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建设_百年探索及路径转换
- 格式:pdf
- 大小:402.17 KB
- 文档页数:8
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模式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模式,并提出对于农村发展的建议。
二、农村经济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农村经济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传统农业模式难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差异化发展的能力。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突破传统农业模式农业科技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
引进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广绿色种植和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加强农村电商和物流网络建设,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升级农村产业结构来改变目前单一的农业经济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民创业和就业的机会。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通达性和生产力。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问题长期困扰着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激发农民土地使用的积极性,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加强农村人才培养与引进农村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农村人才培训和引进工作。
同时,通过建立优惠政策和提供发展机会,吸引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
八、加强乡村治理与组织建设乡村治理和组织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加强村民自治,推进村级财务自主和民主选举,培育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决策参与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九、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建设和管理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应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和管理。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与路径一、发展背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占据着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农民是国家的基础和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
为了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本文就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展开述述。
二、农村发展的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民工的外出务工,农村地区的人口逐渐减少,农业生产方式也需要进行转变。
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发展农业生产,也要考虑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
三、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发展模式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发展模式是最传统的一种发展模式。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四、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农村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发展农旅结合模式,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前来农村旅游度假。
这种发展模式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扩大农村经济规模,并且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五、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农村地区不仅可以发展传统的农业产业,还可以通过产业多元化的方式来实现农村发展。
例如,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增加农村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
同时,这种产业多元化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前所有地区的农民合作社为基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通过集体经济,可以整合农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农民合作社还可以实施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七、政府主导的农村发展模式农村地区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主导的农村发展模式,通过引进资金、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出台减税政策,鼓励农村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八、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土地资源有限,土地流转可以加大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来源。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农户在土地纵深方面的布局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化发展。
中国特色农村发展的路径和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也在加快。
因此,如何推动农村发展,保障乡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也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积累了一些适合自己国情的特色农村发展路径和经验。
一、发展集体经济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开始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以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企合作社等为主体的集体经济组织体系。
这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保证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农民自主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等多方面发力,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跨越。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国家政策的需要,也是保障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村企业发展、推进“乡村旅游”等方式,努力提升农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乡村和城市协同发展。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全面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还能够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农民权益,是保证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将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权益作为农村政策的重点之一。
通过加强农民土地产权、收益分配等方面的保障,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注重人才培养注重人才培养,是实现农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投入,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建立科研创新和技术转化平台等方面措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有素质、会创新的专业人才,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和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途径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加强产业发展农村是农民的家园,而家园的美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发展更加产业化、现代化,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农业产业的支持。
通过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选取适宜的农业产业进行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2.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一直是限制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这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改善,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
3.推动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发展更加现代化、便利化,而农村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一直是农村发展的短板。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服务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各种需求。
4.加强土地整治与农村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加强土地整治与农村环境保护。
通过对农村土地的整治和合理利用,改善农村环境;同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保护农田和水源的生态环境。
只有环境优美的农村才能吸引更多人来乡村定居、发展。
5.发展农村旅游业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农村旅游也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升农村形象和吸引力。
6.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
通过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7.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乡村振兴要求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其中就业创业是一个重要方面。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演变与建设进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演变与建设进程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形式,近年来在中国轰轰烈烈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生的新一轮城乡建设热点,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一次涉及国家经济形式、政策体系、住房建设、保障体系等等方面的一次影响深远、全面的社会变革。
政策背景中国从1958年开始实施的户籍制度,通过户籍制度把我国城市和农村分成两个社会,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因为户籍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待遇。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中国人口管理的基本制度,每个中国公民都必须有相应的户口本,这一政策甚至早于身份证制度,也就是说,户口对中国公民一生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大于身份证。
有了一个好的户口(出生地),相应的工作、教育、医疗、保障条件也许就要好上很多,这一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的时代显得尤为关键。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领域的改革进展迅猛,人口的流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户籍改革措施,如暂住证、蓝本户口等等,虽然造成了许多问题,但仍然一直在磕磕碰碰中前行,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到现在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大地上蔚为奇观的民工潮、春节返乡潮就是户籍政策与经济模式掣肘的典型现象,由此还有一个中国独有的名词:“春运”,这个简单词汇后面所包含的社会问题耐人寻味。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因为身份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待遇。
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通常由政府所属的有关单位安排住房、就业、食品供应等等。
我国土地制度同时就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本的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再如社会管理体制,城市和乡村也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它们也在阻碍城乡一体化。
农村乡村的公共设施则不仅很少,而且非常简陋。
而按照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即使原属农村乡村的那块“地面”进了城,城市当局也是不管它们的公共设施建设的。
当然,不只是公共设施建设,城市在“化”农村的时候,除了要农村的土地,别的是什么都不管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同时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这表明既要建设现代化繁华城市也要建设现代化繁荣乡村,促进城乡发展水平不断缩小。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建设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978-1994)改革开放后,农村地区积极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升,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非农部门,实现了经济繁荣和资本积累,为乡村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掀起一股农房建设的热潮。
农民建了新房,解决了住房面积短缺的问题,但房屋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耕地被占用等问题随之出现。
为规范农村房屋建设,中央成立了乡村建设管理局,指导和协调全国农村房屋建设工作。
1982年全国第二次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将乡村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规划,“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成立。
并依据中央文件进行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截止到1986年底,全国有 3.3万个小城镇和280万个村庄编制了初步规划。
乡村建设逐步走上有规可循的道路,乡村规划的理论基础、方法、技术和标准也初现雏形。
2、探索阶段(1992-2004)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使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的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大量流向城市,城乡发展不均衡,二元结构现象突出。
为此,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摆在国家全面发展战略构想中“五个统筹”的首位。
为保障乡村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993年国务院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7年原建设部发布《1997村镇建设工作要点》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原建设部联合印发《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
随后,皖南4个古村落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政府与学术界开始重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相关的问题。
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代路径现代化的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间差距的不断缩小,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当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路径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加快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现代化农村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加快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现代化是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农村经济结构逐渐向现代化转变,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关键。
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道路、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农业企业,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加强农村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
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环境品质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改善工作,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提升农村环境品质。
六、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提高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农村社会事业持续向好发展。
七、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提高农民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八、坚持以农为本,解决好农民的实际利益问题以农为本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解决好农民的实际利益问题,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创新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缩小,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何确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以及创新适合中国特色的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倡导生态农村发展首先,推动农村生态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提倡农田生态复垦,绿化农村空地,保护农村水体环境,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只有保护农田,发展绿色农业,才能实现农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农业其次,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此外,农民要被引导参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激发农民经济增长的潜力。
同时,还要构建健全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农村基础设施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需要发展农村交通运输,提高交通便利性,加强农村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活品质和生产效率。
这将有利于吸引外来资本和技术投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发展。
六、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同时要加强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经营乡村旅游业的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鼓励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和积极性。
同时,还要鼓励农民参与农村规划、决策等方面,让农民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八、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与创新。
我们要建设适应农村实际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同时,要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就医便利性和医疗服务质量。
项继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武汉430079)中国农村建设:百年探索及路径转换【摘要】乡村建设和发展问题是百年以来人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不同时期不同党派和人们提出不尽相同的解决办法。
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和发展存在“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复兴运动”和“乡村革命运动”三条道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战略也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再次提出新农村建设,在相当程度上也是百年来乡村建设运动的延续。
不过,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全新目标、内容和新的发展战略。
从“经济第一”到“全面发展”、从“改造农民”到“尊重农民”、从“集体化”到“合作化”、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从“资源索取”到“反哺农村”等等,表明党和国家农村工作的重点、农村发展战略和道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这也要求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
【关键词】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路径转换【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97(2009)02-0087-08收稿日期:2009-03-15作者简介:项继权(1962-),男,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治理问题。
基金项目:此项研究得到2007年度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建设研究”(编号:07JZD0024)及2008年度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项目《中国城乡社区建设研究》的支持。
一、引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央和地方农村工作的重点。
不过,迄今人们对新农村建设仍有不同解读,一些地方推出了不尽相同的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模式”和“样板”,人们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道路及政策一直存在明显的分歧。
有的强调在中国现行条件下应“立足于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建设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的话语是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要在市场化和城市化以外来想办法”,①他们认为城市化将造成贫民窟,进而否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1]有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集中化甚至是集体化,并将此视为合作;有的要求实行农村土地的归并、集中经营,甚至推动并重建“集体农庄”。
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如何准确地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传统千差万别的国度,各地新农村建设会有不同的选择,也会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
但是,新农村建设本身是我国农村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多样化的农村建设和发展模式中仍会显示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共同特征和要求,一种发展模式的生命力在相当程度上也将取决于是否符合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发展方向。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穿新衣、走老路”的发展模式及主张不仅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将对我国农村及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对20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建设的不同路径进行分析,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途径进行探讨,供当前正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人们参考和思考。
对于新农村建设,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虽然人们对于历史上的农村建设及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内容和模式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但大都同意,尽管历史上及国外直接提“农村建设”或“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并不多,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与历史上的乡村建设及国外的乡村发展具有全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目标,它们仍有相同或相近的宗旨和目标,都是旨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及政治的发展;当前关于如何建设和发展农村,以及通过农村发展推进整个社会发展,也是百年以来人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在相当程度上也是百年来乡村建设运动的延续,从根本上说,一个世纪以来的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都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也是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问题。
因此,回顾百年来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的道路和不同模式,可以更清晰和科学地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方向。
一种特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均有其特定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并构成这种发展模式内在的特征和特点。
因此,本文旨在从我国不同时期乡村建设和发展模式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途径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发展目标主要分析不同时期及不同类型的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的规划、实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建设内容主要考察不同的乡村建设和发展模式的工作重点;建设途径主要分析不同时期推动和实现乡村建设和发展目标的组织、制度、财政及技术选择,其中,农村土地产权及经营方式的制度安排和选择、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依托和方向、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的财政来源以及一种发展模式的组织和推动力量等是考察的重点。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建设的三条道路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国家。
历代不少圣哲贤人都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重农抑商”长期被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政方略,“炊烟缈缈、牧童放歌、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田园风光一再受到诗人墨客们赞美,并成为乡村发展的理想境地。
然而,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初,乡村社会深深陷入衰败之中却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乡村的衰败及政治动荡,如何拯救乡村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由此也推动了形形色色的乡村建设运动。
正如梁漱溟所说,“我们如果稍一留心,就可以看到许多杂志都在大出其农村经济专号,开头没有不谈农村经济破产的。
……救济农村已成为普遍的呼声,声浪一天一天的高上去。
———好多乡村运动是从这里来的。
”[2](P149)在不少人看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拯救中国,首先就必须拯救乡村;要拯救乡村,就必须进行乡村改造、乡村建设甚至乡村革命。
“乡村建设运动”自20年代末开始,至30年代中期形成高潮。
据美国学者拉穆利(Harry J. Lamley)统计,到1934年,我国各地从事各种乡村建设活动的公私团体有691个。
[3](P60)台湾学者杨懋春根据申报年鉴统计,1932-1934年,全国各地举办的乡村建设、农村改造、民众教育、自治实验等共计有63处。
[4](P107)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教会)在河北定县进行的平民教育活动、梁漱溟在邹平主持的乡村建设实验和黄炎培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进行的乡村教育工作。
各地乡村建设实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如“邹平模式”、“定县模式”、“徐公桥模式”、“无锡模式”等。
其中“邹平模式”注重文化,发扬传统儒教精华,唤醒农民内力;“定县模式”偏重教育农民文化知识,扫除文盲;“无锡实验”与“徐公桥实验”将农业与教育并重,推广农业技术;晓庄学校把教育与农村改造融为一体同时进行。
除一些知识分子主持的乡村建设实验之外,一些实业家也纷纷开展乡村建设实验,如卢作孚在重庆市北碚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二十年,力图通过兴办实业,发展工业,实现乡村现代化。
对于20世纪初的乡村建设运动,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普遍注意到在众多机构和团体投身乡村建设运动的时候,“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
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关;其思想有的左倾,有的右倾,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
”[5]虽然各地乡村实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是致力于乡村建设、乡村改造。
其乡村建设和发展目标不仅是旨在推动乡村的发展,也是“改造乡村,改造中国”,通过乡村建设和改革以拯救中国,寻求中国救亡和民族复兴之路;从建设内容和途径上看,他们大都注意到教育、文化、道德、传统、合作、工业及自治等等对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虽然乡村建设运动得到了国民政府和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基本上是一批知识分子主导的。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乡村建设实验成果依然有限。
特别是一些实验倚重教育,力主教育救国,有的甚至主张恢复传统,忽视社会组织、权力结构的改造及下层民众的参与,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和同情,造成“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结局。
一些人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文化”或“教育”问题;中国并不需要任何制度性的根本改革,甚至提出应返回到“农本社会”、“伦理本位社会”,于是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进行乡村建设。
梁漱溟认为“欧化不必良,欧人不足法”,以孔孟为代表、以儒家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要来得高妙”,“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
他强调要“救活旧农村”中国人应当“认取自家精神,寻取自家的路走”,其乡村建设更像“是一场民族文化的复兴运动”。
严格地说,以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只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一种主张,或一个流派。
事实上,除“乡村建设运动”之外,国民党推行的“乡村复兴运动”及共产党进行的“乡村革命运动”则是针锋相对的两条发展道路。
③“乡村复兴运动”是国民党政府为重振乡村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的乡村建设活动。
20世纪30年代,面对农村困境及政治动荡,国民党政府也力求“复兴农村”,巩固政权。
1933年5月,国民政府还成立了附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农村复兴委员会,先后对浙江、江苏、陕西、河南、广西、云南等地进行专题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乡村复兴的建议。
国民党政府在一些地方也推动实施了乡村改革和建设计划,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江西的乡村复兴计划。
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长期战争破坏和严重自然灾害摧残,江西农村已到了破产的边缘。
1933年冬,在即将占领江西苏区之际,蒋介石授意全国经济委员会,请派国际联盟的三位专家伯饶尔、郭乐逊和司丹朴赴江西考察农村问题。
三位专家考察后,向蒋介石建议在江西设立10个农村服务区,开展农村教育、农业实验、农村卫生与合作社组织工作。
蒋介石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实施江西复兴计划。
1934-1935年,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及驻江西办事处的主持下,确定了临川之章舍、南城之尧、丰城之冈上、新干之三湖、高安之藻塘、永修之淳湖、南昌之青云谱、吉安之敦厚、上饶之沙溪、宁都之石上10个服务区。
根据复兴计划,农村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协助地方从事管、教、养、卫等基层工作,辅助农民改进生产和生活。
(1)由管入手,服务区首先建立各种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依靠农民自己进行农村社会改造;(2)以教为先导,运用教育的手段促进服务事业的完成。
比如,农业技术改良,优良品种推广、农村合作的开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推进等等,都是通过教育手段去推动的;(3)以养为基础,把发展经济作为服务区的中心工作,力求使农民获得实惠,让农民在经济上得到发展,在生活上有奔头;(4)以全面改进农村社会和改善农民生活为根本目的。
农村服务“目的在改善农民生活,改进整个农村社会”。
由此实现“管教养卫连锁推进”。
[6]国民政府的乡村复兴运动是政府主导下的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