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与科技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0
农村经济的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的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之一。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本文将从农村经济的科技需求、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的途径、政府支持创新、农民科技创新的意识、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科技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科技创新对农民的好处、农村科技创新的局限性以及发展科技创新的建议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
农村经济的科技需求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要求的提高,需要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农村经济需要有一定的科技支撑,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益,减少劳动力成本。其次,科技创新可以带来农产品的品质提升,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保的需求。再次,科技创新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
科技创新的途径 科技创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首先,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可以鼓励和支持农民进行科技创新,引导农民使用新的农业技术和科技装备。此外,还可以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创新能力。
政府支持创新 政府在农村经济的科技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政府还可以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降低创新成本。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增加科技创新的意识。
农民科技创新的意识 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正在逐渐增强。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农民可以更方便地获取科技创新的信息。同时,政府和农民组织也加强了对农民的科技宣传和指导,提高了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之一。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
张福锁:让科技小院与农民共成长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73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的名字和扎根农村的科技小院分不开。
名叫“小院”,其实作用并不小。
科技小院扶贫新模式,提供了一条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精准扶贫新路径。
1、同吃、同住、同劳动科技小院师生驻扎农村一线,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基层群众尤其是困难户亲密接触,建立了互信关系和紧密联系。
他们在了解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后,通过解决制约性问题,做到精准扶贫。
“一年四季,我们随时与农民一起讨论他们面临的问题,一起实施讨论好的解决方案,试验就在农民地里做。
整个过程都一起干,既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又使得农民和科研人员一起成长。
”张福锁说。
河北相公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宋春雷有1.9亩耕地,主要种植苹果树。
科技小院师生与他建立科技帮扶关系,通过跟踪苹果生产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帮助他制定果园的管理方案,协助购买农资及指导他进行田间管理,以提高技术的到位率。
2018年倒春寒来袭,宋春雷在科技小院师生的建议下,提前打防冻药防治,损失较少。
2019年苹果产量约为7000斤/亩,较2015年每亩增产2000斤,果实品质也有了大幅度提升,糖度由12.3%增加到14.2%,每亩果园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在科技小院的精准扶贫下,2019年年底,宋春雷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他还很有信心地说,“要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榜样”。
2、让农民成才张福锁介绍,科技小院在研究、推广高产高效技术解决小农户增产、增收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和培养农村科技人才,推动扶贫与扶智、“输血”(推广技术)与“造血”(提升科技素质)的紧密结合。
在科技小院、农民家里、村委会、小学校、农村街巷等地点,师生们采用面对面讲课、田间观摩、科技长廊、科技胡同、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多种方式,“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自我提高、进步的能力。
中国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了解与应用调查报告前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推进,农业科技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为了了解中国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了解程度及其应用情况,本调查报告随机选择了1000名中国农民展开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调查对象特征分析通过对参与调查的农民进行调查,我们了解到以下特征:1. 年龄分布:参与调查的农民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至55岁之间,占调查样本的65%。
其次是55岁以上的老年农民,占样本的25%。
年龄较轻的农民(35岁以下)占样本的10%。
2. 教育程度:大多数农民(70%)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教育程度,25%的农民受过高中教育,5%的农民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
3. 地理分布:参与调查的农民分布于不同的省份,其中以农业产出较高的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占比较大。
二、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1. 知晓程度:参与调查的农民中,仅有30%的人知晓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信息。
大部分农民(70%)对此相对陌生或知之甚少。
2. 获取信息途径:对于了解农业科技创新,农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和农业技术人员进行获取,占比均在50%左右。
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农民相对较少,仅占15%。
3. 了解内容:对于了解的农业科技创新内容,农民中普遍对于新型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有所了解。
但对于生物技术、遗传改良等高新技术了解较少。
4. 学习需求:近一半的农民表示有意愿参加有关农业科技创新的培训和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科技应用水平。
三、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应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应用程度有部分进展:1. 科技应用:约70%的农民表示在日常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一些科技创新成果,如新型农业机械、天气预警系统等。
但仍有30%的农民表示没有进行任何相关应用。
2. 应用领域:农业机械的应用最为普遍,占比近40%。
农民科技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农民缺乏科技知识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此,农民科技教育成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农民科技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加快农业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作用不容忽视,农村发展需要他们的参与和支持。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通过科技扶贫、技术下乡、农村智库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可以让农民更加深入了解新技术,学习和掌握新技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提高农产品利润。
二、培养农民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农民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
农业模式的改变和创新,不能只靠政府的推动,更要依靠农民自己的思想觉悟。
在开展农民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科技活动、科技讲座和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改善农村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同时推广新技术和新经验,增强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助力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三、促进农产品转型升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科技教育的推进,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
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农民技能的提升,可以让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比如现在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得到温度、湿度、CO2等大量的数据,为农民更好地管理绿色农产品的品质提供了支持。
这种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带来更高的农产品质量和更高的利润。
四、增强农民决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需要更加深入了解市场动态和市场需求,这对农民的技能和决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民科技教育的开展,为农民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信息、技术和解决方案,增强了农民的决策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科技手段的帮助,农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适时调整生产计划,并实现更好的市场销售。
新农人科技助农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农业领域也迎来了一场科技革命。
新农人科技助农工作的推进,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新农人科技助农工作进行总结与展望。
首先,新农人科技助农工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而新农人科技助农工作的推进,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
比如,农业无人机的使用,可以对农田进行高效的巡查与喷洒,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智能温室的建设,利用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了对温室环境的精确监测和调控,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这些新农人科技助农工作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其次,新农人科技助农工作有助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通过科技手段的引入,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比如,农村无线网络的普及,使得农民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开展电子商务等活动。
智能家居技术的应用,使得农民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
此外,新农人科技助农工作还推动了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新农人科技助农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与问题。
首先,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需要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农民对于新农人科技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也需要提高,这需要加强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
同时,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满足农民对于科技服务的需求。
总之,新农人科技助农工作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对新农人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对于科技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科技示范与农民培训农村科技示范与农民培训一直以来都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技示范和农民培训,农村地区能够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技能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本文将围绕农村科技示范与农民培训的意义、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村科技示范的意义农村科技示范的意义在于推广和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示范的目标是通过示范推广,引领农民逐步掌握和利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科技示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技示范可以提高农民对先进农业技术的认知和了解。
通过实际示范和技术培训,农民能够亲眼见到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效果,了解农业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从而增强他们对科技的信心和兴趣,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
其次,科技示范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农村地区的农民普遍技术水平低下,缺乏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法,导致生产效益偏低。
通过科技示范,农民能够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自己的种植和养殖技能,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最后,科技示范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推广,而科技示范正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通过示范推广,农村地区的农民能够逐步掌握和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智能化。
二、农民培训的方法农民培训是农村科技示范的重要环节,通过培训能够更有效地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农民培训方法:首先,农民培训可以通过专家讲座的方式进行。
专家讲座是一种传统的培训方式,通过专家对农业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讲解,向农民传递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知识,提高他们对农业技术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农民培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
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是一种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培训方式,通过现场实地考察和操作,让农民亲身体验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操作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关于科技与农业的读后感作文关于科技与农业的读后感作文「篇一」我还没接触新型职业农民时,觉得在农村种地也就那么回事:祖辈们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在土里刨食,我在农村种地也好开店也好,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但是通过这几天的培训学习,我觉得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一、种植不是简单的“播种施肥收割”。
科学种田,也不是遥不可及的“高大上”的事情。
尽管种植技术里面的门道很多,我不懂,但是没关系,我照样能享受到高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实惠——有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提倡,有那么多优秀涉农企业的真诚帮助,我们是能学会利用新技术的呀。
先前我父亲那一辈人种地,还主要靠人力,水牛是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
那时候,一个农村家庭如果能有一头健壮强劲的水牛,那在整个村子里都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
再后来,拖拉机出现了。
拖拉机耕地耙田不嫌累碾滚在拖拉机的轰鸣中平稻场、碾谷子,水牛逐渐从农村的生产阵营隐退。
最近十年,拖拉机的“工作”又逐步被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所取代。
所以,时代在进步,我们农民种地也应该与时俱进,主动接纳新思想改变旧观念——争做新型职业农民。
二、自古以来,农民靠天吃饭这话不假,但放在今天,就不那么绝对了。
我们有了温室大棚,冬天都能吃到西瓜草莓,还需要昂着脑袋指望老天爷吃饭么?不懂技术,有专家!没有资金,有政府、有银行!现在农村道路国家帮我们修得那么好,农村好多家庭电脑和网线也都安装了,我们镇这边土地水源也不比别处差,形势大好,为什么不试一下呢?通过参加这几天的培训,我感觉,要做新型职业农民,要学习的东西还蛮多。
一说学习,估计很多人在想,我文化程度低,我年纪大,学不会呀。
我在培训刚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现在我的认识就不是这样的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举个例子,十几年以前,我们在座的可能有手机的并不多,手机刚拿到手,我们还不是担心自己玩不转。
仔细想想,大家学会用手机,又花了多长的时间和精力呢?培训讲计算机时提到过电子商务,我觉得只要用心,了解门道学会使用,并不难。
科技促进粮食增产的例子科技的发展在农业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帮助农民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下面是10个以科技促进粮食增产的例子:1. 精准农业技术: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对农田的精确监测和管理,包括土壤湿度、营养状况、病虫害等,从而实现精确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2. 智能灌溉系统:结合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农田水分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阶段,精确调控灌溉水量和频率,避免过度灌溉和水分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
3. 无土栽培技术:利用水培、气培和基质培等无土栽培技术,不受土壤质量和病虫害的限制,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精确控制,提供充足的水、养分和气候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4. 生物技术育种:利用基因工程、分子标记和遗传改良等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精确的基因编辑和改良,提高抗病虫害能力、耐逆性和产量潜力,培育出高产、高抗性的新品种,促进粮食增产。
5. 精确施肥技术:利用土壤检测和植物营养诊断技术,实现对农田土壤和作物养分的精确测定和分析,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精确施肥,避免过度施肥和养分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6. 精确植保技术:利用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实现对农田病虫害的精确监测和预警,结合实时气象数据,精确判断病虫害发生的时机和程度,精确喷洒农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7. 农业物联网技术:利用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和农机运行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提供精准的农业决策支持,优化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生产过程,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8. 农业机械化技术:利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和喷洒机等,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利用率,减少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粮食产量。
9. 智能储粮技术:利用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粮食储存环境的实时监测和调控,包括温湿度、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及时发现和处理粮食变质和虫害等问题,保护粮食质量,减少粮食损失。
科技下乡的意义
科技下乡活动是指将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技术带给农村地区,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举办科普讲座和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
2. 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下乡活动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引入农村,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3.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科技下乡活动通过提供科技服务,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科技下乡活动不仅传授科技知识,还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农民树立科学观念,反对封建迷信,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技下乡活动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科技下乡的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
求和期望。
浅议农民与科技 ------袁隆平的良种带给农民的是福还是祸? 随着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近日宣布,超级杂交稻“Y两优二号”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下我国水稻大面积亩产的最高纪录,引起网上的热烈争议。博客日报先后出现“闪闪”的“袁隆平,你害苦了中国农民”和“剑芒”的“袁隆平害了农民”的博文,点击率颇多,跟帖也踊跃;凤凰博报也出现人民大学郑风田教授的“袁隆平的超级稻真害了农民吗”的博文。 支持者说杂交稻技术提高了单产,有利于解决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反对者说杂交稻技术提高了单产,增加了粮食供给总量,将引发粮价下跌,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由于施肥增加,成本加大,实际收入下降;化学肥料和农药用量加大,又会引起农村环境污染;还有担心稻谷的品质会否下降;还忧虑会不会因单产提高,有关方面会不会据此增加建设用地规模,突破18亿亩耕地红线等等。 对此不一而足的评论,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是想一位科学家的发明怎会引起如此大相径庭的争论?好像又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欧洲,关于机器和工人的矛盾,但现在欧洲对此的争论没有了,社会已形成共识。而我们争论的是最古老产业农民和科技的矛盾,我们思想的观点和方法差距在哪里?本文想从个体农民、横向产业宏观调控和纵向农民解放三个角度阐述农民与科技的关系问题,权当抛砖引玉。 一、从个体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 农民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追求收益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按照经济学规律,生产者率先使用新方法,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或降低成本,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会赚取超额利润,而当新方法普及以后,超额利润就会消失。正是追求超额利润的冲动,才促使农民中有胆有识者争先恐后使用新品种、新方法,带动了新科技的普及推广。因此,从个体农民角度看,科技是实现高收入的途径,也是保证不被市场淘汰的法宝。 笔者家乡江苏阜宁是稻麦两季耕作区。据我了解的,在品种方面,仅水稻先后有贵潮、南优11号、武育梗等,亩产量从700多到1000左右再到1300左右。在耕作方法上,从开始的水田两段育秧到1998年前后推广两段旱育秧,而现在是大田直播秧。农民选择品种和耕作方法的依据就是收入和成本。当然选择也是逐步进行的,先由有胆有识的农民引进试验,然后其他农民再跟进。比如现在水稻的大田直播秧种植方法,农民主要考虑的是节约人工成本,虽然直播秧水程管理难、除草要求高,但确实省掉了插秧环节,节约人工,最终被农民接受,成为主要种植模式。如果我们因为大田直播要多用除草农药,会污染环境,劝农民还是两段育秧,现实的农民是不会理睬的,毕竟少用了人工,又不影响产量。但我也想为什么不用机插秧呢?可能还是成本问题。 另外目前市场上出现有机农业现象。部分农民或农场使用传统耕作模式,用有机肥不用化肥,用生物防治办法不用农药,虽然农产品产量不高,但由于价格高,种植者还赚取了较丰厚的利润。我有时想农民为什么不像学大田直播秧那样学习有机农业模式呢?农民可能出于现实的考虑,担心自己种的产品能卖掉吗?毕竟能消费有机农产品的人士还少。目前条件下假如搞有机农业的农户多了,一方面有机农产品由于增加了也不一定能卖好价钱,另一方面如普通农产品下降过度了,一部分人也会饿肚子。在古代灾荒年景官府不让酿酒,可能就是这个原因,道理很简单,不能因为你要喝酒或吃有机食品而饿死人,喝酒也不是绝对自由的。有机农业的大面积推广,可能还要依赖科技的进步,如将来生物农药的出现、植物自身直接从空气吸收营养能力提高等等,农业也可能加快实现无毒、无害化生产。
二、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 人类的生产方式经过历史的变迁,经历了采摘模式、狩猎模式、畜牧模式、农业模式、工业模式及现代的知识经济模式。历史的发展不是后者取代前者,而是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组成一个有机的经济循环系统,共同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丰富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生存质量。随着生产方式变迁,人类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单个人越来越离不开集体。在自然经济时代,还能存在世外桃园,而现在商品经济时代是不可能的。作为单个人的对立面的公共组织(单位、社团、政府等)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农民跟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密,再也不是天高皇帝远了。农民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据我了解,如下几个方面对农民收入影响巨大。 首先国际贸易影响国内市场需求,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继而影响农民收入。“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的古训已经被现代发达的交通系统打破,现在农副产品全球流通。中国的农民也得和美国农民竞争。国际贸易应不应该自由?对强者来说要自由,对弱者来说要保护。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目前开放度怎样,我没有数据。但日本、韩国农产品市场是保护的。假如一个经济体是封闭的,经济体内各行业会通过正常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如经济体是开放的,强势行业不仅在体内贸易,还会体外(国际)贸易,他们就可以不买经济体内部分产品,而买经济体以外的,导致经济体内的弱势行业无法运行。好比如果中国把外汇拿出来买外国农产品要买多少呢?我们不能为了工商行业的利益,就牺牲农民的利益。因为农业不仅是粮食安全问题,更是环境问题,水土资源保护问题。农业可是最大的绿化场所,也是最大的制氧工厂。哪怕我们不需要农民的农产品,也要发给农民工资,请农民把土地种上植物。农产品因为科技(交通技术)发达了可以进口,但土地、空气和水目前还不能进口。当然有人不担心,因为他们准备移民了。我认为,不管国际贸易自由也好,贸易保护也好,政府都要保证一定的劳动力去维护我们的土地,保证我们有一定的农产品生产能力,保证我们生存的根本:土地、空气和水。这一点仅依靠农民或科学家都是不行的,这更是政府的责任。 二是税收和财政补贴政策。国家再也不是孔子时代的国家了,那时候政府收社会总产出的十分之一,有人还说多。现在政府收入占总收入的多少呢?好在货币经济比实物经济巧妙,工商经济比农牧经济巧妙,让劳动者感觉不到,而是抱怨自己能力不行,挣不到钱。马克思费了好大的力气,冒着杀头的风险写了《资本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劳动者创造财富,财富要分配好,社会生产运转才能顺利进行下去。但我们国家对农民刚开始搞直补,而且还是低水平的,就有人有意见。听说美国农民从国家拿的直补是不少的。我们国家土地那么多,但可耕种的是那么少,都需要农民去维护,国家给了农民多少? 三是社会保障政策。农民是国家从事农业的成员,理应和其他行业平等,但偏偏不平等。几十年来,农民社保要少拿多少呢?好在国家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了,农民养老、医疗、低保等已经开始实施。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国家财政负责,过去农村的基础设施都是农民自己建设,美其名曰“人民交通(教育、水利、广播、供电等)人民办,办好交通为人民”等等。大运河疏浚、苏北灌溉总渠、204国道都是农民肩膀挑出来的。农民过去几十年的义务工和积累工折算成钱该是多少?农民又交了多少村提留、镇统筹呢? 五是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计划经济时代,为了实现工业化,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国家奠定国有经济基础是情有可原。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时候,农产品的价格应合理制定。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制度,和工业最低工资制度一样是保护市场经济弱势群体的必要办法。粮食保护价应和最低工资一样,能保证在现有劳动生产率条件下,能让一个农村劳动力以及应抚养的人口过上体面的生活,实现自身的再生产。当前,每年上涨几分钱,刚好抵消通货膨胀,谈不上生活质量提高。有人说,粮价上涨,城市困难群体怎么办?很简单,多发一点补贴就行,不能以此为借口,让穷农民来养穷市民,同时让大部分的大富翁和中产阶层跟着沾光。 仅从上面五个方面就可看出,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国家的最根本职能应是财富分配职能,而不是其他。经济活动的四个方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经济活动能否进行下去。《资本论》证明了这一点。从国家起源上分析,狩猎时代的公共组织(国家的雏形)的职能主要是组织生产和分配劳动成果,后来生产力发展了,生产从公共组织的职能中分化出来。我国应是租佃的封建经济出现之后,奴隶主贵族既是生产管理者,也是政治统治者,封建经济时代地主是生产组织者,已不是直接政治统治者,皇帝领导下的官僚体系是政治统治者,承担了社会财富分配职能,体现形式是皇粮国税。我国古代哲人就说过,君子治国要“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所谓“财万物”应就是分配万物的意思,当时可能还是实物分配制。可见政府的分配职能是多么重要,《周易》说“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孔子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感慨,民间才有“不怕政策狠,就怕不平等”的说法。生产问题即效率问题是科学家的问题,分配问题即公平问题应是政治问题。科学家追求效率更高,但公平出现问题是政治官员分配问题,不能怪科学家。袁隆平院士是育种专家,我们不能把贸易问题、分配问题、农药污染问题等不相关的问题归到他的头上,好比有人吃农药自杀,不能归责与生产农药的人,这样的讨论也无任何意义。 因此,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调整政策,不能在飞机、火车年代,还使用骡、马时代的政策。用马克思话说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现代社会国家分配职能越来越强,公共财政比例越来越高。科学家解决效率问题,政治家解决好公平问题。社会需要袁隆平,也需要邓小平,二者缺一不可!!
三、从农民解放的角度。 目前,我们常说的农民包含三种人,一是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叫农民工;二是在农村从事种养业的农业工人,叫纯农民;三是呆在农村的失业者,叫隐性失业者。解放的意思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而不是其他。 人类的解放其实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从原始人类到奴隶,从农民到工人,从蓝领到白领,永无止境的进行下去。在人类解放的过程中,科技发挥了根本的作用。可以想象,如没有铁制农具的出现,农奴不会成为佃农;如没有机器的出现,农民不会成为工人;如没有自动控制技术的出现,蓝领不会变成白领。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当代农民的解放提供了物质基础。当前农民的解放相对目前中国农民的特点应主要包括,给农民工平等待遇,给农业工人发展自由,给隐性失业者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