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尔第歌剧《奥赛罗》音乐的戏剧性
- 格式:pdf
- 大小:593.29 KB
- 文档页数:8
威尔第歌剧《奥赛罗》的角色塑造与生成语境(上)作者:董蓉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董蓉[1][1]作者简介:董蓉(1974~)女,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 文章共时性地将威尔第歌剧《奥赛罗》解释为三个并列人物——雅古、苔丝德蒙娜、奥赛罗——之间的交叉与对峙,并由此出发,通过历时性的音乐解析,对每一个角色的音乐话语呈现方式、音乐话语渗透过程和由此而导致的戏剧存在方式,以及角色性格的音乐表现特质予以阐发。
最终,将作曲家的写作之锚投射至社会-文化话语系统之中,阐发了威尔第角色塑造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生活观念之间所产生的话语互动和流通,进而勾勒出交织于浪漫主义时期的——现实、女性、情感——之三个表现世界。
[关键词] 《奥赛罗》/威尔第/奥赛罗/苔丝德蒙娜/雅古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4)04-0099-11威尔第(Verdi,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1813-1901),作为意大利最具国际影响的作曲家,其最后一部正歌剧《奥赛罗》(Otello)可谓意义重大。
这——叙述了由雅古阴谋而导致的奥赛罗与苔丝德蒙娜爱情悲剧的——作品取材于莎士比亚同名悲剧,是威尔第历经《阿依达》之后长达16 年的心路磨砺与累积,历时7 年(1880-1887)创作完成的一部巨作。
它代表着威尔第在技术表现上走向进一步的圆熟,并在艺术表现层面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特质,进而成为真正的音乐戏剧。
相对于其他歌剧而言,以角色塑造角度来审视《奥赛罗》更具典型性与解读意义。
因为整部歌剧的情节推进、矛盾冲突几乎全部由雅古、苔丝德蒙娜、奥赛罗这三个角色来引发和完成(富有想象力的是,其中的两个角色——雅古与苔丝德蒙娜彼此从未有过真正的对话交流)。
这些角色之间相互依赖、对峙与互补的良好逻辑,以及彼此的交叉活动构成了整部歌剧的发展和戏剧情境。
歌剧《奥赛罗》的思想文化内涵及音乐布局作者:杨雪雁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5期【摘要】《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威尔第晚期的一部“巅峰之作”。
作为一个声乐表演者,首先要充分了解这部歌剧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音乐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对戏剧原著和歌剧的内容表现分别作了简要的描述和对比,提出歌剧音乐有效地营造了各种戏剧场景,烘托了紧扣人心的戏剧冲突和不断迭起的高潮,生动地塑造了戏剧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歌剧《奥赛罗》;威尔第;莎士比亚;音乐布局【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一、歌剧《奥赛罗》的创作歌剧《奥赛罗》是被世人称为“歌剧之王”的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七十三岁高龄时的炉火纯青之作,是在《阿伊达》搁笔十六年后的又一部令人惊叹的天才作品。
1887年2月5日,《奥赛罗》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受到观众们的热捧,场面激动人心,一些国家的政要、文化名流和观众一起,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剧情中,欢呼声、掌声震耳欲聋。
74岁的威尔第和主要演员的谢幕花费了15分钟。
脚本由著名诗人阿里戈·博依托(Arrigo Boito)根据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同名悲剧改编而成。
[1]《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大约写于1603年,1604年11月1日在伦敦Whitehall Palace首演。
《奥赛罗》的故事取材于意大利小说家辛斯奥的故事集《寓言百篇》中的《威尼斯的摩尔人》。
原故事非常简单,除了黛丝迪梦娜之外,其他人物都没有姓名。
[2]丰富的主题,鲜明的人物性格以及激烈的矛盾冲突,奠定了该戏剧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品在曲折复杂的剧情铺陈中,展示了爱情与阴谋、善良与邪恶、权利与争斗、嫉妒与谗言、骄傲与自卑、无辜与无助、鲁莽与悔恨……生动勾勒出每一个人物的个性形象及其心理活动,深刻而感人。
戏剧中,男主角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虽然是黑皮肤的摩尔人,却因为赫赫战功而得到元老勃拉班修的女儿黛丝迪梦娜的爱恋,但两人的婚事因年纪相差太多未被准许,他们只好私下成婚。
音符了却莎翁情结——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一位皮肤黝黑的摩尔人将军,迎娶了不顾家族反对嫁给自己的白人女子,但却最终掐死了他心爱的妻子,其中的元凶竟然是一位挑唆的军官,地域冲突、种族矛盾都压不住人性深层的邪恶。
△奥赛罗杀妻后自杀,由詹姆斯·麦克拉肯(James McCracken)饰演奥赛罗这就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奥赛罗》(Otello)告诉人们的故事。
当这一切被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被誉为歌剧之王的威尔第选中后,原本戏剧的深刻性与威尔第音符的感染力融合成为不可抵挡的魔力,将“奥赛罗”送上了人类戏剧历史的巅峰。
威尔第的莎翁情结早在1865年,威尔第便将《麦克白》改编成歌剧,但是首演并没有获得成功。
《李尔王》也曾作为威尔第的创作计划,但最终也没有完成。
威尔第对莎士比亚有着强烈的情愫。
在《奥赛罗》之后,威尔第以《法尔斯塔夫》(改编自莎剧《温莎的风流娘们儿》)作为告别人间的最后一部歌剧。
威尔第感受到原作改编的压力,但在以往的创作中也积攒了丰富的经验,雨果的《里格莱托》、小仲马的《茶花女》、席勒的《西班牙王子唐·卡洛斯》,威尔第成熟时期的作品大多能从经典的剧作中获得创作动力,在更高层面呈现音乐戏剧。
另外,威尔第的意大利前辈罗西尼曾将《奥赛罗》谱成宏伟而壮丽的正歌剧作品。
如果威尔第打造带着自我标签的“奥赛罗”将军,不能玷污莎翁原剧,也必须展现出对罗西尼的超越。
威尔第清晰的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创作歌剧《奥赛罗》的过程中,作曲家可谓竭尽全力,邀请优秀的台本兼作曲家博伊托(Arrigo Boito)负责编写歌剧脚本,很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戏剧创想力。
△威尔第歌剧《奥赛罗》台本作者博伊托在创作过程中,威尔第严格对外界保密,在几乎隔绝的环境中,仔细斟酌每一个乐句,反复修改,所有音符不仅体现出音乐的艺术感,更要连接情节发展的内核。
德高望重的威尔第,还是绝对能够指挥他的脚本作者博依托。
因此,我们认为是整部歌剧,从脚本到音乐,都是在威尔第的强势影响下形成的。
谈威尔第歌剧的音乐特点及演唱心得作者:王歌群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5期【摘要】威尔第无疑是意大利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威尔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年10月10日在意大利北部的不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镇的中产家庭出生,逝世于1901年1月27日。
意大利的歌剧时代甚至都可以被分为威尔第之前和威尔第之后,因为他是一位分水岭级的人物。
威尔第的创作之路时刻都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人们透过他所创作的歌剧,往往会产生很多的共鸣。
从他的众多作品中我们意识到艺术扎根于民族,他的音乐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赋予人类精神力量。
【关键词】歌剧创作;音乐理想;演唱心得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72-02威尔第生长的年代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当时,贝利尼、罗西尼、唐尼采蒂的作品最受推崇。
尤其在威尔第的早期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三位在和声、旋律和情感表达的方式等方面对威尔第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与他们不同的是,威尔第有着更多对时代和政治的敏感以及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在他的早期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意大利统一的迫切渴望和对民族复兴运动者的同情与支持。
19世纪初的意大利正处于民族解放运动时期,他自己甚至还曾有过短暂的政治家生涯。
他于1842年创作的成名作歌剧《纳布科》中的合唱“飞吧,理想在金色翅膀上”“Va,pensiero”从一开始便成为意大利统一的战歌。
威尔第的爱国英雄主义的创作路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作用,他的名字,甚至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意大利统一的象征。
1846年的九月,在生了一系列的病之后,威尔第开始创作歌剧《麦克白》,这是他创作早期的一部成功之作。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犹如他一生坎坷不平的成长历程,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逐渐完善。
他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之上,构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声乐和戏剧在舞台上的呈现达到最大限度的平衡,他的创作使意大利歌剧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
论威尔第对意大利歌剧的革新一、剧情环境的平衡在威尔第之前的意大利歌剧风行追求场面宏大、华丽装饰的外在形式以及片面夸大歌唱者演唱技巧的重要地位,从而忽视了剧情的有序展开和合理结构,甚至可以加入一些与剧情毫不相干的小“滑稽剧”,只为博取观众笑声,或迎合一部分人的消遣需求。
另外,为了突出歌唱演员高超的演唱技巧,歌手则根据个人的爱好和能力作大幅度的“即兴发挥”,而观众所关注的也似乎只是某位演员的声音如何,或者饶有兴趣的只听听咏叹调的华彩乐段与个别高音。
在这种情况下,剧情必然被冲淡,歌剧的连贯性和情节本身的张力被无情削弱。
针对当时歌剧音乐创作的种种现象,威尔第有自己的见解,他巧妙地解决了歌剧中戏剧环境的平衡问题。
首先,他积极肯定了歌剧中声乐部分的重要作用,主张对于声乐部分的音乐的写作要花大力气,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才能保证歌剧这门以“人声”为主要表现载体的综合舞台艺术的审美特性。
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总是能适当地安排好歌唱部分的表现程度,努力使其恰到好处而又绝不过分。
所以在我们所熟悉的威尔第的作品里面不难发现,不管是咏叹调、浪漫曲,或是卡巴列达、重唱合唱,都写的同样精彩,既能给演唱者适当的表现机会,又有效地配合了剧情和音乐的发展,给观众以整体的协调感和美感。
其次,威尔第也同样重视音乐部分对歌剧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其后期的创作,音乐的配器与和声织体的写作手法灵活多变,得心应手。
他在坚持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亦能注意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自己的作品内涵。
40年代以后,他就能够注意吸收法国大歌剧的特点,法国歌剧音乐的恢宏气势和细致的舞台表现使他受益匪浅。
而与此同时德国歌剧中的夸张的管弦乐的表现手法让他自然而然的注意到了管弦乐在歌剧剧情展开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不遗余力的努力最终使他形成了自己气势宏大、表现力细腻而又极具震撼力的歌剧创作特色。
在《奥赛罗》中,威尔第把管弦乐戏剧性的进行和声乐部分鲜明的个性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威尔第歌剧《奥赛罗》中黛丝德蒙娜的人物及其唱段分析歌剧《奥赛罗》是威尔第晚年的一部力作,继歌剧《阿依达》的辉煌成功之后,威尔第沉寂十六年之久没有歌剧作品问世,歌剧《奥赛罗》不但是倍受世人瞩目,而且也是威尔第本人非常器重的一部作品,他称《奥赛岁》是他“射出的最后一颗子弹”。
本文所关注的是剧中女主人公黛丝德蒙娜。
从表面看来黛丝德梦娜是一位出身高贵、美丽、温柔、善良而单纯的女性,但在她的身上却同时存在着坚强和反叛的一面,既然在争取自主的婚姻爱情时表现出了一个新时代女性敢于挑战家族父权的反叛精神,而在婚后面对丈夫的冤枉、侮辱甚至是杀害,黛丝德梦娜却表现得十分懦弱和手足无措。
这种矛盾的性格为何能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出来呢?这是本文所要极力寻找的一个答案。
随着对人物的深入分析,本文必然要探寻黛丝德梦娜这一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她的价值在于告诉我们什么是完美的人性,什么是高尚和伟大;告诉我们美的实质是什么,爱情的真谛是什么;她的悲剧价值在于如此完美的东西被摧毁后所引发的深刻思考……如此丰富、鲜活的艺术形象带给威尔第怎样的创作灵感昵?我们只能在他的音乐中去探寻威尔第心中的黛丝德梦娜,威尔第为女主人公设计的声音类型是具有一定戏剧张力的抒情女高音,塑造了一个充满柔情和悲情的黛丝德梦娜。
本文按照女主人公的情感状态和剧情进展情况把黛丝德梦娜的音乐进行分析,探析威尔第是如何刻画黛丝德梦娜在不同剧情下的心理状态。
第四幕的唱段《杨柳之歌》和《圣母玛利亚》是黛丝德梦娜的最后的哀歌与晚祷,这两个唱段表现了人物多方面的复杂心境,是集中体现其人物性格的重要唱段。
本文对这两个唱段也做了详尽的分析。
人物的戏剧形象是音乐家创作的基础和源泉,反之,音乐家的音乐创作又丰富、鲜活地塑造了人物,所以本文是按照从人物到音乐,又从音乐回到人物的脉络进行分析和论述的。
奥赛罗歌剧观后感篇一:歌剧认识歌剧之魅影——浅谈的歌剧的认识如果说西欧音乐的夜空中的繁星,美丽而深沉。
那么歌剧就是其中最灿烂的明珠。
在学完本学期的西欧音乐与文化课程后,我对歌剧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以前的复杂难懂难听的音乐剧,而是富有内涵与情节,唱法难度极高的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影。
博大精深的歌剧艺术真正的了解需要很长的时间和音乐氛围,我只能单纯的作为一个喜爱者来谈一谈认识。
首先,歌剧是什么样子的,大多数人觉得歌剧难懂,不懂在唱些什么,也不知道歌剧的起源,歌剧是什么。
歌剧其实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
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
歌剧与我们所熟知的喜剧有很大相似,都是需要演员,背景,道具服装,来共同演一个故事。
但是差别也是有的,歌剧,唱歌,在声音,及音色,音调方面对演员有很高的要求,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是很多样化的。
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初级的了解者来说,抛开历史背景,歌剧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跌宕起伏的剧情了,尤其是我看过得一些感人至深的歌剧:《茶花女》,《卡门》,《奥赛罗》,《蝴蝶夫人》等等,都是以悲剧结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给我映像最深的是《茶花女》和《歌剧魅影》,《茶花女》剧情描述了名妓薇奥莱塔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动,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
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
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薇奥莱塔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重返风月场。
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而当众羞辱她,患有肺病的薇奥莱塔终于承受不了这一致命的打击而卧床不起。
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
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时,她已经奄奄一息,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
不得不佩服薇奥莱塔的伟大,她虽然是妓女出身,但是却十分坚贞,为了爱情,可以放弃好的生活,也可以为了爱人而牺牲自己的爱情,但是阿尔弗莱德却误解了她,薇奥莱塔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信任,而且被最爱的人当众羞辱,疾病也时时刻刻折磨着她,终于,当阿尔弗雷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的时候,薇奥莱塔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她一直坚持这为爱情勇敢的活着,无私的奉献,所以,在我看来,薇奥莱塔的死是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抗争,是一种解脱,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而且,爱情不仅仅是占有,更重要的是奉献。
威尔第歌剧男高音咏叹调音乐风格的共性120音乐表演作的部分,其原因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歌剧核心人物的角色主要是以女性为主,男性常常处于附属的角色位置中,其次就是大部分歌剧作曲家较多的重视对男中音声部的写作,而男高音声部则常用女声担纲。
在威尔第的歌剧中,男高音声部被推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并精心创作了诸多优秀的男高音咏叹调,他的这一创举不仅为意大利歌剧在艺术表现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展。
威尔第歌剧男高音声部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着重塑造英雄式的人物,甚至以这些英雄人物的名字为歌剧进行命名,如《奥赛罗》、《阿提拉》等,并且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份多以“王子”、“民族英雄”为主,重视对男高音声部的创作不仅体现出了威尔个性化的歌剧创作风格,而且也展现出了他所追求的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二、威尔第歌剧男高音咏叹调音乐风格的共性特征(一)曲式结构的人物塑造作用曲式结构是音乐内容呈现的载体,不同的曲式结构可以使音乐内容的展开更加的富有逻辑性,在歌剧咏叹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依托于一定的曲式结构,并体现出歌剧表现的张力,为人物戏剧性的表现搭建起松紧有序的艺术空间。
威尔第在男高音咏叹调创作上注重对曲式结构的选择,并通过对曲式结构的选择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相连接。
以《弄臣》中公爵的咏叹调《女人善变》为例,歌曲为再现二部曲式结构,深刻地表现出公爵风流、潇洒的性格特点,两个乐段结构的反复对公爵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使公爵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二)同音反复与级进下行为主的旋律线条在音乐中,旋律作为主题的呈现形态,是表达主题风格的核心因素,运用同音反复与级进下行的旋律线条威尔第歌剧男高音咏叹调音乐形态的共性特点。
以《茶花女》中阿尔弗莱德的咏叹调《离开了她,我心里感到痛苦》为例,唱段的主题动机建立在C 大调的三级音上,通过连续三拍的进行和趋向下行音阶的发展表现出了主人公离开心上人之后的一种苦楚和无奈,在接下来的旋律中,运用小六度上行音程模进的手法建立在调式主音上,仍然是通过同音反复和级进下行的旋律再一次表现出主人公内心之中的情感矛盾,对唱段整体情感的基调进行了深入的铺垫,同时也使人物情感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