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丽萍的舞蹈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2
当代傣族舞蹈风格特点探析——以杨丽萍的《雀之灵》为例常俊勇
【期刊名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5)002
【摘要】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与文化灿烂的民族.傣族舞蹈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突出的民族特点,其舞蹈中内敛而含蓄的感情能给予欣赏者极大的美感.杨丽萍的一曲《雀之灵》,不仅为傣族舞蹈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元素,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孔雀舞蹈的
表演模式,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拓展了传统孔雀舞蹈在当代的创作与表演方式.可以通
过对当代傣族舞蹈作品《雀之灵》中的音乐、服饰、手势、体态、动律等方面的深入探究,来掌握与熟悉傣族孔雀舞的风格与特点,以至于能更好地学习、传承、创作、表演傣族的孔雀舞.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常俊勇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22.22
【相关文献】
1.杨丽萍《雀之灵》的艺术探究 [J], 周里
2.浅析杨丽萍舞蹈之“雀之灵” [J], 王莉
3.杨丽萍舞蹈《雀之灵》的艺术赏析 [J], 毕雪超
4.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观《孔雀之冬》,感杨丽萍之雀 [J], 李宇佳
5.从《雀之灵》到《春之祭》——杨丽萍大型舞作创编述评 [J], 于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写一篇关于杨丽萍舞蹈《雀之灵》的作文,700字左右
杨丽萍,中国知名舞蹈家,出生于1951年的江苏省,现担任中
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首届中国舞蹈家评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杨丽萍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跻身中国十大舞蹈家之列。
“雀之灵”是杨丽萍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03年,是一部考究、古典、传统的中国舞蹈作品。
通过雀儿灵动、活泼、跳跃的节奏,表达出雀儿的能量、活力,以及自由自在、愉悦的心情;而且通过精准而完美的舞蹈动作,大大展现出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韵味,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
此舞,从音乐、动作、灯光、服装、元素等各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表达了灵动、活泼的景象,展示出都市灯红酒绿的喧嚣之外,还有一份清新、宁静的古典情趣。
“雀之灵”的舞蹈动作十分流畅,生动活泼;动作与音乐的互动也十分精彩,令人耳目一新,深深的打动着观众的心;而运动性、创新性、节奏感等方面也获得了权威机构的赞誉,更是将古典文化与流行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杨丽萍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舞蹈家,她以“雀之灵”这部传统的中国舞蹈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承价值。
杨丽萍的这份精神将永远镌刻于我们的心中,她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总之,杨丽萍以“雀之灵”这部传统中国舞蹈作品向我们诠释了
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
杨丽萍是一位不懈追求自我、拓展视界、持之以恒的舞蹈家,她所创作的舞蹈作品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浅谈对杨丽萍舞蹈《女儿国》的感悟这次选修的课程是舞蹈鉴赏,在这六周的课程中。
老师陆续给我们看了不少著名的舞蹈。
如黄豆豆的《醉鼓》,《秦俑魂》·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丽萍的舞蹈《女儿国》。
最后一次课上,有幸观看到杨丽萍的大型舞剧专场《云南印象》。
一出场便是在月光照耀下,舞者运用自己肢体的轮廓让人感受到了令人窒息的美丽以及通过集体的力量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紧接着是杨丽萍颇具盛名的经典之作《雀之灵》,在这段舞蹈中,她仿佛化作一只偏偏起舞的孔雀,向人们展示着它的栩栩如生··之后是杨丽萍的另一部优秀作品《女儿国》。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乍一听到这音乐时,真令人毛骨悚然,感觉阴沉极了。
还在想难道云南主流音乐就是这样的么?经过老师的讲解,明白了这段伴奏是杨丽萍用云南民谣调子唱的,深沉的嗓音让人内心一震。
舞蹈中反应的应该是云南女人的日常生活。
但我觉得,它也折射出所有女人的生活。
在这段舞蹈中,舞者们都是佝偻这身躯的,极大复读的前倾或后仰,甚至匍匐在地面上,表现出中国女人卑微的地位。
在她们柔弱的身躯里,我看到了一种被牵绊住的美,一种源自亘古的牺牲精神。
看完《女儿国》,不免深深的感动。
女人似乎永远都在忙于劳动。
从来都不为自己考虑,似乎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为自己考虑,全身心的为家人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而这种牺牲精神亘古有之,并且延续下去。
从最原始的母系社会开始,女人便勤于劳作,大为国,小为家,着实是歇不得。
再到现代社会,所谓“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就是用来描述女子的。
最现实的例子就是母亲的例子,在外需忙工作,在家得忙家务。
作为女子,吃不得苦,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
我被舞蹈中所体现的那种无私奉献之情深深折服,钦佩不已。
整支舞蹈都处在昏暗的灯光下表演,女人们头戴斗笠,从天未亮就开始劳作,所有舞者都是赤脚,很真实的反应了当时的生活状态。
随着动作的加快,音乐节奏也越来越急促。
选择一个舞蹈作品结合其风格特点对其表演及内涵进行分析。
论舞蹈作品《雀之灵》《雀之灵》是杨丽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是继《孔雀舞》之后的、比《孔雀舞》更能表现杨丽萍性格、成长经历、内心新路的作品。
杨丽萍柔软而略带几分傲骨,超脱世间肉欲的诉求,不食人间烟火的特征,也正是这种空灵般的“高雅”艺术,可以将其化为老少皆宜的大众的美的享受。
老师是在讲傣族舞蹈中放的《雀之灵》,但是老师说杨丽萍的舞蹈不是格式化的傣族舞蹈,她抓住傣族舞蹈的动率和中心,大胆的加入了新的元素,让动作更灵活多变,富有现代感。
在舞蹈中,杨丽萍把自己完全融入在那翩翩起舞的孔雀中,似乎忘记了自己,仿佛自己已化成一个精灵,跃动着,放飞了自己的生命,完全摆脱了矫揉造作的外在情感,真正地反映民间舞之“魂”。
在动作编排上,杨丽萍充分发挥了其舞者的艺术表现能力,她通过手指、腕、臂、胸、腰等关节的运动,塑造了一个超然、灵动的艺术形象。
用其修长、柔韧的臂膀和灵活的手指变幻,把孔雀的昂首引颈的静态美和细微的动态感表现的栩栩如生,让观看者体会到了孔雀生命的活力和其蓬勃向上的精神,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闪烁和舞动。
杨丽萍所跳的孔雀舞隶属于傣族民间舞,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
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
在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广泛流传,傣族视孔雀为神鸟,视大象为圣象。
把孔雀大象这些珍禽异兽升华到舞蹈艺术意境,是傣族民间舞蹈的一大文化特征。
舞曲开始,舞台之上一片漆黑,一束光柱逐渐亮起,光柱中舞者撩起裙角缓缓旋转,仿若一只翩翩起舞的孔雀。
然后,舞者用手部动作模仿孔雀的头部,勾脖、转头、啄食。
接着,舞者用两臂伸于腰后充当翅膀,肘部弯曲伸直表现翅膀的扇动。
旋转时裙角飞扬有好若孔雀开屏。
舞曲最后光线再次变暗,舞者就好像一只孔雀投影在画布上,栩栩如生。
在这支舞蹈中,舞者杨丽萍通过手指、腕、臂、胸、腰等部位有节奏的动作,塑造了一只孔雀的形象。
杨丽萍孔雀舞观后感《杨丽萍孔雀舞》观后感我有幸观看了杨丽萍的舞蹈作品《孔雀舞》,这段舞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雀舞》以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孔雀为创作主题,将孔雀的形态、神韵和意象完美融入到舞蹈之中。
整个舞蹈的布景简洁大方,背景的巨型黑白相间的圆环代表着时间的轮回,营造出神秘古老的氛围。
舞台上空悬挂着一个巨大的孔雀扇,孔雀起舞时扇翅翻飞,增添了舞蹈的视觉效果。
舞台上的灯光也非常精心设计,与舞蹈的情节和节奏相得益彰,营造出了宛如梦幻世界的氛围。
舞蹈开场时,杨丽萍身穿一袭白衣,像一只孔雀从幽深的黑暗中缓缓展开了翅膀。
她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如孔雀在大自然中的舒展翩跹,优雅独特。
她的舞姿流畅灵动,如行云流水一般,将孔雀自由奔放的身姿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身体变幻多端,以突出孔雀的美丽和骄傲。
在某些瞬间,她的眼神和动作传递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情感,令人心醉神迷。
舞蹈音乐和舞者的动作完美地配合在一起,舞蹈的节奏感和音乐的旋律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情绪氛围。
音乐中充满了东方的神秘和瑰丽,也有着一丝悲凉和深沉,与舞蹈表现的孔雀意境相得益彰。
杨丽萍舞者在音乐的引导下,轻盈地飞舞在舞台上,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灵动,让人为之动容。
通过《孔雀舞》,杨丽萍将孔雀的美丽和神韵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无论是孔雀扇翻飞的场景,还是孔雀翩翩起舞的身姿,都彰显了孔雀的高贵与自信。
舞蹈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杨丽萍对于舞蹈的敬畏和热爱。
她的舞姿纯熟而独特,每一个动作都流露出舞者的专业素养和对于舞蹈的追求。
《孔雀舞》给了我很多的思考。
舞蹈艺术是一种语言,通过舞者的动作和表情,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舞蹈不仅是一种对于身体的训练和探索,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宣泄和展现。
杨丽萍通过《孔雀舞》展现了她对于孔雀的赞美和敬爱之情,也展示了她对于舞蹈的执着和追求。
通过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我真正地感受到了舞者对于舞蹈的热爱和敬畏,也让我更加欣赏和理解了舞蹈艺术的魅力。
摘抄:舞蹈《两棵树》赏析文章出处:网路传说一对男女生前十分相爱,但是因为家庭的关系不能在一起。
他们死后也未能葬在一起,然而却从各自的坟头长出一棵树,紧紧缠绕在一起,这就是人们说的连理枝。
杨丽萍崇尚那种灵肉交融的爱情,她据此创作的舞蹈《两棵树》被评选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舞蹈。
通过查找资料,我得知杨丽萍是云南大理白族人。
她有一份大多数人少有的快乐态度,从小酷爱舞蹈的她,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1971年从村寨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
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
多年来她出访世界很多国家进行艺术交流,相继在菲律宾、新加坡、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举行专场舞蹈晚会。
多才多艺的她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太阳鸟》,并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评委会大奖。
就我个人而言是非常佩服杨丽萍的,她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舞蹈家。
她对跳舞的热爱和对此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是让人敬佩的,而且据说她为了可以跳舞而不生孩子。
我也很喜欢跳舞,但是绝对做不出那样的牺牲。
《两棵树》这个舞蹈创意来自杨丽萍对自然物象的捕捉与生活情景的深化,作品通过两个互相缠绕,枝杆相依的树,影射人类携手同进、友爱互助的共同情感,暗喻两个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相亲相爱、耳鬓厮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呼吸共风雨的情景,同时借树喻人、以物言情,展示人性的美好,同时讴歌自然的美丽、爱情的伟大。
这个舞蹈将自然物象的塑造作为作品的出发点,采用傣族舞蹈语汇,进行作品“树”的形象刻画,例如傣族传统舞蹈中的基本体态,与特有的动态语汇,都成了塑造树的形象的动态媒介。
手臂动作的夸张、变形、抽象、引申,以局部展示整体,以小见大,同时体现另一个世界,是杨丽萍舞蹈最为独特的地方,也是她最为常用的手法,无论在作品《雨丝》还是在作品《雀之灵》中,手臂动作对物象的刻画、对心象的表述都是这些作品的本质特征。
人们常说杨丽萍的舞蹈比较新也比较奇,这种新奇特征,不是对西方现代舞蹈的直接模仿,而是用一种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民间舞蹈的改造与变革,其中没有刻意强调技术的炫耀,也没有情感上的无病呻吟,更不需要庞大的舞美陪衬,全然用简洁明了的个性化动态语汇,塑造清新典雅高艺术品味的舞蹈形式,有传统民间舞的根脉而又不是传统题材概念上的民间舞,所以她的作品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也具有不同民族共同认同的特征。
从舞蹈作品简析杨丽萍的舞蹈风格作者:庞祝军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结合杨丽萍的舞蹈作品《云南映象》,对杨丽萍舞蹈编创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杨丽萍本身独特的魅力和生活态度,揭示其形成这种独特舞蹈风格的原因,由此总结出杨丽萍舞蹈动静结合的鲜明特点。
【关键词】杨丽萍;云南映象;动静;舞蹈形式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096-01众所周知,杨丽萍作为总编导的舞剧作品《云南映象》,内容包括《混沌初开》《第一场:太阳,月亮》《第二场:大地》《第三场:家园》《女儿国》《打歌》《第四场:祭火》《第五场:朝圣》和《尾声:雀之灵》等内容,接近两个小时的舞台现场演出,生动展现了云南地区缤纷绚烂的民族舞蹈文化,包括石屏花腰彝族歌舞(海菜腔)、西双版纳鼓舞、烟盒舞、火鸡舞、孔雀舞、打歌、伞舞等众多民间流传下来的艺术,其中也收录了具有杨丽萍个人风格的优秀舞蹈《月光》《雀之灵》《火》《女儿国》。
总体看来,在舞蹈内容上,都是动静铺排结合的方式,这样不容易引起观者的审美疲劳,并且能更好地营造舞蹈情境表现出来的形式美。
“动”的出现使得舞蹈内容更丰富,层次结构上更具观赏性;而“静”的出现,使得舞蹈艺术的观赏性又上了一个审美台阶。
“动”与“静”两种状态的交织联系、变换结合,能让舞蹈编导更好地展现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也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杨丽萍是一个通透、敏感、平静、美丽的女人。
不是舞蹈科班出身的她,有着真实的生活情感体验,对于艺术的领悟,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看到她对舞蹈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有着细微变化。
观看杨丽萍的舞蹈,能切身感受到她通过舞蹈透露出来的灵巧和纯真,因为她构架起来的虚幻世界是美化了的世界,和观者内心所追求的美好相契合,所以能深深打动观者。
她的舞蹈飘渺灵动,富有美感,主题内容也跟人类息息相关,借助大家所熟悉的意象,构建起一个富有想象的舞蹈世界,勾起观众对美的想象,对生命的思考,回观自身,感动自己。
【最新】杨丽萍《雀之灵》的艺术评析相较于传统舞蹈而言,杨丽萍舞蹈《雀之灵》的演变与创新显而易见,无论是舞蹈形式的个性化还是舞蹈风格的现代化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在讲述生命本体价值回归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内在价值的渗透。
内外张力的呈现既是杨丽萍《雀之灵》艺术精髓的传达,同时也是艺术家个人魅力的展现。
凭借丝丝入扣的旋律和纤美无暇的身影,《雀之灵》的演绎犹如鲜活的孔雀一般,寻觅、跳跃和旋转都显得如此祥和与宁静。
通过对傣族舞蹈内在动律的有效运用,杨丽萍在创作舞蹈《雀之灵》的过程中融入了自身对于孔雀舞的理解,使得肢体动作传达更具灵性。
在积极向上的艺术底蕴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除了舞蹈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还有艺术家对于舞蹈事业的无限热忱,是对傣族舞蹈内涵的全新演绎。
在浓郁的民族精神中,杨丽萍老师通过巧妙的提炼和升华使得舞蹈本身更具艺术价值,这对于我国民间傣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
从传统傣族舞蹈发展而来的艺术作品《雀之灵》并非是对傣族舞蹈内容的一次再现,而是将传统的舞蹈动作中融合全新的现代舞蹈元素,通过对传统孔雀舞形态与模式演绎创新使得所展现出的舞蹈韵味更具舒展与挺拔姿态,这是对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开掘。
在舞蹈设计方面杨丽萍并未依据传统的傣族舞蹈风格来进行模数化动作的创作,而是从基本的美感与动率方面完善舞蹈本身的形象与情感追求,并将其与现代舞风格融会贯通,以此展现肢体动作的能动性,舞蹈语汇的灵活和多变特征得到了完整演绎,与现代艺术审美需求相符合。
舞蹈表演方面杨丽萍尤其重视对色彩、灯光及音乐的综合运用,在形体与舞美相结合的过程中突出心灵与情感的碰撞,以此形成的艺术氛围是极其独特的,让人浮想联翩。
《雀之灵》的舞蹈动作中,在场景和灯光的配合之下,舞者修长的臂膀、柔美的体形及细腻的动作相得益彰,在躯体、手指和手腕的联动下显得优雅而妩媚,观众的愉悦之情油然而生,加之背景音乐的舒缓和放松,更加给人以美的享受。
论杨丽萍的舞蹈
杨丽萍是我十分欣赏的舞蹈家,她的舞蹈注重原生态,就像歌手的清唱一样,它体现的是自然的美感。
在“月光”这个舞蹈中,她通过她的身体前后摆动和服饰的辅助,完美的诠释了月光倒映在水中的感觉,粼粼波光,带着她特有的生气;而在“云南印象”中,人们通过最原始的动作深刻地表现出云南人民的生活规律,其中加入鼓的成分,体现了云南人民的强壮与勤劳,而后面杨丽萍的部分,则着重体现出云南女子的柔美善良。
为了写这篇论文,我还看了一些杨丽萍其他的舞蹈,像“云南印象”的后半部分,春晚上表演的“雀之恋”,还有和小彩旗共演的“春”。
正如杨丽萍所说:“我会一直跳到死,直至生命轮回。
”她似乎不是为了跳舞而跳舞,她的舞蹈,带着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大部分舞蹈的音乐、灯光、服装等等,都有着一种扬长避短的作用,而杨丽萍舞蹈的外在附加,都只是为了突出这个舞蹈的长处。
在“春”当中,杨丽萍和小彩旗就用她们的头发连接,像盘踞错节的植物根部。
用手的不断叠加向上,模拟出了植物生长发芽的过程,如同摄影拍下的花朵开放,细腻又生动,带着勃勃的生机,通过这个表达主题——春。
以个人喜好来说,我并不算特别喜欢民族舞,但是杨丽萍的舞蹈却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能正是因为它是原始的,所以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吧。
她的舞蹈带给人的震撼绝不仅仅因为舞蹈有多么难或精妙,只是它传递的生命力实在是一般舞蹈难以达到。
正如其他人品的那样“初看,令人赞叹她的指尖细腕的微趣话言;续看,你会贯通到其舞蹈神韵中含有一份灵气;而再三赏识时,便可沉淀出一股隽永的心灵之美——在云南遥远的深山里,糊口着她和她的族人们,她们凭借在年夜自然里。
”
她,为舞蹈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