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单元提升练(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单元小卷(十二)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凯伦·阿姆斯特朗在《轴心时代》一文中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是人类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古希腊的先哲和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几乎同时把关注的目标转向了( )A.某某神学B.自然哲学C.社会现实D.某某与科学2.《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孟子的“仁政”思想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农时对农业的重要性D.男耕女织的家庭关系3.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向巴西媒体表明自己对于干部遴选的想法。
下列主X与的想法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治大国若烹小鲜”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4.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X,理论前提是“天子受命于天”。
其思想主X ( )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5.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某某。
在这种国家某某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
”材料观点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强化B.儒家思想出现质变C.儒学的政治化趋势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6.孔子主X“敬鬼神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遵循“天命观”B.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D.都属于唯心主义7.朱熹《劝农文》记载:“乡村小民,其间多是无田之家……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活家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
(范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量:40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 (2019宜宾一模)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
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这种思想()A•实现了西周统治权力高度集中B.解决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C •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D.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2. (2019长沙二模)寓言《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燕国人不遵从自然,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
此寓言反映的思想应属于()A .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3. (2019重庆调研)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孔子韩非子荀子B.韩非子商鞅孟子C.荀子商鞅老子D.墨子韩非子荀子4. (2019揭阳模拟)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贝U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的论述,说明()A .孟子强调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的C.孟子认为臣子应该尊重和劝谏君主D.君主地位尊贵,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5. (2019深圳调研)“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
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
”材料可以证明秦朝()A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 •官吏注重修身养性D.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6. (2019成都诊断)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第34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河北邯郸一模)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叙。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解析:B 民国时期的王修说出了材料的本质问题,雕版印刷是因为“需之者众”,唐朝的日历、佛像印刷量大的缘故就在于此,即知足了社会的需求,B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不是中外交流,A项偏离主题。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不是日历和佛像,而是“经书史籍”,实际状况是“初无版行”,C项没有明白得王修的观点。
材料中雕版印刷都是民间的行为,不是政府组织的印刷,D项错误。
2.(2018·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老是依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朝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
这说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偏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绩解析:B 不管是唐朝武士俑仍是画家本人的面貌,都很明显并非是外来美术风格,故A项错误;依照材料“他(吴道子)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朝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可知,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偏向,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无对人物神韵意趣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吴道子的宗教画并无代表唐朝的绘画成绩,故D项错误。
3.(2018·江苏南京二模)清朝孙承泽评判:“鲁公忠孝植于本性,殚竭精力以书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已假设显质之先人矣。
”以下碑帖风格符合该观点的是( )解析:B 据“奇峭端严”可判定该碑帖字体应为笔画详备、规矩严整的楷书,是颜真卿(人称颜鲁公)为父撰写的楷书碑文。
《曹全碑》是隶书作品;《颜勤礼碑》是楷书字碑,《兰亭序》是行书佳作,《古诗四帖》是草书字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河北保定模拟)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
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
中国古代历法( )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农历”“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结合所学可知,二十四节气都与农业相关,服务农耕经济,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但并未涉及外来历法问题,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C项错误;传统历法,服务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D项错误。
答案:A2.民国时期某教科书写道:“第一本用活版印出的重要书本,则是在一四五四年出版的《圣经》。
……但既有活版印刷术,便当有适宜的纸料,否则书籍仍无从增加起来。
……后来中国的棉纸,被阿拉伯人引入了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各处……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了。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B.民国时期对西方的认识浅陋且不科学C.印刷术发展是造纸术革新的必要前提D.智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解析:印刷术对文艺复兴运动有促进作用,但不是起源,A项错误;民国时期闭关锁国早被打破,对西方的认识虽有不足却是逐步深入,B项错误;中国先有造纸术革新,后有活版印刷术,因果关系倒置,C项错误;智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符合“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D项正确。
答案:D3.(2018·山东青岛质检)“中土医书,方论浩繁。
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
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
”这说明中医( ) A.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B.诊断和治疗带有迷信色彩C.不受重视,医生地位低下D.发展受到阻扰,作用较少解析:材料中中医治疗时借助迷信,不是科学,A项错误;“阴阳五行”“神巫”说明古代中医治疗从阴阳五行诊断,借助神学巫术进行治疗,体现出诊断和治疗带有迷信色彩,B项正确;材料说明是治疗方法,没有涉及医生地位低下,C项错误;中医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是很明显,D项错误。
单元综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2.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制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3.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
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B.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科技发展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4.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
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5.“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
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
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
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
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
”此诗描绘的书法字体 ( )A.笔画圆匀,富图案美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C.任情纵性,美感极佳D.行云流水,清晰活泼6.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是(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7.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
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学,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
模块三第十二单元第33讲[全国卷]——五年全国卷引领考向一、体现史鉴功能——弘扬家国情怀1.(2015·全国卷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并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地方卷]——两年地方卷借鉴创新2.(2018·北京卷·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C[C对:“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意思是,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可见孟子强调“德”的作用,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A错:甲骨文中“王”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认为的“王”是“以德行仁者”,两者不一致。
B错:“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D错:宗法制在商周时已产生,时间上不符。
]3.(2018·浙江卷·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B[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
单元·专项排查练(十二)1.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
(×) 点拨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儒家“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厚薄的无等差的爱。
(√) 3.孔子的德治思想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孟子的“仁政”思想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
(√) 4.我们现在所说的法治就是法家的“法治”。
(×) 点拨法家的“法治”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与个人独裁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以宪政民主为基础的。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
(×) 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汉代的新儒学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的思想。
6.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恢复良知的本性,从而为善。
(√) 7.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否定了儒家思想。
(×) 点拨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反传统,反教条,批判理学中的不合理成分,但并不是对儒学的全盘否定,他们的思想仍属于儒学范畴,他们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易错排查矫正练常考易错点对诸子百家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来源认识不清;不能正确区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不能准确把握明清时期几位思想家的主张。
1.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
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A.①道家②儒家③墨家④法家B.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C.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D.①法家②墨家③儒家④道家答案 C错因分析本题容易错选的原因是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认识不清。
课时达标(三十四)1.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
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
这说明( C)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解析依据材料“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可知,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2.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
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
这表明( D)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解析材料主要突出唐宋两朝提升孔子地位,这表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正统地位进一步加强,故选D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A项;B项只能体现材料部分信息;儒学独尊开始于汉代,排除C项。
3.(2018·“超级全能生”联考)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这表明理学( C)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德性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解析理学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并未强调个性解放,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可知不是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可知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体现出思辨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理学的发展,故D项错误。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单元综合检测(十二)(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向巴西媒体表明自己对于干部遴选的想法。
下列主X与的想法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治大国如烹小鲜”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D.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解析:选A。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自韩非子的观点,属于法家的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的思想,故A项正确;“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老子的观点,故B项错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儒家的思想,故C项错误;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是墨家的观点,故D项错误。
2.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
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解析:选A。
材料“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背后启示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道家的治国之策“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根据所给材料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就对社会充满了绝望,故C项错误;材料与小国寡民的社会追求无关,故D项错误。
3.《论语》记载,子贡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孔子回答:“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材料说明( )A.管仲遵从周天子,维护周礼得到孔子肯定B.孔子极其注重习俗中的发式和衣冠C.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D.孔子因为管仲成功阻止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而对他持肯定态度解析:选B。
单元提升课(十二)视角1历史趋势——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知识点拨】儒学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形成发展、西汉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儒学(理学)成熟与转型、明清儒学焕发新生机等四个历史阶段,反映了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从“百家争鸣”的纷争阶段发展到思想“大一统”阶段;宋明时期儒学思想逐渐世俗化、普及化的特点;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的进步思想出现,冲击了儒学思想,但儒学地位并未动摇,仍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统治思想。
【考题例证1】(2017·广东揭阳调研)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反映了()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儒学在“百家争鸣”时,就是“显学”之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儒生公孙弘”“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可知,公孙弘所崇奉的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可知,公孙弘已与原始儒学“义合”“从道不从君”的主张有所改变,肯定君主的权威,与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类似,公孙弘白衣为天子三公,受到学士追捧,可见儒家逐渐走上了政治化的道路,故C 项正确;儒学影响力有所提高,但儒学本身的地位,在材料中的体现不太明显,故D项错误。
答案 C视角2治国理念——德治、法治、民本、无为等思想【知识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治国主张,其核心是民本思想、德治与法治、和谐等理念。
如儒家推崇人治、礼治、德政、仁政,强调道德感化,重视民本的德治思想;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与暴力统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法治理念;道家主张顺其自然,重视民本的和谐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和谐思想等。
单元提升练(十二)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1.(2016·河北石家庄预测)《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强调君主的地位,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侧重于对人性的思考,强化了伦理纲常对人性的束缚,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强调限制君权,但是这种思潮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6·江西九江模拟)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说明()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析不违背农时,粮食就会吃不完。
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池塘里捕鱼,那鱼鳖水产就会吃不完。
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之不尽。
材料强调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为D。
答案 D3.(2017·新疆模拟)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A.礼仪规范B.价值准绳C.处世之道D.施政之术解析材料中是“义”不是“礼”,故A项错误;儒家的“义”是人身相互依附关系,与材料“义以为上”“人之正路”“先义而后利者荣”相符,是价值引领,故B项正确;处世之道达不到材料的高度,与材料“义以为上”“人之正路”“先义而后利者荣”“义胜利者为治世”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施政,与材料中“君子”“人之正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4.(2016·安徽“江淮十校”联考)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答案 D5.(2017·江西南昌模拟)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他主张()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D.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解析题干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说明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
答案 A6.(2017·新疆乌鲁木齐调研)“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材料对“刑德”的释读说明()A.儒家重视德治B.法家主张刑德并用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D.墨家反对君主专制解析根据材料“明主之所制其臣者……刑德也”,刑指刑罚,而德指奖赏,并非儒家的“仁政”,故A项错误;“明主之所制其臣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可知,材料观点主张君主专制集权,且赏罚分明,体现了法家主张,故B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二柄者,刑德也”观点相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主张君主专制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7.(2017·四川成都调研)某学者指出,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
这里的“他”应是()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解析孟子主张仁政和先义后利,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庄子主张逍遥无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和法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墨子思想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与材料“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和“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8.(2016·湖北华中名校押题卷)《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解析由“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可知,作者反对听取民众建议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了“老耽”“孔子”“孙膑”“墨翟”,故不能称全面,故B项错误;材料中介绍了不同的派别的“贵柔”“贵仁”“贵廉”“贵势”可知对不同学派的特点有涉及,故C项正确;材料只说“孔子贵仁”,仅介绍其特点,并无赞扬之意,故D项错误。
答案 C9.(2016·河南漯河模拟)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其目的在于()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B.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解析“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是为了探寻世界本源和总结历史的变化,而是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依据,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故A、C项错误,D项正确;董仲舒的天命观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这是作用,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
答案 D10.(2016·晋冀豫三省模拟)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解析“臣兼功于君”表明君臣关系的相互性,故A项错误;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重视人民、顺应民心,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董仲舒辩证地看待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故D项错误。
答案 C11.(2016·辽宁沈阳质检)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儒家()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解析儒家思想糅合各家思想之所长,不断完善自身,例如董仲舒提出新儒学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春秋大一统”、宋明理学将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 D12.(2017·陕西安康调研)汉代太学的建立,以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为标志,从数十人增加到汉成帝时的3千人,东汉太学生最多时达3万人。
太学教育的发展()A.宣扬了黄老“无为”学说B.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C.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D.缓和了西汉以来的阶级矛盾解析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汉武帝采取多种措施以提高儒学的社会地位,其中在教育方面设置太学、教授儒家经典是一个关键性措施,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和巩固,故B项正确。
答案 B13.(2017·广东深圳模拟)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解析秦代焚书坑儒,没有强化儒家,故A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但其实汉武帝实行外儒内法剂之以道,而非禁绝,故B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没有激起社会反抗,故C项错误;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与材料中“在思想文化方面”相符,故D项正确。
14.(2016·四川宜宾三模)魏晋时期,名士喜好纵论以《老子》研究为核心的玄学,高谈佛道,写出了不少哲理诗。
此现象()A.对程朱理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B.反映了道佛两教的哲学化趋势C.表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已蜕变D.奠定了唐代诗歌的基本风格解析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思想的主流地位,是导致儒学的衰落原因之一,程朱理学形成的目的是为了抗衡佛老思想,故A项正确。
答案 A15.(2017·山东济宁模拟)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解析三教合流趋势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16.(2016·广西桂林模拟)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解析从材料“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法则,精神实体、万物的总根源、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与材料信息不符,选择C项符合题意。
17.(2016·山东威海模拟)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A.适应皇权的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D.维护纲常名教解析材料中朱熹强调人们德行方面的修养,与皇权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朱熹观点强调的是德孝礼等个人素养,故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控制人欲,材料中强调的是倡导知礼仪,故C项错误;“纲常名教”可以理解为三纲五常,讲求等级秩序,与材料中强调个人修养不符,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