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节日起源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14.33 KB
- 文档页数:2
七夕的起源与演变七夕,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在这一天庆祝爱情和婚姻。
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经历了千年的沉淀和变迁,以下将从古代传说、文化背景和现代庆祝方式三个方面来讲述七夕的起源与演变。
一、古代传说七夕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即“牛郎织女”传说。
相传,在天界有个牛郎(代表星座牛宿)、织女(代表织女星),两人相爱并私定终身。
然而,由于织女违背了天堂规定,两人被迫隔离,只能在每年的七夕那一天相会于银河河畔。
故事感动了天帝,于是允许两人每年的七夕相会,这便成为了中国人对于坚贞爱情的象征。
二、文化背景七夕节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七夕与诗词文化有关。
在唐代,七夕被赋予了浓郁的文学氛围,成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牧、苏轼等都写过关于七夕的诗词,使七夕节逐渐成为了文人雅士的重要节日。
其次,七夕与民间传统节日中的女儿节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在古代,七夕也是女性的节日,女性们以织布为乐,祈求自己的手工艺能够得到进步,成为贤妻良母。
三、现代庆祝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七夕的庆祝方式也不断地进行着演变。
传统的七夕习俗包括情侣约会、放风筝、七夕晚会等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浪漫氛围。
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七夕的庆祝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如今,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发送心意表达爱意,购买情侣装进行搭配,共同观看七夕节目等。
同时,商家也借助七夕的契机推出各种特色商品和服务,使得七夕成为了商业化的节日。
总结起来,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历史变迁。
从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到现代的情侣约会,七夕总是传承着浓郁的爱情文化。
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同时也弘扬了家庭和睦、真爱永恒的美好价值观。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七夕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令人心动的节日,是一种对爱情感受和追求的具体表达。
让我们在七夕这一天,与心爱的人共度美好时光,感受着七夕传统的温馨和浪漫。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庆祝。
这个浪漫的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下面将介绍七夕节的由来与其中的一些传说故事。
一、七夕节的由来七夕节起源于古代中国,这个节日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着密切的关联。
传说中,牛郎是一个勤劳善良的牧童,织女则是天界中最美丽的仙女。
他们相爱并结为夫妻,但由于天帝的不满,织女被迫返回天上。
牛郎悲伤欲绝,但善良的牛群告诉他,只要他取得七只牛皮制作成的鞋子,便能够飞上天空与织女团聚。
于是,牛郎借助牛群的帮助,取得了七只牛皮,并披上牛皮鞋,成功地飞上了天空。
织女看到牛郎的努力与真心,也被深深感动,于是他们的感情再次得到了天帝的祝福,被允许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一天也成为了七夕节。
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七夕节最经典的传说之一。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被演绎成了许多不同版本和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故事中,牛郎和织女被看作是彼此真挚爱恋的代表。
牛郎代表着普通人,他勤劳善良,对爱情充满坚持与追求。
织女则象征着美丽与智慧,她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聪明而温柔。
这个故事通过讲述他们之间的坎坷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故事的情节展现了牛郎和织女之间不同层面的爱情,从最初的相识相恋,到后来的分别和牵绊,再到最终的团聚和幸福。
每个人物身上的形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牛郎代表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而织女则是受限于社会规范和地位的传统女性形象。
这个故事通过牛郎与织女的坚定爱情,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它也象征着中国古代社会中对真爱和平等婚姻的呼唤。
因此,七夕节被视为一种浪漫的纪念和庆祝,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三、七夕节的庆祝方式七夕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在庆祝这一节日时会有许多不同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方式。
1.乞巧活动乞巧是七夕节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之一。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据说,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与仙女、她的牛、牛郎和鹊桥等各种人物有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神秘而又浪漫的节日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一、七夕节的来历在古代,人们将七月初七称为“乞巧节”。
据史书记载,这个节日可以追溯到汉代,而最早的记载则可以追溯到《周礼》。
在这一天,处处可见着装华丽、精心制作绣品的少女们,她们以乞求巧妙的手艺和更高的技艺为求,同时,也把这一天看作是装饰自己身体庆祝节日的最好时机。
七夕节传说的起源则更为复杂,据传说,这一天起源于古代中国汉朝时期,是为纪念一对相爱却被天堂神仙分开的恋人——牛郎和织女。
根据传统故事的叙述,在本来的情况下,这两个人是无法相遇的。
二、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按传说,牛郎是一个孤独的牧童,常年把望馆子精心照看,织女则是玉帝的女儿,手工巧妙,工作非常,在天上织织,舞舞相伴,不知不觉长寿而去。
但是,牛郎和织女两人意外相遇,并真心相爱。
他们决定在一起生活,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去行动。
然而,玉帝发现了天上的织女和牛郎在一起,十分愤怒。
他认为,一个织女应该在天上和其他仙女一起工作,而不是和一个牧童男子相恋。
因此,玉帝下令把织女带回天上,让她不能和牛郎相见。
失去恋人的牛郎非常悲伤,他开始不停地思念和追寻织女的身影。
一天,在牛郎痛苦难过的时候,一位神仙告诉他,他可以借助一头神牛和一些精灵,穿过星河和天空,到达天上与织女相见。
牛郎听从神仙的建议,带着神牛和精灵来到了天上,终于与织女再次相聚。
然而,这个幸福的时刻只持续了短短一天,就在第二天,玉帝发现了他们再次在一起,从此决定把他们分开,并在天空中用一条银河把他们隔开,让他俩每年只能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相聚一次。
这就是为什么七夕节也被称为“鹊桥节”。
三、七夕节的习俗在中国各地,人们的七夕节庆祝方式因地区和文化而异。
有些地方女孩们会在这一天举行传统的“乞巧”活动,参加各种手工制作和展示活动,展示自己的巧手。
什么是七夕节七夕节,又称牛郎织女节、乞巧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会庆祝这个浪漫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表达爱意、祈求姻缘、祭拜织女等各种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举行。
那么,什么是七夕节?本文将为您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故事、习俗和现代庆祝方式。
一、起源七夕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是一种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
它源于一个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故事。
相传天帝的七女织女因不愿迁就凡间俗世而被迫下嫁世俗的牛郎,并被天帝禁止返回天界。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善良的喜鹊会帮助牛郎和织女,在天河上架起一座银河桥,让两位相爱的人在这一天相会。
人们将这一天视为七夕节,成为了中国最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
二、传说故事七夕节的传说故事主要是关于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
相传,牛郎是个年轻帅气的牧童,他看见了在天河游玩的织女,并立刻为她倾心。
织女是天界的七仙女之一,她有着美丽的容颜和高超的织造技艺。
牛郎常常在大旱之时,用自己的泪水呼唤织女的帮助,并且感动了织女。
最终,天帝批准了他们相爱的请求,并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夕这一天相会。
三、习俗七夕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每个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是乞巧。
据传,这一天女子们会在家中摆放笔墨纸砚及五色丝线,祈求得到织女的智慧和技艺。
此外,女孩们还会制作七夕节的各种装饰品,如绣制七夕花簪、编织色彩斑斓的七夕手链等。
男孩们则会在这一天向自己心仪的女孩表白或送出礼物,以表达爱意。
此外,一些地区还会有举行传统的牛郎织女婚礼和灯会的活动。
四、现代庆祝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七夕节的庆祝方式也逐渐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乞巧和表白外,人们现在更加注重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度过这个节日。
许多商场和街道会在七夕前夕开展主题活动,如七夕文艺演出、灯谜大赛、七夕市集等。
此外,人们还会互赠礼物、共进七夕餐,一同分享这个浪漫的时刻。
总结: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标志着牛郎和织女的相会,也象征了爱情与美满姻缘。
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
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
这一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被赋予了浪漫、爱情、向往等美好寓意。
下面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究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朝。
据传说,七夕节是
为了纪念牛郎和织女这对相爱却被天敌拆散的神话爱情故事。
在一个夏日的晚上,牛郎和织女相遇并相爱,但他们被迫分开,只能在每年的七夕夜才能相见一次。
这一天,所有的鸟儿都会飞来帮织女搭起一座天桥,让他们可以在天河上相会。
传说故事
故事发生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牛郎的年轻人,他是天上一
个星官的牛郎。
在一次巧合中,他来到人间,遇见了织女,织女是天上织女星的女儿,两人坠入爱河。
他们相爱并决定结为夫妻,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天界的王母娘娘得知了这件事情,立即生气了。
她
不允许天上的星官与凡间人类通婚,于是她把织女强行带回了天界。
牛郎和织女非常伤心,每天思念对方,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天上皇帝。
皇帝同情这对相爱却无法团聚的情侣,便决定在每年的农
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让他们相见。
于是,牛郎和织女就成为了古代爱情的传说,七夕节也就因此而来。
结语
七夕节是中国文化中一次重要的浪漫表达并庆祝爱情的节日。
让我们珍惜这个美好的传统习俗,感受牛郎织女的真挚爱
情,和心爱的人一起度过这个浪漫的日子。
愿每对情侣都能在七夕节中收获幸福和美好的回忆。
七夕节的由来及习俗七夕节的由来及习俗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起来看看七夕节的由来及习俗,仅供大家参考!谢谢!七夕节的由来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据说,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那时乞巧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简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庆的节日。
七夕节还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
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计谋,教他如何娶织女为妻。
有一天,众仙女们到银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织女的五彩衣。
惊惶失措的众仙女穿衣飞,唯独剩下织女。
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和女过着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一年后织女生了龙凤胎。
老牛临死之前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遇难时披上以求帮助。
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着一双儿女追去。
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挥,昔日清浅的银河霎时间变得浊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银河两边。
从此,牛郎织女眼泪汪汪,隔河相望。
后来王母娘娘准许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于是人间喜鹊飞上天空为牛郎织女搭桥,谓之鹊桥会。
据说在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夕节的由来是什么七夕节的由来七夕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七夕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是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的。
七夕节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故事,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关于七夕节由来的说法1、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而古人为了更好地“分星”,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后来经过民间的发展,这才有了现在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的美丽故事传说。
2、时间数字的崇拜因为“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而古代民间又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
“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故而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
同时“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人们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
所以人们基于对时间数字的崇拜,慢慢地便产生了七夕这个节日。
3、七姐诞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
而所谓的七姐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七月七日传说是她的诞辰。
所以人们一般在七夕节乞巧,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同时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
而这个七姐诞,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区即称为拜“七娘妈”,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4、生殖崇拜因为“七七”是一个生命周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面记载道:“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
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
七夕节历史渊源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之一。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被誉为东方的情人节。
本文将从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传统习俗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介绍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节日。
一、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七夕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根据传说,牛郎织女曾经是一对相爱的神仙夫妻。
然而,由于入境作祟,两人被迫分离,只能每年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银河两岸的织女河畔相会。
这个故事激发了人们对爱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因而形成了七夕节的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夕节逐渐融入中国的民间习俗之中,并丰富发展着。
在汉代,七夕节被列为官方节日,具有较为隆重的庆祝仪式。
而到了唐宋时期,七夕节则成为了流行民间的节庆活动,人们纷纷参加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搭桥、投钱币等。
二、传统习俗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牵牛星”与“织女星”的相会。
在这一天的晚上,人们会仰望星空,期待着牛郎星和织女星能够相会而成一道亮丽的星河。
许多情侣也会选择在这天一起观赏星空,寄托对美好爱情的祝愿。
此外,七夕节还有一项古老的习俗——女子们会在这一天织一道纺锤。
这道纺锤代表了女子们顺利嫁人的象征,也是对美好婚姻的祈福。
当然,在现代社会中,这一习俗已经逐渐式微,但是仍然在一些地方保留着。
三、文化内涵七夕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远的文化内涵。
首先,七夕节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
在古代,七夕节是一个家庭的团圆节日,人们会全家一起庆祝并共同祈福。
这种家庭观念的传承和弘扬,是中华文化中家庭价值的体现。
其次,七夕节传递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七夕节的传说和习俗都与爱情密切相关,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对爱情的追求,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最后,七夕节强调了情侣之间的默契和相爱的承诺。
七夕的来历简介大全七夕节又称为牛郎织女节、乞巧节、七姐诞、巧女节等,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远古的神话传说,源于帝女与织女的故事。
七夕的来历与民间传说颇多,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七夕节的来历简介大全。
一、帝女与织女的故事根据传统故事,帝女嫦娥因犯下冤罪而从天上被贬到了人间。
一天,牛郎搭建了一个桥,将天河连通彼岸。
于是,帝女渡河至人间,并在那里遇到了善良的牛郎,他们愉快地在一起生活。
但是,当王母娘娘发现了这件事后,她将帝女带回了天上,使牛郎和帝女分离。
于是,他们被禁止再次相见,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的夜晚,在他们之间的河流上,依靠一种称作“鹊桥”的建筑工具相见。
二、乞巧节的来历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将七夕节称为“乞巧节”。
据说,参照古代七夕的传说,女子们在这一天可以尝试着传统的巧思针织技巧,以示自己的才华和美德。
三、七姐诞和巧女节在中国的南方地区,七夕的传说比北方更为丰富多样。
在古代文化中,女性是封闭的,不让公开地参加各种宗教和活动。
但是,七夕期间,女性可以自由的参加巧女游行、选巧童等活动。
此外,有些地方把七夕与七姐诞结合在一起,七姐诞即为庆祝茅卫蛇神庙的媒妁之神诞辰的习俗,同样也与女性的巧手有关。
四、现代七夕节的庆祝方式在现代,随着科技和网络的普及,七夕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现代人的七夕节大多选择网络祝福、购买送礼和享受浪漫晚餐的方式。
此外,一些城市也会举办大型的演出活动或者星光灿烂的晚会,以此来庆祝这个情人节。
总结:七夕的来历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
但是,无论怎样,七夕节都是中国古代最为浪漫的节日之一,而每一次的重逢,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丝丝情意。
七夕节的由来实用大全七夕这个节日你肯定知道,但是七夕是怎么来的,你应该就不了解了吧。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七夕节的由来实用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七夕节的由来实用大全七夕节的来历1我国民间称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是我们汉族的传统节日。
其来源于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
民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牛郎的人,他很善良,父母早逝,跟着兄嫂过活。
苛刻的嫂子常常欺负他,最后还唆使兄弟二人分家,自己占据了土地和房屋,只把一条老黄牛分给了他。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聪明美丽,有一天织女偷偷下凡与牛郎一见钟情,在老黄牛的帮助下结为夫妻,可惜好景不长,王母娘娘知道后将织女抓回天庭,牛郎挑起儿女追赶,王母娘娘用金簪画出一道天河,隔断了这对有情男女。
热心的喜鹊不忍心,便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飞到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好让牛郎织女相会,所以又有“七月七,喜鹊稀”的说法。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神话和人格化的产物,所以又可说这是日月星辰的神话。
织女之所以叫织女,据说是因为她心灵手巧,专门织天,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会做出各种巧食陈列庭院中的几案,拜天以乞求灵巧之意,就又有了“乞巧节”一说。
七夕节的来历2七夕,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七夕节的节日起源介绍
本文是关于七夕节的节日起源介绍,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
“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与
“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
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
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一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
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
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
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
《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
""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