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化,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进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进展史),科举制度进展史,文学艺术进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进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学问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当依据历史进展的内在特点,找到进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究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进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进展的阶段特征在历史进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生疏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学问和对历史现象生疏的重要切入点。
与考查历史进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依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当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高三历史二轮备考方案与措施范文为了确保高三历史科目的二轮备考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团队制定了如下的备考方案与措施:一、考前复习计划:1.时间安排:对于历史科目的复习,我们将会利用每天的空闲时间进行紧张有序的学习。
具体而言,在学校时间内,我们将利用所有的课间时间和午休时间进行书本和笔记的阅读和总结;晚自习时间将专门用于听老师上课和练习解题技巧;之外,在周末的时间中,我们将会利用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的时间进行章节的全面复习和讲解。
2.分层复习:为了使每个备考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我们将会根据每个人的水平制定个人化的复习计划,并分层讲解不同的知识点,不断提高每个人的整体认知水平。
二、复习知识点:1.较高频次的难点知识点:我们将会优先针对历史科目中较难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讲解。
具体而言,对于重要的人物、事件、理论,我们会对其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时代背景进行逐一的讲解,并利用一些案例或题型进行实例化教学。
2.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掌握:作为历史科目的必修要素,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掌握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将通过实操的方式,逐步提高学员的地图和图表的掌握技能,直至能够熟练地在考试中使用。
三、考前冲刺技巧:1.试卷解题技巧:试卷解题技巧是备考历史科目非常关键的应试技能。
就一般而言,我们将从各个方面入手,例如在把握考试趋势和答题技巧等方面,对备考同学逐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指导。
2.考前模拟:在离正式考试不远处,我们将组织全面模拟考试,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对能力,并针对模拟考试赛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指导。
刚刚提到的这些方案和措施仅是我们备考历史科目的一部分。
在接下来的备考时间中,我们会不断的完善方案和措施,以期能够顺利的完成二轮复习的任务,考取优异的成绩。
模板一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观点、论证、论从史出[题型特点](1)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常常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方面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要求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往往提供观点,要求论证,必须论从史出。
试题渗透开放探究念,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综合运用所知识归纳、论证历史问题。
[设问方式](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做出判断并加以论证。
(3)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由。
[答题模板]表述成文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要素:(1)揭示真相。
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2)精选史实。
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练。
(3)认识升华。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论层次。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
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示例1] (2016·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命题立意]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提供了观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技巧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技巧1、把握历史课的主要内容历史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情节和作用。
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2、建立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根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以便逐步达到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不仅对加强记忆很重要,对加强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3、学会历史的分析方法我们学习历史,目的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要学会历史的分析方法,这样就能系统地从历史事件出发,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从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化中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做好笔记,善于总结我们在学习中要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要记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把与整个历史时间有关的因素都勾画出来,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化知识。
5、规范答题过程高考文综测试时,时间紧、题量大、强度高是每一个考生都将遇到的问题。
因此,在有限的练习中,把握好答题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高考历史怎么冲刺历史考前冲刺的要点是重点梳理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解决易错知识点,深化拓展重点知识,尤其要挖掘历史地图、表格和图片中的信息。
要建立知识的宏观体系,建立知识框架,梳理知识的发展线索,把握历史规律、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
历史学习的重点不是支离破碎的某一部分的知识,而是联系和运用的能力。
建议:历史现实不脱节,答题思路总结好。
最好能根据一年来的新闻热点、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回忆有关历史知识。
回归教材,查漏补缺。
对不同类型的问答题,思考答案从什么角度来回答。
此外,还要注意研究错题,反思存在问题,从错误中总结方法和思路,以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规范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考试重点必修一:皇帝制度、郡县制、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抗日战争,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的外交,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
题型二| 非选择题高考试题类型和提分捷径在内容上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在选材上以各类材料入题,要求考生用不同史观阐释历史;在形式上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开放性探究。
(2)试题答案多元化: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答案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表达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2016年新课标全国甲、乙、丙卷第41题更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突出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
高考试题“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制度建设”“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充分体现了开放探究型试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彰显了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
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以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
(2)以“三段式”规范解答高考第41题第一段,亮明观点。
包括从材料中提炼、依据材料直接表态等。
第二段,论证观点。
包括论点1或角度1的实证;论点2或角度2的实证;等等。
要求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
第三段,得出结论。
即升华、补充、拓展和评判等。
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
“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高考示例](2016·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1945年1945~2000年185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分)[作答实录] 考生甲得分18考生乙得分10[名师点评]考生甲答题体现了“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要点(1)、(2)、(3)、(4)清晰条理,要点简明有利于阅卷。
第(2)问中的原因未能根据特点逐条分析,材料二中的隐性信息是鸦片战后中国移民东南亚,并同祖国保持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后主要移民发达国家。
这些都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关。
“贡献”政治方面作答较好;经济上未注意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反映了华侨对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考生乙值得肯定的地方:从作答现状看,该生历史学科基础较差,但在答题技巧上,能依据所学知识,按照设问分要点作答,有些地方也答出了得分点。
存在的问题:考生乙未能按“一个前提,两个原则”条理解答非选择题,答题欠规范,有些要点与采分点一致,但在表述过程中,并未明确表述出来。
有些要点虽已答出,但表述零乱,阅卷老师并不一定认为是要点。
第(1)问要求“概括”,应当注意条理清楚,按表格内容及变化,概括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第(2)问中的原因未能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去分析,显然一句话肯定不能把原因答出来。
贡献出现了漏答抗日战争时期华侨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贡献。
[作答寄语](1)避免粗心,平时解答非选择题应严格按照“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训练。
(2)强化对主干知识与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识记。
(3)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应下苦功。
[规范答案](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8分)(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6分)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4分)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7分),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5、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
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6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
[运用演练]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全球化的起源与推动力量的历史解释上,目前在西方存在两类不同的见解。
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16世纪发端于欧洲,后来逐步把世界其他地区纳入其中,直至覆盖全球,中国直至19世纪才被纳入这一世界体系。
贡德·弗兰克则认为,早在18世纪以前,甚至“地理大发现”之前,已经存在着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体系或“全球经济”,只不过当时在全球经济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亚洲,特别是中国,而欧洲则居于这个体系的边缘地位。
只是由于从美洲得到了大笔金钱,“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才能参与到亚洲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和劳动分工”中来,并最终在18世纪以后取代了亚洲在世界体系中的“火车头”位置。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材料二在之前的2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多的是向世界“借力”的过程,与世界经济接轨成了当时中国坚定的选择。
无论是引进外资,搞活市场经济,设立开发区,改革国有企业,还是加入世贸组织,展开自贸区谈判,等等,都沿袭了这一基本思路。
这一思路保障了中国经济20多年接近两位数高速增长,于是中国顺理成章地变身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高望《中国改革发展,从向世界“借力”到“给力”》材料三2015年8月29日,2015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在重庆举行。
下面是几位嘉宾的发言:摩根大通原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说:“‘一带一路’战略是当今全球最庞大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计划,势必影响全球格局。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说:“‘一带一路’战略,可以看作一场由中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战略。
”——摘编自《用“一带一路”战略串联世界大市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类不同的见解,并对弗兰克的观点加以说明。
(12分)(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应对全球化的阶段特征。
(6分)(3)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就可以概括得出两类不同的见解;回答第二小问时注意题目只要求说明弗兰克的观点。
第(2)问,注意时间限定是“鸦片战争以来”,可分为鸦片战争后、改革开放之初、当前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概括得出相关的阶段特征来。
第(3)问,谈认识类问题可以从“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怎么做(做法)”等方面入手,角度多,信息广,保证尽量多得分。
【答案】(1)观点:第一种,全球化起源于欧洲,由欧洲推动;第二种,全球化起源于亚洲(中国),推动力由亚洲(中国)变为欧洲。
(4分)说明:16世纪以前,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的发达,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处于全球经济中心的地位;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国家从美洲掠夺大量金银,国家实力上升,经过工业革命后,最终取代了中国的主导地位。
(8分)(2)被动接受;主动融入;塑造引领。
(6分)(3)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要顺应潮流,不能阻挡;我们经历了接受规则到主导制定规则的过程;要抓住机遇,促进国家崛起;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们要不断完善自身。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