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留守儿童性教育量表编制及现状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1
2020年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经济的差距不断扩大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另外一方面,农村的劳动力却有着较大的剩余量,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农村的劳动力就不可避免的向城市转移了,父母们为了经济收入,奔向了城市,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村里,由此,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出现。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旨在了解广西博白县江宁镇四联村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希望能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探讨其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以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助力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调查的对象主要是7-13岁的儿童,调查的范围主要是在四联村的各个分散的村屯,调查的时间是XX年7月15-7月19日,我们采用的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随机走访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如下分析报告。
一、四联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生存状况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的不懈努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进行关注。
本次调研的'过程中我担任我们组的组长,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统筹安排活动的主题及调查的安排和联系镇团委。
四联村的留守儿童较多,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情况,我们首先采访了四联村的村支书吕超通支书。
根据吕书记的了解,四联村的留守儿童至少占有全村人数的百分之四十。
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年龄较小的,集中在10岁左右。
他们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现在绝大部分都是和爷爷奶奶那一辈生活的,父母长年久居在外,一年基本上是只有春节才能回来一次。
留守儿童都是靠近上学或是到亲戚家上学的,主要考虑的就是方便照顾。
以我采访的大田面村屯为例,全屯一共是7户人,全部都为留守儿童家庭。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们虽小,但是自理的能力都是比较强的。
有一户家庭,一个10的孩子自己不仅能煮饭,而且还照顾一个5岁的小弟弟,生活虽清苦一点,但是从与其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个人感觉还是开心的,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父母能常回家看看自己。
四川地区留守儿童性教育量表编制及现状分析作者:嫣然石宇宁苏尔汗郑雅馨黄莉杨新恬周阳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第35期摘要:我国有大量留守儿童,但是其性教育状况堪忧;性教育的缺乏会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以8-14岁儿童为对象编制性教育调查问卷.通过对收集到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儿童希望了解科学的性知识和进行科学的性教育,但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却不那么完善,这是社会教育与福利机构值得参考的一点[1]。
关键词:留守儿童性教育量表编制引言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等文件披露,我国留守儿童数量逾900万,其中大部分为农村留守儿童。
考虑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父母陪伴子女时间极少以及较为保守的文化观念影响等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儿童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期,性教育的缺失可能加剧诸多问题的形成和恶化,而针对儿童的性教育水平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着鲜明的差异(肖蕾,陈巧玲等,2018)。
因而,回顾已有文献,开发相应的研究工具,制定适宜的干预方案是学界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问题的应有之义。
一、量表编制1.拟定编制量表的计划(1)研究对象8-14岁留守儿童。
(2)研究目的标准化儿童性教育量表,为今后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提供支持,基于国内外研究儿童性教育的相关文献,通过访谈、开放式调查问卷形成最初项目,对最初项目进行初测及分析,删除有歧义、表述不清楚等题目形成初测问卷。
对初测问卷进行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问卷,对正式问卷进行调查,之后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结构进行验证,对项目进行调整,形成最终量表[2]。
(3)量表用途此量表用于对留守儿童性教育的标准化检验,推动幼儿性教育的研究进程。
2.预试预试问卷面向10岁前有过留守儿童经历的被试,施测时要求被试认真回忆自己在10岁之前的留守经历,并以其为标准评估题项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剔除多选、漏选、未规律性作答等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113份。
四川省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双流区周边农村地区为例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扩张,许多农村人口选择进城务工谋生。
这也就导致许多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留守儿童普遍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身心的正确引导,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和体质健康等多个方面存在存在问题。
儿童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可能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因此,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需要为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关爱,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体质健康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体制健康;现状调查;对策研究前言: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的地方谋生时,将其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本地读书和生活的特殊群体。
在目前阶段,留守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本文就双流区周边农村地区为例对四川省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多,学习成绩差,道德意识薄弱,心理障碍多等问题。
而许多留守儿童的体质也落后于该年纪的平均水准许多,其原因大致是由于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活动缺乏组织和引导,体育设施的缺乏和家庭中对体质健康的意识淡薄。
因此,增强留守儿童体质的对策需要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入手。
一、现状调查分析通过对双流区附近农村地区的7至12岁留守儿童进行了体质抽查,了解到当地儿童的体质健康现状。
除此之外,还通过采访的方式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和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
在调查中得出,双流区儿童对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的比例占到大多数,掌握一般和掌握较多的学生占据小比例。
而体质测试之后得到的结果为只有一小部分的留守儿童达到了该年龄的体质健康平均水平,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较差,与生理年纪不符。
双流区留守儿童体质达标表1-2二、影响留守儿童体制健康的因素(一)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进程中,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维持生理,从而导致了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方面的教育。
流动儿童性教育及性侵害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引言:流动儿童是指随着父母或监护人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的儿童。
由于长期生活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这些儿童经常面临着教育和保护的挑战。
其中,流动儿童的性教育及性侵害认知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调查与分析来了解当前流动儿童性教育及性侵害认知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不同地区的流动儿童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调查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性教育的了解与接触情况、性侵害的认知程度、性侵害的遭遇情况、对性教育及性侵害认知的需求等。
调查结果与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性教育的了解与接触情况:大部分流动儿童对于性教育的概念与内容了解较少。
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接触过性教育内容,甚至对于性知识有误解或局限的认识。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区环境,性教育资源缺乏以及家庭对性教育的忽视。
二、性侵害的认知程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对于性侵害的认知程度较低。
只有少数受访者对于性侵害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正确辨识性侵害行为。
大部分受访者在对待性侵害问题上存在认识模糊、容易受到欺骗和威胁的问题,缺乏预防和报警的意识。
三、性侵害的遭遇情况:调查显示,有近30%的流动儿童曾经遭受过性侵害。
其中,男童和女童均存在受害的情况。
而且,大部分受害者对于性侵害的事实并不了解或不愿意报告,受到了再次伤害的风险。
这表明针对流动儿童的性侵害问题需要得到更严格的关注和解决。
四、对性教育及性侵害认知的需求:。
题目(中文)_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院系 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学 生 姓 名 ______ 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指 导 教 师 __ 林 群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职称____ 副教授_______________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二 Ο 一三年六月开题报告题目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问题提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 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等)(一)问题提出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的务工人员增多,而把小孩留在家里由其爷爷奶奶照顾,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虽说有人照看,但毕竟有很多问 题存在,尤为明显的就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找不到人述说,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使其心理的 不到健康的发展。
这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背景:⑴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的人数急剧增加,而把孩子留在农村, 造成留守儿童数量的急剧增加。
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 足,得不到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关心。
因此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特征尤为明显,产 生了叛逆、厌世情绪,使得留守儿童心理极易出现偏差。
⑵其次,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随着这些 儿童生理的快速发展,但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家庭教育缺失的矛盾,使得心理健康方面存在 很大的问题,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 使得我国广大农村儿童心理不能健康成长。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也成了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需要解决的问题。
⑶最后,农村留守儿童在长期的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之下,有些甚至处于他人监护、无人 监护等情况下,造成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情感缺失,使得他们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主 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学习焦虑、性格偏差等方面,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也不利 于身心健康成长。
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能力及行为问题调查南充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一个充满浓厚农村气息的地方。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他们的父母大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中由长辈或亲戚照看。
长期以来,留守儿童的社会能力及行为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发现,在南充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众多。
他们通常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看,父母在外务工。
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表现。
我们对南充市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我们对留守儿童的社会能力进行了调查。
我们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家长的关爱和教导,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对周围环境和社会规则缺乏了解。
由于长期缺少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差,缺乏自律意识,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影响,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我们对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不良行为问题,如早恋、逃学、打架等现象。
他们的行为问题通常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农村留守儿童通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长时间与同龄人或不良青少年接触,导致行为问题的出现。
我们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研究发现,由于长期缺乏家庭的关爱和陪伴,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还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针对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能力及行为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下列措施加以解决。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和长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教育质量。
家庭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规范,对他们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社会能力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摘要:随着中学生性生理的发展,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性心理的变化,如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性心理的朦胧性、神秘感和男女性心理的差异性等。
本文对中学生中性行为存在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性行为;调查孩子们已经开始行动———四川省中学生性行为状况调查报告(下)□胡珍赖虎强陈琼五、分析与对策(一)不能再对中学生隐性的性行为“掩耳盗铃”从前面的相关调查数据可见,在中学生中从性梦这样的心理性行为,到恋爱、自慰、边缘以及性交等各种性行为均已经存在。
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正确的性知识、性道德以及性保护的教育。
⒈正确理解自慰,给中学生适时、适当、适度的指导男女中学生的自慰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比率都呈上升趋势。
青少年由于身心的不断发展,他们在日益旺盛的性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运用自慰来释放性欲(Freud称之为力比多),自慰这种性行为是中学生中常见的释放性能量的性行为。
(1)概念上的矫正。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偶尔的、有节制的手淫对人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危害,也不会影响人的性功能和生育能力。
性学专家们认为用“手淫”二字是不科学的,究其原因是“淫”字包含了太多的贬义,而“自慰”属于中性词,词语的改变,说明了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适时、适当、适度的指导。
从前面的调查数据可见:当代中学生在日益旺盛的性需求下,采取自慰的方式来释放性欲的情况较普遍,且有些学生每个月自慰的次数较多。
一般来讲,自慰的次数只要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就不必惊慌。
教师可以在生理健康教育课程上,在讲到“性成熟的生理现象”时,很自然地引出“自慰”概念,并给予对待自慰的行为之道:不染为上,适度无妨,过度有害。
⒉带领中学生抵制色情作品“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性欲如同“饮食”,是人的本能需要,但是它又不同于饮食,三天不吃不喝就有生命的危险,它可以通过升华、转移、自我释放来化解,也可以通过性补偿来缓解。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况及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众多,而其中以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
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经济原因等种种因素,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在家乡的亲戚或者教师的照顾下,常常长时间不归,这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研究,近年来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多项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而适时的心理干预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因此,本文选取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其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干预方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目的1.了解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
2.探索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法,探讨心理干预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缓解作用。
三、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家庭环境、学习情况等背景情况。
2.访谈法。
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选择了一些典型个案,采用访谈法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其对心理健康干预的需求和期望。
3.心理干预法。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设计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方案,进行干预实验,探讨干预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缓解作用。
四、研究内容1.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2.基于调查结果的访谈分析。
3.设立心理健康干预实验,采取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方法。
4.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对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干预方法的研究,预期能够揭示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有关部门制定针对性干预政策提供依据;同时研究干预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缓解作用,为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能力及行为问题调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村家庭纷纷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南充市作为四川省重要的农业城市,也面临着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独自留守,存在着社会能力及行为方面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社会能力及行为问题的调查分析,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选取了南充市的几个农村地区,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能力及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
问卷主要采用了开放式和封闭式结合的形式,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家庭状况、生活习惯、社交能力、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内容。
深度访谈则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和其监护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所在。
也通过实地观察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和与其他儿童的互动情况。
二、调查结果1. 社交能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独自留守,缺乏与同龄人正常的交往和交流机会,导致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不足。
在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留守儿童表现出些许的内向和胆怯,难以主动融入集体中。
部分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导致他们的社交能力较弱,缺乏儿童间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行为偏差问题在行为方面,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独处和缺乏监督,表现出了一些行为不端的问题。
例如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玩火、逃学、打架斗殴等问题。
这些行为偏差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学习,也给周围社会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情感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部分儿童存在一定的情感问题。
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性较强,出现了一些孤独、抑郁等情感问题。
三、问题分析1. 家庭状况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是造成他们社会能力及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家中无人照顾。
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能力及行为问题调查南充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地区,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留下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而留在农村的儿童,他们通常由老人或其他家庭成员照顾。
这些儿童在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长大,面临着许多社会能力及行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长期缺少与父母或同龄人的交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差,不善于与人沟通,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二、缺乏自理能力。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缺乏训练,不懂得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基本生活技能。
三、缺乏责任心和独立性。
长期在爷爷奶奶或其他家庭成员的照顾下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独立自主、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和责任缺乏意识。
一、攻击性行为。
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心理上有一定的缺陷,具有攻击性、暴躁等行为倾向,容易与同龄人发生冲突。
二、逃学、早恋等不良行为。
由于长期缺少家长的管教与关爱,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方面不用心,甚至产生早恋等不良行为。
三、自闭、内向。
长期缺少父母陪伴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上易产生自闭、内向的倾向,不善于表达自己,不善于与人交往。
四、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长期在家里长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外出的经验,对自我保护意识较差,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一、调查对象我们选择了南充市若干个乡镇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共有200名儿童参与了此次调查。
这些儿童的年龄在6岁至14岁之间,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二、调查方式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以及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
问卷调查主要从儿童的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学习情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了解情况;观察记录主要关注儿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深度访谈则主要针对部分典型儿童进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特殊需求。
专题论坛
2019 年 9 月277
引言
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等文件披露,我国留守儿童数量逾900万,其中大部分为农村留守儿童。
考虑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父母陪伴子女时间极少以及较为保守的文化观念影响等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儿童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期,性教育的缺失可能加剧诸多问题的形成和恶化,而针对儿童的性教育水平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着鲜明的差异(肖蕾,陈巧玲等,2018)。
因而,回顾已有文献,开发相应的研究工具,制定适宜的干预方案是学界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问题的应有之义。
一、量表编制
1.拟定编制量表的计划(1)研究对象8-14岁留守儿童。
(2)研究目的
标准化儿童性教育量表,为今后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提供支持,基于国内外研究儿童性教育的相关文献,通过访谈、开放式调查问卷形成最初项目,对最初项目进行初测及分析,删除有歧义、表述不清楚等题目形成初测问卷。
对初测问卷进行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问卷,对正式问卷进行调查,之后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结构进行验证,对项目进行调整,形成最终量表[2]。
(3)量表用途
此量表用于对留守儿童性教育的标准化检验,推动幼儿性教育的研究进程。
2.预试
预试问卷面向10岁前有过留守儿童经历的被试,施测时要求被试认真回忆自己在10岁之前的留守经历,并以其为标准评估题项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剔除多选、漏选、未规律性作答等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113份。
(1)信效度检验
根据整理维度1、3、5可靠性良好,维度2、4可靠性较低,需要进行调整。
(2)因子分析
对初试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25个题项只在4个维度上有显著效果,需要进行改进。
3. 重测
基于初试结果,重测我们增加了被试数,其他条件与初试相同的情况下,重测共回收了756份有效数据。
(1)信效度检验
提高被试数后,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达0.947,可靠性较高,各维度也均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KMO 指数和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都指出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因素分析
经信效度检验考察,数据结果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将量表下的各题目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
再使用最大方
差正交旋转法,强迫提取5个因子,对因子负荷在0.40以下的题项进行剔除。
4.得出最终问卷
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我们将题项进行重新归类,维度分别命名为“爱与尊重”“教育环境”“生理知识”和“自我认同”;第五
维度剔除。
形成共17项题项、四个维度的最终量表[3]。
二、现状分析
1.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性知识方面,86.3%的儿童希望了解科学的性知识;在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上,48.6%的人愿意通过教师教学了解;77.4%的被试认为自己对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在对性教育的态度方面,关于最希望在什么时候获得性教育,被试的看法较不统一,认为应从小学开始的占比最高,达29.2%;如果学校开设性教育的课程71.2%表示会有点好奇但又有点害羞;58%的被试认为未成年人接受性教育有必要;72.1%的被试希望学校开设性教育有关的课程[4]。
三、本研究的不足、展望与建议
1.展望与不足
由于长期社会形态与文化的特殊性以及相关教育的缺失,性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儿童而言至关重要。
本研究对于主课题《四川省留守儿童性教育现状分析》乃至我国性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效性建议和实用性材料,开创了我国有关性教育规范量表的先河,填补了我国在留守儿童性教育方面工作的缺失,对未来我国各地区及相关部门开展性教育工作做出了贡献。
但由于本研究收集被试的年龄跨度较大,与研究初期的预计相差悬殊,可能会造成误差。
并且,由于技术和被试收集的局限性,本研究中还有很多待改进和完善的部分,还望后期有相关专家对该问卷进行进一步完善[5]。
2.建议
如果未来有相关人士要开展性教育工作需要用到该问卷,建议对其中相关题目进行替换或更改后再使用。
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相关专业人士可以制定出更有普适性的全国儿童的性教育问卷。
参考文献
[1]肖蕾,陈巧玲,段桂敏.四川省农村小学儿童性侵害防范意识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8(09):138-143.
[2]陈晶琦,冯亚男等.1161名小学生父母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态度及亲子间交流状况调查[J].中国性科学,2014(06):105-109.
[3]袁博成,王迎春,金春玉.农村儿童应对性侵犯能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性科学,2014(08):100-103.
[4]王进鑫,程静.未成年人性侵害现状与对策——基于四川省岁儿童抽样调査[J].青年研究,2014(02):24-31+94.
[5]陈晶琦.565名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经历回顾性调查[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4(10):873-877.
通讯简介
周阳(1986,12—),女,四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性心理与性教育。
四川地区留守儿童性教育量表编制及现状分析
*
嫣 然 石宇宁 苏尔汗 郑雅馨 黄 莉 杨新恬 周 阳通讯作者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绵阳 621700)
摘 要:我国有大量留守儿童,但是其性教育状况堪忧;性教育的缺乏会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以8-14岁儿童为对象编制性教育调查问卷.通过对收集到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儿童希望了解科学的性知识和进行科学的性教育,但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却不那么完善,这是社会教育与福利机构值得参考的一点[1]。
关键词:留守儿童 性教育 量表编制
*该项目由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SXJYB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