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中药活性部位及降糖特点分析_侯朝军
- 格式:pdf
- 大小:944.52 KB
- 文档页数:3
《黄秦艽降糖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一、引言糖尿病和肝脏疾病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药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较少的副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黄秦艽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降糖保肝作用已被众多研究证实。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黄秦艽的降糖保肝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黄秦艽的药理作用黄秦艽,又称黄精、金不换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降糖保肝等功效。
其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多糖、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在体内发挥多种药理作用。
三、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1. 降糖作用:研究表明,黄秦艽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其降糖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等。
2. 降糖机制:(1) 促进胰岛素分泌:黄秦艽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的含量,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 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黄秦艽能够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降低血糖。
(3) 改善糖代谢:黄秦艽能够调节机体的糖代谢过程,促进糖的氧化分解和转化利用,从而降低血糖。
四、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1. 保肝作用:黄秦艽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能够改善肝脏功能,减轻肝脏损伤。
2. 保肝机制:(1) 抗氧化作用:黄秦艽中的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肝脏的损伤。
(2) 调节免疫功能:黄秦艽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免疫反应对肝脏的损伤。
(3) 促进肝细胞修复:黄秦艽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改善肝脏功能。
五、研究展望尽管黄秦艽的降糖保肝作用已被众多研究证实,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研究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探究黄秦艽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为开发新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黄秦艽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3. 通过临床试验验证黄秦艽的降糖保肝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1.黄芪多糖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多糖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活性。
研究发现,黄芪多糖能够增加胰岛素释放和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胰岛功能。
此外,黄芪多糖还能够抑制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2.银杏多糖银杏(Ginkgo biloba)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植物,其多糖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研究表明,银杏多糖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并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此外,银杏多糖还能够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3.枸杞多糖枸杞(Lycium barbarum)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
枸杞多糖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并提高胰岛素的释放。
此外,枸杞多糖还能够抑制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研究还发现,枸杞多糖还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脏损伤。
4.薏苡仁多糖薏苡仁(Coix lacryma-jobi)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活性。
研究发现,薏苡仁多糖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并调节脂肪代谢和血脂水平。
此外,薏苡仁多糖还能够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综上所述,中药植物多糖具有重要的降血糖作用,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关于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理机制的不完全理解、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中药植物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机制,优化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并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
中草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关键词】中草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常伴随多种慢性并发症,造成多器官、多系统的广泛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的降低血糖作用温和持久,不良反应小,且作用机制具有多效应、多位点及多功能等特点,可见在天然药物中寻找安全有效的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证。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一般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方面则明显优于西医,故中医治疗糖尿病,尤其适合于2型糖尿病。
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降低血糖作用马山等[1]研究发现,用番石榴叶提取物的3个剂量组(3 g/kg、6 g/kg、12 g/kg)给T2DM大鼠灌胃,可以使其空腹血糖及喂食后血糖显著下降。
戚向阳等[2]研究发现罗汉果粉及其提取物对正常小鼠体重、血糖及糖耐量无影响;高剂量罗汉果粉(3.0 g/kg)及低、中剂量罗汉果提取物(0.5 g/kg~1.0 g/kg)具有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空腹及餐后血糖的作用,且罗汉果粉的降血糖效果随其剂量增加而增强,高剂量组降血糖效果较好。
而罗汉果提取物的降血糖效果随其剂量增加而降低,低剂量组降血糖效果最好。
可见罗汉果粉及其提取物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有防治作用。
王玉芹等[3]实验证实维药鹰嘴豆的醇、水提取物有明显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在给实验大鼠3个剂量组(5 g/kg、10 g/kg、20 g/kg)治疗后,三组大鼠空腹血糖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王小英等[4]研究发现,甘草可对抗D-半乳糖诱导大鼠糖尿病。
在给予试验组大鼠0.44 g/kg甘草提取物治疗后,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明显下降。
山茱萸总萜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但100 mg/kg剂量的山茱萸总萜可提高正常小鼠的糖耐量;100 mg/kg、60 mg/kg、30mg/kg三个剂量均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值,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值,增加肝糖原含量;60 mg/kg、30 mg/kg可以显著降低糖化血清蛋白GSP的含量[5]。
中草药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环境压力的增加,糖尿病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慢性代谢病。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人,因此,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中草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广泛,研究表明中草药提取物和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
本文就中草药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
一、中草药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1、黄芪素黄芪是中国常见的传统药材,其主要化合物为黄芪素。
黄芪素能够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同时还能够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此外,黄芪素也能够减轻糖尿病大鼠的肝脏和肾脏损伤,并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2、鱼腥草素鱼腥草素是一种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鱼腥草中。
研究表明,鱼腥草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可以抑制肠道中的葡萄糖吸收和肝糖原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鱼腥草素还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氧化应激的作用。
3、丹参素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主要成分为丹参素。
研究表明,丹参素具有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可以提高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敏感性,从而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此外,丹参素还具有保护肝脏和肾脏的作用。
二、中草药化合物降血糖的机制1、调节胰岛素分泌中草药化合物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黄芪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中草药化合物还可以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例如,丹参素可以促进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敏感性,从而提高胰岛素的作用效果。
3、抑制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吸收中草药化合物还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和肠道葡萄糖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例如,鱼腥草素可以抑制肠道中的葡萄糖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4、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中草药化合物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肝脏和肾脏损害,从而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三、结论中草药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且作用机制多样,包括调节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抑制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吸收、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等。
详解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与优势【上】(原创)中国是认识糖尿病最早的国家之一。
早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预后转归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隋唐时期甄立言的《古今录验方》更明确指出“消渴病”口渴多饮,尿有甜味,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方》则认为消渴病患者脾虚或肾虚,导致水谷精微下流,所以尿甜。
其后,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又不断深化,可以说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包括食疗、运动、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现代汉语词典》对中医的解释是:“中国固有的医学”。
自清末民初始,已将外来的医学称为西医,将自己的医学称为国医。
后来亦称中医,一般意义上是指用中国固有的医学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
中药则是指中医所用的传统药物。
中医就其本质而言,是“中庸医学”、“调和医学”。
认为人体五脏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与社会都应该和谐,太过与不及皆为病;“不偏为中,不变为庸”,“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故中医通过医师的“辨证论治”,药物的“补偏救弊”,重新恢复到“无太过、无不及”的原本的平衡运行状态。
西方医学是对抗医学,借用药物消灭细菌、病毒,替代人体的某些功能,或借用手术等手段摘除或替换某些组织、器官。
所以,中医与西医是哲学思想、基础理论和医疗方法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不可通约。
既然中西医不能结合,则当并存并重,“万物并存而不相害,万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各有各的优势,理应是平起平坐、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的人类两大医疗保健体系。
通俗的讲:中医药学是根据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按照阴阳五行所揭示的生命运动的规律,以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借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和自然界万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偏性,使之恢复到和谐平衡状态,从而保障人们健康的医学。
下面分别介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所谓特色,一般是指做事的方法或曰方法论。
玉米须降糖有效活性部位的筛选
苗明三;牛红辉;孙艳红;杨亚蕾
【期刊名称】《时珍国医国药》
【年(卷),期】2009(20)7
【摘要】目的确立玉米须提取物降糖的有效活性部位,从不同角度观察玉米须提取物的降糖作用。
方法分别采用四氧嘧啶、肾上腺素造糖尿病模型,通过检测血糖来观察玉米须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影响。
结果玉米须提取物皂苷能显著或明显降低肾上腺素、四氧嘧啶所致的高血糖。
结论玉米须总皂苷是玉米须降糖有效活性部位。
【总页数】2页(P1657-1658)
【关键词】玉米须;玉米须总皂苷;降糖
【作者】苗明三;牛红辉;孙艳红;杨亚蕾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
【相关文献】
1.仙鹤草降糖活性部位筛选 [J], 陈优生;张焜
2.苦瓜根皂苷苷元成分研究与降糖活性部位筛选 [J], 何秀丽;陈林;胡怀明
3.优选绿茶、桑叶、玉米须降糖代茶饮最佳配比及降糖活性研究 [J], 敖楠楠; 马晓丽; 才谦; 曲扬; 郑彧
4.玉米须、蚕蛹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及其降糖作用的研究 [J], 李坦城;张竹;胡光华;孙丽艳;李兰兰
5.降糖中药活性部位及降糖特点分析 [J], 侯朝军;苗明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常用中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金汀龙;陈霞波【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526-528)【关键词】糖尿病;降糖;中药;进展【作者】金汀龙;陈霞波【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宁波 315010【正文语种】中文研究证明,很多单味中药具有降糖效果,而且是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多向性作用,注重防治糖尿病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近年来,对中草药降糖有效成分及机制用于防治糖尿病的研究甚为活跃,现综述如下。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主要有黄芪、生地、玄参、麦冬、黄连、黄精、地黄(包括生地、熟地)、人参、山药、鬼箭羽、葛根、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玉竹、桑叶、桑白皮、桑椹、菟丝子、玄参、丹参、知母、仙鹤草、地骨皮、花粉、肉桂等。
而据《中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1]在其名录下收载的共计有42种,都是临床常用药物,有的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糖尿病,有的还未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得到重视,以植物药为主,如人参、三七、女贞子、山茱萸、山药、川乌头、干地黄、五加皮、天花粉、木香、牛蒡子、牛膝、仙茅、玄参、玉竹、白术、地骨皮、竹节参、苍术、苍耳子、麦芽、刺五加、昆布、枇杷叶、知母、枸杞子、葫芦巴、夏枯草、拳参、桑叶、桑白皮、桔梗、萆薢、黄连、黄柏、黄精、紫草、葛根、黑芝麻、薏苡仁,共40种。
另有动物药(白僵蚕、蛤蚧)两种。
2.1 多糖类多糖(polysaccharide)是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失水而成,是一类分子机构复杂且庞大的糖类物质。
凡符合高分子化合物概念的碳水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均称为多糖。
临床常用的含多糖类中药有人参、黄芪、山药、麦冬、当归等。
张静芳等[2]运用黄芪多糖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发现黄芪多糖可以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PKB/Akt活性和GLUT4转位,从而达到降糖作用。
中药药效物质的抗糖病作用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患者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效物质在抗糖病作用研究方面的进展。
一、中药药效物质概述中药药效物质是指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治疗特定疾病的药理效应。
中药药效物质包括多种化学成分,如多糖、生物碱、黄酮类、甾体类等。
这些成分通过调节机体代谢、改善胰岛功能、抑制葡萄糖生成等途径,发挥着抗糖尿病的作用。
二、中药药效物质的抗糖病机制研究1. 调节胰岛功能中药药效物质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例如,苦瓜中的活性成分苦瓜皂苷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能够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黄芪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2. 抑制葡萄糖生成中药药效物质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和糖异生途径,减少葡萄糖的生成。
研究发现,黄芪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抑制磷酸糖异生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葡萄糖生成,降低血糖水平。
3.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药药效物质可以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丹参中的活性成分丹酚酸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改善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
三、中药药效物质的临床应用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苦瓜提取物已经应用于成人Ⅱ型糖尿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降糖效果。
丹参注射液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相关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四、中药药效物质的开发与应用前景目前,研究人员在中药药效物质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方面,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理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为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中药药效物质的临床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推进,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然而,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药效物质的复杂化学成分使其机制研究困难,需要进一步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中医草药疗法对抗糖病问题糖尿病(又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胰岛素的作用减弱,导致血糖升高。
中医草药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医草药疗法对抗糖尿病的问题。
一、中医草药疗法的基本原理中医草药疗法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以治疗病症。
在糖尿病治疗中,中医草药疗法主要侧重于调节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功能。
二、中医草药常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草药1. 三七三七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调节血糖的功效。
研究表明,三七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调节血糖水平。
2. 苦瓜苦瓜被誉为“植物胰岛素”,其含有一种叫做“苦瓜素”的物质,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
苦瓜具有降低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和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的作用。
3.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益气养阴、调节免疫系统的功效。
研究发现,黄芪能够提高胰岛细胞的免疫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改善胰岛功能和控制血糖水平。
4. 山药山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补肾益气、滋阴养血的作用。
研究表明,山药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三、中医草药疗法的使用方法中医草药疗法一般通过草药汤剂、中药粉末、中药丸剂等形式进行使用。
具体的用法和剂量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好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四、中医草药疗法的优势与注意事项中医草药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以下优势:1. 健康和安全:中草药大都具有天然纯净的特点,少数人群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
2. 综合调理:中医草药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体机能,综合治疗病症,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
3. 个性化治疗:中草药疗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在使用中医草药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草药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药食两用中药对2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许琳(运城同德医院,山西运城044000)作者简介:许琳,女,本科,主治医师。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
在我国,中药具有治疗糖尿病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不良反应小。
本文就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降糖中药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整理综述,为今后降糖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食同源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DOI :10.19435/j.1672-1721.2018.29.084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全世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死率已居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位。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
而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且95%以上为2型糖尿病(T 2DM ),因此,T 2DM 的防治迫在眉睫[1,2]。
中药在我国具有治疗糖尿病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安全性高。
数千年来,中医把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对此病的认识源远流长,其理论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辨证论治出自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证候分型始于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体系形成于唐宋至明清之历代诸家,历代专著和论述先后从不同角度发展和补充了消渴病的理论和治法[3]。
通过对近年来已发表的文献进行调研,已报道很多中药都具有降血糖、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中药的降糖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多糖、皂苷、黄酮及生物碱等。
本文阐述几种代表性的中药及其降糖作用机制。
1桑葚Choi KH 研究发现富含花青素的桑葚果实提取物可通过AMPK 通路改善C57BL/Ksj-db/db 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控制和胰岛素抵抗状态[4,5];Chen 等研究发现桑葚果实多糖具有很强的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作用[4,5]。
许多中药有降糖作用,但西药降糖药配合中药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中药中桑叶、牛蒡子、葛根、白芷、石膏、黄连、知母、黄柏、生地黄、玄参、地骨皮、白术、茯苓、玉米须、天花粉、瓜蒌、苦瓜、丹参、桔梗、红景天、刺五加、黄芪、山药、麦冬、玉竹、枸杞子、牛膝、山茱萸、人参等都有一定的降糖的作用。
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降血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许多研究,我这里将其中的一些研究结果简单向您现介绍一下。
(1)黄芪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舒张冠状血管、降低血压、保护肝细胞、降低血糖作用。
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
(2)地骨皮药理研究表明,地骨皮具有明显的降血压及降低血糖作用。
给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剂,先使血糖短时间升高,然后持久降低。
(3)葛根葛根中提取的黄酮能增加脑及冠状血管流量,血管阻力降低,具有降血压作用。
葛根素可使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血糖明显下降,降糖作用持久。
(4)苦瓜研究表明,苦瓜粗提物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作用。
放射免疫法测定苦瓜提取物与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抗体均有明显的结合反应,表明它与胰岛素有共同的抗原性和生物活性,故苦瓜粗提物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
(5)黄连据临床报道,黄连素治疗糖尿病可使血糖明显降低,黄连水煎剂可降低正常小鼠及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血糖。
实验表明,黄连素的降糖机制并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也不影响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而是通过抑制糖原异生及促进糖酵解而产生降糖作用。
(6)人参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对正常狗和四氧嘧啶性糖尿病犬均有降低血糖作用,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人参总皂苷能明显抑制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的高血糖且停药后其效尚能维持1~2周。
临床研究表明,人参治疗糖尿病不仅可改善一般症状如乏力、口渴、虚弱等,且能降低血糖及尿糖。
适用于轻型、中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肾虚、气阴虚者疗效更好,阴虚燥热者不宜服用。
(7)生地黄、熟地黄药理研究表明,二者具有降血糖作用,并能抑制实验性高血糖,其降糖成分为地黄素。
转化桑叶的毛头鬼伞子实体的降血糖作用研究了转化桑叶的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子实体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体重、血糖、血清胰岛素、肝糖原、果糖胺、血脂代谢、体内氧化压力、肝脏中糖代谢酶活性等的影响。
转化桑叶的鸡腿菇子实体提高了单一毛头鬼伞子实体或桑叶的降血糖作用,促进了胰岛素分泌,降低了体内氧化压力,提高了糖代谢的酶活性,但对血脂调节作用不显著。
毛头鬼伞;子实体;桑叶粉;桑叶提取物;降血糖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近年来,人们从中草药中寻找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1]。
但是中药提取物往往作用缓慢,效果不显著,因此,如何提高中药的作用效果已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问题。
南京中医药大学庄毅教授[2]提出以中草药和营养基质为原料用于药用真菌固体发酵,发酵后基质、菌丝体和代谢产物的混合物为“药性菌质”,可作为中药使用。
江南大学章克昌[3]教授提出了“药用真菌生物转化中药”的概念,即药用真菌转化一种或多种中药,同时提高药用真菌和中药的功效或产生新的疗效,降低中药毒性。
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俗名鸡腿菇。
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伞科,鬼伞属[4]。
其子实体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药用及保健作用[5,6],经常食用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而桑叶富含多糖、黄酮、生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等活性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应激、抗衰老、抗凝血等功效[7-9]。
笔者用添加桑叶的培养基栽培毛头鬼伞,通过测定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体重、血液生化指标等变化情况,考察转化桑叶的毛头鬼伞子实体的降血糖效果,为药用真菌转化中药提高降血糖作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菌种毛头鬼伞(C. comatus)JS-09购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菌种保藏中心。
1.2试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由南京江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动物合格证号:SCXK(苏)2002-0018。
浅谈降血糖中药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赵丽梅;李蕾;初京波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12(028)012
【摘要】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已发现多种可降血糖的中药.每味中药的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及机理各不相同,但有些活性成分降血糖作用明显,与西药治疗糖尿病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从中药中寻找高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的活性成分,已经成为研究开发降血糖新药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赵丽梅;李蕾;初京波
【作者单位】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 266700;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 266700;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 266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
【相关文献】
1.桑叶的降血糖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项秀娣;张乐;戴瑜来
2.中药活性成分降血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陈芳;刘东波
3.中药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降血糖作用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J], 吴素香
4.基于电化学安培法的中药降血糖活性成分筛选 [J], 杨剑萍;苏婷婷;邱晓珍;张韩洁;汪雅丽;尹伟
5.药食同源中药的生物活性成分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杨艳;韦炎龙;方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吴建霞;郭利平;王婕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0(030)002
【摘要】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糖元合成,抑制糖元分解;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分泌;延缓对葡
萄糖的吸收;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等几个方面.实验研究已深入至细胞分子
水平.但由于某些中药成分复杂,其降糖机理呈现多途径、多靶点,且药物剂型、剂量、疗程等方面无统一标准,大多药物的研究还都是动物实验,实验模型及技术手段也存
在差异,有些药物机理的研究还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断.
【总页数】2页(P181-182)
【作者】吴建霞;郭利平;王婕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保康医院,天
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相关文献】
1.中药及有效成分降糖作用研究进展 [J], 周亚兵;朱德增
2.中药提取物及有效成分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林敏华; 吴昊; 曾华敏; 黄佳栓; 周颖; 曾泽楷; 邓林清; 李锦新
3.常用降糖天然植物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唐晓荞;樊柏林;李新兰
4.中药调节脂蛋白代谢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伏瑶;周继栋;桑晓宇;郑书臣;赵启韬
5.中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胡超群;周继栋;傅旎旎;薛慧文;李鑫飞;赵启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降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杨轩璇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04(026)004
【摘要】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
历代医书中记载了大量治疗消渴的中药及方剂。
人参、黄连、黄芪、大黄等很早就被用于治疗消渴。
古方人参白虎汤、六味地黄丸、千金黄连丸等治疗消渴都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但鉴于糖尿病致病机制的复杂性,对其疗效和降糖机制均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总页数】4页(P305-308)
【作者】杨轩璇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2000级5班扬州 22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7;R587.105
【相关文献】
1.中药降糖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J], 张科
2.临床常用中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 [J], 金汀龙;陈霞波
3.中药降糖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 [J], 刘朋
4.基于GLP-1的中药降糖作用研究进展 [J], 陈哲; 楚淑芳; 李惠林; 赵恒侠
5.中药联合胰岛素早期强化降糖治疗的研究进展 [J], 边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