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568.75 KB
- 文档页数:4
---------------------------------------------------------------最新资料推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生物技术进展 2023 年 第 13 卷 第 6 期 900 ~ 906Current Biotechnology ISSN 2095‑2341进展评述Reviews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张鹏晓1 , 胡念2*1.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2.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上海 201499摘 要:皮肤癌是临床中皮肤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以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CM )侵袭性最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发病主要与紫外线辐射引起黑色素细胞突变有关,具有极强的免疫原性,研究CM 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黑色素瘤;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微环境DOI :10.19586/j.20952341.2023.0094中图分类号:Q939.91, R739.5 文献标志码:A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Action Mechanism of Melanoma ImmunotherapyZHANG Pengxiao 1 , HU Nian 2*1.School of Heal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hanghai 200093, China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 Health Sciences Affiliated Sixth People ’s Hospital South Campus , Shanghai 201499, ChinaAbstract :Skin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dermat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 and among which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CM ) is the most aggressive one. With the change of people's lifestyle , the incidence of melanoma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 and its development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mutation of melanocytes caused by ultraviolet radiation , which is extremely immunogenicity , and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CM development is crucial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on immunotherapy of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and its related mechanisms of action ,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treatment of melanoma.Key words :melanoma ; targeted therapy ;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 tumor microenvironment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 CM )是最具有转移性的人类癌症之一,在人类生活方式改变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1]。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与创新应用前景恶性肿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头号健康威胁之一。
为了有效地对抗恶性肿瘤,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创新的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作为一种细胞分子水平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创新应用前景。
一、背景恶性肿瘤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化疗和放疗常常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寻找切实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药物发现2.1 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靶向治疗是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分子靶点,来抑制肿瘤发展的策略。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靶向治疗在选择性和精确性方面更具优势,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2.2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研发进展随着对恶性肿瘤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新药物被开发出来。
这些新药物具有特定的分子靶点,并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例如,针对HER2基因突变的恶性肿瘤,靶向药物三嗪胺酮和曲妥珠单抗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三、靶向治疗的应用前景3.1 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个体化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蛋白质表达情况进行选择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3.2 联合治疗策略的开创恶性肿瘤的复杂性使得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多以特定的分子靶点为作用对象,因此在联合治疗中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实现多方位的肿瘤抑制。
3.3 靶向治疗的免疫调节作用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在调节肿瘤免疫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靶向肿瘤细胞的分子靶点,新药物可以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加强对肿瘤的攻击。
四、总结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而靶向治疗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药物的发现和创新应用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加个体化、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抗肿瘤药物是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旨在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和相关研究进展。
一、化疗药物化疗药物是目前治疗癌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近年来,许多新型的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一个热点。
它们通过阻断癌细胞抑制免疫细胞的信号通路,激活和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
2.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根据癌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质或突变基因设计的药物,能够选择性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例如,BRAF抑制剂在治疗患有BRAF突变阳性黑色素瘤的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它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
以下是一些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1.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通过提取和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携带能够识别和攻击癌细胞的受体,并再次注入患者体内的疗法。
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血液肿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
2.病毒疗法病毒疗法是利用改造后的病毒来攻击和杀死肿瘤细胞。
研究人员在此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进展,例如通过改造腺病毒来攻击癌细胞,或使用病毒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反应性。
三、干细胞疗法干细胞疗法是指利用干细胞治疗癌症的方法。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力,可以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包括肿瘤起源的细胞。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使用干细胞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内以发挥治疗作用。
四、药物联用疗法药物联用疗法是一种将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法,旨在增强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联合用药可以增加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例如,联用化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可以实现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盘点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及临床进展展开全文在2011年前,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很短。
近年来,伴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兴起,转移性黑色素瘤几乎无药可用的局面被扭转。
同时,早中期黑色素瘤患者也有了更多选择。
下文将针对近年来靶向及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领域的临床进展撷英介绍。
Part.1靶向治疗进展1. 与黑色素瘤相关的基因突变一部分黑色素瘤被发现存在基因突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BRAF 突变。
在国外,近50%的黑色素瘤患者存在BRAF突变,我国也有近1/4的患者携带该突变[1]。
与没有突变的患者相比,携带该突变的患者预后更差——与野生型相比,死亡风险会增加3倍[1]。
BRAF基因位于MAPK通路(即RAS/RAF/MEK/ERK通路)上,它是一条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
BRAF基因在通路中,负责编码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激酶,能够调控黑色素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死亡。
最常见的BRAF突变为缬氨酸(V)突变为谷丙氨酸(E)(BRAF V600E),其次为缬氨酸(V)突变为赖氨酸(K)(BRAFV600K)。
除了最常见的BRAF突变,其他与黑色素瘤突变相关的突变包括NRAS(突变率为13.25%)、MEK1(6%)、KIT(2.6%)、CTNNB1(2%)、GNA11(2%)、GNAQ(1%)。
有意思的是,黑色素瘤的突变基本都是排他性的,这意味着患者通常只可能发生1种突变[2]。
2. 目前可用的黑色素瘤靶向药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针对BRAF突变的BRAF抑制剂,显著地改善了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
但用药后却难免发生耐药。
随后的研究发现,在BRAF抑制剂的基础上,添加MEK抑制剂,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有效率,还能阻止耐药的发生。
目前已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包括:① BRAF抑制剂:•达拉非尼(商品名:Tafinlar)•维罗非尼(商品名:Zelboraf)•Encorafenib(商品名:Braftovi)② MEK抑制剂:•曲美替尼(商品名:Mekinist)•考比替尼(商品名:Cotellic)•Binimetinib(商品名:Mektovi)这些药及组合方案的获批情况如下表所示。
MEK抑制剂联合用药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王欣欣,田红旗(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市放射医学与分子核医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2)摘要:抑制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成为黑色素瘤的主要靶向治疗手段。
MEK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但单药使用时不良反应较大。
多项Ⅰ Ⅲ期临床试验对MEK抑制剂的联合用药方案进行了探索。
常见MEK抑制剂(曲美替尼、考比替尼、Binimetinib、Selumetinib)与BRAF抑制剂或免疫治疗药物(如PD-1,CTLA-4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黑色素瘤有助于提高疗效,延缓耐药,改善患者预后,减轻不良反应。
未来将研究几种新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组合,从而进一步改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黑色素瘤;MEK抑制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9.20.028中图分类号:R73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19)20-0096-04我国黑色素瘤发病率较低,但其恶性程度高,患者生存率低[1]。
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是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
在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起着关键作用,该通路相关基因也是黑色素瘤的主要突变位点,尤其是BRAF、NRAS基因[2]。
抑制该通路异常激活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成为黑色素瘤的主要靶向治疗手段。
有许多干扰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应运而生。
过去上市的药物如达卡巴嗪(Dacarbazine)、替通信作者:田红旗(E-mail:tianhongqi@irm-cams.ac.cn)莫唑胺(Temozolomide)、易普利姆妈(Ipilimumab)、高剂量白介素2(HD-IL-2)等均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临床应用效果。
与传统疗法相比,激酶抑制剂(KIs)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更有优势,而BRAF抑制剂由于其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导致后期疗效的减弱甚至丧失[3]。
针对肿瘤治疗的靶向药物研究肿瘤治疗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靶向药物作为新一代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针对肿瘤治疗的靶向药物研究进行探讨,深入了解其原理、应用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靶向药物的原理靶向药物是指通过特定的作用机制,精确地攻击肿瘤细胞中的特定靶点,以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不同于传统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可以更加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靶向药物的研究基于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理解,例如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等关键环节,从而筛选出能够干扰这些环节的药物靶点。
二、靶向药物的应用情况靶向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中。
例如,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能够特异性地结合HER2受体,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与此类似,EGFR抑制剂埃克替尼(Erlotinib)可以有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此外,靶向药物还在其他肿瘤类型中取得了一些突破。
比如,针对BRAF基因突变的V600E突变型黑色素瘤患者,使用Vemurafenib药物能够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三、靶向药物的发展趋势靶向药物的研究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未来有望取得更多的突破。
首先,针对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进行个体化治疗将是发展的方向之一。
通过对患者肿瘤组织的基因测序和蛋白质表达情况的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组合治疗将成为靶向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
由于肿瘤细胞的复杂性,单一的靶向药物往往难以完全抑制其生长和转移过程。
通过将多种靶向药物进行组合应用,可以针对不同的靶点,多个环节同时发挥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靶向药物的新型给药途径也将值得关注。
传统的给药方式如静脉注射、口服等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剂量限制、药物代谢等问题。
未来,可以通过纳米技术、靶向递送系统等手段,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减少副作用。
在约1/5的黑色素瘤患者中NRAS突变导致MAPK通路组成型激活。
鉴于直接靶向NRAS 和识别RAS激活的下游效应存在困难,已经探索了MEK抑制剂作为抑制NRAS突变型黑色素瘤MAPK通路的一种治疗选择。
比美替尼,一种MEK 1/2抑制剂,在NRAS突变型黑色素瘤中20%患者适度缓解,所有患者部分缓解。
在未经治疗或免疫治疗疾病仍进展的IIIC期或IV期NRAS突变型黑色素瘤3期试验中,402例患者按照2:1比例随机接受比美替尼(每日两次口服45 mg)或标准达卡巴嗪静脉注射治疗。
比美替尼治疗组缓解率为15%(包括1%的完全缓解),中位PFS为2.8个月,达卡巴嗪治疗组中位PFS为1.5个月(HR 0.62, 95% CI 0.47-0.80, P< 0.01)。
两组中位总生存期相似。
先前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应答率相似(16%)。
比美替尼可能是一线免疫治疗后进展期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特别是在未靶向其他突变或可获得临床试验的情况下。
KIT突变型黑色素瘤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通常见于非慢性阳光损伤皮肤处。
这些突变在黑色素瘤的其他组织学亚型中不常见,包括肢端雀斑样痣型,黏膜型以及那些在慢性阳光损伤皮肤处产生的突变。
Curtin及其同事分析了来自这些位点的102个原发性黑色素瘤,发现在染色体4q12的窄带内有扩增,识别出K642E突变,这是已知的致癌基因。
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也发现了这种情况。
这些标本中KIT蛋白(III型跨膜RTK)也有所升高,从而确定了KIT突变与黑色素瘤发展之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KIT突变可引起粘膜、肢端、阳光损伤皮肤处黑色素瘤。
据报道,21%黏膜黑色素瘤、11%肢端黑色素瘤、16.7%慢性日光损伤型黑色素瘤和15%肛门黑色素瘤患者KIT激活突变。
Bcr-abl酪氨酸激酶特异性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 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效。
大约70%的KIT突变发生在近膜区,这是对伊马替尼反应的预测指标。
恶性黑色素瘤的各种靶向药物治疗摘要:转移黑色素瘤是最具挑战性的恶性病治疗之一和往往有差预后。
直至近期,全身治疗选择有限,反应率差和无生存益处。
但是,通过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转移黑色素的治疗瘤已发生革命性变化;BRAF抑制剂,维罗非尼[vemurafenib],和抗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抗体,易普利单抗[Ipilimumab],是第一批药物被证实有生存获益。
尽管这些治疗的成功,大多数患者最终进展,和研究进入反应和耐药性机制,合理地设计联合治疗和评价这些药物在辅助情况中的转移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BRAF 抑制剂,皮肤,免疫治疗,易普利单抗,黑色素瘤,突变引言在最近几十年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稳定地增加。
美国估计在2012 年将有76,250 例新黑色素瘤被诊断和预计9180 例死于此病[Siegel 等2012]。
早期被检出的皮肤黑色素瘤通常通过外科切除治愈,但一部分患者经受淋巴结或远处复发。
转移黑色素瘤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恶性病治疗之一和伴有差预后;中位生存时间范围从8至18个月取决于亚期[Balch等2009]。
直至最近,对转移黑色素瘤患者唯一被批准的全身治疗选择限于达卡巴嗪[dacarbazine ,DTIC]和白介素(IL-2)。
对细胞毒化疗和细胞因子治疗反应率低。
达卡巴嗪反应率约10%与中位反应时间4 -个月[Chapman等1999]; IL-2有16%的相似反应率,但5%实现持久完全缓解[Atkins 等2000]。
一项30 项III 期试验化疗与激素或基于免疫治疗联用分析发现用联合治疗反应率增加,毒性也增加,和与单独达卡巴嗪比较总生存(OS没有改善[Eggermont和Kirkwood ,2004 ; Eggermont和Schadendorf, 2009]。
在过去2年,两个新药,抗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单克隆抗体易普利单抗和BRAF抑制剂维罗非尼,在转移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对照试验中改善生存和已被批准治疗[Chapman等2011; Hodi等2010; Robert等2011]。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新进展一、前言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目前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治疗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正在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向。
本文将围绕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展开阐述。
二、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是治疗癌症的传统方式,具有直接切除肿瘤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术后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放疗是利用高能量的辐射杀死癌细胞的方式,适用于早期肿瘤的治疗,但是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也较大。
化疗是用药物杀死肿瘤细胞,但药物的副作用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它可以通过特定的手段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表面蛋白或其信号通路,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从而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
现代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为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基础。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可以从靶向受体、靶向信号通路和靶向干细胞等多个方面入手。
1、靶向受体癌细胞通常具有高表达的靶向受体,而这些受体在正常细胞中通常表达低或不表达。
因此,靶向受体是治疗癌症的重要靶点。
例如,黑色素瘤细胞表达高水平的BRAF V600E蛋白,可以通过对BRAF V600E的靶向治疗来治疗黑色素瘤。
2、靶向信号通路癌症的形成与许多信号通路的紊乱有关。
因此,对癌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抑制或激活可以治疗癌症。
例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许多癌症类型中一种过度活化的信号通路,可以通过使用靶向EGFR的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治疗癌症。
3、靶向干细胞癌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可以不断自我更新的癌细胞,它们可以逃避化疗和放疗的杀伤。
靶向干细胞意味着杀伤肿瘤形成的根源,这也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方向。
四、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1、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型药物。
它通过抑制肿瘤相关抑制剂,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从而避免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近年来,黑色素瘤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数次取得突破性进展,诊疗模式日新月异。
2020年黑色素瘤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BRAF 突变患者靶向或免疫治疗选择以及免疫治疗进展后策略两方面。
本文对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的重要研究进行回顾和解读。
01新辅助治疗进展OpACIN-neo研究结果发现,Nivo 3+Ipi 1新辅助治疗后的pRR 高达77%,值得注意的是,pRR患者复发率仅2%(1/64),但pNR 患者复发率高达62%(13/21),提示不同病理缓解率患者其生物学行为也不同,治疗不应一概而论[1]。
因此,PRADO研究提出根据淋巴结切除的病理缓解率指导后续治疗的理念,对于pCR患者建议观察,pPR患者建议行淋巴结清扫,pNR患者建议淋巴结清扫后接受辅助治疗。
今年ASCO年会首次公布了该研究的初步结果:Nivo 3+Ipi 1新辅助治疗后的pRR为71%,pCR为50%,其中pCR患者AE发生率低于其他患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RFS数据等有望在明年公布[2]。
目前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模式、辅助治疗时间、影像学评价和病理学评价结果不一致、新辅助治疗失败后的治疗选择都在摸索阶段,期待更多的研究数据为我们指引方向,使新辅助治疗可以更加个体化。
02辅助治疗进展目前皮肤黑色素瘤标准辅助治疗方案包括PD-1单抗和BRAFi+MEKi,并已明确写入国内外指南。
既往研究数据表明,PD-1单抗可降低35%-43%复发风险,靶向治疗为53%,两者均有RFS获益,但辅助治疗的RFS获益能否转化为OS获益、不同分期获益是否有差异、BRAF突变患者辅助优选靶向还是免疫治疗等仍没有定论[3]。
今年相关研究进一步更新了生存及分层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述问题。
1、PD-1单抗辅助3年/4年生存数据更新2020年ASCO和ESMO年会上分别更新了KN-054(3年)和CM-238(4年)研究的生存随访数据[4-6],进一步验证了Pembro/Nivo 用于高危复发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疗效优于安慰剂/Ipi(表1)。
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肿瘤是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之一,而药物疗法是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肿瘤药物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目前肿瘤药物研究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肿瘤药物研究现状目前,肿瘤药物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化学合成药物的开发、天然产物的筛选和靶向治疗的研究。
1. 化学合成药物的开发化学合成药物的开发是当前肿瘤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化学合成药物不仅可以具备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结构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例如,多西他赛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合成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微管聚合来阻止分裂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2. 天然产物的筛选天然产物是一类来源于自然界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
目前,对于海洋、陆地和植物中的天然产物进行筛选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例如,白血病药物阿霉素和乌米霉素就是从土壤中分离出的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筛选和研究,可以发现更多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
3. 靶向治疗的研究靶向治疗是指通过特定药物或治疗手段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关键分子或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靶向药物可以对肿瘤细胞特异性地发挥作用,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帕博西尼是针对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可以通过抑制信号通路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二、肿瘤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未来肿瘤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化治疗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肿瘤药物研究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
通过基因检测和分析,可以确定患者具体的疾病特征,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2. 组合疗法肿瘤药物研究将趋向于组合疗法的发展。
通过将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不同药物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已经有许多组合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联合放疗和化疗等。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靶向治疗是一种利用药物或其他物质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干预的治疗策略,相较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更少的副作用,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本文将就靶向治疗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
1. 靶向治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针对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可以接受靶向HER2抑制剂,如赫赛汀(Herceptin),这种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HER2受体信号通路,减少肿瘤细胞增殖和生长。
此外,PARP抑制剂在BRCA突变型乳腺癌中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这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2. 靶向治疗在肺癌中的突破作为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针对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EGFR抑制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等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针对ALK、ROS1等其他分子靶点的靶向药物也相继问世,使得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进一步延长。
3. 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针对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方案不断完善。
RAS、BRAF等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针对这些变异基因设计的靶向药物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等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靶向药物联合应用也显示出良好的协同效应,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4. 靶向治疗在黑色素瘤中的前景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传统化疗对黑色素瘤效果较差。
然而,针对BRAF V600E/K突变黑色素瘤患者,靶向BRAF抑制剂如来曲唑(Vemurafenib)等药物能够取得较好临床反应。
此外,联合应用BRAF和MEK抑制剂也显示出更好的生存效果,为黑色素瘤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281[作者简介]申付文,男,硕士,主要从事药品注册工作。
联系电话:(0512)62956991,E-mail :fshen@neupharma.com 。
[通讯作者]钱向平,男,博士,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研发。
联系电话:(0512)62956991,E-mail :sqian1@neupharma.com 。
·综述·黑色素瘤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进展申付文1,叶立1,刘敬阁1,朱永亮1,陶敏2,钱向平1,3(1苏州润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215123;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苏州215008;3苏州大学药学院,苏州215123)[摘要]黑色素瘤(melanoma )是一种恶性的黑色素细胞肿瘤。
我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而中晚期黑色素瘤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研发新的治疗药物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对当前黑色素瘤靶向药物进行了总结,重点讨论了MAPK /ERK 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如BRAF 抑制剂和MEK 抑制剂)。
[关键词]黑色素瘤;MAPK /ERK 信号通路;BRAF 抑制剂;MEK 抑制剂;佯谬抑制剂;小分子靶向治疗[中图分类号]R96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15)03-0281-07Progress in small-molecule targeted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melanomaSHEN Fu-wen 1,YE Li 1,LIU Jing-ge 1,ZHU Yong-liang 1,TAO Min 2,QIAN Xiang-ping 1,3(1Suzhou NeuPharma Co.,Ltd.,Suzhou 215123,China ;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Onc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8,China ;3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China )[Abstract ]Melanoma is a skin tumor caused by excessive proliferation of the abnormal melanocytes with an increasing incidence in recent years.Novel drugs for advanced melanoma are urgently needed because of its low survival rates.In this review ,the small-molecule targeted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elanoma ,especially theinhibitors of MAPK /ERKs signal pathways (eg.BRAF inhibitors and MEK inhibitors )were covered.[Key words ]melanoma ;MAPK /ERK signal pathway ;BRAF inhibitor ;MEK inhibitor ;paradox breaker ;small-molecule targeted therapy 1黑色素瘤的发生及治疗现状黑色素瘤(melanoma )是由异常黑色素细胞过度增生引发的皮肤肿瘤,容易复发和转移,是皮肤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