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六单元 看不见的空气(3)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如空气是一种物质、空气有质量、空气可以被压缩等。
同时,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物质有一定的了解,如水、土地、石头等。
但是,他们对空气这种无形的物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2.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2.实验教学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性质。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气球、塑料袋、玻璃管、水槽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气球和一个塑料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吹气球、塑料袋装空气等,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用玻璃管吹气,观察气泡的产生;将气球放在水槽中,观察气球的浮沉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空气的哪些性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如何保护空气?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6.《看不见的空气》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
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看不见的空气》。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看不见的空气》是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的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再通过给篮球打气和挤压注射器里面的空气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空气具有可被压缩这一性质,并能将其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在“比较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空气,并能用语言描述所了解的空气;二、说学生:本课为“认识空气”第1课时,是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
“空气”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
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感觉及(借助媒体、实验)间接感觉: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及空气实实在在存在着、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流动等属性。
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精神,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四、说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1、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三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空气的存在,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我们周围。
3.实验环节: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例如吹气球、吹纸片等。
4.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作用和重要性。
5.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重要性,布置课后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空气的概念、实验现象和空气的重要性等内容。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空气的相关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课后小实验来进行。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空气的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等。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说课题目:看不见的空气使用教材: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自制实验器具能直观帮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对概念的认知,同时,操作简便,适于演示,亦适于分组实验,适用性广泛。
取材常见,经巧妙组合,即为一组遵循学生学习进阶的实验。
【具体改进要点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设计能让三年级学生理解和显见的实验,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所以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从水(液体)和石块(固体)能占据空气的实验作为设计类比,设计将空气注入密封的瓶中,类比石块使瓶中的水,流出,因此,利用常用实验器材,并将材料进行相应加工,设计实验组,下面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实验在《看不见的空气》(第二课时)学习中的巨大作用。
一、说教材和学习内容教材解析:《看不见的空气》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空气》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
认识空气是小学科学关于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在其他教材版本中也有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
教材在编排上主要研究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习内容:空气尽管真实存在,却有常被忽略,本节课是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空气有了初步认识后,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并设计实验用显而易见的证据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教学目标为:1.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初步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2.能探寻更多的实验及证据,反复验证,巩固和加强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
3.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三、说重点、难点教学尊重学科特点,讲求真实和证据。
将重点定为:实验实证,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而教学难点则是: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实验设计及证据分析。
四、说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走进课堂并非一张白纸,基于学生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他们对空气已有一些初步的认知,如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空气真实存在等,但往往在真实的情境中,又非常容易忽略它的存在,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认知模糊。
---------------------------------------------------------------最新资料推荐------------------------------------------------------粤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2套6、看不见的空气教学内容: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 6 课学生分析:1、本课是在学生通过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了一些动植物、水等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空气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
2、空气无处不在,但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究竟是什么样的种物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难以言表,本课将引领学生运用感觉器官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对空气进行科学的认识。
设计思想:第一: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使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确实实存在的。
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空气的性质。
第三:通过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对空气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空气是什么样的物质。
1 / 12⑵ 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⑶ 能说出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⑴ 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存在;⑵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⑶ 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⑵ 能够感受到利用间接的方法、科学实验对探索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感受、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及占据着空间通2、归纳、概括描述空气是什么样的物质。
教学难点:1、学生正确地操作空气的转移及压缩空气的实验。
2、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的语言概括。
教具准备:教师:带盖的矿泉水瓶 2 个(1 个空的、1 个装满水)、多媒体教学资源课件学生:水槽、玻璃杯、一张废纸、水;玻璃杯、矿泉水瓶(250ml)、水槽;注射器、橡皮;以上 1 套/组师友资源网 教学过程:---------------------------------------------------------------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谈话:⑴ 拿一旋紧盖装满水的矿泉水瓶,问学生里面装有什么?能不能捏瘪?⑵再拿一旋紧盖的空瓶,问学生里面装有什么?能不能捏瘪?过渡:刚才大家的回答,有的说里面有空气、有的说没有,为什么大家这样说呢?有的能捏瘪、有的说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