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疗法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25
平衡针灸操作方法
平衡针灸是中医针灸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确定刺激穴位:选择合适的穴位,一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决定。
2. 采用单针穿刺法:在选定的穴位附近找到最敏感的部位,以单针穿刺法进行操作。
3. 加压操作:在针灸后加压约5~10秒。
4. 取出针后进行拔罐:拔罐可加速血液循环,有助于加速疾病恢复。
5. 灸法加温:在针灸之后,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使用艾条进行烧灸。
需要注意的是,平衡针灸需要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操作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病情评估。
此外,需要严格遵守穴位操作法和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损伤和不良反应。
平衡针常⽤⽳位图解平衡针常⽤⽳位图解2009年7⽉31⽇⼈民⽇报报道30⽇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推⼴中⼼、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在⼴东电台举办了《杏林寻宝全国中医药特⾊技术展⽰会》。
国家973平衡针发明⼈王⽂远教授3秒钟治疗⾼⾎压15分钟下降10个毫⽶汞柱,受到与会者的关注。
在展⽰会上,中央电视台主持⼈洪涛提问,王⽂远教授重点作了回答。
⼀、什么是平衡针灸?答:1、我们每个⼈本⾝就是⼀个⾃我平衡系统,50%以上的疾病不看医⽣⾃⼰也会好。
2、按照⽣命科学规律,⼤脑通过神经系统来管理我们的内脏机体,如果我们的⾝体健康,必然反映我们的⼤脑司令部管理程序正常。
⼀旦⼤脑管理程序失常,就会失去对内脏机体的科学管理,引发各种疾病。
3、平衡针灸就是利⽤⼈体内的神经系统达到调整失调紊乱的⼤脑管理程序,依靠病⼈⾃⼰重建新的平衡。
4、平衡针灸不治疗病⼈有病的地⽅,⽽是治疗管理这些脏器的地⽅。
⼆、平衡针灸的产⽣?答:1、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产⽣于临床,先有的临床后上升的理论。
具体时间产⽣于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
2、平衡针灸产⽣于部队,服务于部队。
因为部队军事医学突出的是战伤医学,急救医学。
时间就是⽣命,时间就是胜利!中医怎么能围绕军事医学做⽂章?最后选择只有针灸最适合部队,最适合急救。
于是病种选择了部队训练伤。
经过20多年的临床研究终于发现了在外周神经上11个平衡⽳位可以治疗全⾝各个部位的训练伤。
3、在军队各级⾸长的关怀下,先后治疗部队训练伤10万余⼈,举办训练伤培训班60余期。
4、“⼗五”、“⼗⼀五”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持。
列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国家级推⼴项⽬、国家级973课题。
三、平衡针灸治疗哪些疾病?答:1、疼痛性疾病。
2、常见病、多发病。
3、疑难病。
特别对“三⾼”的临床研究,已经找到了单⽳治疗⾼⾎压、⾼⾎脂、糖尿病。
四、平衡针灸治疗⾼⾎压能不能请您给⼀位患有⾼⾎压的患者做⼀个⽰范治疗?答:降压⽳定位在内踝⾼点下两⼨,神经定位⾜底内侧神经。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一)技术要点1.技术路线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采用远道取穴、巨刺取穴、交叉取穴、定位取穴的原则,对颈肩腰腿进行治疗。
2.穴位和方法(1)颈痛穴(BP-UE9)定位:此穴位于指掌关节之间,无名指小指指掌关节结合部。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方法:采用3寸毫针,平刺2寸左右。
针刺特点:尺神经混合支。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酸麻胀针感。
针刺参数: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肩痛穴(BP-LE6)定位:此穴位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2寸。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方法:采用3寸毫针直刺1寸左右。
针刺特点:腓浅神经。
针刺手法:提插手法。
针感:大拇脚指与二拇脚指之间呈触电式针感。
针刺参数: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腰痛穴(BP-HN2)定位:此穴位位于前额正中。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方法:采用3寸毫针向下平刺1寸左右。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局部酸麻胀针感。
针刺参数: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臀痛穴(BP-UE1)定位:此穴位位于肩关节外侧,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二分之一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方法:采用3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2寸左右。
针刺特点:腋神经支配区。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酸麻胀痛或向肘关节放射。
针刺参数: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5)膝痛穴(BP-UE2)定位:此穴位位于肘关节背侧面的正中点。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方法:采用3寸毫针直刺2寸左右。
针刺特点:挠神经支配区域。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局部酸麻胀针感或向腕关节背侧放射。
针刺参数: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6)踝痛穴(BP-UE7)定位:此穴位位于腕横纹中点偏于挠侧1寸。
针刺方法:采用3寸毫针向腕横纹的中心方向进行平刺1寸左右。
针刺特点:正中神经。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局部酸麻胀痛或向中指放射。
平衡针灸学及应用平衡针灸学(Balance Acupuncture)是一种综合了经典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的针灸疗法,其应用范围广泛,效果显著。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学、五运六气学、腧穴学等传统针灸理论,结合了现代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现代医学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方法。
平衡针灸学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与身体内部的平衡紊乱有关。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平衡人体内部的作用。
平衡针灸学主张触发疗法,即通过针刺来触发病理因素,激活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并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
同时,平衡针灸学还注重综合治疗,结合草药、按摩、推拿、食疗等多种疗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平衡针灸学的应用范围广泛。
首先,平衡针灸学在痛症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疾病,常常表现为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
通过针灸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达到舒筋活血、止痛消肿的作用,缓解症状,恢复功能。
其次,平衡针灸学在内科疾病治疗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通过针灸的调理作用,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恢复。
此外,平衡针灸学还在妇科疾病、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平衡针灸学的具体技术方法包括选穴、插针和调理三个方面。
选穴是根据病情选择恰当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经络穴、腧穴、奇穴等。
插针是将金属针插入穴位,以刺激机体反应。
插针时需要注意穴位的深浅、倾斜角度、旋转等技巧,以获得最佳效果。
调理是通过控制针刺的深度、旋转角度、留针时间等来达到治疗目的。
另外,平衡针灸学还注重针刺的规律性,例如,选择适当的时间和频率进行针刺,以加强治疗效果。
平衡针灸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针灸疗法,具有许多独特优点。
首先,平衡针灸学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注重平衡整体调节,维护机体的固有平衡状态,这有利于病情的根本治愈,减少病后反复。
平衡针灸针刺降压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一.平衡针灸技术:
1.针具:采用在毫针基础上改进的平衡针针具或者毫
针。
2.取穴原则:左右交替取穴
3.进针方法:
①固定针体无痛快速针刺方法:特点: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三秒钟之内。
具体针法忌用拇指与食指用消毒棉球捏住针身下端针尖约露出1.5cm左右,对准穴位,将针尖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用另一支手快速向下推进,达到要求的针感即可出针。
②固定皮肤快速针刺方法:用于特殊部位穴位的针刺:要求一只手先固定局部皮肤肌肉,然后用另一只手快速将针尖刺入,并按快速针刺法针刺一定的深度,出现要求的针感即可出针。
二.降压穴:内踝中心点下2寸
三.适应症:高血压
四.降压穴功能:
舒经通络,活血化於,降压止痛,镇静安神五.操作:采用3寸毫针,直刺法,提插手法
六.疗程:
①高血压的控制期:血压控制时间为30-60天,每日1次。
②高血压的稳定期:时间为60-90天,第一个月每周3次,第二个月每周2次。
③高血压的巩固期:血压巩固期时间为90-360天,每周1次。
七.平衡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禁忌症
①妊娠,准备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慎用。
②3级高血压患者及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患者慎用。
③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忌用。
八.医生注意事项:
①熟悉局部解剖,穴位定位要准确。
②针刺前注意穴位处无菌消毒。
③针刺时不应可以的追求操作速度而在没找到针感时即出针,针感的出现时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治疗过程中,医生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滞针,晕针,出血等意外情况时,按照意外情况处理。
平衡针灸疗法简介: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
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的就是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也是一种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这种平衡系统是天生的、高效的、自然的、神奇的、强大的,这种系统也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
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
传统医学是从宏观来认识的,现代医学是从微观来认识的,中西医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
具体讲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一)取穴原则1.特异性取穴特异性取穴主要是针对全身性疾病的取穴方法。
如降压穴、降脂穴、降糖穴。
2.交叉性取穴交叉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的上下和左右交叉的取穴方法。
如治疗肩关节病变取下肢对侧坐骨神经支配的小腿部位的肩痛穴。
3.对称性取穴对称性取穴主要是指疗部位与疾病部位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的取穴方法。
如治疗胸部的乳腺疾病取背部的乳腺穴。
(二)持针方法1.根据不同平衡针穴位,选择不同长度的针具。
临床多用75毫米毫针。
2.取75%乙醇棉球一个,挤干备用。
3.将棉球固定在针尖上1-2厘米针体处,右手持该处进针。
该持针法在进针时不会造成针体弯曲,达到快速进针的目的。
(三)针刺方法1.提插手法2.强化针感手法3.一步到位手法4.两步到位手法5.三步到位手法(四)针感说明1.促电式针感:指针刺后出现的类似电击样感觉,向远端放射。
2.放射性针感:指针刺后出现的由局部向上或向下的放射性麻胀针感。
3.局限性针感:指针刺后在局部出现的酸麻胀痛感。
4.强化性针感:指针刺后未出现以上针感,运用滞针手段,迅速获得局部酸麻胀痛的针感。
针对我学习平衡针灸疗法技术后,在临床运用情况,我介绍以下一些穴位。
一头部1.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百会穴前1寸。
局部解剖: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向前平刺。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向前平刺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皮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偏瘫穴定位:耳尖上3厘米。
局解: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按语: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
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
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
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歌诀: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耳颞神经枕吻支。
3.腰痛穴定位:位于前额正中(印堂上1。
5寸)。
局解: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方法:3寸毫针向下平刺1寸左右。
针刺特点:以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淤,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
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
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
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积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痛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4.胃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局解:在口轮匝肌和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及下唇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滞针手法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
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
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诀: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
(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
5.鼻炎穴定位: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局解:在颧骨下缘的中点,布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和面神经颧支,下颌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
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止痛。
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用于治疗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部及面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调整病人的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病。
否则只是暂时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后还会发作。
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是针刺效应的关键。
临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窦炎应配合头痛穴,痤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歌诀: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进针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与面瘫,面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
(3寸毫针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6.牙痛穴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局解: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
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同上。
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
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按语: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
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
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
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歌诀: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
(垂直进针0.5—1寸)7.明目穴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局解: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
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按语: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
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视。
且恢复或好转后还需3个月的平衡巩固期。
白内障是纸早期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
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还必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歌诀: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
(2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8.醒脑穴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
局解: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椎动脉,环枕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以及枕小神经分之,内侧为枕大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