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与灭菌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34.00 KB
- 文档页数:8
消毒与灭菌常用方法及设备(一)干热灭菌【原理】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主要机理是凝固菌体蛋白质,也可能与细菌DNA单螺旋断裂、细菌膜功能受损及菌体内电解质浓缩有关。
干烤箱为常用的干热灭菌器,其杀菌作用是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完成的。
【构造】干烤箱是中间夹着石棉的双层金属制成的方形或长方形箱,箱底装有热源,箱内有数层金属架,并附有温度计和自动温度调节器等装置。
把待灭菌的物件均匀地放入恒温干燥箱,加热至160℃~170℃维持2小时即可达灭菌目的。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将包扎好的待灭物品(培养皿、吸管器等)放于箱内,注意不要摆得太挤,以免妨碍气流流通。
2.关门,插上电源插头(常为220伏),拨动开关,旋动恒温调节器,至红灯亮。
3.待温度上升160℃~170℃时,借恒温调节器的自动控制,保持此温度2小时。
4.灭菌后停止加热,待温度下降至40℃以下方可开门取物,在这之前切勿自行打开箱门,否则其内物品(如玻璃器皿等)会因温度骤然下降而爆裂。
【应用】干热灭菌主要用于要求干燥的、耐高温的物品灭菌,如玻璃器材、瓷器、凡士林、液体石蜡、药粉等的灭菌。
一般不耐高温的、含有水份的物质,不能用这种方法灭菌。
(二)湿热灭菌【原理】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主要机理是凝固菌体蛋白质,也可能与细菌DNA单螺旋断裂、细菌膜功能受损及菌体内电解质浓缩有关。
湿热灭菌所需温度较低,时间较短(表3-2)。
特别是高压蒸气灭菌,因增加压力而提高温度,灭菌效果最佳。
其主要优点是:①温度较高,灭菌所需时间较短;②蒸气穿透力强;③蒸气冷凝时释放汽化热,能迅速提高物品的温度;④物品不过分潮湿。
表3-2 热力消毒灭菌法比较方法温度(℃) 时间(min)灭菌器适用物品焚烧>500 瞬时废弃物品、动物尸体灭菌干烤160~170 120 干热灭菌器(干烤箱)玻璃器材、瓷器等灭菌巴氏消毒法61.1~62.871.73015-30s牛奶、酒类等消毒煮沸消毒法100 5 食具、刀剪、注射器等消毒流通蒸气消100 15~30 Arnold流通蒸气灭食具等消毒毒法菌器间歇灭菌法100 30 流通蒸气灭菌器(重复3次)不耐高温的含糖、牛奶等培养基高压蒸气灭菌法121 15~30高压蒸气灭菌器耐高温、高压及不怕潮湿的物品高压蒸气灭菌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灭菌效果最好的灭菌器具,其种类有手提式、直立式、横卧式等。
消毒灭菌⽅法及规范消毒灭菌的⽅法及规范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具、器械、药物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等措施。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物,使之达到⽆害化的处理.根据有⽆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菌程度.经过灭菌的物品称“⽆菌物品”.⽤于需进⼊⼈体内部,包括进⼊⾎液、组织、体腔的医⽤器材,如⼿术器械、注射⽤具、⼀切置⼊体腔的引流管等,要求绝对⽆菌。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领.灭菌可包括消毒,⽽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消毒多⽤于卫⽣防疫⽅⾯,灭菌则主要⽤于医疗护理。
医院⽤品的危险性分类(⼀)⾼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肤或粘膜⽽进⼊⽆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品。
例如:⼿术器械和⽤品、穿刺针、输⾎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液和⾎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性组织检查钳等。
(⼆)中度危险性⽤品:这类物品仅和⽪肤粘膜相接触,⽽不进⼊⽆菌组织之内。
例如:体温表、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管镜、⿇醉机管道、压⾆板、喉镜、避孕环、⼝罩等。
(三)低度危险性⽤品:虽有微⽣物污染,但⼀般情况下⽆害,当受到⼀定量致病菌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
例如:⽣活卫⽣⽤品和病⼈、医护⼈员⽣活和⼯作环境中的物品,如钟表、痰盂、⾯盆、地⾯、桌⾯、床⾯、被褥、治疗⽤品(听诊器、听筒、⾎压计)等。
医院消毒中选择消毒灭菌⽅法的原则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法。
(⼀)凡是⾼度危险的⽤品,必须选⽤灭菌⽅法处理。
(⼆)凡是中度危险的物品,⼀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中⽔平消毒法和⾼⽔平消毒法,(内窥镜、体温表必须达到⾼⽔平消毒)(三)凡是低度危险性⽤品,⼀般可⽤低⽔平消毒法或只作⼀般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做特殊的消毒要求。
微生物检测中常用的灭菌和消毒方法消毒和灭菌两个词在实际使用中常被混用,其实它们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
消毒是指应用消毒剂等方法杀灭物体表面和内部的病原菌营养体的方法,而灭菌是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的所有微生物,使之呈无菌状态。
物理方法一、温度利用温度进行灭菌、消毒或防腐,是最常用而又方便有效的方法。
高温可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和酶类发生变性而失活,从而起灭菌作用,低温通常起抑菌作用。
1.干热灭菌法a.灼烧灭菌法:利用火焰直接把微生物烧死。
此法彻底可靠,灭菌迅速,但易焚毁物品,所以使用范围有限,只适合于接种针、环、试管口及不能用的污染物品或实验动物的尸体等的灭菌。
b.干热空气灭菌法:这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待灭菌的物品均匀地放入烘箱中,升温至160℃,恒温1小时即可。
此法适用于玻璃皿、金属用具等的灭菌。
2.湿热灭菌法在同样的温度下,湿热灭菌的效果比干热灭菌好,这是因为一方面细胞内蛋白质含水量高,容易变性。
另一方面高温水蒸汽对蛋白质有高度的穿透力,从而加速蛋白质变性而迅速死亡。
a.巴氏消毒法:有些食物会因高温破坏营养成分或影响质量,如牛奶、酱油、啤酒等,所以只能用较低的温度来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这样既保持食物的营养和风味,又进行了消毒,保证了食品卫生。
该法一般在62℃,30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此法为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首创,故名为巴氏消毒法。
b.煮沸消毒法:直接将要消毒的物品放入清水中,煮沸15分钟,即可杀死细菌的全部营养和部分芽孢。
若在清水中加入1%碳酸钠或2%的石炭酸,则效果更好。
此法适用于注射器、毛巾及解剖用具的消毒。
c.间歇灭菌法:上述两种方法在常压下,只能起到消毒作用,而很难做到完全无菌。
若采用间歇灭菌的方法,就能杀灭物品中所有的微生物。
具体做法是:将待灭菌的物品加热至100℃,15~30分钟,杀死其中的营养体。
然后冷却,放入37℃恒温箱中过夜,让残留的芽孢萌发成营养体。
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物理方法:
- 高温灭菌:使用高温蒸汽或热气将细菌和病毒杀死,常见的方法有煮沸、高压蒸汽灭菌等。
- 紫外线消毒:利用紫外线辐射杀死细菌和病毒,常见的方法有紫外线消毒灯、紫外线箱等。
- 过滤法: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去除或杀灭细菌和病毒,常见的方法有过滤器、过滤膜等。
2. 化学方法:
- 酒精消毒:使用含有70%以上酒精的液体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或浸泡,酒精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膜,达到杀菌的效果。
- 氯化物消毒剂:如漂白粉或含氯消毒液,氯离子能够与细菌和病毒中的蛋白质反应,造成细胞死亡。
- 醛类消毒剂:如福尔马林,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但使用需注意毒性。
3. 生物方法:
- 生物灭菌剂:利用一些可以生产抗菌物质的生物体,如放线菌等,来进行消毒和灭菌,常见的方法有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来进行消毒。
需要根据具体的场合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实验室13种常用消毒灭菌的方法汇总1、热力消毒灭菌高温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酶变性或凝固(结构改变导致功能丧失),新陈代谢受到障碍而死亡,从而达到消毒与灭菌的目的。
在消毒中,热可分为湿热与干热两大类。
2、干热消毒灭菌干热是指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高热。
干热消毒灭菌是由空气导热,传热效果较慢。
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中经1小时可以杀死,芽胞需160-170℃经2小时方可杀死。
燃烧法: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因对物品的破坏性大,故应用范围有限。
烧灼法:一些耐高温的器械(金属、搪瓷类),在急用或无条件用其他方法消毒时可采用此法。
将器械放在火焰上烧灼1-2分钟。
若为搪瓷容器,可倒少量95%乙醇,慢慢转动容器,使乙醇分布均匀,点火燃烧至熄灭约1-2分钟。
采集作细菌培养的标本时,在留取标本前后(即启盖后,闭盖前)都应将试管(瓶)口和盖子置于火焰上烧灼,来回旋转2-3次。
燃烧时要注意安全,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如氧气、汽油、乙醚等。
燃烧过程不得添加乙醇,以免引起火焰上窜而致灼伤或火灾。
锐利刀剪为保护刀锋,不宜用燃烧灭菌法。
焚烧某些特殊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的敷料,以及其它已污染且无保留价值的物品,如污纸、垃圾等,应放入焚烧炉内焚烧,使之炭化。
3、电热培养箱利用培养箱的热空气消毒灭菌。
培养箱通电加热后的空气在一定空间不断对流,产生均一效应的热空气直接穿透物体。
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中经1小时可以杀死,芽胞、病毒需160-170℃经2小时方可杀死。
热空气消毒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瓷器以及明胶海棉、液体石腊、各种粉剂等。
灭菌后待箱内温度降至50-40℃以下才能开启柜门,以防炸裂。
4、微波消毒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其杀菌的作用原理,一为热效应,所及之处产生分子内部剧烈运动,使物体里外湿度迅速升高;一为综合效应,诸如化学效应、电磁共振效应和场致力效应。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的消毒,用微波灭菌手术器械包、微生物实验室用品等亦有报告。
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一)消毒和灭菌技术消毒(disinfection)与灭菌(sterilization)两者的意义有所不同。
消毒一般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病原菌或有害微生物的营养体,而灭菌则是指利用强烈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芽孢和孢子。
但日常生活中两者常常通用。
灭菌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物理灭菌和化学灭菌两大类。
1. 物理灭菌物理灭菌是最常用的灭菌方法。
主要包括热力学灭菌、过滤除菌和紫外线灭菌等。
(1)热力学灭菌又可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
①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细胞内的蛋白质的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含水量越小,凝固减慢。
因此,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更高(160~170℃),时间更长(1~2h)。
进行干热灭菌时最高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扎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被烤焦,甚至引起燃烧。
通常所说的干热灭菌是指利用干燥箱(或称烘箱)进行灭菌,主要用于玻璃器皿如培养皿、移液管和接种工具等的灭菌。
灭菌时将被灭菌的物体用双层报纸包好或装入特制的灭菌筒内,装入箱中,不要摆的太挤,以免妨碍热空气流通。
逐渐加温,使温度上升至160~170℃后保持2h。
灭菌结束后,切断电源,自然降温,待箱内温度降至70℃以下后,才能打开箱门,取出灭菌物品。
注意在温度降至70℃以前切勿打开箱门,以免玻璃器皿炸裂。
另外,灼烧灭菌也属于干热灭菌。
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钩、接种铲、镊子等要在酒精灯火焰上充分灼烧,试管口、菌种瓶口在火焰上作短暂灼烧灭菌等。
②湿热灭菌a.高压蒸汽灭菌此法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产生蒸气。
待水蒸气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器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达到灭菌的目的。
消毒和灭菌常用方法
一、物理方法
1.干热灭菌法:利用高温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一般在160℃下持续1-2小
时,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芽孢等。
此方法常用于玻璃器皿、金属器具等物品的灭菌。
2.湿热灭菌法:利用高温湿度的蒸汽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通常在121℃下
持续30分钟,也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
此方法适用于不耐高温的物品,如塑料、橡胶、玻璃器皿等。
3.过滤法:通过物理手段将微生物从空气中或液体中分离出来,主要用于空
气或液体中微生物的分离和去除。
二、化学方法
1.化学药剂灭菌法:利用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常用的化学药剂有
甲醛、乙醇、次氯酸钠等。
此方法适用于表面消毒、空气消毒等。
2.熏蒸法:将具有杀灭作用的化学气体导入密闭的空间,使其杀灭空间内的
微生物。
此方法常用于仓库、车厢等场所的消毒。
三、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主要是利用某些微生物本身具有的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如乳酸菌、霉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分泌某些抗菌物质,对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
生物方法常用于食品保存、生物防治等领域。
四、辐射方法
辐射方法主要包括紫外线照射和臭氧照射等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利用紫外线和臭氧具有杀菌作用,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
辐射方法常用于表面消毒、空气消毒等方面。
以上就是消毒和灭菌常用方法的简要介绍,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消毒与灭菌方法物理灭菌法(一)加热灭菌法加热可破坏微生物中酶、蛋白质和核酸,导致微生物死亡。
加热灭菌又分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的效果比干热灭菌好。
主要是因湿热灭菌时,有水分存在,蛋白质容易变性。
水分又易使微生物膜壁润湿,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干热灭菌法常用的有火焰灭菌法与干热空气灭菌法两种。
(二)紫外线灭菌法是指用紫外线照射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用于灭菌的紫外线波长是200~300nm,灭菌力最强的波长是253.7nm。
紫外线作用于核酸蛋白促使其变性,同时空气受紫外线照射后产生微量臭氧,从而起共同杀菌作用。
紫外线进行直线传播,可被不同的表面反射,穿透力微弱,但较易穿透清洁空气及纯净的水。
因此本法适用于照射物体表面之灭菌、无菌室的空气及水的灭菌;不适用于药液的灭菌、固体物质深部的灭菌;普通玻璃可吸收紫外线,因此装于玻璃容器中的药物不能用此法灭菌。
紫外线对人体照射过久,会发生结膜炎,红斑及皮肤烧灼等现象,故一般在人入室前开启紫外线灯1~2小时,关闭后人才进入洁净室。
如果必须在人进去后仍要开紫外线灭菌,则人的皮肤及眼睛应有有效的防护措施。
一般在6~15m3的空间可装置30瓦紫外线灯一盏,离地面2.5~3m为宜。
用紫外线照射灭菌时要注意下列问题:1、紫外线的杀菌力,随使用时间增加而减退,一般使用时间达到额定时间70%时应更换紫外线灯管,以保证杀菌效果。
国产紫外线灯平均寿命一般为2000h。
2、紫外线的杀菌作用随菌种不同而不同,杀霉菌的照射量要比杀杆菌大40~50倍。
3、紫外线照射通常按相对湿度为60%的基础设计,室内湿度增加时,照射量应相应增加。
4、紫外线灭菌效果与照射的时间长短有关,这需要通过验证来确定照射时间。
5、紫外照射灯的安装形式及高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使用说明决定。
灭菌方法的验证采用生物指示剂挑战试验,生物指示剂多用枯草芽孢杆菌。
(三)微波灭菌法微波是指频率在30~3000MHz之间的电磁波。
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在医疗、生活、科研等领域,消毒与灭菌是保证环境安全和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消毒与灭菌方法:1.热力消毒与灭菌热力消毒与灭菌是利用高温破坏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使其失去活性。
该方法具有高效、可靠、安全、经济等优点,是一种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热力消毒与灭菌包括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
2.紫外线消毒与灭菌紫外线消毒与灭菌是利用紫外线照射微生物,破坏其核酸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该方法具有高效、快速、安全等优点,常用于空气和水体的消毒。
紫外线消毒与灭菌包括紫外线照射法和紫外线灯消毒法。
3.化学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化学药物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使其失去活性。
该方法具有高效、快速、方便等优点,常用于医疗器械、用具和环境的消毒。
常见的化学消毒剂有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酒精等。
4.物理消毒灭菌法物理消毒灭菌法是利用物理因素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该方法具有安全、环保等优点,常用于空气、水体和食品的消毒。
常见的物理消毒灭菌法有滤过除菌法、辐射杀菌法、超声波消毒法等。
5.干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是利用高温干燥的环境使微生物失活。
该方法适用于耐高温的物品,如金属器械、玻璃制品等。
干热灭菌可以通过烘箱或高温烤箱进行。
6.湿式化学消毒法湿式化学消毒法是利用化学消毒剂对物品进行浸泡或擦拭消毒。
该方法适用于不耐高温或不能使用物理方法消毒的物品,如塑料制品、表面光滑的物体等。
湿式化学消毒需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浓度和作用时间。
7.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是利用紫外线照射微生物,破坏其核酸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该方法具有高效、快速、安全等优点,常用于空气和水体的消毒。
紫外线消毒需要注意使用合适的照射时间和强度,同时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到人眼和皮肤。
8.臭氧消毒法臭氧消毒法是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该方法具有高效、快速、环保等优点,常用于空气和水体的消毒。
消毒及灭菌的方法
消毒杀菌的方法有煮沸、紫外线照射、酒精消毒杀菌法以及高压蒸汽灭菌法等。
1.煮沸:主要是通过高温将除芽孢以外的细菌全部杀死,从而起到消毒杀菌的效果。
适用于毛巾、衣服、家用碗筷等物品。
2.紫外线照射:主要是利用波长为2000~3000Å的紫外线将物体表面的细菌全部杀死。
常用于器具表面和室内的消毒。
3.酒精消毒杀菌法:主要是利用酒精能穿透细菌的细胞壁,使其蛋白质发生变性死亡,进而起到消毒杀菌的效果。
通常用于物体表面、皮肤的消毒,临床常用75%浓度的酒精溶液。
4.高压蒸汽灭菌法:当高压蒸汽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可以将芽孢在内的所有细菌,进而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适用于金属物品、培养基、玻璃等物品的消毒杀菌。
除此之外,消毒杀菌的方法还包括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法、日晒法等,建议患者根据不同物品选择合适的方式。
一、消毒与灭菌消毒与灭菌在发酵工业中均广泛应用。
1、消毒:。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一般只能杀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细菌芽孢。
2、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或除掉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在生产上习惯叫做消毒但它与消毒是的严格意义上的区别。
二、灭菌方法灭菌的方法主要有: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化学药品灭菌法、过滤除菌法、过滤除菌法。
根据灭菌的对象和要求选用不同的方法。
1 干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是指在干燥高温条件下,将微生物杀死。
干热对微生物有氧化、蛋白质变性和电解质浓缩引起中毒的作用,其中氧化作用是主要的。
干热灭菌必须高温,工业生产中采用的条件是摄氏160℃,1h。
主要使用于需要保持干燥的器械、容器的灭菌。
生产实例:在接种操作和镜检涂片时用的灼烧灭菌法就是最简单的干热灭菌法,在投罐前的空消(125℃、30min)也属于干热灭菌,所以在空消之前必须先把PH、溶氧电极拔掉,否则会大大削减其使用寿命。
湿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是借助蒸汽释放的热能和水的参与,能使微生物细胞中蛋白质、酶、核酸分子内部的化学键(特别是氢键)受破坏,特别是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变性,使微生物死亡。
蒸汽在冷凝时释放出大量潜热,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尤其适用于大量培养基及发酵设备的灭菌。
温热灭菌与干热灭菌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湿热灭菌时,菌体蛋白质吸收热量容易变性凝固;(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如表1所示)(3)蒸汽冷凝时放出大量潜热,温度上升快;(4)蒸汽制取简便、成本低、数量大,适于工业生产。
高温灭菌也会给培养基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所以在生产中就要求我们在实消时一定要严格按工艺要求来控制实消的温度和时间。
超温超时对培养基的破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造成培养基成分相互作用;二造成热稳定性差的原材料严重破坏。
前者在降低培养基质量的同时还会引起培养基褐变、沉淀,褐变反应包括类黑色素褐变(主要是氨基化合物与羰基化合物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棕红色的色素),焦糖化褐变(糖在没有含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到其熔点逐步形成焦糖),糖类破坏后易和有机氮源结合,产生氨基糖,对微生物产生一定的毒性,严重时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破坏整个发酵所以在一、二步种子罐时,一旦发现料液发黑会发现其菌量很少,产糖或产酸会大受抑制甚至造成代谢停滞,严重时不得不倒罐。
消毒与灭菌方法
一、压力蒸汽灭菌
(一) 适用范围:用于耐高温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的灭菌。
不能用于凡士林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二) 灭菌方法:
(1) 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方法:
①在主体内加入适量的清水,将灭菌物品放入灭菌器内;
②将顶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壁的方管中,盖好并拧紧顶盖;
③将灭菌器的热源打开,开启排气阀排完空气后(约在水沸腾后10-15min)关闭排气阀;
④压力升至102.9kPa(1.05kg/cm 2),温度达121℃时,维持到规定时间(根据物品性质及有关情况确定,一般20-30min);
⑤需要干燥的物品,打开排气阀,慢慢放汽,待压力恢复到零位后开盖取物;
⑥液体类物品,待压力恢复到零位,自然冷却到60℃以下,再开盖取物。
(2) 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方法:
①将待灭菌物品放入灭菌柜室内,关闭柜门并扣紧;
②打开进气阀,将蒸汽通入夹层预热;
③夹层压力达102.9kPa(1.05kg/cm 2)时,调整控制阀到
“灭菌”位置,蒸汽通入灭菌室内,柜内冷空气和冷凝水经柜室阻气器自动排出;
④柜内压力达102.9kPa(1.05kg/cm 2),温度达121℃,维持20-30min;
⑤需要干燥的物品,灭菌后调整控制阀至“干燥”位置,蒸汽被抽出,柜室内呈负压,维持一定时间物品即达干燥要求。
⑥对液体类物品,应待自然冷却到60℃以下,再开门取物,不得使用快速排出蒸汽法,以防突然减压,液体剧烈沸腾或容器爆炸。
二、紫外线消毒
(一) 适用范围: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水及其他液体的消毒。
(二) 紫外线消毒灯和紫外线消毒器
1. 消毒使用的紫外线是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是200-275nm,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270nm,消毒用的紫外线光源必须能够产生辐射照值达到国家标准的杀菌紫外线灯。
2. 制备紫外线消毒灯,应采用等级品的石英玻璃管,以期得到满意的紫外线辐照强度。
3. 紫外线消毒灯可以配用对紫外线反射系数高的材料(如抛光铝板)制成的反射罩。
4. 要求用于消毒的紫外线灯在电压为220V、环境相对湿度为
60%、温度为20℃时,辐射的253.7nm紫外线强度(使用中的强度)不得低于70μW/cm 2(普通30W直管紫外线灯在距灯管1m处测定,特殊紫外线灯在使用距离处测定,使用的紫外线测强仪必须经过标定,且在有效期内;使用的紫外线强度监测指示卡,应取得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 紫外线灯使用过程中其辐照强度逐渐降低,故应定期测定消毒紫外线的强度,一旦降到要求的强度以下时,应及时更换。
6. 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μW/cm 2的时间(功率≥30W),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
紫外线灯生产单位应提供实际使用寿命。
(三) 适用范围及条件
1. 紫外线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芽孢、分枝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和支原体等,凡被上述微生物污染的表面、水和空气均可采用紫外线消毒。
2. 紫外线辐照能量低,穿透力弱,仅能杀灭直接照射到的微生物,因此消毒时必须使消毒部位充分暴露于紫外线。
3. 用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要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
4. 紫外线消毒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40℃,温度过高过低均会影响消毒效果,可适当延长消毒时间,用于空气消毒时,消
毒环境的相对湿度低于80%为好,否则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5. 用紫外线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照射剂量。
空气和水中的悬浮粒子也可影响消毒效果。
三、乙醇
1. 概述:乙醇属中效消毒剂,具有中效、速效、无毒、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金属无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很大,易挥发、不稳定等特点。
其含量为95%(V/V)。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皮肤、环境表面及医疗器械的消毒等
3. 使用方法:
①浸泡法:将待消毒的物品放入装有乙醇溶液的容器中,加盖。
对细菌繁殖体污染医疗器械等物品的消毒,用75%的乙醇溶液浸泡10min以上,个别对其他消毒剂过敏者,可用75%的乙醇溶液浸泡5min。
②擦试法:对皮肤的消毒,用75%乙醇棉球擦试。
注意:乙醇易燃,忌明火;必须使用医用乙醇,严禁使用工业乙醇消毒和作为原材料配制消毒剂。
四、碘伏
1. 概述:碘伏属中效消毒剂,具有中效、速效、低毒,对皮肤黏膜无刺激并无黄染,对铜、铝、碳钢等二价金属有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很大,稳定性好等特点。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皮肤、黏膜等的消毒。
3. 使用方法:
(1) 消毒液配制:根据有效碘含量用灭菌蒸馏水将碘伏稀释成所需浓度。
(2) 消毒处理: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试、冲洗等方法。
①浸泡法。
将清洗、晾干的待消毒物品浸没于装有碘伏溶液的容器中,加盖。
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碘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
②擦试法:对皮肤、黏膜用擦试法消毒。
消毒时,用浸有碘伏消毒液的无菌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擦试被消毒部位。
对外科洗手用含有效碘2500-5000mg/L的消毒液擦试,作用3min。
对于手术部位及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用含有效碘2500-5000mg/L的消毒液局部擦试2遍,作用共2min;对口腔黏膜及创口黏膜创面消毒,用含有效碘500-1000mg/L的消毒液擦试,作用3-5min。
注射部位消毒也可用市售碘伏棉签(含有效碘2000mg/L)擦试,作用2-3min。
③冲洗法:对阴道黏膜及伤口黏膜创面的消毒,用含有效碘250mg/L的消毒液冲洗3-5min。
4. 注意事项:
(1) 碘伏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
(2) 碘伏对二价金属制品有腐蚀性,不应做相应金属制品的消毒。
(3) 消毒时,若存在有机物,应提高药物浓度或延长消毒时间。
(4) 避免与拮抗物同用。
五、消毒和灭菌方法的选择
1. 金属器械
金属器械用高压蒸气灭菌或煮沸灭菌。
消毒时应把钳、夹打开,使各部分均能直接受热。
锐利器械一般都浸泡在器械溶液中消毒,如采用煮沸消毒灭菌,必须用纱布把锋刃部包裹,以免变钝。
2. 精密器械
内窥镜如腹腔镜、膀胱镜,一般浸泡在10%甲醛溶液中消毒10分钟,使用时应用生理盐水冲洗。
呼吸器、血压计、听诊器等。
可用0.5%消毒液擦洗,有条件者可用环氧乙烷气体密闭消毒法或甲醛密封熏箱蒸熏。
3. 玻璃、搪瓷类器皿
用高压灭菌法。
小型器皿亦可用煮沸灭菌法。
玻璃注射器的针筒和针芯应分开包裹,以免受热而胀裂。
4. 塑料管和有机玻璃类物品
此类物品通常用10%甲醛溶液浸泡,在管腔内需注入甲醛液,使用时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包括塑料导管的管腔也应洗净。
5. 各种宫内节育器(IUD)的消毒
常用宫用节育器(IUD)有金属、塑料和硅橡胶节育器及药环,药环包括金属药环和硅橡胶药环。
消毒方法:金属和硅橡胶节育器可以安放在容器内高压消毒,消毒后容器未经启用可保存7天,一旦容器开启使用,次日应重新消毒。
如果消毒时间过长,金属环色泽可变暗,但质量不变。
塑料节育器不耐高温,故不宜高压消毒。
可用75%酒精浸泡消毒。
硅橡胶节育器也可浸泡消毒,浸泡半小时可达无菌效果。
每次浸泡数量应根据当天需要量决定,用多少,浸泡多少,因反复多次浸泡可使塑料和硅橡胶变脆、断裂。
药环内含药物,为了避免药物变质、漏出,不宜高压消毒,亦不宜浸泡,可采用环氧乙烷消毒。
经环氧乙烷消毒后节育器应装入密闭塑料袋内,打开后即可放置使用。
如包装有破漏或过期,需重新消毒。
6. 敷料和缝线
常用高压灭菌法。
如敷料包消毒后10天未用,则必须重新灭菌。
而丝线只能在一次灭菌后使用,多次灭菌可使丝线失去韧性,极易拉断,故不宜使用。
羊肠线灭菌可以从玻璃管内取出肠线,用温水洗净,放入75%酒精溶液浸泡24小时后使用。
该酒精溶液应每周更换。
羊肠线亦可以不从玻璃管中取出灭菌,先连同玻璃管煮沸消毒20分钟,然后取出浸泡于75%酒精溶液内。
该酒精溶液每三周更换一次。
7. 橡胶类物品(手套、导尿管、引流条等)
用高压灭菌或煮沸灭菌法。
高压灭菌时间不能过长,一般在压力20磅、温度126.5℃维持15分钟即可,以免损毁物品,必要时也可在用前煮沸消毒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