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三戒》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771.00 KB
- 文档页数:32
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及其特点2、学习柳宗元寓言,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理解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1、柳宗元生平及其创作;2、柳宗元寓言特点;3、三则寓言中字、词、句意思;4、每则寓言寓意。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提问课时:一、导入:1、文学作品中有一种体裁,叫寓言。
你知道的寓言有哪些?寓言是带有讽刺性或劝诫性的故事。
常常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简单的故事中。
由故事+教训(或道理)两部分组成。
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借此喻彼,借小喻大。
所以,寓言的特点,是不直接说出道理,而将道理才识寓于故事之中。
常用夸张和拟人手法,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中国古代的寓言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经存在,但不完整。
2、柳宗元的寓言(解题)二、《三戒》是柳宗元作品中的名篇,作于被贬官永州之后。
当时作者经历了复杂的政治斗争,有了更加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切的人生体验,遂将其中足以训诫世人的现象,写成寓言,以示能劝诫。
本篇由三篇组成。
篇名得于《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篇名隐含着君子不可不戒之意。
篇中借麋、驴、鼠之物,对社会上的三种人进行了讽刺。
哪三种人呢?看“序”。
(译文)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别的东西)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冒犯和自己不同的人,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利用一些时机(趁机)胡作非为,然而(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
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小序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
作者在译文中首先直接说明文中所写的麋、驴、鼠三者是象征他所憎恶的人,题名“三戒”,意在揭露那个病态社会的三种世态人情,引起人们的警戒。
(一)临江之麋1、临江有个人出去打猎,得到一只幼麋,就捉回家把它饲养起来。
麋(mí迷):形体较大的一种鹿类动物。
麑(ní泥):鹿仔畜之:畜养2、刚踏进家门,群狗一见,嘴边都流出了口水,摇着尾巴,纷纷聚拢过来。
三戒柳宗元教案教案标题:三戒柳宗元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理解柳宗元的三戒思想,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柳宗元的《三戒》文章,让学生阅读。
2. 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章整体理解柳宗元的三戒思想。
3. 提问学生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以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柳宗元的三戒思想的理解和感受。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柳宗元的三戒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写作实践(20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柳宗元的三戒思想的理解,写一篇短文。
2. 学生可以选择写自己的感受、对柳宗元的赞赏或者将三戒思想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的经历等。
3.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示范。
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作品,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交流。
2. 教师总结柳宗元的三戒思想,并强调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柳宗元的三戒思想,并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资源:1. 柳宗元的《三戒》文章复印件。
2. 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3. 写作指导和范文示范。
评估方式:1. 阅读理解问题的回答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参与度。
3. 学生写作作品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教学扩展:1. 邀请学生进一步研究柳宗元的其他作品,并进行展示。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柳宗元的作品或根据三戒思想创作短剧。
3. 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柳宗元的传记或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三戒》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三戒》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戒》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
三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详细参考:《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品原文三戒(序)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1),而乘物以逞(2),或依势以干非其类(3),出技以怒强(4),窃时以肆暴(5),然卒迨于祸(6)。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7),似其事,作《三戒》。
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8),得麋麑(9),畜之(10)。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11)。
自是日抱就犬(12),习示之(13),使勿动(14),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15)。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16),抵触偃仆(17),益狎(18)。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19),然时啖其舌(20)。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21)。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22),麋至死不悟。
黔之驴黔无驴(2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4),至则无可用(25),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26),以为神(27)。
蔽林间窥之(28),稍出近之(29),慭慭然,莫相知(3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31),以为且噬己也(32),甚恐。
然往来视之(33),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34),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35)。
稍近益狎(36),荡倚冲冒(37),驴不胜怒(38),蹄之(39)。
虎因喜,计之曰(40):“技止此耳(41)!”因跳踉大?(4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43)。
柳宗元寓言小品《三戒》《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麇至死不悟。
““临江”是地名,即今江西清江县。
“ 麋”是鹿一类动物,比鹿稍大。
这一篇是藉临江之麋的故事讲“依势以干其非类”。
“干”是冒犯之意。
“非类”指异类,这里具体指犬。
寓言开头先交代临江人打猎,得到一只幼麋,想把它畜养起来。
“ 畋”是打猎。
“ 麋麑”指幼麋。
鹿崽子叫“ 麑”。
接着写临江人家中群犬对幼麋的态度。
“入门”指临江人抱幼麋入家门。
“群犬垂涎,扬尾而来”。
群犬—拥而上,欲食幼麋。
“ 怛之”指临江人叱退群犬。
“ 怛”是恐吓之意。
接着写临江人设法使群犬与幼麋相习熟。
他天天抱幼麋与犬亲近。
“就”是接近之意。
“习示之”,是反复试探着将麋示给犬,使犬熟悉它,开始使它不要动,逐渐使之与犬玩耍。
“稍”是逐渐之意。
“积久”是说时间长了,犬都能照主人的意思做。
接下去写幼麋渐大以后的情况。
幼麋忘了自己本身是麋,以为犬真是自己的好朋友。
“良”是确实之意。
于是与犬“抵触偃仆”。
戏耍无所不至。
“抵触”指以头角顶撞。
“偃”是仰面躺下。
“仆”是向前趴下。
“偃仆”形容翻来滚去的样子。
“益狎”指愈发戏耍无忌惮。
犬畏惧主人,所以“与之俯仰甚善”,即极意周旋。
“然时啖其舌”。
“啖”是咬嚼。
“啖其舌”形容群犬不断舐舌欲食,只是畏主人而不敢动。
末段写三年以后麋在路上遇外犬遭遇的结果。
三年以后,麋出门,见路上有许多外犬,便跑过去与之戏耍。
外犬见之都“喜且怒”。
“喜”是指有麋送上口;“怒”是指麋竟欲与己戏耍,触犯自己。
于是外犬一起将麋吃掉,“狼藉道上”。
“狼藉”指麋残骸纵横散乱时样子。
而麋至死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三戒柳宗元ppt]柳宗元三戒柳宗元三戒一: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导语:柳宗元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理想的文学家,其希望参与政治革新的政治心态即使是在被贬永州后仍然不曾消退。
面对绮丽山水,他全身心投入,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做到了物我相融。
其山水游记作品中,交织着想入世却又不得不出世的矛盾心态,为我们营造了美不胜收、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一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产生的社会背景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的产生与当时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柳宗元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在年少时“颇慕古之大有为者,”希望“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柳宗元进士及第,五年后又考取了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被授为集贤殿正字,得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面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柳宗元渴望辅时及物,在任监察御史里行期间,结识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人士。
顺宗李诵即位后,王叔文等执政,积极推进改革,主张削弱宦官、藩镇势力,柳宗元升任礼部员外郎,成为政治革新的中坚力量,积极参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
但好景不长,李诵在宦官和藩镇势力的逼迫下,让位于其子宪宗李纯。
宪宗即位,王叔文集团无所依傍,相继被贬。
柳宗元被贬为韶州刺史,未及到任,又加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地处湘南,当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其虽官为司马,形同被编管的囚犯,这对柳宗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带着愤懑和不平,他离开了京城远赴永州,同行者有其67岁的老母。
途径汩罗江,他怀古感今,凭吊屈原,斥责颠倒黑白的社会,发出“吾哀今之为仕兮,庸有虑时之否臧!”(《吊屈原文》)的感慨之声。
柳宗元被贬后,朝廷一些趋炎附势的人,对他多有诋垢,他身在贬所,又受小人诬陷,心情十分痛苦。
被贬永州,是柳宗元仕途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他既不能进而得其志,于是退而著书立说,创作了多篇讽喻杂文和抒情散文、诗歌,许多重要著述,就是在其被贬永州的十年间所写的。
三戒教案教学设计第32课三戒柳宗元解题:《三戒》是柳宗元作品中的名篇,作于被贬官永州之后。
当时作者经历了复杂的政治斗争,有了更加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切的人生体验,遂将其中足以训诫世人的现象,写成寓言,以示能劝诫。
本篇由《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组成。
篇名得于《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篇名隐含着君子不可不戒之意。
篇中借麋、驴、鼠之物,对社会上那些持宠而骄、貌似强大而内荏怯弱、窃时以肆暴,终至覆败的人们,进行了讽刺。
各篇形象生动, 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现实性。
寓言是由故事和教训(或道理)两部分组成。
中国古代寓言往往将丰富有劝诫意义的教训或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
本篇的要揭示的道理或教训,在序文中交代出来,即“不知推知已之本,而乘物以逞”,自致败亡。
也就是说,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任性妄为,凌蔑外物以逞志,结果自蹈祸难之中。
从古到今,行事不知推已之本的人不少见。
本篇寓意的普遍性,决定了它不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而且具有久远的生命力。
其中《黔之驴》所形成的成语“黔驴技穷”,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熟知和习用。
寓言的特点,是不直接说出道理,而将道理才识寓于故事之中。
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在寓言中,故事和道理,必须切合无间,使人读其事即能得其理,以事圆理明为上乘。
本课的三则寓言,就是这样的上乘之作。
关于课文的阅读分析:小序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
文中的三物麋、驴、鼠是象征作者憎恶的人,题名三戒,意在揭露那个病态社会中的三种世态人情,引起人们的警戒。
说说《临江之麋》的结构和寓意。
A、:结构:第一部分(1、2段)写麋受主子宠爱,家犬不敢咬它。
第二部分(3段)写麋离家外出,被外犬吃掉。
B:寓意是:写持宠而骄的小麋,鞭挞了依势放纵的奴才。
用课文中的是“依势以干非其类”。
(麋因有主人的势力作依仗,在家犬面前放纵而胡作非为。
一旦失去了主人之势,便被外犬吞食。
作者借麋影射那些仗主人之势而持宠放纵的奴才, 讥讽他们可怜的心态和可悲的命运。
柳宗元的《三戒》教案柳宗元的《三戒》教案《三戒》是柳宗元作品中的名篇,作品中描写动物形象十分逼真并且美丽。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三戒》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了解文言文的欣赏方法和角度学习课文中简练的写法学习文中存在的倒装、省略等文言现象,会翻译重点词语理解文中寓意,知道“君子三戒”【教学重点】文中文言现象的理解和重点词句的理解【教学难点】学生对文章寓意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结合【教学目的】了解文言文的欣赏方法和角度学习文中存在的倒装、省略等文言现象,会翻译重点词语【教学重点】文中文言现象的理解和重点词句的理解【教学难点】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欣赏的角度【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前面学过的现代文阅读和欣赏导入到文言文。
再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记得的文言文名句,提问:为什么这些句子会让人记忆深刻呢?二、讲解文言文欣赏的角度学习文言文,如果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层面上,未免太可惜了。
因为,在文言文中,我们能获得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有言道:“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对于我们来说,文言文至少存在着两大魅力:一是语言的魅力,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的语言与我们今天的语言有着一脉相承的血肉之缘。
二是内涵的魅力,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大多是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精华所在。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欣赏,,去品味。
这样,在赏读中,不仅能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档案,分享前人创造的文化和科学财富,同时,也能从中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提升。
如何赏读文言文呢?我们可以从精妙的语言与丰富的内涵两大方面着手。
1、欣赏古人的精妙语言中华数予年文明,绝大部分都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
’要能倘徉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必须首先学会欣赏文言文的语言。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语言的欣赏。
(一)欣赏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语言古代语言是现代语言:的源头,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传承关系。
文盲文中的许多语盲至今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依然广为运用。
三戒并序柳宗元題解:是寓言類作品。
「戒」是一種以歷史事實獲各種事物為題材,闡發某種道理,藉以達成警惕世人的文章。
主旨:臨江之麋→狐假虎威→依勢以干非其類黔之驢→外強中乾→出技以怒強永某氏之鼠→恃寵而驕→竊時以肆暴課文&翻譯:【三戒并序】課文吾恆惡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乖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于禍。
有客談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三戒并序】翻譯我常常厭惡世上的一些人,不推究自己的本分或能力,光憑藉著外物而肆意逞強,他們有的依靠外來勢力冒犯了和自己不同類的人,有的使出技倆激怒強大的對手,利用時機任意橫行,但是終於都遭到災禍。
有位客人談到麋鹿、驢子、老鼠這三種動物的故事,有些像前面所提到的事,終於我寫了三戒。
【臨江之麋】課文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
積久,犬皆如人意。
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臨江之麋】翻譯臨江有個人,打獵時捕獲到一隻小鹿,把牠養了起來。
他剛進門,一群狗就口水直流,搖著尾巴跑過來。
這個人很生氣,大聲喝退了這些狗。
從此這個人每天抱著幼鹿去接近群狗,使群狗們習慣並且看見自己愛護麋麑的情況,並示意群狗不得亂動,漸漸地讓群狗跟幼鹿玩一起遊戲。
日子一長,群狗都能根據主人的意向行動。
幼鹿慢慢地長大起來,竟忘記自己是隻鹿,認為這些狗確實是自己的朋友,用頭碰碰撞撞,一會兒翻身仰天,一會兒俯身伏地,越來越親暱。
這些狗怕主人,跟著幼鹿仰身、伏倒,相處得非常好,不過經常舔著舌頭,露出饞相。
三年以後,一次幼鹿獨自出門,看見路上有許多不相識的狗,就跑上去想跟牠們玩耍。
這些路上的狗看見幼鹿,又高興又生氣,便一起把幼鹿弄死了,吃掉,吃剩的血肉骨頭散亂,弄得一路上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