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类药材鉴定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7
202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叶类中药性状鉴定1500字在中药学专业中,叶类药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对叶类中药进行准确地鉴定,可以确保药材品质的标准化和药效的稳定性。
下面将从叶类中药的性状特征和鉴定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复习。
一、叶类中药的性状特征叶类中药的性状特征主要包括形态特征、表面特征、质地特征和气味特征等。
下面将对这些特征进行详细介绍:1. 形态特征:叶类中药的形态特征主要指药材的大小、形状和结构等。
不同的叶类中药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区别,例如,川贝母的叶片呈卵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齿状;菊花的叶片为卵状披针形,先端尖锐,边缘有锯齿。
2. 表面特征:叶类中药的表面特征主要指药材表面的颜色、光泽和纹理等。
不同的叶类中药在表面上也有明显的区别,例如,茶叶的表面呈光滑的绿色,具有一定的光泽;杨梅叶的表面呈深绿色,具有纹理。
3. 质地特征:叶类中药的质地特征主要指药材的质地和手感。
不同的叶类中药的质地也不同,例如,功劳叶的质地比较脆,易碎;酸枣仁的质地坚硬,不易压碎。
4. 气味特征:叶类中药的气味特征主要指药材的气味和味道。
不同的叶类中药具有不同的气味特征,例如,菊花具有特殊的花香味;荷叶具有独特的清香味。
二、叶类中药的鉴定方法叶类中药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宏观鉴定和显微鉴定两个方面。
下面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1. 宏观鉴定:宏观鉴定是通过观察药材的外部特征进行鉴定。
宏观鉴定主要包括裸眼观察、触摸和嗅觉等。
对于叶类中药,宏观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形态特征:观察叶片的大小、形状和结构等是否符合药材特征。
(2)颜色特征:观察叶片的颜色是否符合药材特征,如色泽鲜艳、均匀等。
(3)质地特征:轻轻触摸叶片,感受其质地是否符合药材特征,如脆、硬等。
(4)气味特征:闻一闻叶片的气味,判断是否符合药材特征。
2. 显微鉴定:显微鉴定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细胞特征进行鉴定。
对于叶类中药,显微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叶片表皮:观察叶片表皮的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判断是否符合药材特征。
中药鉴定学丨叶类中药(叶类中药鉴定)_表皮(共5篇)第一篇:中药鉴定学丨叶类中药(叶类中药鉴定)_表皮中药鉴定学丨叶类中药(叶类中药的鉴定)叶类中药药用部位一般为完整而已长成的干燥叶,这类中药称叶类中药。
叶类中药多为单叶,如枇杷叶;少数用复叶的小叶,如番泻叶;有时尚带有部分嫩枝,如侧柏叶等;个别以叶的一部分入药,如桂丁,为肉桂叶柄。
叶类中药的鉴定一、性状鉴定观察其特征时常需将其浸泡在水中使之湿润并展开后观察。
一般应注意叶片的形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及叶基的情况;叶片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腺点,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叶片的质地;叶柄的有无、形状及长短;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无;以及叶片的气和味等。
二、显微鉴定叶的组织构造常由叶的表皮、叶肉及叶中脉三个部分构成,要注意观察每个部分的构造特征。
通常作叶中脉部分的横切面,同时还应做叶片的上下表面制片或者粉末制片。
(一)表皮1.横切面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特征及附属物,如角质层、蜡被、结晶体、毛茸的种类和形态及内含物等。
表皮多为 1 层细胞,亦有为 1 层以上细胞的复表皮,如夹竹桃叶。
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叶的上表皮细胞有较大的运动细胞,如淡竹叶等。
有的表皮细胞较大,内含葡萄状钟乳体,如桑科植物桑叶,或含螺旋状钟乳体,如爵床科植物穿心莲叶;有的表皮细胞内含簇状橙皮苷结晶体,如唇形科植物薄荷叶;有的表皮细胞内含黏液质,如豆科植物番泻叶。
表皮外壁常被角质层,尚可见腺毛、非腺毛和气孔等。
2.表面制片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的弯曲程度及增厚情况;平周壁有无角质层、皱纹或突起;毛茸的种类、形状和密度;气孔的类型及密度等。
表皮细胞一般多为略等径性的多边形细胞,在叶脉附近或叶脉部及单子叶植物叶的表皮细胞则是长方形,其长径与中脉相平行。
各种表皮细胞的垂周壁显示不同程度的平直或弯曲,如枇杷叶的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而下表皮较弯曲;薄荷叶的上下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均较弯曲;有的表皮细胞垂周壁呈念珠状增厚等。
叶类生药
1、叶类生药:以植物的叶入药的药材总称,大多数为成熟的叶,药用部位有单叶,复叶的
小叶,带叶的嫩枝及叶柄等
2、性状鉴别要点:组成,形状,大小,表面特征,气味鉴定。
3、显微鉴别要点:表皮,叶肉,叶脉
气孔指数:叶片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占同面积内表皮细胞与气孔数之和的百分比。
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方的平均栅栏细胞数。
脉导数:每平方毫米面积中买到的数目。
3、大青叶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
产地:河北,陕西,江苏,安徽。
性状鉴别:多皱缩弯曲,有的破碎。
完整叶片长椭圆形至长圆倒披针形。
上表面灰绿色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尖,基部与叶柄合成翼状。
质脆易碎。
味微酸、苦、涩。
显微鉴别:横切面:①上、下表皮各1列细胞。
②叶肉组织分化不明显,栅栏组织3-4列,近长方形。
③主脉处上下表皮细胞内侧各有数列厚角细胞,维管束外韧型,中间一个较大。
粉末:绿褐色。
①靛蓝结晶,蓝色,细小颗粒状或片状,多聚集成堆,多家于叶肉细胞中。
②橙皮苷结晶,淡黄绿色或无色,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③下表皮细胞周壁稍弯曲,略呈连珠状增厚,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
④厚角细胞纵断面长方形,较多。
⑤网纹及螺纹导管。
化学成分:菘蓝苷,无机元素。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中药鉴定学》考点:叶类中药1.叶类中药:以植物叶或带叶枝梢为入药部位的称之为叶类中药。
包括:单叶成熟叶或嫩叶。
复叶的小叶,带部分嫩枝的叶。
2.字符识别:形状:披针形-番泻叶、卵形-霜桑叶、盾形-荷叶、扇形-银杏叶长椭圆形-大青叶、矩圆状方形-枸骨叶。
还应注意叶端、叶基(对称)、叶缘、叶脉颜色:指药材大量存在时的颜色。
通常为深绿色、灰绿色、黄绿色、绿棕色、紫色(紫苏叶)。
表面特征:鉴别的重点。
a具角质层;b被毛茸:枇杷叶、艾叶;c腺点:柑桔叶;深色条纹:报春花科;d腺鳞:唇形科;e叶脉:网状脉、平行脉、弧形脉3.显微鉴定:双子叶植物叶片:表皮:上下表皮。
多1列细胞。
少数复表皮(多列细胞)。
包括:外壁有角质层、腊被、各种毛茸(腺毛、腺鳞、非腺毛)。
气孔以下表皮较多。
内含物:常见钟乳体、橙皮苷结晶、黏液质。
叶肉:位于上表皮和下表皮之间。
包括:◆栅栏组织:为1-数列紧密排列的长柱形细胞,内含叶绿体,两面叶:栅栏组织分布于上表皮细胞内方,如薄荷叶;等面叶:上下表皮内方均有栅栏组织,如番泻叶。
◆ 海绵组织:近圆形或不规则细胞,细胞间隙大。
有垂直和水平分布的静脉和维管束。
中脉:叶中最大的维管束。
1个无限外韧型维管束,木质部位上方,韧皮部在下方呈半包围状。
或分裂成2-3个或更多个。
维管束的外方有时有纤维等厚壁组织包围,如蓼大青叶。
少数双韧维管束,如罗布麻叶微观定量常数:气孔指数:气孔数是指每平方毫米叶表面积的气孔数。
单位面积叶的气孔与表皮细胞的比率。
栅表比:叶片1个表皮细胞下方平均栅栏细胞的数目。
脉岛数:脉岛是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脉岛数是指叶片上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单子叶植物叶:(禾本科)上表皮:运动细胞。
上下表皮都有气孔和长短的非腺毛。
内侧有厚壁纤维群,主脉维管束上有维管束鞘(纤维),木质部导管呈V形排列,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纤维层。
4.粉末特征:叶肉组织:栅栏组织毛茸:腺毛、非腺毛和腺鳞气孔:直轴型、平轴型、不定型、不均型、环状表皮细胞:角质层结构,草酸钙晶体或碳酸钙晶体,分泌组织:油室和乳管厚壁细胞:纤维或晶纤维;石细胞5.药:大青叶、番泻叶。
性状鉴别 由于叶类中药的质地多数较薄,再经采制、⼲燥、包装、运输等过程,⼀般均皱缩或破碎,鉴定时: ①观察⼤量叶⼦所显⽰的颜⾊或状态,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是平坦的还是皱缩的;是黄绿⾊还是蓝绿⾊。
②对皱缩的药材将其浸在⽔中使湿润展平后识别。
③注意叶⽚的形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和叶基的情况。
④叶⽚的上、下表⾯的⾊泽及有⽆⽑茸和脉点。
⑤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
⑥叶⽚的质地。
⑦叶柄的有⽆及长短。
⑧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
⑨叶⽚的⽓和味等。
⑩叶的表⾯特征有时还可借助解剖镜或放⼤镜仔细观察,有时需对光透视。
显微鉴别 叶横切⾯ 叶横切⾯:主要观察上下表⽪细胞及附属物等;叶⾁主要观察栅栏组织的特点,根据栅栏组织的分布位置和分化程度判断其为等⾯叶或异⾯叶;中脉是叶⽚的维管束,其类型、数⽬等均是鉴别叶类中药的依据。
异⾯叶中脉横切⾯: ①表⽪分上下表⽪,多为1层排列整齐的细胞,外壁稍厚,上表⽪外平周壁常具⾓质层;亦有表⽪为多层细胞,称复表⽪。
表⽪细胞内有的有结晶、粘液质或⾓质层纹理等应注意鉴别。
医.学教育搜集整理 ②叶⾁通常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
异⾯叶只有上表⽪下有栅栏组织。
是由⼀⾄数列长柱形细胞组成。
细胞排列紧密。
内含有⼤量叶绿体,海绵组织常占叶⾁组织的⼤部分,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疏松。
叶⾁组织中应注意是否含有结晶、分泌组织、厚壁组织等,以及它的形状、分布等都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③中脉通常为⼀外韧型维管束,⽊质部位于上⽅,呈槽状或半⽉形,韧⽪部在⽊质部的下⽅。
有的叶中脉维管束分裂成2~3个或更多的,维管束的外围有时有纤维等厚壁组织包围;有的为双韧维管束。
中脉上下表⽪内⽅⼤多有数层厚⾓组织。
等⾯叶与异⾯叶的主要区别是上下表⽪内⽅均有栅栏组织。
叶的表⾯制⽚ 叶的表⾯制⽚,可见表⽪细胞、腺⽑、⾮腺⽑和⽓孔等。
并且可以见到栅栏细胞及最微细叶脉的端点。
腺⽑和⾮腺⽑的形态、细胞组成、排列情况、表⾯状况、壁是否⽊化、分布密度及⽓孔类型、分布状况、栅栏细胞的密度和最微细叶脉包围的叶⾁的数⽬等亦是叶类中药鉴定上的重要特征之⼀。
叶类中药鉴定叶类中药是指来自植物叶部的药材,常见于中医药方中。
对于叶类中药的鉴定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准确识别药材的种类和质量,才能确保药效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叶类中药鉴定的相关内容。
首先,叶类中药的外观特征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观察药材的叶片形态、颜色、质地、边缘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品种。
比如,桑叶的叶片呈心形,边缘有锯齿状,颜色为绿色;而板蓝根叶片呈椭圆形,质地薄而柔软,颜色为浅绿色。
在鉴定叶类中药时,应注意与其他药材进行对比,避免混淆。
其次,叶类中药的气味也是鉴定的重要参考。
不同种类的叶类药材具有独特的气味,有些药材具有浓烈的香气,而有些则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
比如,香叶樟叶具有浓烈的樟脑气味,薄荷叶具有清凉的薄荷气味。
通过闻气味也可以初步判断叶类中药的真伪。
叶类中药的药材质量也是鉴定的关键。
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药效和药品的安全性。
在鉴定叶类中药的质量时,需要关注药材的含水量、杂质、异物等情况。
药材的含水量过高会导致药材易受潮、发霉,影响药效;杂质和异物的混入也会影响药材的纯度。
因此,在鉴定叶类中药的质量时,需要进行外观检查、气味辨别,同时还需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确保药材的质量符合标准。
叶类中药的产地和生长环境也是鉴定的重要方面。
药材的产地和生长环境直接关系到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不同的产地和生长环境会影响药材的药效成分和质量。
比如,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地区生长,其药效成分的含量和比例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鉴定叶类中药时,需要了解药材的产地和生长环境,选择符合药材标准的药材。
总的来说,叶类中药的鉴定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结合药材的外观、气味、质量、产地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判断。
只有准确鉴定药材的种类和质量,才能确保药材的药效和安全性。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叶类中药的鉴定方法。
202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叶类中药性状鉴定1500字叶类中药通常是指以叶子为药材的中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
为了正确鉴别和使用叶类中药,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药性鉴定知识。
本文将从叶类中药的性状、药材的采收加工和药效成分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性状鉴定1.叶片外型:观察叶片的形状、大小、基部和顶端的形态特征,常见的有心脏形、线状、椭圆形、圆形等。
2.叶片边缘:观察叶片边缘的形态特征,常见的有整齐、锯齿状、波状等。
3.叶面颜色:观察叶面的颜色,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判断叶片的新鲜程度和质量。
4.叶质:用手轻轻触摸叶片的质地,判断是否柔软和韧性。
5.气味:闻叶片的气味,根据气味的浓淡和特殊气味判断叶类中药的质量和真伪。
二、药材的采收和加工1.采收时间:根据各种叶类中药植物的生长特点,选择正确的采收时间,通常以药材的生长周期、开花时间和收获时间等为依据。
2.采收部位:根据药材的采收部位不同,对于叶类中药可以采收整枝、全株或仅采叶片等。
3.干燥加工:采收后的叶类中药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常见的方法有晾晒、烘干、炒制等,以保持药材的营养成分和药效。
三、药效成分1.挥发油:叶类中药中常常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如薄荷脑、桉叶油等,具有清凉、祛风、镇痛等作用。
2.鞣质:叶类中药中含有的鞣质可以起到收敛、止血、抗菌等作用。
3.黄酮类物质:叶类中药中常常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如芍药苷、木脂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4.生物碱:某些叶类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生物碱,如茄碱等,具有抗炎、抗菌等作用。
以上仅为叶类中药性状鉴定的一些基本知识,叶类中药种类繁多,每一种药材都有自己的性状特点和药效成分。
在学习和应用中药时,我们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药材特点和相关的中药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正确鉴别和使用叶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