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单独一章)
- 格式:doc
- 大小:154.00 KB
- 文档页数:18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一、心理分析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二、认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三、行为主义理论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四、社会系统理论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中的均衡关系,使它可以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五、标签理论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帮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六、沟通理论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认为许多的行为问题都出在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的给与或接受信息反馈等;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他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七、人文主义理论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与舒茨的现象学与布鲁莫的富豪互动注意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了困难如过去与现在的理解不一致,自己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时,问题便出现了;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去努力“理解”这些人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存在的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鸿沟自己的意义世界;八、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以早期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批判理论家如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某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它认为热门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然而作为激进的人本主义,它又指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与一般人本主义不同,它认为人们在“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人格的、心理的问题都只有依据资本主义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激进的人本主义岁要求改变社会现实,但其最终关注点却仍是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的变化;九、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决定社会结构及形态的变迁等为指导而形成的一套社会工作理论;与激进的人本主义相似,它主张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阶级压迫中寻找社会问题的根源,主张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阶级斗争或其他集体行动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与激进的人本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关注社会结构本省而较少关注服务对象心里意识上的变化;十、“增权”或“倡导”理论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血多克星的社会工作却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会有关的,为了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知道,将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于或同情马克思注意的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作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十一、女权主义理论这是一种与激进人文主义或马克思注意理论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植根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后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注意而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他们有更多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第五章理论基础资料第五章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p57社区工作理论的二分法:实务理论:指引工作者在具体执行.工作时的理论;如介入模式、工作手法、技巧、原则与规则等;是在实务中衍生出来的;知其然实践理论:从事社区工作的宏观环境分析,或指引介入工作时的较高层次规范;如社会分析、社会关系演变对公平/正义等抽象理念的理论架构;是从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借用的理论;知其所以然一、社区工作的主要思想/主要理论社区工作的发展,常常受到不同时期社会思想的冲击。
不同的思想体系或理论影响了社区工作对社会问题的界定、解决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工作者角色的确定。
社区工作深受各种思想体系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主导的工作(ideology-led practice)。
不过,按照英国社区发展计划的分类,社区工作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一)共识思想(consensus model)(社会系统理论)1、基本假设以社会学的功能主义为根据,假设社会制度基本合理,而社会发展的理想及目标为社会所接受,各阶层间没有基本利益的冲突。
2、对社会问题的理解社会稳定的功能:在共识思想的前提下,所有不同组织的人都有各自的角色和功能,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社会问题例如失业、收入不平等及贫穷等,具有社会稳定的功能,而社会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个人的缺陷,包括个人的性格、智能、遗传及文化等因素造成的。
沃伦的社区系统的模向关系与垂直关系的变化:社区成员对生活决策权越来越小,相关决策常常由利益不同的外部机构制定;市民责任的弱化、对政府的日益依赖与信任、社区决策更加支离及社区归属感的丧失(1)渐进的社会变迁:为了社会的稳定及平衡,社会变迁必须以渐进的方式进行。
因为激进及急剧的改革和社会冲突都会威胁社会制度的稳定,导致社会的解组和崩溃。
(2)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社会归属感,提倡团结、自助及互助精神,增强服务的协调,教育及帮助个人和家庭适应及接受社会制度。
●●(二)多元化思想/理论(pluralist model)1、基本假设社会由多个代表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团体所组成,这些团体通过行动向社会争取利益。
第五章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前言谈到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当然首先要理解社区工作是什么。
事实上,本书第一章已对<社区工作>的定义有详细的解说,而本章亦贯彻本书对<社区工作>一词的用法:即是把a)社区工作定义:社区工作广泛地指谓在专业社会工作实践范围下的任何工作。
采用这种涵盖性较大的观点,主要是有利于包容英、美,有关社区工作的讨论(包括<社区组织>、<地区发展>、<社区行动>、<邻舍组织或发展>等),因为两地在用词上有一定的差距。
其次,也要理解什么是<理论>。
笼统地说,b)<理论>定义是用以解释事物的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的一套概念,能给予人们行为的指引及规范。
1.理论的性质:可细分为描述性(descriptive)、分析性(analytic)及规范性(normative)三类。
这种分类事实上是引申自社区工作学者利安纳(P.Leonard)对社区工作理论的划分: (1)描述性与解释性(explanatory),及(2)指示性(prescriptive)。
2.从层次来划分理论的种类:亦即从理论的<分析对象>(unit of analysis)或<研究单位>的范围来细分为<微观>(microscopic),<中观>(mesoscopic)及<宏观>(macroscopic)三大类。
例如,从<个人>至<小组>,以至<社群>、<国家>、<世界>等的演进,可理解为从<微>至<宏>的渐次递升层次。
3.三个不同层次的理论架构(就社区工作理论而言),从<单一社区>至<社区与社会整体>及至<社会整体>,可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理论架构。
正如库恩(T.S.Kuhn)指出:理论的发展是会随着社会整体<典范>(paradigm)的转变而改变的。
这包括理论的问题架构、研究对象、解释角度、研究方法、资料选取等一系列相关的课题。
当然,<典范>的演变亦受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社区工作的理论是因应不同的客观环境而演变的。
二、社区工作理论的架构根据1976年依云斯(R.Evans)对社会工作理论的整体分类,社工专业理论可分为<实务理论>(practice theory)及<实践理论>(theory of practice)。
a)实务理论:1.<实务>是较狭义地指实质的工作手法、技巧,以及有关的原则、规范等2.<实务理论>主要是指那些指引社区工作者在具体执行工作时的理论。
b)实践理论:1.<实践>一词则涵意较广,泛指人类的有意识的行为。
2.<实践理论>可理解为对社工人员从事社会工作的宏观环境的分析,以及指引社区工作者介入工作时的较高层次规范。
c)具体说明,1.实务理论包括一些具体的介入模式(model):2.实践理论则包括对社会的分析,以及社会关系演变对公平、正义等抽象理念的理论架构。
d)相关学者的解释:1.拜雅士(P.Bryers)引用了以上的二分法来阐释社区工作理论,认为<实务理论>是<指引社区工作者达致某些具体成效的既细致清晰,且又经过试验的理念。
这些理念是由实务中衍生出来的>。
至于,实践理论>,则笼统地包括应用了社会科学知识基础(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base)的理论。
2.谭马士(著名社区工作学者)(D.N.Thomas)则更简单而具体地以<知其然>(know—how)及<知其所以然(know-why)来分别指谓<实务理论>及<实践理论>。
1、社区工作理论的发展轨迹1.社区工作理论在英美两地的发展,可溯源至十九世纪末英美的安置所(settlement houses)运动。
60年代,英国推行<社区发展计划>(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美国则有<社区组织或社区行动计划> (community action programmes)。
这些都对社区工作理论的发展相当重要。
2.近十年,社区工作理论加入了政策与机构宏观介入(macropractice)的元素,后期又引入社会学中有关国家性质、社会结构及本质,以至新女性主义、城市政治、社会变迁、社会运动,以及政治学的政治系统论等,均可看出由<微观>(即从单一社区)渐次演进至<宏观>(如地区与中央政府或国家整体的关系)的层次。
这种转变,反映出社区工作从业员及学术界均逐渐体会到社区的改变不能单靠某一社区的力量来达致,必须有赖社区以外的较大系统作相应的转变。
1)例如,在香港:这个密集的现代化社会中,政府的官僚行政权力日益膨胀,政府政策在介入个别社区及社会整体的运作时是无孔不入的,这正好显示社区与社会(甚至国家)整体的转变每每是息息相关的。
2)就算是英美英美等幅员较广的国度,有省、郡与中央(或联邦)政府之别,仍不免体现社区与社会以至国家一脉相连的关系。
3.综观现时英美两地主要的社区工作文献,大多牵涉<实务理论>的研究,有关<实践理论>的讨论则较少。
究其原因:1)主要是<实务理论>的建立多由前线社区工作者透过工作经验总结出来:而英美两地的各种社区工作活动颇为活跃且多元化,能提供充裕的素材予从业员及学者著书立说。
然而,这些文献多以某一特定社区为焦点,只能做到<微观>层次的讨论。
2)至于<实践理论>,因其本质上援引了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宏观分析角度,故较少在社区工作或社会工作的文献中找到。
不过,社区工作界亦不能不了解和认识社区与社会整体的密切关系,故近年亦见有渐从<微观>(<实务理论>)转向<宏观>(<实践理论>)的分析文献。
2、社区工作理论中的不同<派别>由于社区工作引用的社会科学理论与学说,大多与政治学及社会学有关,而这些学说又普遍建基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故此,社区工作理论(包括<实践>与<实务>两者)均有不同的立场或<派别>。
正如汉马(J.Hanmer)指出,社区工作的理论大致可分为三大派别:(1)共识取向的多元主义(consensus—oriented pluralism):(2)矛盾取向的多元主义(conflict·oriented pluralism):(3)阶级斗争取向的结构分析(class-conflict-oriented structural analysis),其中又旁涉新女性主义(neo—feminism)。
由于<实践理论>的涉足面广,其取向亦更见纷陈。
诚然,任何分类法均不免有不足之处,例如将一些类似但有分歧的观点强行归类,或勉强剔除一些较次要的分歧等。
但无论如何,上述的分类法不失为简单可行的架构,总结了英美两地自六十年代以来的社区工作理论取向。
以下将分别探讨<实践理论>和<实务理论>。
由于后者在实习中讨论,本章只集中讨论<实践理论>部分,对<实务理论>则只作扼要的论述。
三、实践理论1、实践理论与社会分析的关系社区工作者对社会的分析,将影响其对社会或社区问题的介入策略,及社区工作在社会上应扮演的角色的看法。
因此,对社会的理解便成为实践理论的重要内容。
不同学者对这种理解都有不同的称谓:a)达斯加(L.J.Tasker)称之为场境理论(context theory);b)汉马及劳丝(J.Hanmer and H.Rose)将其简称为理论或社区工作理论;c)而莫泰基则直接称之为社会分析。
本章借用莫泰基的用语。
社会分析是指对<社会不同组成部分的关系>的分析。
这些组成部分包括:家庭、经济制度、政府、社会福利制度、意识形态、社会不同社群的关系等。
由于篇幅所限,本章仅就意识形态如何影响社区工作者的实践,来引证社会分析为实践理论的重要内容。
2、意识形态及其对社区工作者的影响(1)定义:有关<意识形态>的定义很多i.霍毕(R.Thorpe)的定义,即是:<个人及小组或社群的一般社会及政治世界观:该等世界观多包括在不同的政治哲学之中,例如自由主义或社会主义。
>1)事实上,社会上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的;2)随着不同政治、经济等条件的出现,当中某种意识形态可以占据社会上主导的地位,而出现所谓霸权(hegemony),3)不同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个人和社群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亦影响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社区工作者亦难免会受意识形态的左右。
除了霍毕有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外,不少论者亦对意识形态与社区工作的关系进行过研究,如社区工作人员协会(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Workers)、费活及林伯特(M. Fleetwood and J.Lambert)、思雅(J.Sayer)等。
ii.狄臣(J.Dixon)曾指出,意识形态是影响社区工作者介入策略的重要因素。
不过,对于激进的社区工作者来说,是不易受意识形态影响的。
反之,支援机构对工作者的认同、官僚的干预、惟恐失去政府支援及缺乏全盘策略等因素,更影响着社区工作者的实践。
iii.李氏及雷朋(P.Lee and C.Raban)更指出,讨论意识形态的影响可能会夸大价值取向对个人或社群行动的作用。
然而,思雅、林伯特、霍毕,及社区工作人员协会却十分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
(2)故此,意识形态是否影响社区工作者进行介入工作的主要因素,实未有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影响社区工作者实践的其中一项因素。
(3)讨论意识形态的文献,多会选择数种意识形态来作比较。
A.根据李氏及雷朋的分析,这些讨论大致是依据一项或两项准则来挑选的。
依据一项准则的包括彭加(R.Pinker)、佐治及怀尔定(V. George and P.Wilding),和格伦(R.Groom)等的讨论,他们所依据的准则是:B.一项准则: 各种意识形态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及政府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应扮演的角色。
1)自由市场角色的增加会削弱政府的角色,反之亦然。
2)不同的意识形态是可以依据自由市场角色的轻重来相互排列的(参看图5.1)。
市场角色重要市场角色薄弱(政府角色薄弱) (政府角色重要)(1)传统经济理论-------后重商主义------------------马克思主义(2)反集体主义 ------有保留集体主义------费边主义-------马克思主义(3)市场自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注:(1)彭加的见解:(2)佐治及怀尔定的见解:(3)格伦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