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60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1. 人际交往:人的需要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接触中,彼此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联系。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或联系。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能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2. 大学生交际行为的特点平等意识强感情色彩浓富于理想化二、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一) 有助于自我价值感的确立(二) 能够增强我们的人格魅力(三) 对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有益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W.C.Schuts,1958)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1、包容需要2、控制需要)3、情感需要舒茨根据这三种需要,划分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与人交往;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支配他人;期待他人引导自己的高清;对人表示亲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二、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三、公平理论(研究者)四、社会实在理论(费斯丁格)五、社会需要理论(魏斯)六、互动理论(西方研究者)第二节、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广义上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等。
狭义上个人与个人之见通过相互交往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或称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的特性: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3、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取决于心理距离的远近自我表露的深度,就成了人们同别人的关系深度如何的重要标志。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1、情趣爱好2、态度3、自我概念和个人的关系状况4、隐私三、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一)注意时期(二)确认阶段(三)融合阶段、(四)稳固阶段人际关系恶化的心理过程隔阂阶段:出现裂痕,可能引起漠视疏远阶段:交往不活跃,情绪痛苦回避阶段:避免接触,有不友好、敌意的特征,交往停滞终止阶段。
-⼀、⼈际交往的⼼理需要 ⼈在社会⽣活中为什么需要进⾏⼈际交往,⼈际交往的⼼理基础是什么?⼼理学家进⾏研究认为,⼈类个体进⾏社会交往的⼼理动因,即从产⽣⾏为动机的⼼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本能、合群需要和⾃我肯定的需要。
(⼀)本能 强调本能作⽤的⼼理学家认为,⼈的交往需要是⼀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活的能⼒,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例如,⼈类的祖先古猿的⾃我保护能⼒很低,与许多野兽相⽐,它们的体⼒较弱,奔跑的速度较慢,没有尖利的⽖⼦和⽛齿来抵御外敌,古猿必须采取集体⾏动,依靠⼤家的⼒量来抵御外敌的侵害,依靠集体的智慧来保存种族的繁衍和发展。
这样,经过漫长的进化和演变过程,古猿逐渐形成了集群的习性,并通过种族繁衍流传给后代。
来⾃⼈类个体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这⽅⾯的证据。
婴⼉⼀出⽣就需要周围环境能为其提供温暖、舒适、⾷物和安全,以保证其健康成长。
通常母亲能为其提供这些需要。
在婴⼉与母亲的积极交往中,婴⼉与母亲形成和发展了积极的情感联系,这是⼈类个体最早形成的社会*往。
⼤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类个体早期的社会*往是以后适应社会⽣活的基础,也是个体的个性发展的基础。
社会⼼理学家赞-威克斯勒等⼈(C.Zahn-Waxler&M.Radke-Yarrow,1979;E.Maccoby,1982)的研究发现,在母婴的积极交往中,在母亲的指导下,婴⼉学会了⼤量的社会⾏为规范,形成了许多良好的社会⾏为,如与⼈分享、谦让、合作、团结,同情、关⼼、帮助他⼈,尊敬长辈,⽂明礼貌等等。
也正是在与母亲的积极交往和相互作⽤中,在母亲的指导和要求下,婴⼉还学会了参与交往、发动交往和维持交往,解决交往中的冲突和⽭盾,习得了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并积累了社会交往经验。
⼤量的研究都表明,婴⼉与母亲的关系是以后形成诸多社会关系的基础,母婴关系在很⼤程度上影响了婴⼉以后⼈际关系的形成和⼈际关系的质量。
第二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行为保持和谐一致。
(二)人际关系的距离爱德华·霍尔,把人际距离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距离0—46cm(0—50cm),这个区域属于亲爱者、家庭成员等关系密切的人在交际中所处的距离,如:父母对子女的拥抱亲吻等。
亲密距离又可以分为亲密近距离和亲密远距离。
亲密距离地近范围是指身体能够充分或直接接触的范围,人们在近距离沟通时候更多依赖触摸觉,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允许情侣或孩子进入这一范围,亲密距离近范围一般为0—15cm。
而亲密距离地远范围一般指手臂相互接触拥抱的适当距离,但不能进行身体的全面接触,具体距离为15—46cm之间,通常情况下,亲密距离地使用都限于个人环境。
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是朋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一般为46—120cm(或者50—120cm)。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cm,这个距离可以隔断个人之间的体热和体味交流,同时又可以相互握手,并保持正常的视觉沟通。
个人的远距离范围76—120cm,在这个距离中,沟通双方没有任何触碰空间,熟人和陌生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距离,一般情况下,熟人接触更接近近范围一端(46cm),陌生人更倾向于远范围(76cm)一端。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彼此相识、但不熟悉,他们在一起具有一定明确的交际目的。
社交距离范围一般为120—366cm(120—370cm),这种距离个人有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过生疏,可以友好交流。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定义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
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
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
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
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
(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六)障碍(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
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四、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2、非正式沟通:是在正式通道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优势:形式灵活,传播速度快,但存在着随意性和可靠性差的问题.(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按信息流动方向划分)1、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是指下情上达2、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是指上情下达。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人际交往心理学一、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二)人际交往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人际交往心理学与心理学2.人际交往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3.人际交往心理学与公共关系学4.人际交往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5.人际交往心理学与教育学❖“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诗经·小雅》(三)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特点1.客观性2.综合性3.系统性4.实用性二、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人际交往的个性心理(二)人际知觉(三)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与调适(四)人际交往技巧(五)人际吸引第二节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一、心理学与人际交往(一) 什么是心理(二) 什么是心理学(三) 什么是人际交往(四) 心理学与人际交往二、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一)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有助于自我价值感的确立(二)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能够增强我们的人格魅力(三)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对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有益处第三节研究人际交往心理学的方法一、观察法(一)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观察者成为被观察者活动中一个正式的成员,即观察者直接地参与人际交往活动,而且他的双重身份一般不为其他参与者所知道。
非参与观察是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即不是所观察的人际交往活动中的成员,而是仅作为旁观者。
(二)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三)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二、问卷调查法和谈话法(一)问卷调查法即书面调查法,即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并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而后回收调查表,并利用各种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一份良好的问卷,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针对调查的目的来设计问卷;(2)提出的问题要适合于调查的目的和被调查的对象;(3)使用方便,处理结果省时、经济。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案朱秀蓉第一章人际交往心理学概述(2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际交往的结构,了解本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交往的实质与结构,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内涵1.1.1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人际关系,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特点。
1.1.2人际交往的类型按人际关系的联结纽带来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按人际关系所属的群体来分: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1.1.3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1.1.4人际交往的意义有助于身心健康、信息传递、自我认识。
第二节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2.1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2.2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2.3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1.3.1人际交往的生物学基础1.3.2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思考题】1、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具有哪些特点?2、简述人际交往的结构。
3、人际交往具有哪些内在动力?考核要点:人际交往心理学概念。
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
第二章人际沟通(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了解人际沟通的类型和功能,准确掌握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及技巧,熟悉并能够解释沟通的心理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沟通的含义及心理反应,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如何改进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辅以团体活动。
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2.1.1沟通的含义沟通、人际沟通。
2.1.2人际沟通的特点私人性、亲切感、能动性、范围小。
2.1.3人际沟通的类型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直接沟通、间接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第二节言语沟通2.2.1言语含义与沟通2.2.2言语沟通的类型2.2.3言语沟通的艺术2.2.4言语沟通的原则第三节非言语沟通2.3.1非言语沟通的功能2.3.2非言语沟通的类型2.3.3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第四节人际沟通的具体技能2.4.1面谈面谈、面谈的准备、面谈的技巧。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 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 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
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
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Y 式传递。
(针对正式群体)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
(针对非正式群体)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心理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友好的社交网络、提升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
而心理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是我们实现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本文将从沟通、合作、理解和尊重等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心理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
一、沟通的重要性及技巧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它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两个层面。
良好的沟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1. 倾听: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当他人与我们交流时,我们应该全神贯注地倾听,尽可能理解对方的意思并做出回应。
2. 表达清晰:在沟通中,我们要尽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避免说话含糊不清或者产生歧义。
3. 非语言交流:除了语言表达外,我们的面部表情、姿势、眼神等非语言信号也能传递出我们的情感和态度。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读懂他人的非语言信号,并充分利用自己的非语言交流来增强沟通效果。
二、合作与共赢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合作是重要的交往方式。
合作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赢。
以下是一些合作与共赢的原则:1. 换位思考:我们在与他人合作时,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理解对方的需求和利益,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2. 尊重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我们需要尊重这些差异,不断提高自己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3. 互惠互利: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我们需要不断寻找合作共赢的机会,而不是将人际交往仅仅视为争夺资源的竞争。
三、理解与同理心的重要性理解和同理心是心理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通过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我们能够更好地建立信任,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几点关于理解和同理心的重要性:1. 倾听和关注他人:通过倾听和关注他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有可能达成良好的交流。
第二章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人不仅仅是单个的人,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的人。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人往往容易产生强迫、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神经症状,同时还伴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因为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的。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的交往就越积极,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
因此,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认为,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
在平时的心理咨询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人际关系紧张而苦恼不已,少数人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可见人际交往已经成为了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科学的健康观健康是人快乐、幸福和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马勒博士曾指出:必须让每个人认识到,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失去了一切。
理论研究与实践都证明,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而且是有复杂的心理活亿日亿年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统一体。
因此关于健康内涵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那种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生理机能正常就是等于健康的观念正在被一种“立体健康观”(F.D.Wolinsdy1988年著《健康社会学》)所替代,即健康应由心理尺度、医学尺度和社会尺度来评价,健康的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1]并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②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⑤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⑦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龈颜色正常;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