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阅读:杨丽萍:用舞蹈养活灵魂的人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杨丽萍的作文素材
嘿呀!说起杨丽萍,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呢!
杨丽萍,哇,她可是舞蹈界的一颗璀璨明星呀!她对舞蹈的热爱与执着,简直让人惊叹不已!
你知道吗?杨丽萍为了舞蹈付出了太多太多。
她那灵动的舞姿,仿佛是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灵感呢!她用身体语言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哎呀呀,让人陶醉其中。
她对艺术的追求简直达到了极致!为了能在舞台上展现出最美的姿态,她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这是多么大的毅力和决心呀!想想看,咱们普通人能做到吗?肯定很难吧!
杨丽萍的舞蹈作品,那可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呀!像《雀之灵》,哇,那优美的动作,仿佛真的让一只美丽的孔雀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
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饱含着深情和灵魂,这难道不让人佩服吗?
而且呢,她不仅在舞蹈技艺上精益求精,还致力于传承和发展民族舞蹈文化。
哎呀呀,这是多么伟大的使命和担当呀!
她为了舞蹈事业,放弃了很多常人眼中的幸福,比如婚姻和生育。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呀!
总之,杨丽萍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她的故事,她的精神,都是我们写作文时非常好的素材呢!咱们可以从她身上学到坚持、热爱、奉献等等好多好多优秀的品质。
你说是不是呀?。
杨丽萍:孔雀开屏需要的放弃与坚持一直以来,人们将这位从深山里走出来的神秘舞蹈家称为“巫女”———一位善于用肢体说话的女人。
她坚持舞蹈的原生态和自己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台湾及东南亚的观众更称她为“舞神”。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
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13岁以前的她,还是云南一个山村小镇里光着脚丫到处拾麦穗儿的乡下小姑娘,在洱海之源过着艰苦而又不无乐趣的童年生活。
那时的她,和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放牛、种地、拾麦穗儿……没有人会想到,十几年后的她摇身一变,成为中国舞台乃至世界舞台上最为绚丽的一只孔雀!她向世人上演了一出现代灰姑娘的经典故事。
今年已经53岁的她,在头上顶着如此多的荣誉与光环之前———在“孔雀开屏”之前,是如何选择和取舍自己的人生?你能放弃什么?从行为处世来看,杨丽萍很有点遗世独立的味道:她很少哭,很少出席社交活动,言谈中很少使用“最”“十分”“好极了”之类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眼。
然而,没有人会轻易用“无情”两个字去形容这位舞蹈家。
人们相信,如果不是对于自然的爱,杨丽萍的舞蹈不会经常地传递出天地间的自然生息;如果不是对于生命的爱,杨丽萍的舞蹈如何流淌出丝丝入扣的生命律动?杨丽萍已经53岁了,当有人问她:“你是为了舞蹈才不要孩子的吗?”她回答说:“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
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年轻时,她就和妹妹她们商量不要生孩子了,那时候她还是真想做母亲,后来还是登台跳舞的想法占了上风。
因为生孩子肯定会脂肪堆积,她说,没人要看一只胖孔雀吧。
2002年,杨丽萍开始创作《云南映象》,为试水商演做准备。
投资方原本想要一台取悦游客的晚会,而杨丽萍却从田间地头招来一批农民上台表演,自感看不到商业前景的投资方临时撤资。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杨丽萍励志事迹100字 [杨丽萍的励志故事]杨丽萍,一个用舞蹈书写生命的诗人,她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与励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杨丽萍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杨丽萍的励志故事篇一:特立独行你认为你现在面临的困难比杨丽萍更多吗?你说,她有机遇,我没有,她那个时代机遇多,我这个时代机遇少。
是吗?我不相信。
一个人一生当中总会有那么一两次机遇,准备好的人,一次就够了。
所以说,外界的环境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20XX年春晚以后,网络上到处可见对杨丽萍的溢美之词。
在王利芬的微博上,我看到这样一段话——杨丽萍已经54岁了。
记者问她:“你是为了舞蹈才不要孩子的吗?”她回答:“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
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这段话让我开始寻找关于杨丽萍的一切。
在鲁豫对杨丽萍的访问中,有一段谈话触动了我。
杨丽萍出生在云南大理的偏远山区,舞蹈是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的一部分。
而从小感受力丰富的杨丽萍,一向从大自然的花鸟鱼虫、浮云流水中寻找舞蹈的灵感。
杨丽萍长大以后,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由于歌舞团中传统的民族舞训练技法与她对舞蹈艺术的直觉背离,她拒绝接受集体训练,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练习。
为此,她受到领导和老师的批评,还得不到补助费。
鲁豫问她:“因为这样一些原因,会不会有一些演出的机会就不给你了呢?”杨丽萍回答说:“因为你跳得好,他还是要用你。
”这句话平静质朴,却让我非常感动。
因为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重要的真相。
而这个真相,不知道为什么,常常被许许多多“理想远大”而“不得志”的人有意地掩盖了过去。
这个真相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实现理想,或丧失了梦想,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好。
“只要你足够好”,一切都不是问题。
但这句话并不是一种鼓舞,更不是一种安慰。
因为,“只要你足够好”,是一个最艰难的条件。
艺术家演讲稿舞蹈家杨丽萍讲述《用舞蹈传递情感》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我是舞蹈家杨丽萍。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舞蹈之旅以及我对舞蹈的理解。
主题是《用舞蹈传递情感》。
舞蹈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身体的动作、姿态和表情来传递情感。
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一种语言。
在我看来,舞蹈是一种无声的音乐,一种无形的诗歌,它能够打动人心,触动灵魂。
首先,舞蹈可以通过动作来传递情感。
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比如,轻盈的舞步可以传递出欢快和愉悦的情感,而沉重的舞姿则可以表达出悲伤和痛苦。
舞者通过身体的动作,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外在的形式,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感世界。
其次,舞蹈可以通过姿态来传递情感。
舞者的姿态和身体的曲线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和意境。
比如,挺拔的身姿可以传递出自信和坚定的情感,而柔美的姿态则可以表达出温柔和优雅的情感。
舞者通过身体的姿态,将自己的情感展现给观众,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舞者内心的世界。
最后,舞蹈可以通过表情来传递情感。
舞者的面部表情可以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内心的变化。
比如,微笑可以传递出快乐和幸福的情感,而皱眉则可以表达出愤怒和不满的情感。
舞者通过面部表情,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观众,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者的内心世界。
除了以上几点,舞蹈还可以通过音乐、服装和舞台布景等元素来增强情感的传递。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它能够与舞蹈相互融合,共同传递情感。
服装和舞台布景则可以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境,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舞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我的舞蹈生涯中,我一直致力于用舞蹈来传递情感。
我相信,舞蹈是一种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它能够打破界限,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通过我的舞蹈作品,我希望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情感的力量。
最后,我想说,舞蹈是一门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坚持的艺术形式。
作为舞者,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提高自己的技巧,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杨丽萍励志事迹100字 [杨丽萍的励志故事]杨丽萍,一个用舞蹈书写生命的诗人,她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与励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杨丽萍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杨丽萍的励志故事篇一:特立独行你认为你现在面临的困难比杨丽萍更多吗?你说,她有机遇,我没有,她那个时代机遇多,我这个时代机遇少。
是吗?我不相信。
一个人一生当中总会有那么一两次机遇,准备好的人,一次就够了。
所以说,外界的环境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20XX年春晚以后,网络上到处可见对杨丽萍的溢美之词。
在王利芬的微博上,我看到这样一段话——杨丽萍已经54岁了。
记者问她:“你是为了舞蹈才不要孩子的吗?”她回答:“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
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这段话让我开始寻找关于杨丽萍的一切。
在鲁豫对杨丽萍的访问中,有一段谈话触动了我。
杨丽萍出生在云南大理的偏远山区,舞蹈是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的一部分。
而从小感受力丰富的杨丽萍,一向从大自然的花鸟鱼虫、浮云流水中寻找舞蹈的灵感。
杨丽萍长大以后,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由于歌舞团中传统的民族舞训练技法与她对舞蹈艺术的直觉背离,她拒绝接受集体训练,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练习。
为此,她受到领导和老师的批评,还得不到补助费。
鲁豫问她:“因为这样一些原因,会不会有一些演出的机会就不给你了呢?”杨丽萍回答说:“因为你跳得好,他还是要用你。
”这句话平静质朴,却让我非常感动。
因为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重要的真相。
而这个真相,不知道为什么,常常被许许多多“理想远大”而“不得志”的人有意地掩盖了过去。
这个真相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实现理想,或丧失了梦想,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好。
“只要你足够好”,一切都不是问题。
但这句话并不是一种鼓舞,更不是一种安慰。
因为,“只要你足够好”,是一个最艰难的条件。
关于杨丽萍的作文素材《关于杨丽萍的作文素材:篇一杨丽萍:用舞蹈书写传奇》杨丽萍,在我心中就像一颗璀璨的星,在舞蹈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第一次知道杨丽萍,是在电视上看到她表演的《雀之灵》。
那画面,真的是绝了!她就像一只真正的孔雀,灵动得不像话。
她的手指啊,仿佛是孔雀头上那灵动的羽冠,每一个弯曲和伸展都像是在诉说着孔雀的心事。
她的手臂就像是孔雀柔软的翅膀,轻轻挥动间,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孔雀世界。
我当时就想,这人怎么能把孔雀演得这么像呢?难道她是孔雀仙子下凡不成?也许有人会说,杨丽萍只是在舞台上跳跳舞,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哼,这可就大错特错了。
她为了舞蹈,那付出的可太多了。
她常年保持着一种非常严格的生活方式,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能一直保持在最佳的舞蹈状态。
就像她为了保持手指的纤细和柔软,很多东西都不能随便吃。
我想啊,要是我,可能早就忍不住去吃那些炸鸡、汉堡了。
她就像一个苦行僧,在舞蹈的道路上坚定地走着,对美食的诱惑都能坚决抵抗。
我听说她在创作舞蹈的时候,那可真是有点“疯狂”。
她会跑到云南的深山老林里,去观察孔雀的生活习性,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我要是去山里,可能就光顾着玩了,哪还能想到什么创作啊。
她能把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融入到舞蹈中,这舞蹈就像是从大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样,充满了生机。
可是,也有人质疑她。
说她这种为了舞蹈牺牲太多正常生活的方式不值得。
我就有点犹豫了,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确实错过了一些普通人的快乐,比如家庭的温馨,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锅那种热闹。
但是,我又觉得,她在舞蹈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可能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的。
她的舞蹈带给世界的是一种独特的美,就像给这个有点喧嚣和浮躁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清泉。
杨丽萍就像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她对舞蹈的热爱和执着。
她的故事还在继续,她还在用她的舞蹈书写着属于她自己的传奇。
我想,她会一直这样跳下去,直到她真的变成一只永远舞动的孔雀。
舞者杨丽萍“奶奶告诉我,跳舞是与神对话”“敬爱的张老师:比赛像旋风一般横扫了‘我们’……跳过小溪,趟过小河,面对着的是那大江和大海。
剪一块蓝天做裙子,再扯一条彩虹做头巾,飞过大江,越过大海,溶化在那远远的天际边!!!对于我,您该做的已经做了,从天上到地上,在我心里重复三个字——谢谢您!”“你看看,这是她在《雀之灵》拿大奖以后,给我写来的信。
她写得多好!”中央民族歌舞团老编导张苛拿出珍藏已久的信。
他素来将杨丽萍视为女儿。
“她调进我们团真费了一番周折。
她原来所在的西双版纳歌舞团开始不放她,是她自己跑过来了。
”张苛说。
1971年,西双版纳歌舞团团长朱兰芳在一所小学里,相中了一名正在做广播体操的女学生。
这名女生正是杨丽萍,白族,原籍云南洱源,1958年生于昆明,后随双亲下放至西双版纳。
“杨丽萍跟她母亲一样坚强。
”殷晓俊说。
他是《云南映像》的参与者,也保留着一份手稿。
是杨丽萍为四妹画展所作序言:“我6岁时母亲总把小四背到我后背上,而我最怕背的就是她,因为她比别的弟妹要胖得多,害我在喂猪和做饭时常常东倒西歪站不稳,村里人见到后说:“哎呀,这是蚕豆背豌豆嘛。
”“杨丽萍的父亲因为是地主家庭出身,‘文革’初就挨整。
他承受不住,把4个儿女扔给妻子,独自跑回了老家。
这让杨母十分痛苦,家庭重担一下子压在了杨丽萍肩上,她是长女。
”殷晓俊告诉记者。
“上次上朱军的节目,他一个劲煽情,想让我哭。
我怎么会哭?他说,你小时候很苦啊。
我说一点都不苦,不晓得有多好。
大自然,劳动,随兴起舞,苦什么苦?”杨丽萍挺直了身子,继续喝酒。
“小时候,我奶奶在我手心上画了一只眼睛。
她告诉我,跳舞是与神对话。
”孔雀窝服装店里,三妹杨玉燕边修剪华衣,边说姐姐的事儿。
在歌舞团时,别人都在打闹,她不爱与人接触,一个人埋头练基本功。
排《孔雀公主》,选她演女主角,几乎全团人反对,甚至有人扎破了她的自行车轮胎。
还是朱兰芳撂下话来,“谁跳得好演得好就让谁上。
”1979年,杨丽萍因主演大型民族舞剧《孔雀公主》荣获云南省表演一等奖。
关于杨丽萍的作文素材《杨丽萍:用舞蹈诉说生命》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杨丽萍吗?她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舞蹈家!杨丽萍阿姨出生在美丽的云南,那里有山有水,风景如画。
也许正是这样美丽的家乡,给了她无尽的灵感。
她特别喜欢跳舞,而且跳得超级棒!她跳的孔雀舞,就好像真的孔雀在舞台上跳舞一样。
她会轻轻地摆动双手,就像孔雀在展开美丽的翅膀;她扭动腰肢,就像孔雀在优雅地踱步。
为了能把舞蹈跳好,杨丽萍阿姨付出了很多努力。
她每天都要练习很长时间,不怕辛苦,不怕累。
有一次,她为了准备一场重要的演出,连续几个月每天都练习十几个小时,就算受伤了也不放弃。
杨丽萍阿姨对舞蹈的热爱,让她成为了一位非常出色的舞蹈家。
她的舞蹈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动作,还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我们也要像杨丽萍阿姨一样,热爱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努力去做好它,这样我们就能变得越来越棒!《杨丽萍:舞动的精灵》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厉害的人的故事,她就是杨丽萍。
杨丽萍就像是从童话里走出来的仙女。
她的孔雀舞,那叫一个美呀!每次她在舞台上跳舞,就好像一只真正的孔雀在展示它的美丽和骄傲。
你们知道吗?为了能跳出那么美的孔雀舞,杨丽萍可下了不少功夫。
她经常去观察孔雀的一举一动,看它们怎么走路,怎么开屏,怎么吃东西。
她把这些都记在心里,然后融入到自己的舞蹈里。
有一回,杨丽萍为了能在舞台上展现出最完美的孔雀舞,自己一个人在排练室里练了好久好久。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服,她也不在乎。
正是因为她的坚持和努力,我们才能看到那么精彩的舞蹈。
她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让我们一起向杨丽萍学习,为了自己的梦想加油!。
《“舞蹈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杨丽萍访谈》阅读答案《“舞蹈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杨丽萍访谈》阅读答案“舞蹈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杨丽萍访谈主持人:你到西双版纳歌舞团是哪一年?杨丽萍:1971年。
主持人:听说你到西双版纳歌舞团以后,第二天就上台演出了。
为什么那么急呢?杨丽萍:在这样的艺术团体中,它不要你训练多久才上台,而要你在实践中学习。
主持人:当时有什么不习惯的?杨丽萍:我们的家乡太好了,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且受这么多人的约束管教,好像被禁锢住了的感觉,很难受。
有时候我曾经想回去,因为这种生活太不像我们那种很自然的状态,而且上台表演的一些东西,也不一定是你想表演的,我不太习惯那种生活,到现在也不习惯,到现在都很怕城市的这种感觉。
我还是非常留恋童年时候的那种环境,乡村的那种状态。
主持人:但是你还是一步一步地,从乡村到了西双版纳州歌舞团。
然后又从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到了中央民族歌舞团。
杨丽萍:我是比较随性的,觉得不管你怎么走,总是要归大海,就是顺其自然。
你只需要永远生活在你的那个空间里面,不要被什么怨恨、不满意,还有人际关系的障碍来堵塞自己,让自己有一个空间,就能活得自在。
像北京这个地方,我觉得虽然不习惯,但是我能生存下来。
主持人:你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后,好像练功的这种方式和以前不太一样。
杨丽萍: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后,他们要我去练芭蕾舞,练他们认为科学的基本功。
我去练了一段时间,但我觉得练完了以后我就僵掉了,我的身体被束缚住了,自己支配不了了。
我提出不练。
当时领导和教练都很不满意,觉得一个演员一定要练功。
所以我就发明了自己的一套练法,没再跟他们一起练。
那时这被认为是很不正常的事,那还不是一个个性张扬的年代。
主持人:后来你是在中央民族歌舞团编创了《雀之灵》,并在全国舞蹈大赛当中获得了一等奖。
杨丽萍:孔雀是舞蹈的最佳题材,那时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题材可以胜过它。
所以就认真琢磨孔雀这个形象。
我参加舞蹈比赛时,服装、音乐全都是我自己出钱。
人物传记阅读:杨丽萍:用舞蹈养活灵魂的人杨丽萍:用舞蹈养活灵魂的人
杨丽萍,一个用舞蹈书写生命的诗人。
她在中国民族舞的大幕下,踏出了40年精湛、优雅、天才绝伦的舞步。
她的《孔雀舞》,用一双梦幻般的手传神地演绎了孔雀高傲而孤冷的美,她的《云南映象》把观众带入云南山村的田间地头,把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兼具灵性与神性的生命舞者。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她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
可能是因为出生于小村庄,杨丽萍浑身散发着一种大自然的味道。
她说,村子里的人都喜欢跳舞,婚丧嫁娶、种收庄稼、祭祀神灵等无不跳舞,她自然也从小跟着祖辈、父母一起跳。
她喜欢观察大自然,看云朵如何变化、孔雀怎么开屏、蜻蜓怎么点水……天资聪慧的她把这些看来的美放进自己的舞蹈中,很快就成了全村舞跳得最好的姑娘。
13岁那年,杨丽萍被云南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看中并招收入团。
入团后,她游走于云南这片土地上,开始了长达10年的访演生活。
每次巡村访演,演员们都是自己背行囊,徒步行进。
而村庄之间没有路,几乎都是原始森林。
演员们经常得跨过冒着热气的大象粪便,躲过乱窜的蛇、吸血的旱蚂蝗前行……每次访演的时间至少长达3个月,演员们跟村民们同吃同住,白天帮村民收庄稼,晚上演出。
这个村子待一段时间,就接着去下一个村子演。
这样,她走访了许多村落,见识了许多民族,学习了多种舞蹈。
这种送戏上门的经历对杨丽萍来说是宝贵的,也为她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杨丽萍多次提到电影《阿凡达》,里面呈现的对大自然的那种崇拜和敬畏她非常认同。
什么族我们都见过,有一些族人,他们就是生活在树上的,太像《阿凡达》了。
他们就是共同生活,感觉他们就是一个大家庭。
杨丽萍说少数民族是崇拜自然的,自然也是她的课堂,她的的舞蹈大多取材于云南的大自然。
十年的乡间生活让杨丽萍孕育了自己思考练习舞蹈的独特方式。
1982年,杨丽萍因为在西双版纳歌舞团的优异表现而被抽调到北京。
然而刚到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时候,她却怎样也适应不了这里学习训练的方式。
我就觉得那些动作又是擦着地又是绷着腿的,而我们的舞蹈都是特别感性的,所以我就拒绝这种练法,我觉得练了那个简直浑身都不会动了。
杨丽萍说当时自己就想找到那种站在土地上,找到大自然精髓的感觉,也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提炼成一个肢体上的表现。
在杨丽萍的坚持下,她终于得到机会按自己的方式练习,看看蝴蝶飞翔时翅膀是怎么抖动的,火苗摆动的时候是什么姿态,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动作来,这就是舞蹈。
她的孔雀舞在后来参加的舞蹈比赛中也被称作是胳膊拧过大腿的一个表演。
随后杨丽萍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出色的舞蹈作品。
40年的孔雀舞,已经让杨丽萍成为当之无愧的孔雀女神,她无需思索,一举手、一投足尽是栩栩如生的孔雀姿态。
杨丽萍的艺术生涯,始之于孔雀,绽放于孔雀,也将终之于孔雀。
四十年舞台经历,即将于2013年完成谢幕巡演。
巡演到年底,我可能就不再上舞台了,但不等于我就不再跳舞了,谈不上什么告别舞台,一切都自然而然。
我可以在内心、在排练室,或者在村子里,像婆婆奶奶一样跳舞,继续用舞蹈来滋养生命。
对于谢幕,杨丽萍这样说。
从云南土地上长出的原生态
2003年,杨丽萍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
《云南映象》的演员共有90余人,其中大多数是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员。
演员里最小的7岁,最大的20多岁,这些山野中的年轻人汲水能歌,起火能舞。
当时杨丽萍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都还在干着农活,他们身上有着许多专业演员没有的民间味道,在排练时,杨丽萍只需要指导他们习惯舞台表演就行了。
他们用不事雕琢的舞蹈技巧,表演蚂蚁走路、青蛙翻身、蜻蜓点水以及这些动物们爱
情的游戏,展示生命的自然状态,将高原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尽情张扬。
2009年推出的《云南的响声》依旧启用原班人马,其舞台上的效果令人震惊,后台的道具量同样惊人,成千上万个葫芦、用硕大的竹筐盛着的稻谷、比人还高的树干鼓……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乐器:水缸、竹沙漏、独弦拨琴、水烟筒、酒杯、烟盒……每一件都充满着民族风味。
这些都是杨丽萍花费了8个多月的时间搜集来的,其中最显眼的当属她从深山里搬来的十几个3米高的大鼓,而这些鼓正是杨丽萍创作《云南的响声》的契机,少数民族的人为了寻找可以做成这样一面鼓的树,需要全村人出动,然后拿鸡蛋去扔。
鸡蛋扔到上面不碎的那棵树才能做鼓。
在《云南映象》担任领舞的虾嘎,是杨丽萍最引以为傲的徒弟之一。
虾噶原来是个放牛娃,当时他的牛丢了,他就喊对面的人把他的牛堵住,当时我们正好走路去他们那个地区,就听到了他的那种喊声,我听他的声音那么美,还可以跑得那么远,就看中了他。
杨丽萍说当他们要把虾噶带走的时候,全村的人出来欢送,送了一程又一程。
而虾噶也很努力,在每天的排练结束后,他还会独自练上三四个小时,用了一年的时间去找寻这种民族舞蹈的感觉。
他打出的老虎鼓惊心动魄,就像拿自己的命去敲击一样。
她要的就是那种纯粹那种不顾一切那种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