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格式:ppt
- 大小:13.81 MB
- 文档页数:91
19.3走进互联网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的互联及互联网的功能。
2、体会网络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
4、了解互联网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对互联网的理解教学难点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1、互联网的定义及用途。
互联网是利用电磁波和通信网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的庞大网络。
利用互联网,人们可以通过相应的网站,进行学习、娱乐、购物等。
由计算机联成的互联网,在现代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74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ARPA)的罗伯特•卡恩和斯坦福大学的文顿•瑟夫开发了TCP/IP协议,定义了在电脑网络之间传送信息的方法。
这一协议于上世纪80年代初被世界广泛采用,成为互联网的核心。
1986年,美国建设了第一个互联网骨干网。
1994年前后,随着WEB技术等互联网技术的发明,第一代互联网全面成熟,也给世界互联网的领先者——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促进了美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的繁荣。
1989年,我国正式开始了互联网建设,但因为种种原因,进展迟缓。
1994年,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为代表,我国互联网建设进入加速期,先后建成了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金桥信息网和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四大骨干网。
1998年,CERNET的研究者在我国第一次搭建了IPV6试验床。
2001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地区试验网在北京建成并通过验收,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2003年,国务院批复了由发展改革委主导的8部委“关于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有关工作的请示”,随后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NGI项目开始实施。
2、收发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可以传送包含文字、数据、图像或集画面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
特点:方便、快捷、信息内容丰富多样、节省开支等。
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是固定的,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是唯一的。
《互联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2、使学生掌握互联网的常见应用和对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
4、激发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兴趣,鼓励学生探索互联网的未来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互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特点。
(2)互联网的常见应用,如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在线购物等。
2、难点(1)理解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架构。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互联网使用观念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互联网的应用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互联网相关话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体验互联网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会用到互联网,那你们能说一说互联网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互联网。
2、知识讲解(20 分钟)(1)互联网的定义:向学生解释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各种通信协议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2)发展历程:简单介绍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如从早期的ARPANET 到如今的高速宽带网络。
(3)特点:包括开放性、全球性、交互性、时效性等,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应用展示(15 分钟)(1)展示常见的互联网应用,如搜索引擎(百度、谷歌)、社交媒体(微信、微博)、在线购物(淘宝、京东)、在线教育(慕课网、网易云课堂)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使用这些应用的经验和感受。
4、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互联网对学习方式的改变。
(2)互联网对社交关系的影响。
(3)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机遇与挑战,并分析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机遇1. 传播途径多样化:互联网的发展为我国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移动端应用等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新阵地,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渠道。
2. 信息获取便捷化: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国内外新闻、政策法规、学术观点等信息,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 话语权平等化: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发声的权利。
这种平等的话语权有利于促进意识形态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我国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1. 网络舆论引导难度大:互联网信息繁杂,网络舆论场域复杂多变,给我国意识形态的引导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
2.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互联网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利。
西方国家通过文化产品、网络舆论等方式,对我国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事件频发,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威胁。
四、应对挑战的策略1.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管理,提高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
2. 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3.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网络防御能力,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4. 强化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互联网内容规制的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内容的规制和管理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交互性特点,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内容复杂多样,这也给互联网内容规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以及不同规制模式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互联网内容规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内容规制的背景与意义互联网内容规制是指政府、社会团体等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审查、监管和管理的行为。
其背景是互联网信息的泛滥、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和不良信息的存在等,这些都对社会稳定、文化传播、青少年成长等方面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互联网内容规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不同国家地区互联网内容规制模式的比较1. 欧美国家的规制模式欧美国家多采取以自律为主的规制模式。
政府通过立法,要求互联网企业承担一定的信息审核和管理责任,同时鼓励行业自律,发挥技术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作用。
此外,欧美国家还重视网民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在保障基本人权的前提下进行规制。
2. 亚洲国家的规制模式亚洲国家的互联网内容规制模式多样,既有以中国为代表的综合治理模式,也有以日本为代表的分级审查模式。
综合治理模式强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和管理。
分级审查模式则根据信息内容的性质和受众群体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别的信息设定不同的审查标准。
四、互联网内容规制的问题与挑战1. 规制与自由的平衡问题互联网内容规制需要在保障公民言论自由和社会稳定之间寻找平衡点。
过度规制可能限制言论自由,而规制不足则可能导致不良信息的泛滥。
如何在保障人权和规范管理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是互联网内容规制面临的重要问题。
2. 技术发展与规制的矛盾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也更加复杂多样。
•互联网概述与发展历程•奇妙现象:跨越时空的沟通•奇妙现象:无限知识宝库•奇妙现象:智慧生活新篇章目录•奇妙现象:科技助力产业升级•挑战与机遇并存,共创美好未来互联网定义及特点随着TCP/IP协议族的出现和完善,互联网逐渐从学术研究领域走向商业化。
Web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互联网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项目。
互联网起源与历史互联网已经覆盖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户数量持续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逐年提高,但仍存在数字鸿沟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的普及率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全球范围内普及情况跨越地域限制多样化沟通方式便捷高效030201实时通讯工具应用社交媒体影响力信息传播迅速互动性强塑造个人品牌在线教育资源共享打破地域限制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再受地域限制。
个性化学习在线教育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互动与合作在线教育平台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搜索引擎功能强大多语种支持信息检索高效支持多种语言搜索,打破语言障碍,拓宽知识视野。
个性化推荐学术搜索引擎专业针对学术领域进行深度搜索,提供更精准的学术资源。
学术论文库丰富汇集全球各大出版社、学术机构的论文资源,方便用户查找和引用。
学术交流平台多样支持在线学术交流、研讨会直播等功能,促进学术合作与共享。
学术资源获取便捷多元文化交融体验全球文化汇聚01实时互动沟通02虚拟现实技术助力03智能家居便捷性语音控制通过智能音箱或手机APP,实现对家居设备的语音控制,如开关灯光、调节温度等。
场景定制根据个人需求和生活习惯,定制不同的家居场景模式,如回家模式、睡眠模式等。
远程控制通过手机APP或互联网,实现对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随时随地管理家庭环境。
电子商务改变消费习惯购物方式变革个性化推荐支付便捷性移动支付普及程度覆盖广泛便捷高效安全可靠工业4.0时代来临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物联网在各领域应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农业物联网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通过训练大量数据,使计算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不断优化自身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