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吃虫子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860.43 KB
- 文档页数:13
《青蛙吃虫子》教案《青蛙吃虫子》教案《青蛙吃虫子》教案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53----54页“青蛙吃虫子”内容。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详细的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数学考虑:探究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解决问题: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会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情感态度:学生浸透环保和保护动物的。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在十位上的算理。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客人,想知道它们是谁吗?课件出示〔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
〕师生边读边冲动地说出谜底是“青蛙”。
师马上予以肯定。
师:青蛙常在田里做什么?生:青蛙在田里捉虫子。
师:青蛙会吃虫子,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自由说。
〔进展环保教育和保护小动物的教育。
〕小朋友们这么有爱心,那我们一起到青蛙王国看一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师:瞧,这两只青蛙在说什么呢?生:〔大青蛙说:我吃了56只虫子。
小青蛙:我吃了30只虫子。
〕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生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虫子?生3: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几只虫?2、解决数学问题,讨论计算方法。
〔1〕师把三个问题呈如今黑板上。
〔2〕师:如今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师:请们先自己想一想,举手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
a、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6根,合起来是86根。
b、从计数器上拨珠,我先拨出56,然后再在十位上拨上3个珠,这样十位上就是8个珠,个位上是6个珠,合起来就是86。
c、我们没有摆小棒也没有拨计数器,我们是这样算的:先把个位上的6+0=6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再把十位上的5+3=8写在得数的十位上,得数就是86。
青蛙吃虫子课件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青蛙捕食虫子的生态关系,掌握青蛙的基本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方法分析青蛙捕食行为。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青蛙的生态特点和生命周期。
2. 青蛙的解剖结构,特别是与其捕食行为相关的部分。
3. 青蛙捕食行为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资源:教科书《生物》,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理解青蛙的捕食机制,培养其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青蛙捕食虫子的视频引入新课。
2. 知识讲授(15分钟):介绍青蛙的基本生态特征和生理结构。
3. 小组讨论(10分钟):探讨青蛙捕食行为的意义和适应策略。
4. 实验演示(20分钟):观察青蛙捕食行为,分析其解剖结构的作用。
五、课堂管理1. 学生座位安排:按小组就座,便于讨论和观察。
2. 分组策略: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实验。
3. 课堂纪律:强调实验安全,遵守课堂秩序。
六、学生活动1. 观察青蛙捕食行为,记录数据。
2. 小组内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分析。
3. 完成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八、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下节课前提交。
2. 预习下一课内容,准备相关问题。
九、教学反思课后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青蛙捕食行为的理解程度,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情感态度,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
2. 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整合。
3.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4. 教学步骤的合理安排。
5. 课堂管理与学生活动的组织。
6. 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2024年《青蛙吃虫子》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章《几何初步知识》中的第一节数学游戏——《青蛙吃虫子》。
本节课详细内容为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认识,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坐标系的概念,学会使用坐标系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游戏,掌握坐标系的基本概念,能正确识别横轴和纵轴。
2. 培养学生运用坐标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坐标系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坐标系的概念和识别,以及在游戏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游戏道具(青蛙、虫子)、坐标系图纸。
2. 学具: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蛙吃虫子的游戏,引导学生关注游戏中的坐标系。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介绍坐标系的概念,让学生认识横轴和纵轴。
(2)讲解如何根据坐标找到对应的位置。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游戏实例,让学生学会在坐标系中表示青蛙和虫子的位置。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实践,使用坐标系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坐标系的概念和结构。
2. 板书青蛙和虫子在不同坐标位置的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在坐标系中设计一个青蛙吃虫子的游戏,标出青蛙和虫子的初始位置。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坐标系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尝试在坐标系中表示其他物体,如飞机、汽车等,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
4. 作业设计。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青蛙吃虫子课件一、概述青蛙作为一种典型的两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以昆虫、小鱼等小型动物为食,对控制害虫数量、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蛙捕食虫子的过程,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青蛙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点。
二、青蛙捕食虫子的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青蛙的眼睛长在头顶,视野开阔,有利于观察周围环境。
它们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非常敏感,能在短时间内发现并捕捉到猎物。
青蛙的舌头长且富有粘性,捕食时能迅速伸出,将猎物粘住并拉回口中。
2.感应系统青蛙的皮肤裸露,能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它们的眼睛和耳朵能捕捉到猎物的动静,从而迅速作出反应。
青蛙还能通过振动感知猎物的位置,进一步提高捕食成功率。
3.行为特点青蛙通常在夜间或清晨捕食,此时昆虫等猎物较为活跃。
它们善于伏击,能长时间保持静止,等待猎物上门。
捕食时,青蛙会迅速伸出舌头,将猎物粘住并拉回口中。
青蛙还能跳跃捕捉空中的猎物,如蚊子、苍蝇等。
三、青蛙捕食虫子的过程1.觅食青蛙在觅食时,会根据猎物的活动规律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它们通常在夜间或清晨活动,此时昆虫等猎物较为活跃。
觅食过程中,青蛙会保持警觉,利用敏锐的感官捕捉猎物的动静。
2.伏击发现猎物后,青蛙会迅速调整姿势,准备伏击。
它们能长时间保持静止,等待猎物上门。
在猎物进入攻击范围时,青蛙会迅速伸出舌头,将猎物粘住并拉回口中。
3.捕捉青蛙的舌头长且富有粘性,捕食时能迅速伸出,将猎物粘住并拉回口中。
青蛙还能跳跃捕捉空中的猎物,如蚊子、苍蝇等。
捕食过程中,青蛙会根据猎物的种类和大小调整捕食策略。
4.消化青蛙的消化系统较为简单,食物在口腔内被咀嚼后,通过食道进入胃部。
在胃部,食物被进一步消化,吸收养分。
消化后的残渣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四、青蛙捕食虫子的意义1.控制害虫数量青蛙以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能有效控制害虫数量,降低农作物损失。
同时,青蛙还能捕食病媒昆虫,如蚊子、苍蝇等,有助于预防疾病的传播。
《青蛙吃虫子》完整版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十章“图形与几何”,详细内容为第一节数学故事“青蛙吃虫子”。
通过讲述青蛙吃虫子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平面几何中的直线、线段、角度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直线、线段、角度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直线、线段、角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直线、线段、角度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直尺、量角器。
2. 学具:直尺、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讲述青蛙吃虫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图形元素。
(2)提问:故事中的直线、线段和角度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线、线段和角度。
(2)讲解: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识别直线、线段和角度。
3. 随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线、线段和角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直线、线段、角度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1. 青蛙吃虫子2. 内容:(1)直线、线段、角度的定义及特征(2)例题及解答步骤(3)课堂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线、线段和角度。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2. 答案(1)直线:AB、CD、EF;线段:AC、BD、CF;角度:∠A、∠B、∠C、∠D、∠E、∠F。
(2)第三个角的度数为:180° ∠A ∠B。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直线、线段、角度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直线、线段、角度,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