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645.58 KB
- 文档页数:17
中医针灸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1. 什么是针灸说到针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呀,那不是拿针扎人吗?”其实,针灸可不是随便扎扎就了事的。
它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源远流长,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老祖宗们用它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舒缓疼痛,甚至可以帮助改善一些慢性疾病。
针灸的基本理念就是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穴位”,来达到调整身体的平衡,让你“气血通畅”,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就像开车的时候,堵车了,你需要找条小路绕过去,针灸就是为你指的那条小路。
2. 针灸的基本内容2.1 穴位在针灸的世界里,穴位就像是宝藏一样,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想象一下,每个穴位都是一个小小的开关,你按下去,身体就会发出不同的反应。
有些穴位在手上,有些在脚上,还有一些在后背上。
常见的像合谷、足三里、百会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宝藏。
对了,提到穴位,不得不提的是“经络”。
经络就像是城市里的交通网络,把各个穴位连接在一起,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
2.2 针具针具也是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说过“针”这个字吧?其实,针灸用的针可不是普通的针,而是特制的,细得像发丝一样,扎下去几乎没什么感觉。
更重要的是,这些针都是一次性的,卫生又安全。
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真的是因人而异、量身定制,让你在享受治疗的同时,还能体验到小小的神秘感。
3. 针灸的特点3.1 自然疗法针灸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一种自然疗法。
没有药物的“药水”,也没有什么激烈的副作用。
它强调的是通过自然的方式来调动身体的自愈能力。
这就好比你生病的时候,身体会自然发热,帮助自己抵抗病菌,针灸的作用也差不多,就是借助这些穴位来唤醒你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真的是让人感到一丝暖意啊!3.2 整体观念另外,针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整体观念。
中医一直讲究“整体”,人不是零碎的部件,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针灸治疗的时候,医生不会只看你哪儿疼,而是会考虑你整个身体的状态。
有时候,你的肚子不舒服,可能是因为你肩膀的某个穴位出了问题,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维,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中医针灸科普
中医针灸是一种传统的医疗方法,它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利用针具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目的,从而治疗各种疾病。
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它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针灸的实践包括师徒之间或家族成员之间的传承方式,通过口头讲授和实际演示来传授针灸技术。
针灸的传承也包括在正规学历教育系统中,如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针灸是一种受到全球认可的医学知识和技艺。
针灸的治疗原理包括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等。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身体的内部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针灸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各种疾病,如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
同时,针灸还可以用于美容和保健,如减肥、消除皱纹、增强身体免疫力等。
总之,中医针灸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医疗方法,它利用刺激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全球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交流,针灸已经逐渐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中医针灸简介中医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
作用于皮肤组织皮肤是直接接受推拿治疗的人体组织,然而皮肤具有调节机体温度和保护皮下组织不受伤害的功能。
推拿手法能加强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清除衰亡脱落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代谢,软化疤痕,增强机体的防卫功能;同时还能增强皮肤的光泽和弹性,延缓皮肤的衰老。
摩法、揉法、擦法、拍打法等手法都很容易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
手法功力好的推拿医师其手法的深透力亦强,他不仅使表皮温度升高,而且还能使局部深层组织的温度升高。
所以能软化和松解皮肤和皮下粘连的组织。
促进骨关节损伤后的恢复当骨关节损伤后,由于肌肉和关节的不活动,局部血液循环缓慢、淋巴郁滞,组织发生水肿,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的纤维原所形成的“胶汁”,从而就发生了粘连,造成关节功能障碍,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
正确的推拿治疗,可使血液、淋巴液循环加速,水肿消退,粘连松解,功能障碍的关节能逐渐增大活动范围,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功能。
所以推拿有利于骨关节损伤的康复。
帮助消化对背部脾俞、胃俞穴推拿约l~2分钟后大多引起胃蠕动增强;足三里穴推拿后则大多引起胃蠕动减弱。
值得提出的是,推拿足三里穴对消化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在胃蠕动增强时,推拿足三里穴往往使胃蠕动减弱,而当胃蠕动减弱时,推拿后则增强。
也有实验证明,推拿后可降低胃泌素的分泌和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等,所以对消化系统功能性病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调节神经系统推拿可降低周围感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故常用于止痛,如神经炎、神经痛等。
较轻手法也可以刺激运动神经,提高肌肉兴奋性;重手法则用来治疗肌痉挛,亦能促进损伤的功能恢复。
腹部推拿可通过植物神经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增进消化吸收和调节胃肠蠕动功能。
针灸的介绍详细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它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在针灸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等治疗。
针刺是通过将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艾灸则是将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
针灸的治疗过程是根据中医的理论和诊断方法来进行的,通过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情、体质等因素,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针灸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石器时代。
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而最早的针具是砭石。
随着历史的发展,针具逐渐演变为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常用的不锈钢针。
针灸的治疗效果也非常显著,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和各种不适症状,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针灸的治疗过程安全、无副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总之,针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显著的治疗效果。
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
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中医针灸知识
中医针灸是一种古老的疗法,其包括针法和灸法。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
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
针灸理论认为,人体如同一个由各种经络连接起来运行的小宇宙,通过物理刺激经络,就有可能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为病人带来健康。
刺激方法包括用艾绒点炙或用针刺这些管道的穴位,促进身体重新恢复平衡,进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23年8月11日,20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针灸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医针灸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已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分类为:1、毫针刺法;2、灸法: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透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3、拔罐法: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
古代有似兽角制成的,称角法。
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4、其它刺法: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5、现代刺法灸法: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针灸的作用原理:1、调和阴阳;2、扶正祛邪;3、疏通经络。
针灸的治疗原则:1、补虚与泻实;2、清热与温寒;3、治标与治本;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4、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常见病症的治疗: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公布的有43种疾病用针灸治疗会有较突出的疗效:1、上呼吸道疾病:1)及慢性鼻窦炎;2)急慢性鼻炎:3)普通感冒;4)急慢性扁桃体炎。
2、呼吸系统疾病:1)急慢性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
3、眼科疾病:1)中心性视网膜炎;2)白内障;3)急性结膜炎:4)近视眼。
4、口腔五官疾病:1)牙痛;2)拔牙后疼痛;3)齿龈炎;4)急慢性喉炎。
5、消化系统疾病:1)食道喷门失弛缓;2)呃逆;3)胃下垂;4)急慢性胃炎;5)胃酸增多症;6)急慢性十二指肠溃疡;7)急慢性结肠炎;8)急慢性细菌性痢疾;9)腹泻;10)便秘;11)麻痹性肠绞痛。
6、神经系统:1)偏头痛;2)头痛;3)三叉神经痛;4)外伤后麻痹;5)周围神经炎;6)小儿麻痹症;7)美尼尔氏综合征;8)膀胱机能障碍;9)夜尿症;10)肋间神经炎;11)肩痛和网球肘;12)手术后痛;13)中风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