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基础胰岛素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49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胰岛素是体内调节血糖的主要激素,因此用胰岛素来控制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就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从胰岛素的作用、治疗目标、类型选择、剂量调整以及使用技巧几个方面对胰岛素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多肽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体内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储存。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异常或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血糖浓度过高,引发一系列糖尿病相关的症状和并发症。
因此,给予胰岛素补充就成为了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胰岛素治疗的目标是使血糖水平尽可能趋近于正常范围。
根据不同的糖尿病类型和患者特点,治疗目标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是唯一的选择,目标是保持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通常作为口服降糖药物的补充,目标是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胰岛素种类繁多,根据其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快速作用型胰岛素、短效作用型胰岛素、中效作用型胰岛素和长效作用型胰岛素四大类。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的起效时间较短,但持续时间也短,适用于餐前使用,可以迅速降低血糖;短效作用型胰岛素的起效和持续时间较快速作用型胰岛素长,适用于餐前或餐后使用;中效作用型胰岛素的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控制夜间和早晨血糖;长效作用型胰岛素持续时间最长,适用于维持胰岛素基础水平和稳定血糖。
剂量调整是胰岛素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胰岛素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食物摄入量、运动情况和个体化的特点来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剂量应当由低到高逐渐增加,以避免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危险。
根据患者的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分为预餐血糖高、餐后血糖高和夜间血糖高三种情况,对应不同的胰岛素调整策略。
此外,还有前体胰岛素、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注射器选择等因素需要考虑。
在胰岛素治疗中,正确的使用技巧也非常重要。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1、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1、胰岛素的适应证:1)1型糖尿病的替代治疗。
2)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及乳酸酸中毒。
3)控制糖尿病病人手术期、妊娠期及分娩期的血糖。
4)糖尿病病人并发急性感染时。
5)糖尿病病人合并结核。
6)糖尿病病人有肝、肾疾病及功能不全。
7)2型糖尿病病人对口服降糖药无效。
2、胰岛素需要量:在生理性基础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大约是1U/h,在进食后高血糖刺激下,约5U/h(包括基础状态的1U。
一般开始胰岛素用量0.2-1.0/kg.d,由于个体间所需胰岛素剂量较大,初始量一般偏于保守,约0.4U/kg左右,3天后根据血糖反应调整剂量,每次加减2-4U。
3:胰岛素剂型的选择:种类发生作用时间高峰时间持续时间给药途径超短效15min 1h 3h短效胰岛素0.5-1h 2-3h 4-5h 皮下、静脉中效胰岛素2-3h 4-6h 8-12h 皮下长效胰岛素3-6h 14-20h 24-36h 皮下(注:我院目前多用诺和公司产品)4、用法:胰岛素应皮下注射,一般餐前15-30分钟注射。
1)短效胰岛素:由于短效胰岛素起效快,作用消失也快,刚开始胰岛素注射时,多选用每天3或4次短效胰岛素注射,当血糖控制满意时,再换用混合胰岛素制剂。
短效胰岛素是将全天的用量分成3份,早餐前略多,午餐前略少,晚餐前为全天1/3左右,如30U/d,可分配为早12U、中8U、晚10U。
2)混合胰岛素: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不方便,可改用混合胰岛素,如30R(短效:中效=30:70)和50R(短效:中效=50:50),将全天胰岛素量分为3份,早餐前注射2/3,晚餐前1/3,根据注射后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3)短效换混合算法:30R=R×(0.6-0.8)(早餐前2/3,晚餐前1/3)如短效R早12U、中8U、晚10U换30R:(12+8+10)×0.6=18U(早:18×2/3=12U,晚18×1/3=6U。
糖尿病基础及胰岛素的使用课堂总结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糖尿病的主要分
类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需要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或胰岛
素分泌不足引起,治疗方法包括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以及可能需要胰岛素
治疗。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
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 注射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注射胰
岛素的方法包括皮下注射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泵)。
2. 胰岛素种类:胰岛素种类有多种,包括快速作用型、短效型、中效型和长效
型等。
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生活方式,医生会选择适合的胰岛素种类和
使用方案。
3. 胰岛素剂量调整:胰岛素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监测结果和饮食情况进行
调整。
剂量过高可能导致低血糖,剂量过低则无法有效控制血糖。
4. 胰岛素注射技巧:正确的注射技巧可以确保胰岛素的有效吸收和利用。
注射
部位应轮换使用,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同时要注意注射角度和深度。
总结起来,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胰岛素的使用需要注意剂量调整、注射技巧和种类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
患者还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定期监测血糖,以达
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胰岛素治疗方案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或高血糖。
根据病情的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个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的示例。
一、胰岛素种类和用法:1.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用于餐前注射,以控制餐后血糖。
通常在餐前15-30分钟注射,作用时间约为2-4小时。
2. 短效和常规作用型胰岛素:用于控制空腹血糖和给予基础胰岛素。
通常在空腹状态注射,作用时间分别约为4-6小时和8-12小时。
3. 中效作用型胰岛素:用于给予基础胰岛素,作用时间约为12-18小时。
4. 长效作用型胰岛素:用于给予基础胰岛素,作用时间可持续超过24小时。
二、胰岛素治疗方案:1. 普通型1型糖尿病患者:早晚各注射短效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空腹血糖。
吃饭前注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晚上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一次,用于给予基础胰岛素。
2. 混合型2型糖尿病患者:早晚各注射短效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空腹血糖。
吃饭前注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晚上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一次,用于给予基础胰岛素。
需要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3. 常规型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早晚各注射常规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空腹血糖。
吃饭前注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不佳:早晚各注射常规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空腹血糖。
吃饭前注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需要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三、胰岛素剂量调整:胰岛素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以下是常见的胰岛素剂量调整原则:1. 空腹血糖过高:增加胰岛素剂量,或增加胰岛素注射次数。
2. 餐后血糖过高:增加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剂量,或增加注射时间。
3. 低血糖:减少胰岛素剂量,或减少注射时间。
四、饮食和运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注意饮食和运动。
饮食方面,要控制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与调整方案
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来平衡血糖水平。
以下是关于胰岛素的起始治疗和调整方案的中文介绍。
当糖尿病患者需要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通常有以下几种起始治疗方案可以选择:
1.重复使用餐前胰岛素的方案:这种方案建议使用每天1到2次的餐前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在第一次使用胰岛素注射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测量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体重、肝肾功能等指标。
3.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方案(Basal insulin replacement therapy):这种方案适用于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方案通常需要在患者口服药物治疗失败之后开始。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每天使用一次或两次的基础胰岛素,这可以保持患者的血糖稳定,并减少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一旦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剂量的调整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部分。
以下是关于如何调整胰岛素剂量的方案:
1.根据空腹血糖水平来调整胰岛素剂量:如果空腹血糖水平高于目标范围,那么可以增加胰岛素剂量。
相反,如果空腹血糖水平低于目标范围,那么可以减少胰岛素剂量。
3.根据体重和身高来调整胰岛素剂量: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的体重和身高发生了改变,那么胰岛素剂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之,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和调整方案。
患者和医生需要共同合作,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并适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以实现良好的疗效。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成人2型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基础胰岛素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规范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制定了指导建议,旨在提供全面而系统的药物使用方针。
一、糖尿病患者选择标准:1. 血糖控制: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一直无法达到预期治疗目标,或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持续超过目标水平,应考虑使用基础胰岛素。
2. 胰岛素维持: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如口服降糖药物)已无明显效果,或者因为服药过程中的低血糖风险而不适合继续使用时,应转用基础胰岛素。
二、基础胰岛素的起始剂量:1. 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以0.1-0.2单位/千克体重/天的剂量开始,分为1-2次注射。
2. 已药物治疗的耐药患者:以替代剂量的形式进行,通常为0.2-0.3单位/千克体重/天,分为1-2次注射。
三、基础胰岛素的调整原则:1. 血糖监测:病人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剂量。
通常,达到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后,应每周增加2-4单位的剂量,直到稳定在目标范围内。
2. 补充胰岛素:如在晚餐后血糖仍不够理想,可以考虑增加晚餐前或睡前基础胰岛素的剂量。
3. 治疗期间其他情况的调整:如发生生病、进行剧烈体力活动、饮食改变等情况,患者应咨询医生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胰岛素的调整。
四、监测与管理:1. 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应定期进行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
2. 培训患者:医生应向患者提供有关特定的基础胰岛素使用指导,并确保其正确理解和操作。
3. 定期复诊:医生和患者需要定期复诊以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调整。
结论:成人2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基础胰岛素作为核心治疗药物,在控制血糖和减少并发症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胰岛素种类1、早时从猪、牛胰腺中提取(酸酒精,后盐析,后沉淀),得到的胰岛素含50—60%。
这叫无定型胰岛素后来通过锌离子等结晶,然后沉淀得到90%,反复叫重结晶胰岛素再后来通过分子筛和树脂层析得到单峰胰岛素,反复层析加两次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单组分胰岛素我们国家的普通胰岛素多是猪的重结晶胰岛素,我们穷呀。
好像还有地方再用吧。
2、动物胰岛素不谈了,我们重点说人胰岛素(临床用的多,诺和灵、优泌林^_^),开始是半合成,,因为猪和人的胰岛素只差一个氨基酸,搞定。
后来有了基因重组技术,生物合成。
首先人胰岛素原基因嵌入酵母菌质粒中,然后转染,再繁殖,就OK !诺和诺德就是,不过C 肽不是人的,只有3个氨基酸。
3、最后说一下胰岛素类似物,含锌六聚体吸收慢,人们通过IGF1的提示,将28、29氨基酸互换,同样生物活性,吸收快,礼来的L YSPRO ,注意注射时间,就餐即刻或15分钟内。
五、常见的不良反应:低血糖;胰岛素水肿(4-6周);体重增加;眼屈光不正。
少见:皮下脂肪萎缩;过敏;耐药。
六、现在比较提倡的胰岛素补充治疗合理建议:继续使用降糖药物。
晚10点后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初始剂量0.2/KG注意监测血糖,调整剂量或方案七、胰岛素的替代治疗首先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个体化,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实在是千奇百怪。
A 、替代的时机:在一般情况下,外源性胰岛素接近生理剂量时考虑B 、注意2点:先停口服;替代后可以再联合口服药,特别是增敏剂和糖苷酶抑制剂C 、生理模型:基础24u ,餐前一般6-8u ,一天40u 左右D 、每天2次注射——最常用其主要缺点:如果早餐后2小时控制满意时,午餐前往往出现低血糖,一般处理是10左右加餐。
午餐前后血糖控制比较难,往往需要联合口服药。
如果晚餐前注射NPH ,往往出现夜间低血糖,而空腹血糖不好。
E 、3、4次注射不提了,这里提一下5次注射,3餐前加2次中效胰岛素。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解读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且有效地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起到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
近日,中国专家联合发布了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指导建议,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应用胰岛素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这些指导建议进行解读。
首先,指导建议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由于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敏感性等存在差异,因此,治疗应该根据个体化的需求进行调整。
建议医生根据患者的食谱、运动习惯、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血糖监测结果,制定符合他们个人情况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这样可以实现更好地血糖控制,并减少低血糖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次,指导建议提倡逐步增加胰岛素剂量。
对于需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建议从低剂量开始,然后逐渐增加。
这种逐步增加剂量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并根据临床反应来调整剂量。
同时,患者也可以逐渐适应胰岛素的使用,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此外,指导建议还提到了如何进行联合使用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糖尿病患者来说,单独使用胰岛素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治疗需求。
因此,建议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标,合理选择药物联合治疗策略。
这些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等。
根据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和胰岛素分泌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指导建议还提到了胰岛素治疗的监测要求。
建议医生每3-6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测量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糖变异系数,评估胰岛素剂量和治疗控制状况。
这样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管理。
综上所述,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指导建议为医生提供了更具体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通过逐渐增加剂量、联合使用药物、定期监测疗效等措施,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指导建议只是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