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尔第对意大利歌剧的继承和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8.19 KB
- 文档页数:4
意大利歌剧简论歌剧(opera)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之中就萌芽了。
当时便具有了合唱队的伴唱,当中甚至也已出现了歌唱、诗歌朗诵等形式。
直到中世纪,歌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题材多为宗教故事,以宣扬宗教观点为主旨的神迹剧更是源源不断。
16世纪,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真正音乐化的戏剧应运而生。
一、意大利歌剧的产生和发展简述歌剧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而这种艺术形式正是歌剧产生的根源。
到了中世纪尤其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4-16世纪,神秘剧、奇迹剧等音乐形式又逐渐取代了宗教剧,这种以音乐、诗歌、戏剧为表现手段的体裁也成为了歌剧的一个重要起源。
文艺复兴对歌剧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牧歌剧、幕间剧相继出现,前一种形式是用一组牧歌来表现故事情节;后者则是在15世纪出现的,是一种穿插在当时的喜剧各幕之间的一些田园剧、神话剧,是歌剧的最直接的起源。
16世纪末,歌剧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最早的歌剧便是田园剧。
它是由一群文化艺术家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的,这也是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
世界上的第一部歌剧是诗人努尼里奇和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人于1597年创作的《达芙妮》,是根据阿波罗与达芙妮之间的神话故事而写的,不过已经失传。
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是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写的《犹里狄茜》,这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
17世纪上半叶,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圣卡西阿诺歌剧院”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建立,这标志着歌剧开始平民化。
走向了社会大众。
在17世纪末,歌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几位影响重大的划时代音乐家,比如德国的巴赫,法国的拉穆,以及意大利的斯卡拉蒂等等。
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则是那不勒斯,这就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的正歌剧。
这种歌剧多是以虚构的英雄事迹等历史作为题材,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
那时候,既具有男性有力的肺活量,又具有女性阴柔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成为流行。
二、意大利歌剧的总体特征(一)艺术风格在19世纪,歌剧的风格是以“浪漫主义”为主,理想主义为代表,在创作手法上还加入了民间艺术作为素材。
浅谈意大利音乐中心时期下的歌剧发展摘要:16至18世纪的意大利是当时世界的艺术中心,也是歌剧的发源地。
在这段时期内,歌剧艺术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良与重生,终于在艺术家们的努力下,奠定了现今歌剧格式,更让歌剧成为了音乐史上永远的传承。
歌剧诞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它的出现不仅彰显了音乐创作的成熟,也推动了美声唱法的发展,更出现了无数优秀音乐家与流派如蒙特威尔第和拿波里派。
本文将从16世纪的意大利开始,浅讲意大利歌剧的起源,发展及盛世的终焉,力图让读者能对音乐中心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轮廓。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蒙特威尔第拿波里派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77-02歌剧是集独白,对话,表演,布景与几乎不间断的音乐于一体的戏剧。
在最初,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drama per musicn(音乐的戏剧)”或“falora in musica(音乐的故事)”,而现在,人们称它为opera(作品),中国则译为“歌剧”。
从名字上看,中国的译名延续了它从前的涵义,而国际上已很难界定歌剧所倾向的重点到底是音乐还是戏剧,所以只好用这种模糊的名字作为它的通用名称。
而事实上,歌剧的侧重点一直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至少从侧面告诉我们,不管音乐或是表演,在歌剧中都是缺一不可。
虽然这种表演形式直到16世纪末才真正出现,但它的源头可以看作是16世纪时下流行的幕间剧,还有说法认为它源于蒙昧时期的西欧宗教剧和田园剧,更有甚者则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诗歌配乐朗诵。
其实,在一个国家的语言与文化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想用一种更加美妙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文明,那就是音乐加语言。
我国不也在千年前就出现了《诗经》吗?从神权到人治,这是国家的发展轨迹;政治中常说,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与它息息相关的艺术,也渐渐摆脱了“赞颂神灵”的桎梏,转而向高贵的人性顶礼膜拜,歌颂神祇一般咏叹这人间一切美丽与污秽。
17世纪意大利歌剧发展学院:艺术学院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摘要:歌剧,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融入了现代文明。
歌剧的兴起首先是在意大利。
意大利歌剧自佛罗伦萨兴起后,迅速发展到罗马、威尼斯、拿波里等各大城市,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本文主要对17世纪的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做出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产生发展歌剧诞生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意大利,这种体裁把舞台戏剧与布景、情节和持续的音乐相结合,音乐中包括各种独唱、对白、合唱和器乐演奏。
早期巴洛克歌剧的一个直接的灵感来源是古希腊的戏剧。
在那些戏剧中,合唱和一些抒情段落是需要歌唱的。
人们相信古代音乐具有打动听众情感的力量,因此,也希望以类似的形式为基础来创作当代的音乐。
歌剧的更加直接的来源是幕间剧。
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和喜剧的幕间上演的音乐短剧。
在一些重大的礼仪性的场合上,幕间剧可以变得非常壮观,有合唱、独唱和较大的乐队。
歌剧的诞生是和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一个学者和艺术家的小组)的活动分不开的。
这个小组以贵族巴尔迪伯爵为首,从16世纪70年代起常在伯爵家中聚会,其中包括两位重要的早期歌剧的作曲家-雅可布·佩里和朱里奥·卡契尼,还有几位最有影响力的音乐理论家,如文森佐·伽利莱(科学家伽利略的父亲)。
他们在聚会中对音乐的讨论受到一位研究古希腊著作的学者吉罗拉莫·梅伊的信件的很大影响。
梅伊认为古希腊音乐之所以感人,是由于它是以单音旋律为基础的,这种旋律特别能够通过人声的自然表现而传达歌词中的情感。
佛罗伦萨卡梅拉塔成员的理论在佩里和卡契尼的一系列作品中得到了实践。
首先是在1597年,他们都为诗人利努契尼的诗歌《达夫尼》谱写了音乐。
这部作品可能是最早的歌剧,可惜只有一些片断保存下来。
1600年,佩里为利努契尼作词的《优丽迪茜》谱曲,表现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欧的故事,在佛罗伦萨为梅迪契家族的宫廷婚礼上演出。
从蒙特威尔第“第二常规”看早期意大利歌剧创作艺术风格作者:陈湘辉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6期摘要:蒙特威尔第作为西方音乐史上一位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音乐创作风格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晚期通往巴洛克时期的一座重要的艺术桥梁。
蒙特威尔第提出并采用的新创作风格“第二常规”在其作品中有最充分的体现。
其对早期意大利歌剧创作艺术风格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作曲家以及各乐派歌剧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第二常规;早期;意大利歌剧;创作在世界音乐文化历史中,不同国度和种族、不同地域和语言所产生的音乐形式也有所差异。
从古希腊、古罗马起源的西方音乐,至17世纪文艺复兴晚期和18世纪巴洛克初期,逐渐进入了另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家当属意大利作曲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他的音乐创作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晚期通往巴洛克时期的一座重要的艺术桥梁;他独具鲜明个性的创作手法“第二常规”,为早期西方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在西方歌剧的发展与革新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蒙特威尔第生平简介及歌剧创作概况(一)蒙特威尔第生平简介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年)是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被音乐史称为“确立了近代音乐方向的划时代的伟大音乐家”[1]。
蒙特威尔第出生于16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克雷蒙纳的一个外科医生的家庭,父亲从小就将他送到当地的大教堂接受音乐的训练,16岁时就已出版了自己创作的三卷音乐作品,随后创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作品大多是世俗音乐体裁——牧歌,其也因此成名。
16世纪欧洲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影响着欧洲音乐及宗教音乐的发展,强大的宗教势力束缚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发展,也束缚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蒙特威尔第因从小就耳濡目染,一生受其神圣而又严肃的宗教音乐的影响,这也是创作形成隆重而严肃音乐风格的原因。
对威尔第作品《火焰在燃烧》的分析1.对作品的词作者,曲作者的生平介绍朱赛培·威尔第(1813—1901),是19实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家。
他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马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父亲卡罗·威尔第是当地的一位旅馆老板和杂货商,母亲路易吉娅·乌蒂尼是一位细纱女工,这是一个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农民家庭。
威尔第七岁时跟随当地教堂里的一位管风琴师斯特罗基学习音乐三年,在这三年里,他不仅学习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还练习作曲,为他未来的音乐之梦奠定了基础。
十二岁时父亲将他送到布赛托一位鞋匠朋友家去上小学,接受基础教育,他在那里继续学习管风琴,同时师从费尔第囊多·普尔维西学习作曲。
后者是当地的音乐学校校长,并且负责公众管弦乐团,普尔维西非常赏识威尔第的音乐才能,因此聘请威尔第在他的管弦乐团工作,帮助指挥乐团的演出。
从这时起,威尔第开始了他的逐步创作,创作了许多进行曲、二重唱、以及供乐队演出的乐曲等,而此时的威尔第年仅十八岁,在当地已是负有盛名的音乐家。
这些成就促使威尔第向往意大利北部的音乐中心——米兰继续深造,希望能进音乐学院学习,但当他被镇民送往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时由于年龄原因遭到拒绝,回到布赛托跟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在其悉心指导下,威尔第掌握了作曲技巧和配器技能,从此走上了其歌剧创作之路。
1836年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是《罗彻斯特》,后被斯卡拉歌剧院老板梅雷利赏识,于1839年在斯卡拉剧院上演。
1842年,因歌剧《那不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歌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浅析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及其代表歌剧作品摘要:蒙特威尔第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音乐扎根于过去的传统,并不断自我更新,把歌剧音乐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本文简单介绍了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对他的第一部喜歌剧《于利斯重返故园》和最后一部喜歌剧《波佩阿的加冕》进行分析。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于利斯重返故园》;《波佩阿的加冕》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1蒙特威尔第,意大利作曲家,欧洲近代歌剧奠基人之一。
他将神话、童话故事的戏剧改成音乐剧。
在他的歌剧里,我们首次遇见主导动机—歌剧中戏剧性结构的原则;第一个确立三部曲式的歌剧咏叹调。
他的声乐风格特点是把美丽悠扬的旋律和富于表现力的朗诵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段。
是他为力求创造鲜明的音乐性格与印象,追求真实地表达戏剧情节和情景而创造产生的。
蒙特威尔第童年时在教堂唱诗班唱赞美圣咏,兼学管风琴与小提琴。
15岁即发表作品《宗教牧歌集》,16岁发表作品《三声部小坎佐纳》,早期表现出特有的年轻魅力,风格摇摆于他的老师和他自己更加现代化的倾向之间。
1659年开始供职于贡扎加家族的曼图亚宫廷,先后担任小提琴手和唱诗班指挥,长达二十余年。
1590蒙特威尔第出版了《牧歌集第二集》,1592年出版了《第三集》,突破了前辈的早期形式,创作出属于他本人的成熟的新风格,1603和1605年又出版了《第四集》和《第五集》。
1607年写出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另一部巨作《波佩阿的加冕》完成于1642年。
他最后30年一直担任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长。
从1608年的《阿丽安娜》中可以看出蒙特威尔第从16世纪的复调牧歌,逐渐走向新的牧歌风格—附伴奏的独唱牧歌。
该剧成为哀诉咏叹调的最早典范,使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意大利歌剧中哀婉泣诉的咏叹调成了一种典型的传统体裁。
一、《于利斯重返故园》三幕歌剧《于利斯重返故园》,巴杜阿洛根据荷马的同名史诗《奥德赛》改编,1641年2月首演于威尼斯。
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与“喜歌剧论战”【内容摘要】意大利是歌剧的故乡,随着正歌剧发展的由盛到衰,喜歌剧的诞生成为了历史规律发展的必然,它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西方音乐史中著名的“喜歌剧论战”,这对后世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文章从意大利喜歌剧产生的历史条件、意大利喜歌剧的孕育与诞生、“喜歌剧论战”的引发、“论战”的激化与卢梭、“论战”的实质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诠释。
【关键词】意大利喜歌剧卢梭“喜歌剧论战”意大利是世所公认的歌剧王国,也是西方社会进入高扬人文主义旗帜的“文艺复兴”时期后,孕育、催放出“歌剧”(opera)这朵综合艺术形式奇葩的诞生地和故乡。
一、意大利喜歌剧产生的历史条件对于歌剧的发展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那就是它从1600年在佛罗伦萨一帮文人的潜心探索下蓓蕾初放,经威尼斯歌剧乐派代表人蒙塔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的大力浇灌而枝叶繁茂,到在以亚?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59―1725)为领军人物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中风华毕现,长期以来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诗人、音乐家为之殚精竭虑的全都是一种被称为“正歌剧”(opera seria)的严肃歌剧。
这种歌剧多以古希腊神话故事或历史故事(尤其是有关统治者和王公贵族的事迹或传说)为题材,音乐则侧重抒情而主要由宣叙调和咏叹调的连缀构成。
剧中,独唱处于重要地位(由此形成“美声唱法”及其第一黄金时期),戏剧表演、器乐伴奏等均位居其次,合唱和芭蕾场面,则完全不被所用。
正歌剧年复一年地薪火相传,观众们年复一年地面对着潮涌而来的新作听赏观看,时间一长,产生审美疲劳在所难免,对新形式抱有期待亦属当然。
事实上,当正歌剧跨入18世纪后,其程式僵化,内容不接地气,与现实生活脱离的弊端已逐渐显现。
再加上“阉人歌手”(castrato)趾高气扬、为所欲为,随意乱加花腔的陋习,使本该是一种“音乐的戏剧”的歌剧,蜕化成为了歌手炫技的“化妆音乐会”,正歌剧的命运岂能不岌岌可危!不过,这也为喜歌剧的产生提供了现实而有利的历史条件。
斯卡拉蒂,A.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1)是意大利牧歌的奠基人,牧歌领域的集大成者。
(2)是写作有情感的旋律,摆脱宗教的束缚的新音乐倡导者。
(3) 将不同的乐手(包括一些游吟诗人),召集起来演奏,埋下了民间音乐的种子,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乐队指挥。
(4)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
他在1605年第五册《牧歌集》的前言中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称为“第一常规”(prima prattica),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可称为“第二常规”( second prattica)。
他强调作曲家在运用“第一常规”时,“和声(指复调音乐)是歌词的主人”,即形式第一,内容第二;而在“第二常规”中则相反,“歌词应成为和声的主人”,即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在歌剧的创作上,蒙特威尔第首先使用了减七和弦,大胆地使用了转调和半音音阶,在乐队伴奏上,他首创了弦乐器的拨弦和揉弦的技巧。
威尼斯乐派使歌剧走向社会,并使其走上了“花腔”——加花演唱的道路,他们追求华丽的演唱技巧和声音效果,他们以高超的声乐技巧出现在舞台上,引起了阵阵狂热。
这种戏剧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使Bel canto的演唱获得了更大的表现力。
(5)歌剧《奥菲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它使歌剧艺术从此进入一个成熟的发展期。
蒙特威尔第创立了威尼斯歌剧乐派,为早期意大利歌剧奠定了基础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年(1)创造出一种被称为“抒情悲剧”(Tragedie lyrique)的法国歌剧形式。
(2)在歌剧中采用了与意大利歌剧序曲相反的“慢-快-慢”法国式序曲。
(3)在歌剧中大量运用芭蕾,服装华丽。
(4)歌剧采用法语,以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意大利式的干念宣叙调,使宣叙调具有歌唱性;歌剧中大部分用宣叙调,很少用咏叹调。
论威尔第的四部经典歌剧及其创作特点作者:马瑶来源:《大观》2014年第06期朱塞佩·福图尼诺·弗朗切斯科·威尔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1901)是西方音乐史上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一生专注于歌剧,共写作了26部歌剧。
其中《弄臣》、《茶花女》、《阿伊达》、《奥赛罗》四部歌剧堪称其经典之作,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上演,传唱极广,可以说是威尔第将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
本文将从他的四部经典之作入手,简单分析介绍威尔第及其创作特点。
一、创作分期威尔第一生共创作有26部歌剧作品,在这26部歌剧中除了《一日之王》和《法尔斯塔夫》两部喜剧外,其余均为严肃的正歌剧。
他钟爱这些名著所具有的强烈戏剧性和冲突对比,其中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在威尔第的构思中化成音乐展现出来。
威尔第的整个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创作早期、成熟时期和创作晚期。
创作初期是在19世纪30代末到40年代末。
以《纳布科》、《伦巴第人》、《埃尔南尼》和《麦克白》为代表。
他的早期作品民族色彩浓厚,作品中饱含雄伟悲壮的气势、情感和振奋人心的精神,鲜明地反映出意大利民族要求独立自由的强烈愿望。
成熟时期是在19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
以《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阿依达》为代表。
这时威尔第的创作达到了高峰,作品题材由早偏重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转向现实生活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
音乐技巧娴熟,刻画内在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丰富并保持了意大利歌剧在音乐表演上的优势,以及歌剧音乐中传统的分曲体结构,还注重发挥乐队的作用、声乐的写作和器乐的平衡。
创作晚期是在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威尔第在晚年创作了两部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改编的歌剧作品:悲剧性的《奥赛罗》和喜剧性的《法尔斯塔夫》。
管弦乐队在这两部歌剧作品中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二、四部经典之作及其创作特点《弄臣》《弄臣》是一部作于1856-1857年的三幕歌剧,由皮阿维根据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国王取乐》撰写脚本。
论威尔第对意大利歌剧的继承和发展
19
世纪的欧洲,威尔第作为著名的歌剧家,将一生都用于 歌剧
创作, 并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推动了意大利歌剧登上世界的 舞台,
那也是意大利歌剧最辉煌的时代。 威尔第的创作是在传统 意大利歌
剧的基础上, 吸纳其他民族优秀的艺术元素而逐渐形成 的独特的创
作风格。
一、剧情环境的平衡 传统的意大利歌剧追求宏大的场面, 热衷
于以华丽的装饰粉 饰外在, 忽略了剧情结构的合理性和展开的有序
性, 甚至为了迎 合观众的消遣, 而特意添加与剧情毫无干系的滑稽
元素, 削弱了 歌剧的连贯性和情节张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 威尔第利用巧妙的方式, 实现了歌剧环境 的
平衡。首先,威尔第投入了大量精力用于声乐部分音乐的写作, 使表
现“人声”为主要载体的歌剧艺术能保持审美特性。因此, 威尔第的
歌剧作品中, 都在满足歌唱者表现欲的同时, 还有效契 合了音乐和
剧情的走向, 使观众能够欣赏到歌剧的整体性美感和 协调感; 其
次, 威尔第在其创作后期极为重视乐器和声织体写作 的搭配。
19
世纪 40 年代法国歌剧音乐所展现的恢弘气势和舞台 的细致表现手
法, 带给威尔第独特的感受。 同时威尔第也从德国 歌剧管弦乐的夸
张表现手法中, 体会到了管弦乐对歌剧剧情的推 动作用,经过不懈
的努力,威尔第终于将细腻的表现手法、恢弘 的气势完美融入到自身
的作品中, 使其作品极具震撼效果。 例如, 在作品《奥赛罗》中,
威尔第实现了声乐部分的鲜明个性与管弦 乐的戏剧性的完美结合。
作品第五场中, 威尔第以凝重的音乐伴 奏,完美演绎出了奥赛罗中
计后内心的痛苦情绪, 使观众在刻意 营造出的压抑、 苦闷中, 清
晰地体验到如火山爆发般的情感
[1]
二、人物性格的塑造 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威尔第歌剧的另一大特
色, 细致的人物形 象促使威尔第歌剧进入了新的高度。 首先, 威
尔第将世俗的因素 融入到古老的宗教神话中, 并对于严谨的历史背
景配以人文主义 色彩,对于小人物的平凡人生也敢于在自身的歌剧作
品中描述, 可以说,威尔第的作品在那个时代敢于直面现实社会的黑
暗及冷 酷的一面, 并在作品中多处体现出对饱受压迫、 摧残的人们
的深 切同情;其次,威尔第的创作风格也有过一段较长的转型期,其
最初创作风格为“宣传画”式风格, 后来逐渐演变成极具现实主 义
色彩的创作手法。 直到晚期, 威尔第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成熟 起
来, 威尔第才开始注重刻画歌剧人物细致的心理, 以及挖掘更 深层
次的艺术形象。 威尔第晚期的几部经典作品不仅能使观众欣 赏到气
势恢宏的戏剧场面, 还将更加鲜明、 生动的人物性格刻画 展现在了
观众面前。例如,在《弄臣》中,威尔第刻画出了许多 鲜明的人物:
弄臣内心痛苦、卑俗的形象,少女吉尔达单纯浪漫 的形象, 公爵轻
佻的形象等。 歌剧音乐的旋律线条具有鲜明的高 低起伏,将恋爱中
少女那份激动、欣喜、不安的心情生动地刻画
了出来 [2] 。
三、对歌剧声乐部分的革新
19
世纪初的意大利歌剧形势岌岌可危,虽然在多位著名歌 剧艺
术家的努力下有好转的趋势, 但长期的弊端并非短时间内就 能摆
脱。这些弊端存在越久,对当时剧院上座率的影响就越高, 甚至最后
被观众所厌恶, 因此意大利歌剧必须进行革新。 威尔第 独有的歌剧
观点是累积其他歌剧艺术家创作经验, 再加上本身的 思索及观察成
果而逐渐形成的。 威尔第意识到, 旧有的创作风格 和教条式的规定
是阻碍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主要因素, 所以革新的 第一步必然为革
旧。威尔第主张创作具有较高思想性的歌剧作 品,极力摒弃各种形式
主义, 他特别强调歌剧演员不应只进行自 我表现,更应将表演面向
观众。
首先,他废除了作曲家与歌唱家的从属关系, 使双方恢复正 常
状态,并在创作中,严格限制了歌唱家的演唱,要求作曲家尽 量围绕
规范、详细的主题,明确规划歌唱家在各个部分的演唱。 这样一来,
就能避免演唱脱离歌剧剧情, 从而使歌剧剧情能以一 种相对平衡的
状态进行;其次,由于观众的极力推崇,歌剧中咏 叹调的地位不断提
升, 致使咏叹调的唱段逐渐复杂化, 各种弊端 层出不穷。威尔第坚
决坚持自身的艺术原则, 坚持突出剧情发展, 平衡演员的独唱环
节。同时,作为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威尔第 在声乐部分的创作,
充分继承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优势
[3]
四、结语
作为意大利最为著名的歌剧作曲家, 威尔第在传统的意大利 歌
剧基础上,不断吸收世界优秀的艺术元素, 逐渐形成既具有其 他民
族艺术元素又能保留自身民族优秀传统元素的创作风格, 极
大地促进了意大利歌剧的发展,使意大利歌剧踏入了全新的高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