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从多角度读懂诗歌》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章“诗歌欣赏”中的第二节“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探究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从四个角度(结构、意象、表现手法、情感与主题)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解读诗歌大意的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象与意境的把握,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
重点:从四个角度入手,全面解读诗歌大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古典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美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四个角度(结构、意象、表现手法、情感与主题)的解读方法。
a. 结构:分析诗歌的基本框架,如起承转合等。
b. 意象:解读诗歌中的具体形象,如山水、花鸟等。
c. 表现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d. 情感与主题:探究诗人表达的情感与主题思想。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读一首新诗歌。
4. 例题讲解:针对一首诗歌,从四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首诗歌的解读,并及时反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2. 四个角度:结构、意象、表现手法、情感与主题3. 诗歌解读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四个角度解读李白的《静夜思》。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意象生动,表现手法分析到位,情感与主题阐述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古典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创作,拓宽文学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包括:1. 教学内容的把握,特别是意象与意境的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尤其是学生独立解读诗歌能力的培养;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特别是作业题目的答案要求;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关注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古典诗歌鉴赏复习之一——如何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把握古代诗歌内容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高中教材中的诗歌鉴赏单元进行了系统复习,对诗歌鉴赏题型有所了解,但对古代诗歌内容读不懂、说不清,无法应对诗歌鉴赏题。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把握古代诗歌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准备——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题目:(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答:“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诗歌欣赏”。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意象运用。
详细内容涉及现代诗和古诗的对比分析,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为例,深入解读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格式。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特点,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运用。
重点:诗歌的基本知识、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到诗意,自然过渡到诗歌欣赏的学习。
2. 新课内容: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对比分析现代诗和古诗的特点。
以《再别康桥》和《月夜忆舍弟》为例,详细解读诗歌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歌进行详细解读,指导学生从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创作中的难点和技巧,互相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知识韵律节奏格式2. 诗歌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意象运用3. 诗歌的情感表达抒情手法情感传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并写出你的心得体会。
仿写一首诗歌,要求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
2. 答案:学生需自行分析,无固定答案。
教师可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邀请诗人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过程。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表达能力。
《从多角度读懂诗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明确考纲要求,介绍几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树立答题意识。
2.加强诗歌诵读,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语感。
3.介绍常见意象、诗歌分类及题材。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读懂诗歌的几个基本切入点。
2.能够掌握课堂学习的方法,以有效应对古诗词阅读考查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
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他的分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从多角度读懂诗歌》。
(二)教学过程如何从多角度读懂诗歌?一般有以下几个切入点:1.标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2.文题间的注释3.意象4.表情或表意的关键词5.首尾句6.作者的概况7.常用典故(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我们只讲前四个切入点)一.标题1.标题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唐柳宗元)(天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送魏二(唐王昌龄)(事件-送别、相关人物魏二)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浑)(地点、事件)2.题眼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字,王昌龄《闺怨》中的“怨”字。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标题还可以看出诗歌的题材类型,从而能够推断情感趋向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史诗—曲折的反映对现实的关注,或怀古伤今,描绘昔盛今衰之景,或怀人伤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热爱自然,钟情山水;淡泊高洁;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生活;抒发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情怀。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如何读懂诗歌详细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目录CONTENTS •诗歌基本概念与特点•鉴赏方法与技巧•经典案例剖析与欣赏•创作实践与探索•跨学科融合与应用拓展•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01诗歌基本概念与特点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诗歌发展历程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歌定义及发展历程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凝练性。
诗歌语言特点诗歌表达技巧诗歌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排比等。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030201诗歌语言特点与表达技巧按内容分类按音律分类按形式分类常见诗歌风格常见诗歌类型及其风格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豪放、婉约、清新、明丽、平淡、质朴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02鉴赏方法与技巧通过对诗歌中具体物象的描绘,识别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意象的识别分析诗歌中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和组合方式,揭示诗歌深层的意境和内涵。
意象的组合探讨诗人在意象运用上的创新和独特之处,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意象的创新意象分析法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心境。
情感的体验将自身的情感与诗歌中的情感相交融,产生共鸣,加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语文》教材第九章“诗歌欣赏”中的第三节“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进行展开。
详细内容涉及四个角度:词语选用、意象构建、情感表达、结构布局。
我们将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深入探讨这四个方面如何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从词语选用、意象构建、情感表达、结构布局四个角度分析诗歌的方法。
2. 能够独立运用所学方法,解读不同类型的诗歌,领会诗歌的深层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对诗歌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教学重点:四个角度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歌例文、板书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诗歌,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入手,思考如何理解诗歌。
2. 理论讲解:a) 词语选用:分析词语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
b) 意象构建:解析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c) 情感表达:探讨情感在诗歌中的体现及分析方法。
d) 结构布局:理解诗歌结构对主旨表达的影响。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现场演示四个角度的分析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对一首诗进行分析,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展示:每组选代表分享分析结果,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2. 四个角度,配以相应例句和简要解释。
3. 分析方法的步骤简述。
4. 疑难问题解答区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未学过的诗歌,运用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2. 答案要求:清晰阐述四个方面的分析过程和结果,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根据课堂效果,调整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推荐与课堂学习相关的诗歌和文学评论。
b)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加深对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
三年模拟
A组2012—2014年模拟探究专项基础测试1.(2014年山西太原一模,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
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
济源,今河南济源作者写此词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
(1)上片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6分)
2.(2014陕西西安五校三模,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孤雁
崔涂①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1)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
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
(2)矰:zēng短箭。
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这首诗全篇皆实写“孤雁”,作者是怎样突出孤雁之“孤”的?(6分)
(2)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又借孤雁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5分)
3.(2014东北三校一模,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4.(2014天津十二区县一联,14,8分)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南乡子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
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
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1)分析上阕作者的情感。
(2分)
(2)“灯”的意象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3分)
(3)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3分)
5.(2013河北石家庄一模,8—9,11分)
琴茶白居易
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问。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令无往还?
[注] ①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
②陶陶:和乐貌。
③渌水:琴曲名。
④蒙山:茶名。
即蒙山茶。
(1)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2)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