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成年人在校生涉嫌犯罪引发的调查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2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篇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重大课题。
我们**区地处**省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历史悠久,20**年12月撤县设区后,总面积407.2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辖8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
笔者对本院20**年—20**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整理归纳,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与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1、从犯罪走向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20**年占全部刑事案件5.3%,20**年占7.1%,20**年占8.2%。
且低龄化犯罪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成年人犯罪中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犯罪的行为日益增多。
20**年14—16周岁犯罪的人为0人,20**年就上升为4人。
因此,低龄化犯罪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及深思。
2、从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重点集中于抢劫等暴力性犯罪。
涉财、涉暴、涉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看,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20**年团伙犯罪占未成年犯罪的41.9%,这与未成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不成熟、涉世不深有关。
4、从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来看,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文化,20**年22名未成年人犯罪中,初中文化的12人,中专文化的6人,小学文化的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仅为1人。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综合起来有犯罪分子自身的原因及外界多种因素造成。
(一)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的原因1、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征的特殊性,使之与成年人犯罪有一定的区别。
未成年人的内分泌非常旺盛,容易导致冲动,但他们的自制力又非常欠缺,容易导致犯罪,过后又非常后悔,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2、自身文化程度低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原因。
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成为未成年人犯罪有所提升的主要原因。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带来严重威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犯罪的背后往往有复杂而多样的原因,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问题等。
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家庭不和睦、家庭暴力、缺乏照顾和教育,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另外,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不公平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缺乏良好的教育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一些未成年人从小就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无法正确判断是非,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
其次,我们要深入思考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应该注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充分关注他们的需求,提供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帮助,建立更多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未成年人应该明白法律对犯罪的制裁和后果,增强对违法行为的恐惧。
学校应该加强法律教育,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
此外,加强社会关注和帮助也是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环节。
社会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同时,社会应该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严惩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纠正机制。
对于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教育和社会矫正措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回到社会。
这不仅需要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的参与,也需要家庭的支持和监督,共同关注和培养未成年人的成长。
总之,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效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建立完善的纠正机制,才能使社会更加安全和稳定。
在校生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在校生还是一些没有经历过社会阅历的学生,面对他们犯如此重大错误,我们总是会痛心疾首,那么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十分重要。
下面就是查字典范文网为您精心整理的在校生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希望可以帮到您。
在校生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中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现象比较明显。
这里所指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指初次和重新犯罪时均未成年或是初次犯罪未成年而重新犯罪时已成年的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情况。
由于这类案件日益增加,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特殊现象,有关部门应给予关注。
本文从案件特点入手,对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有效对策加以改善。
两年间,我院共受理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15.44% 。
一、案件特点分析(一) 在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中,以二次犯罪案件居多。
第二次受到司法机关处罚的未成年人占总数的92.5%;第三次受到处罚的有2人,第五次受到处罚的有1人。
(二) 从重新犯罪的时间间隔上看,时间间隔较短、在缓刑期内犯罪现象明显。
缓刑期内重新犯罪的占总数的47.5%。
从时间间隔上看,初次与重新犯罪间隔3年以下的占总数的45%;间隔3年至6年的占总数的22.5%;6年至10年的占总数的15%;间隔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17.5%。
(三) 初次犯罪与重新犯罪的罪名重合度与其犯罪间隔成反比。
犯罪间隔3年以下的人中,前后触犯罪名相同、即重合度为61.1%;犯罪间隔为三年以上的人中,前后触犯罪名相同、即重合度仅为22.7%。
由此可以看出,犯罪间隔时间越短,罪名重合度越高,且罪名多集中在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暴力型或财产型犯罪,判处刑罚相对较轻;而犯罪间隔时间较长的犯罪嫌疑人,其再次犯罪所涉及的罪名种类较多,情节也趋于严重,被判处的刑罚多重于初次犯罪的刑期。
(四) 团伙犯罪现象在重新犯罪中不明显。
未成年人在初次犯罪时互相撑腰、壮胆,所以团伙犯罪现象比较明显;但在重新犯罪时,由于其年龄、身体的增长,多数不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单独实施犯罪行为。
在校生犯罪的调查报告(整理12篇)-其他范文篇1:在校生犯罪的调查报告一、目前在校生犯罪的主要特点1、作案动机和目的单纯,案情相对简单。
在校生由于经历短、涉世未深,作案动机十分单纯,抢劫、盗窃案件就是因为受不了物质诱惑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故意伤害案件就是出于实施报复铤而走险。
2、作案一般出于冲动,偶发因素多。
在校生由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冲动,往往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3、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由于在校生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幼稚单纯,实施犯罪行为时,罪过心理不明显,往往抱着侥幸心理,因而主观恶性较小。
4、盲目性大,不计后果。
在校生在实施犯罪时往往不去想或想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因而多数在校生犯罪之后往往产生悔恨心理。
5、暴力犯罪、侵犯财产犯罪是在校生犯罪的主要类型,其中又以侵犯财产犯罪为重。
综合六年来的统计数据,在校生犯罪中以暴力犯罪和侵犯财产犯罪所占比例最大,具体表现为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犯罪,其中又以既属于暴力犯罪,又属于侵犯财产犯罪的抢劫罪为重,占57.5%;盗窃罪占40%,位居第二。
20xx年又出现了故意伤害犯罪。
总的来说,侵犯财产犯罪在在校生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暴力犯罪,这表明侵犯财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新的发展趋势。
二、在校生犯罪原因分析1、在校生身心发育不成熟,思维简单,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好胜心强,易感情用事。
当感情受到刺激时,易冲动,做事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具有极大的盲从性、突发性和偶发性。
这是产生在校生犯罪的心理原因。
2、政治思想、法制纪律教育滞后。
在校时期最容易接受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因此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该时期青少年还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青少年的心理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受不良的社会心理影响,一遇挫折或诱惑,便成为犯罪者。
3、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和毒害。
不健康的书刊、报纸、影视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在校生的灵魂有极大的腐蚀作用,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沦为犯罪者。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考虑未成年人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青年,他们大部分是初、高中在校学生,也有少部分是辍学待业或提早就业的。
人们常用“花朵”来形容未成年人,他们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未成年人犯罪就如一个毒瘤,如不及时加以操纵,极易蔓延。
关怀、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让他们成为“恶之花”,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责任,而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因此,认真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其中的缘故,掌握其发生进展规律,无疑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通过对泸州市近年来审理的337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调查,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以下特点:1、纠合性。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团伙犯罪。
据统计资料显示,约40%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属团伙作案范畴。
青青年囿于自身的条件阅历,作案时,常纠集多人,或傍倚成年罪犯。
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
这种犯罪与一般意义的犯罪集团不同,纠合在一起的多个人中,多具有邻居、同学等关系。
它的组合过程更简单,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上的临时纠合,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但有的已具有犯罪集团的雏形。
如泸县破获的“新龙会”案件,该帮会有成员97人,大部分是学校在校生,且在16周岁以下居多,他们有头目、有分工,还有严格的帮规。
为了有活动经费,还收取会费,且在案发前实施了几次盗窃行为。
作为成立“新龙会”组织的目的比较单纯,确实是对抗另一学生组织“飞鹰帮”。
其帮规戒律、组织结构是效仿电视上香港匪帮会形式而形成,该会在萌芽状态即被侦破消灭。
2、盲目性。
由于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识不能力低下,对人生观的认识模糊,对美、丑、善、恶有时分不清,生活中相当部分的青年受一些影视作品阻碍,盲目崇拜英雄豪杰,并错误地认为“英雄豪杰”确实是逞强好胜,敢打敢拼,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并在现实中效仿这些所谓“英雄豪杰”的言行,因此他们往往是稀里糊涂地就走上了犯罪道路。
未成年人犯罪在现实社会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尽管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相对较小,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例较低,但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却不容忽视。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思考,不仅需要从社会背景、家庭环境、心理因素等多方面探讨,也需要我们从法律、教育等角度对其进行思考和解决。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可以从社会背景着手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家庭为了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双亲不得不外出工作,导致照料孩子的时间减少,由此造成了一些不良行为的滋生。
此外,社会的变革也导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的丧失,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管教失范,给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土壤。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不少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都存在家庭关系紊乱、家长失职等问题。
一些未成年人长期处于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离异、家暴等不利影响下,容易形成不良行为模式。
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耐心和正确的方法,导致未成年人心里潜藏着逆反心理,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再者,心理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心理抑郁、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较为突出。
一些未成年人常常感到自卑、无助、挫折等,为了获得快速的满足感,选择犯罪行为。
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关注,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法律也应该及时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严厉的打击,加大对其的惩罚力度。
对于犯罪事实明确的未成年人,应该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但也要重视其教育和改造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
当然,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应该符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注重教育和挽救的原则。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仅是个别的行为问题,更是对我们社会的警示。
只有通过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够有效地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和稳定。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不下现状,令人忧心。
结合办案经历和对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社会调查,现就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进行探析。
一、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年龄范围为14-25岁,调查时间为2007年-2008年)调研采取查阅汝城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相关数据、开座谈会听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围绕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不良文化传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失衡等内容开展。
据公安局行政处罚数据统计2007公安局行政处罚1107件,青少年284件占案件总数的25.65%,2008年行政处罚2013件,青少年568件占案件总体的28.21%。
2007年至2008检察院共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72件122人,占总人数的24%,比2005年至2006年上升2.1%。
据县法院青少年犯罪生效判决统计,2007年青少年生效判决犯罪人数为32人占2007年所有犯罪总数的10.03%,2008年青少年生效判决人数为34人占2008年所有犯罪总数的11.12%。
三个部门的统计数据均显示全县青少年违法犯罪显现呈上升趋势,并逐渐形成了年龄低龄化,手段成人化,形式团伙化之趋势由过去进行的一般盗窃和流氓滋扰,发展到拦路抢劫、暴力强奸、行凶杀人,甚至吸毒、故意伤害等,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成因分析1、法制观念淡薄,学校教管不力。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七内容包括对法律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在现行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体制下,几乎所有学校均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而减少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没有定期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知识讲座等活动进行法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