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宁夏综合地层区划与岩石地层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7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 N2008N O .03SC I ENC E &TEC HN OLO GY I NFO RM ATI O N资源与环境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王美芳李慧勤(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银川盆地总体走向北北东向,为一夹持在贺兰山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之间的断陷盆地,是在贺兰构造带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地堑式盆地。
从三叠纪开始,由于阿拉善地块向东逆冲,形成贺兰山山前拗陷盆地和内陆盆地,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使现今贺兰山和银川地堑一起抬升,形成“银川古断隆”,渐新世“银川古断隆”开始解体,第三纪末银川盆地持续断陷,受青藏高原隆升朝北东方向挤压影响,银川盆地南部第四纪断裂边界开始活跃,从而加剧了银川盆地纵向断层的垂直断陷,基本形成了银川盆地同两侧地块明显分异的地貌格局。
关键词: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中图分类号:P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8)01(c )-0148-02笔者在开展新一轮地质大调查项目——1:25万银川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时,针对银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进行了专题研究,在资料收集、分析和野外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对其沉积特征、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历史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现论述如下。
1概况银川盆地南起青铜峡,北至石嘴山,西依贺兰山,东靠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长165k m ,东西宽42—60km ,总面积7790k m 2,银川盆地在地质构造上被称为“银川地堑”[1]。
地质历史时期银川盆地经历了多次拉张与闭合过程,并伴随着一系列岩浆活动,特别是新生代时期受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了与中生代末截然相反的变化,由中生代末的N W -S E 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新生代的NW -S E 向拉张应力场,在“古贺兰山”基础上沿先形成的NNE 向断裂破裂分化,盆地深部上地幔物质上涌和地壳减薄过程,加剧了盆地的拉张断陷作用,堆积了厚达7000余米的新生界沉积物[2]。
浅析宁夏卫宁北山地区石炭纪地层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李红霞;白生明;黄玮;房正荣【摘要】宁夏卫宁北山石炭纪地层发育良好,动、植物化石丰富,其岩石地层序列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前黑山组、臭牛沟组、土坡组和太原组4个地层单位.通过对该地区石炭纪岩石地层特征、基本层序、沉积相和沉积特征演化规律分析,认为该地区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地层是在基底拗陷下沉、盆地范围不断扩大的构造背景条件下形成的.早石炭世以海进作用为主,沉积环境基本为半封闭的海湾,沉积相以碎屑岸线为主.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整体演化为陆表海环境,海水时进时退(总体处于海退),发育进积类(建设性)受潮汐作用影响的三角洲.【期刊名称】《宁夏工程技术》【年(卷),期】2016(015)003【总页数】6页(P217-222)【关键词】石炭纪;岩石特征;地层层序;沉积环境;演化规律;卫宁北山【作者】李红霞;白生明;黄玮;房正荣【作者单位】宁夏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宁夏银川750004;宁夏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宁夏银川750004;宁夏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宁夏银川750004;宁夏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宁夏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45卫宁北山行政区划辖属中卫市沙坡头区和中宁市,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山脉。
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秦祁昆造山系北祁连造山带东段与中朝准地台阿拉善地(陆)块南缘、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交汇部位之北祁连造山带一侧,是中国西部EW向构造带(北祁连)与东部近SN向构造(贺兰山)带的转换交接部位[1](图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少生产和科研单位对该地区石炭纪地层进行过研究,但是在地层划分方面由于古生物依据不充分,因此,在地层沉积环境及演化规律方面存在意见分歧。
近年来,笔者在进行卫宁北山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分析和总结已有调查成果资料,从形成机理方面对石炭纪地层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做了进行一步的探讨。
卫宁北山石炭纪地层发育良好,层序连续,其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为前黑山组、臭牛沟组、土坡组和太原组(跨石炭纪、二叠纪),主要分布在新井、野猫子山、照壁山、单梁山、大石头井、石磨沟和炭井子沟等地。
工 业 技 术43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1 区域概述青龙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的同心县和盐池县,由两条走向南北的山脊组成(东道梁、西道梁),南北绵延约40km,东西宽约6k m 。
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华北西缘地层分区桌子山—青龙山地层小区南段。
区域大地构造位于中朝准地台鄂尔多斯西缘拗陷带青云台拱北部,即“南北古脊梁”西侧。
青龙山西侧为龙首-六盘深断裂,东侧为车道-阿色浪大断裂。
该区域内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王全口组、震旦系正目观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及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表1)。
其中,上元古界青白口系王全口组—震旦系正目观组出露于东道梁,寒武系—奥陶系出露于西道梁,奥陶系地层分布于青龙山西道梁西侧。
2 地层对比及岩层特征奥陶系地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区域划分略有不同。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下统为冶里组、亮甲山组;中统为马家沟组六岩段(马1、马2、马3、马4、马5、马6),其中马6岩段也称峰峰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下统缺失,中统三道坎组,桌子山组,克里摩里组。
宁夏多次单独划出青龙山地层小区。
本次论述按照岩层构造及层面特征采用三分法,将马家沟组自老而新分为三个岩组,其中马一、马二岩组对应三道坎组,马三岩段及克里摩里组对应桌子山组及克里摩里组(表2)。
青龙山区奥陶系马家沟组连续沉积在上寒武统之上,岩性稳定。
三岩段岩性特征如下:马一岩段:位于马家沟组底部,其下部岩性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
局部夹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砾屑白云岩;上部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该岩性段以底部的厚层状白云岩与下伏阿不切亥组(∈-Oa)分界。
马二岩段:位于马家沟组中部,岩性主要以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为主,中上部以中厚层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及厚层砾屑灰岩为主,泥质条带断续顺层分布,宽多在几毫米间。
宁夏贺兰山地区奥陶纪地层沉积环境演化规律探讨摘要:贺兰山地区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特征显箸。
依据形成时间,其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划分为马家沟组、米钵山组2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出露于贺兰山中—南段,隶属华北西缘地层分区和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
笔者认为奥陶纪初期,海侵进一步扩大,海侵范围几乎含盖整个本区,形成了以碳酸岩盐为主的台地相沉积。
后期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以碎屑岩、泥岩为主夹薄层灰岩、砾屑灰岩、角砾岩,属次深海大陆斜坡沉积。
从岩石地层、地层层序、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相演化序列总体看来,反映了一个海侵沉积序列演化规律。
关键词:奥陶纪岩石地层地层层序沉积环境演化规律贺兰山地区贺兰山不但是构成宁夏、内蒙古两省的自然分界,也是我国河流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起着扼制西北寒风侵袭银川平原、阻挡腾格里沙漠东移的天然屏障作用。
其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祁昆造山系(Ⅳ)和华北陆块区(Ⅱ)2个Ⅰ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区,地处鄂尔多斯陆块(Ⅱ-5)、北祁连弧盆系(Ⅳ-1)与阿拉善陆块(Ⅱ-7)3个Ⅱ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1](图1)。
综合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Ⅴ),大体贺兰山三关口向东南(牛首山以东、青龙山以西)至固原以东一线为界,西部属秦祁昆地层区(Ⅴ1)之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Ⅴ12);东北—东部属晋冀鲁豫地层区(Ⅴ4)之华北西缘地层分区(Ⅴ41)和鄂尔多斯地层分区(Ⅴ44)。
1 岩石地层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层序特征明显,其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马家沟组、米钵山组。
1.1 马家沟组(Om)马家沟组在贺兰山中—北段连续沉积于阿不切亥组之上,而在贺兰山南段本组未见底,与上覆米钵山组整合接触(局地断层接触)。
由碳酸盐岩台地潮坪相沉积组成。
马家沟组层序特征明显;主要反映了5个基本层序。
(1)厚层砂屑微晶灰岩—薄纹层含砂屑微晶灰岩—钙质板岩向上变细变薄层序。
(2)厚—巨厚层含燧石条带砾屑微晶灰岩—薄层泥质条带微晶灰岩—中厚层微晶灰岩、白云岩层序。
宁夏贺兰山地区奥陶纪地层沉积环境演化规律探讨作者:苗军李红霞魏建成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29期摘要:贺兰山地区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特征显箸。
依据形成时间,其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划分为马家沟组、米钵山组2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出露于贺兰山中—南段,隶属华北西缘地层分区和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
笔者认为奥陶纪初期,海侵进一步扩大,海侵范围几乎含盖整个本区,形成了以碳酸岩盐为主的台地相沉积。
后期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以碎屑岩、泥岩为主夹薄层灰岩、砾屑灰岩、角砾岩,属次深海大陆斜坡沉积。
从岩石地层、地层层序、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相演化序列总体看来,反映了一个海侵沉积序列演化规律。
关键词:奥陶纪岩石地层地层层序沉积环境演化规律贺兰山地区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023-02贺兰山不但是构成宁夏、内蒙古两省的自然分界,也是我国河流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起着扼制西北寒风侵袭银川平原、阻挡腾格里沙漠东移的天然屏障作用。
其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祁昆造山系(Ⅳ)和华北陆块区(Ⅱ)2个Ⅰ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区,地处鄂尔多斯陆块(Ⅱ-5)、北祁连弧盆系(Ⅳ-1)与阿拉善陆块(Ⅱ-7)3个Ⅱ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1](图1)。
综合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Ⅴ),大体贺兰山三关口向东南(牛首山以东、青龙山以西)至固原以东一线为界,西部属秦祁昆地层区(Ⅴ1)之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Ⅴ12);东北—东部属晋冀鲁豫地层区(Ⅴ4)之华北西缘地层分区(Ⅴ41)和鄂尔多斯地层分区(Ⅴ44)。
1 岩石地层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层序特征明显,其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马家沟组、米钵山组。
1.1马家沟组(Om)马家沟组在贺兰山中—北段连续沉积于阿不切亥组之上,而在贺兰山南段本组未见底,与上覆米钵山组整合接触(局地断层接触)。
由碳酸盐岩台地潮坪相沉积组成。
马家沟组层序特征明显;主要反映了5个基本层序。
宁夏六盘山地区白垩纪地层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地史演化特征探讨摘要:六盘山地区白垩纪六盘山群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
地层区划属秦祁昆地层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
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构成。
通过对各岩石地层单位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表明,白垩纪六盘山群地层发育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白垩纪初期(三桥期)以陆相冲积扇主,早期(和尚铺期—李洼峡期)发育了河流相—滨浅湖相沉积,气候由干热逐渐转向温湿;中期(马东山期)湖泊发育到鼎盛时期,此时湖水最深,湖面最广,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沉积;晚期(乃家河期)为湖泊衰亡期,发育半深湖相—咸化湖泊相沉积。
乃家河期末,晚期燕山运动使盆地抬升,湖泊迅速消亡,结束了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关键词:白垩纪沉积相沉积环境地史演化六盘山地区六盘山地区位于宁夏南部,地层区划属秦祁昆地层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
白垩纪六盘山群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其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属内陆湖泊(凹陷盆地)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及咸化湖相。
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构成。
各时期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反映了当时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其垂向叠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地史演化特征。
1 沉积相特征1.1 三桥组沉积相三桥组以粗碎屑岩为主体,具冲积扇亚相沉积特征,可细分为扇根和扇端亚相。
(1)扇根亚相。
三桥组主体属扇根亚相沉积。
组成岩性较为单一,为灰、深灰色块状粗—中砾岩、灰色厚层—巨厚层状粗砾岩、紫红色块状—厚层状巨砾岩、巨—粗砾岩及粗砾岩。
砾石杂乱排列,无定向性,局部略具叠瓦状排列,有时显示正粒序层,砾岩呈杂基支撑、基地式胶结类型,为白云质、钙质胶结。
(2)扇端亚相。
主要由紫红色中—细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粉砂质泥岩组成。
砾岩特征与扇根亚相砾岩相似,只是粒度细一些;长石石英砂岩多呈透镜状,时含细砾,发育平行层理、大型板状斜层理。
宁夏地层区划与前寒武纪岩石地层系统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与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是在第一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基础上,吸收近20年来的新资料、新成果,按照计划项目总体设计书和《中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要求,遵循计划项目总负责人李挺栋院士倡导的求真写实、尊标守成、求同存异的原则编写而成,既客观反映了各方面真实资料,又具有深入分析研究的新成果,也充分体现了不同观点与见解,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与第一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相比,从地质理论、技术方法及构造思想上都有了显著变化,取得了一批新进展与新认识,补充更新了很多新资料,尤其是在地层区划研究和地层划分对比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与综合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宁夏地层区划和岩石地层系统作简要介绍。
一、地层区划(一)综合地层区划根据古构造格局、古地理环境、地层发育状况和古生物群特征等综合因素,将宁夏划分为1个地层大区、2个地层区、3个地层分区和4个地层小区(图1、表1)。
华北地层区出露最古老的地层是分布于贺兰山北段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的古元古界贺兰山岩群,为一套具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高级区域变质岩系,它构成了该地区的结晶基底。
自中元古代开始,该区转入稳定的盖层沉积。
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纪)至中期(蓟县纪)为滨浅海相碎屑岩—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纪)为冰水沉积,缺失中元古界上部、青白口系和南华系。
寒武系与奥陶系连续沉积,寒武系自下而上为滨浅海相—浅海陆棚相碎屑岩、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奥陶系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部分为笔石页岩相沉积。
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该区隆升剥蚀,缺失沉积。
祁连地层区出露最古老的地层是分布于西华山、南华山等地的中元古界下部海原岩群,为一套主要由绿帘阳起钠长片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等组成的变质岩系,是该地区变质基底的组成部分。
宁夏贺兰山北段晚石炭—早二叠纪沉积环境演化特征作者:王学宁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第33期摘要:依据岩石组合和生物组合特征,将宁夏贺兰山北段的晚石炭纪至早二叠纪地层划分为土坡组和太原组两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岩石组合以陆源碎屑岩、石英砂岩、泥(页)岩和少量碳酸盐岩及煤层(线)沉积为主;从岩石特征、地层层序、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特点看,晚石炭纪本区基底拗陷下沉,以海进作用为主,海水由南西向北东方向侵进,形成南西—北东向狭长海域,随着盆地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了半封闭沉积环境的海湾,至早二叠纪早期演化为陆表海环境。
关键词:贺兰山北段晚石炭—早二叠纪岩石特征沉积环境演化中图分类号:Q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1(c)-0051-03宁夏贺兰山北段晚石炭-早二叠纪地层发育齐全,依据岩石组合和生物组合特征,将其地层划分为土坡组和太原组两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其地层沉积范围基本一致,主要出露于胡鲁斯台、石炭井、李家沟、马莲滩和敖包图等地。
综合地层区划属于华北地层大区(V)之晋冀鲁豫地层区(V4)之华北西缘地层分区(V41)[1]。
1 岩石地层特征1.1 土坡组(C2t)岩性为灰—灰白色粗—细粒石英砂岩与深灰—黑灰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页岩、泥岩呈韵律状互层,夹灰—深灰色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及薄煤层[2]。
在胡鲁斯台和石炭井地区李家沟一带厚464.2m。
本组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与上覆地层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其岩石组合特征是:中、上部为石英砂岩与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呈不等厚互层,下部为石英砂岩夹页岩及灰岩透镜体,为一套三角洲相的岩石地层组合。
1.2 太原组(C2P1t)本组与下伏的土坡组、上覆的山西组均为连续沉积。
本组在贺兰山北段沉积厚度110~180m,内蒙阿左旗胡鲁斯台沉积厚度412.89m,向北向南均有变薄趋势。
岩性主要以灰-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泥岩为主,间夹浅灰色中厚薄层、中细粒石英岩状砂岩、石英砂岩、生物碎屑灰岩、含 2~4层可采煤层及薄煤层、煤线,在生物碎屑岩中富腕足类、蜓类等化石,页岩中富含植物化石。
宁夏贺兰山北段侏罗纪沉积环境演化特征摘要:贺兰山北段侏罗纪地层发育良好,层序连续,其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延安组、直罗组和安定组3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岩石组合以陆源碎屑岩、粘土岩及煤层、煤线沉积为主;从岩石特征、地层层序、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特点来看,侏罗纪沉积盆地为一构造断陷盆地,该盆地沉积相演化以断陷盆地的冲积扇—河流相开始,形成湖泊—河流相沉积体系;古气候从早期(中侏罗世早期)的潮湿气候逐渐演化为晚期的干旱炎热气候特征。
关键词:贺兰山北段侏罗纪岩石特征沉积环境演化Ningxia Helan Mountain northern section Jurassic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evolutionAbstract:Helan Mountain northern section Jurassic well developed,continuous sequence,its rock bottom stratigraphic sequence can be divided into Yan’an,Zhiluo and diazepam group 3 group-level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Rock assemblage clastic rocks,clay rocks and coal seams,coal line sediments;from the petrology, stratigraphy,sedimentary facie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iew,Jurassic sedimentary basin is a tectonic rift basin,the basin facies evolution in rift basins of alluvial-fluvial began to form lakes-fluvial depositional system;paleoclimate from the early(early middle Jurassic) ofwet weather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late dry and hot climat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Helan Mountains northern section Jurassic rock characteristic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evolution宁夏贺兰山北段的侏罗纪地层发育齐全,其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延安组、直罗组和安定组3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主要出露于汝箕沟、白芨芨沟、古拉本、红石岩、二道岭等地。
宁夏香山地区石炭系石灰岩矿床特征浅析宁夏香山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石炭资源集中地之一,盛产石炭系石灰岩矿床。
这些矿床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对于深入研究其成因和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岩层发育、矿床类型和成因机制三个方面,对宁夏香山地区的石炭系石灰岩矿床特征进行了浅析。
一、岩层发育:宁夏香山地区的石炭系石灰岩矿床主要分布在宁夏中南部的香山群和木锅组。
香山群上覆木锅组,二者之间具有较明显的界线。
香山群厚度一般为100~150米,由底部向上依次为根城段、下城段和上城段。
根城段为较厚的火山碎屑岩层,下城段主要由岩屑灰岩和海相石灰岩组成,上城段主要为叠层灰岩和石英灰岩。
木锅组一般为灰色、粉色或褐色的细粒灰岩,岩性均为海相石灰岩。
二、矿床类型:宁夏香山地区的石炭系石灰岩矿床主要表现为岩溶矿床和填隙矿床两大类型。
岩溶矿床主要分布在根城段和下城段的天然溶洞中,矿石可见数量较多的石笋、石柱、石奶等岩溶景观;填隙矿床主要分布在木锅组的裂隙和溶蚀洞中,矿石一般呈块状、片状或粉末状,主要矿物为方解石和白云石。
三、成因机制:宁夏香山地区的石炭系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早石炭世到晚石炭世的海侵-海退作用过程中。
在海退阶段,海平面下降,沉积相从海相向湖相过渡,有利于石灰岩的沉积。
在该地区的火山活动对石炭系石灰岩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火山作用的产物填充了石灰岩构造空间,提高了石灰岩的含水量,促进了矿物溶解和成岩作用过程。
该地区的古地貌与今天的地貌相似,有利于石炭系石灰岩在地表上形成较为发育的岩溶矿床和填隙矿床。
黄土高原第四纪地质发展史(Quaternary geological history of Loess Plateau):上新世末,自距今260万年以前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是一个广阔的、地形高差不大的古剥夷面,分布着不同地质时代的基岩残山以及河流相、湖相、坡积和残积相的红土、粘土及砾石,为一湿热稀树草原环境。
至第四纪初,黄土高原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发生了显著的构造运动。
六盘山上升之后黄土高原分成东西两大区域。
黄土高原内部也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和谷地,构成了黄土高原在第四纪初期的古地理格架。
六盘山、子午岭、华家岭、白于山的逐渐隆起,形成了高原区内主要水系的分水岭。
至今这些分水岭仍在阶段性地抬升,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相当于早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早期及中、晚更新世之间,为黄土高原的三个时期的新构造运动。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
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最大达10公里/平方公里,比中国其他山区和丘陵地区大1~5倍。
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
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
地面坡度普遍很大,大于15度的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70%,小于10度的不超过10%。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
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
其中潜蚀作用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喀斯特”。
强烈的沟谷侵蚀或地下水浸泡软化土体,使上方土体随水向下坡蠕移形成的泥流,只有在黄土区才易见到。
黄土的抗蚀力极低,因而黄土地貌的侵蚀过程十分迅速。
黄土丘陵坡面的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高原区北部沟头前进速率一般为1~5米/年,个别沟头达到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度的侵蚀沟。
第二章区域地质第一节区域地层一、地层区的划分宁夏境内新生界覆盖甚广,前新生界基岩主要出露于贺兰山、香山、南华山、西华山、牛首山和青龙山山区及灵盐台地,南部黄土区沟谷中亦有零星分布。
基岩裸露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9.1%左右,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
依据各地区沉积建造的总体特征、地层层序、代表构造运动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及其有关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古地理条件、生物群落等,并参照《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宁夏分册)》的划分意见,将宁夏区内划分为2个地层区(华北地层区和祁连地层区)、4个地层分区和7个地层小区(图2─1)。
1、华北地层区宁夏东北部属华北地层区的西缘,西侧以牛首山─六盘山深断裂与祁连地层区分界。
区内地层特点与华北腹地基本相同,基底为太古界变质杂岩和早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及花岗岩组成,其上为浅变质的中、上元古界不整合覆盖。
嗣后,广泛沉积了海相寒武系和奥陶系,晚石炭世至二叠纪为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和陆相碎屑岩沉积,中、新生代均为陆相地层。
上、下古生界之间为一巨大的区域性假整合,除局部地段有晚奥陶世沉积外,广大地区缺失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古生物群面貌主要属华北型。
该地层区包括鄂尔多斯分区和鄂尔多斯西缘分区两个地层分区。
鄂尔多斯分区(Ⅰ1)分区仅涉及本区东部一隅,大体位于东径107°线以东地区,以沿桌子山东麓─平凉一线展布的车道─阿色浪大断裂为其西界。
分区内多被第四系覆盖,第三系为陆相红色含膏盐碎屑岩沉积,仅零星出露于沟谷之中,前白垩系未见出露。
据钻孔资料,中生界为陆相碎屑岩沉积,下白垩统厚达1000余米,侏罗系为含煤沉积,前侏罗系埋深超过2000米。
鄂尔多斯西缘分区(Ⅰ2)分区位于华北地层区的西缘、鄂尔多斯分区西侧,呈一南北向的狭长地带,西与祁连地层区的河西走廊─六盘山分区相邻。
区内出露有太古界中深区域变质岩系,上覆为长城系─蓟县系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建造,缺失青白口系,震旦系为陆缘冰水─冰碛碎屑岩沉积。
一、立项背景火石寨丹霞地貌,形成于内陆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条件下,高耸突兀于黄土高原之上,具有大、多、长、密、厚和雄、奇、秀、险、幽、奥等特点。
火石寨不仅是我国北方发育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群,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
火石寨自然风光,兼具我国北方山势之雄浑与南国水乡之秀媚于一处;人文景观,又集道教、佛教与伊斯兰教于一身。
风景区内,丹霞地貌与动植物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构景,景点多,品位高,可游性强。
二、取得主要成果1、地质旅游资源:按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公园需要保护的地质旅游资源主要有:地貌景观类、地史遗迹类和水文景观类三种类型。
2、植物旅游资源:包括各种野生动、植物,特别是山顶及沟谷中的原生群落。
3、人文景观旅游资源:①佛教、道教建筑:云台山、石寺山、禅佛寺、白庄石窟的佛像、壁画、提刻、水窖、引水槽、石阶等;大石城的天梯、石房、水窖、插旗孔等。
板石窑、干石窑、水石窑等地的人工岩窑等。
②伊斯兰教建筑:黑窑儿拱北、龙潭寺;③伊斯兰文化,回乡风情习俗。
火石寨丹霞地貌群,位于我国西部黄土高原腹地,是在干旱气候背景条件下形成的,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尤其在我国西部黄土高原地区,的确是一大奇观。
火石寨丹霞地貌群规模宏大,发育典型、齐全、完整,景观丰富,是黄土高原地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丹霞地貌风景名胜的重要补充,确实需要得到很好的保护。
建立火石寨丹霞地质公园,对保护该地区自然而又原始的丹霞地貌景观,对保持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建立火石寨丹霞地质公园,对地貌及其它类型的旅游资源加以有效地保护和管理,使之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地质地貌研究和科普教学的基地,成为人们启智、休憩、娱乐的理想场所。
火石寨丹霞地质公园位于国家级“六盘山扶贫实验区”中心地带。
火石寨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的有效保护和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够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火石寨丹霞地质公园建设,能够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东西部合作,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带动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山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步入小康。
宁夏地层区划与前寒武纪岩石地层系统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与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是在第一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基础上,吸收近20年来的新资料、新成果,按照计划项目总体设计书和《中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要求,遵循计划项目总负责人李挺栋院士倡导的求真写实、尊标守成、求同存异的原则编写而成,既客观反映了各方面真实资料,又具有深入分析研究的新成果,也充分体现了不同观点与见解,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与第一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相比,从地质理论、技术方法及构造思想上都有了显著变化,取得了一批新进展与新认识,补充更新了很多新资料,尤其是在地层区划研究和地层划分对比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与综合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宁夏地层区划和岩石地层系统作简要介绍。
一、地层区划(一)综合地层区划根据古构造格局、古地理环境、地层发育状况和古生物群特征等综合因素,将宁夏划分为1个地层大区、2个地层区、3个地层分区和4个地层小区(图1、表1)。
图1 宁夏综合地层区划图华北地层区出露最古老的地层是分布于贺兰山北段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的古元古界贺兰山岩群,为一套具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高级区域变质岩系,它构成了该地区的结晶基底。
自中元古代开始,该区转入稳定的盖层沉积。
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纪)至中期(蓟县纪)为滨浅海相碎屑岩—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纪)为冰水沉积,缺失中元古界上部、青白口系和南华系。
寒武系与奥陶系连续沉积,寒武系自下而上为滨浅海相—浅海陆棚相碎屑岩、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奥陶系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部分为笔石页岩相沉积。
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该区隆升剥蚀,缺失沉积。
祁连地层区出露最古老的地层是分布于西华山、南华山等地的中元古界下部海原岩群,为一套主要由绿帘阳起钠长片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等组成的变质岩系,是该地区变质基底的组成部分。
中元古代中期至寒武纪本区缺失沉积。
早—中奥陶世早期沉积了与华北地层区相似的台地相碳酸盐岩,中奥陶世中期至晚奥陶世沉积了具大陆斜坡性质、复理石建造特征的米钵山组和香山群。
该区发育志留系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泥盆系陆相红色碎屑岩以及下石炭统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与华北缺失这些地层有所不同。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祁连海与华北海连通,祁连地层区与华北地层区沉积特征趋向一致,均形成了海陆交互相陆屑含煤建造。
早二叠世晚期发生海退,二叠系与三叠系连续沉积,二者均以陆相碎屑岩为主,并夹有火山碎屑岩,下部含煤。
侏罗系下部为河流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中—上部为河湖相碎屑岩沉积,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发育山间盆地沉积,其沉积特征与鄂尔多斯盆地腹地相似。
早期燕山运动使贺兰山崛起,在其山麓地带形成了内陆湖泊相沉积。
该时期发育鄂尔多斯、六盘山和庙山湖三个沉积盆地,前二者规模较大,自下而上沉积物明显由粗变细,而庙山湖盆地规模较小,主要由粗碎屑岩组成,与鄂尔多斯盆地和六盘山盆地有一定差异。
晚期燕山运动使六盘山隆起,全区缺失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沉积。
始新世至中新世,气候或暖湿或干热,内陆盆地中沉积了河湖相红色碎屑岩及膏岩。
第四系成因类型主要为分布于河谷盆地区的河湖相沉积、分布于台地区的冲洪积层和南部区的风成黄土堆积。
(二)动态地层区划根据地质演化历史的阶段性,将宁夏古元古宙—第四纪划分为6个基本地层区划阶段,即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等六个阶段(图2、表2)。
古元古代阶段:以青铜峡—固原一线为界,东属中朝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区、华北西部地层分区、贺兰山地层小区,西属昆仑—祁连—秦岭地层大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区、北祁连地层分区。
贺兰山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为古元古代贺兰山岩群和赵池沟岩群。
前者是一套具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高级区域变质岩系,后者为一套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浅变质岩,二者为宁夏最古老的地层,它们构成了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是鄂尔多斯北缘孔兹岩带的组成部分。
北祁连地层分区未见沉积。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阶段:地层分区与古元古代阶段相似。
以青铜峡—固原一线为界,东属中朝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区、华北西部地层分区、贺兰山—青龙山地层小区,西属祁连地层大区、北祁连地层区、北祁连东段地层分区、黄家洼山—南华山地层小区。
贺兰山—青龙山地层小区自中元古代开始,转入稳定的盖层沉积。
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纪)—中期(蓟县纪)为滨浅海相碎屑岩—台地高镁碳酸盐岩沉积,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纪)为冰水沉积,缺失中元古界上部、青白口系和南华系。
黄家洼山—南华山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是中元古界下部海原岩群,为一套主要由绿帘阳起钠长片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等组成的变质岩系,是图2 宁夏动态地层区划图该地区古老变质基底的组成部分。
古生代—三叠纪阶段:全区属华北—柴达木地层大区,以青铜峡—固原断裂为界,北东属华北地层区鄂尔多斯西缘地层分区贺兰山地层小区和桌子山—青龙山地层小区;南西属祁连地层区,以香山南麓隐伏断裂为界,北东属河西走廊地层分区景泰—中宁地层小区,南西属北祁连地层分区靖远—西吉地层小区。
鄂尔多斯西缘地层分区仍为稳定的盖层沉积,寒武系自下而上为滨浅海相—浅海陆棚相碎屑岩、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奥陶系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部分为笔石页岩相沉积;石炭系与二叠系连续沉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沉积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含煤建造,早二叠世晚期—三叠纪为陆相碎屑岩沉积;缺失志留纪、泥盆纪和早石炭世沉积。
祁连地层区缺失寒武系,下—中奥陶统为与华北地层区相似的碳酸盐岩沉积,中—上奥陶统则为复理石建造,发育志留系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泥盆系陆相红色碎屑岩以及下石炭统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晚石炭世—三叠纪沉积特征与华北地层区大同小异。
侏罗纪—白垩纪阶段:全区属华北地层大区、鄂尔多斯地层区,可进一步划分为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分区盐池—彭阳地层小区和鄂尔多斯西缘分区六盘山—陇县地层小区及贺兰山—卫宁北山地层小区。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分区侏罗系和白垩系发育良好,前者下部为河流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中—上部为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后者为大型内陆湖泊相沉积,自下而上沉积物明显由粗变细。
鄂尔多斯西缘地层分区在侏罗纪时仅发育山间盆地沉积,有贺兰山、新井、下流水和炭山等盆地,其中贺兰山盆地沉积特征及古生物群与鄂尔多斯盆地相似,新井、下流水和炭山盆地沉积特征与鄂尔多斯盆地略有差异,生物群组成亦不尽一致。
早白垩世鄂尔多斯西缘地层分区发育两个沉积盆地,一是六盘山盆地,规模较大,为典型的内陆湖泊,沉积特征与鄂尔多斯盆地有诸多相似之处;另一个是庙山湖盆地,规模较小,沉积特征与鄂尔多斯盆地和六盘山盆地有一定差异,主要由粗碎屑岩组成。
古近纪—新近纪阶段:全区属东北—华北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区、鄂尔多斯西缘地层分区,可进一步划分为银川—固原地层小区和环县—彭阳地层小区。
始新世至中新世,气候或暖湿或干热,内陆盆地中沉积了河湖相红色碎屑岩及膏岩。
银川—固原地层小区发育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缺失古新统和上新统。
环县—彭阳地层小区仅有中新统。
第四纪阶段:全区属华北地层大区、华北西部地层区、鄂尔多斯西缘地层分区,进一步可细分为宁夏北部地层小区和宁夏南部地层小区。
前者主要成因类型为分布于河谷盆地区的河湖相和分布于山麓及台地区的冲洪积相沉积;后者为黄土覆盖区,主要发育风成黄土堆积、河谷盆地冲积相和洪积相沉积。
二、岩石地层序列(一)元古宇宁夏元古宇古元古界、中元古界和新元古界均有出露,但发育不全,缺失中元古界待建系和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南华系。
1.古元古界古元古界仅分布于华北地层区。
出露于贺兰山北段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的古元古界统称贺兰山岩群,出露于贺兰山中段的古元古界称为赵池沟岩群。
贺兰山岩群由霍福臣等1987年命名的贺兰山群沿革而来,命名剖面为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苏木柳树沟—白可可沟剖面。
为一套由富铝片麻岩、富铝变粒岩、大理岩、钙硅酸粒岩类及少量麻粒岩等组成的变质岩系,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麻粒岩相。
贺兰山岩群进一步可划分为宾布勒岩组和宗别立岩组2个构造岩石地层单位。
宾布勒岩组2007年由宁夏环境地质监测总站王成、白生明等命名,命名地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星光嘎查东2km处之宾布勒,命名剖面为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宾布勒剖面。
宾布勒岩组主要由富铝片麻岩和富铝变粒岩组成,以岩石中普遍含石榴石、矽线石、堇青石为特征,以不夹碳酸盐类和钙硅酸盐粒岩类岩石与宗别立岩组相区别。
贺兰山岩群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其层位大致与原贺兰山群(或宗别立群)第一亚群相当,岩性组合与千里山群哈布其盖组相似,二者可以对比。
宗别立岩组由宗别立群沿革而来。
宗别立群是贺兰山岩群早期之称谓,2007年宁夏环境地质监测总站将宗别立群降群为岩组,用以代表原贺兰山群第二亚群和第三亚群剔除同变质花岗岩后的“真正的变质地层”,命名地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苏木,层型为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柳树沟—秃鲁根剖面。
岩性仍以富铝变粒岩、富铝片麻岩为主,夹大量大理岩及钙硅酸盐粒岩类岩石。
以夹有大理岩类和钙硅酸盐类岩石有别于宾布勒岩组。
赵池沟岩群由顾其昌等(1980)命名的赵池沟群沿革而来,命名剖面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伦别立镇东南约19km处的赵池沟。
赵池沟岩群主要出露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贺兰山西麓赵池沟一带。
未见底,长城系黄旗口组不整合超覆于其上,为一套主要由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等组成的变质岩系,具绿片岩相变质程度,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
2.中元古界宁夏的中元古界仅有长城系和蓟县系,缺失上部待建系。
华北地层区和祁连地层区均有出露。
祁连地层区的中元古界统称海原岩群,为一套具绿帘角闪岩相变质程度的区域变质岩系。
Sm-Nd模式年龄反映海原岩群形成于长城纪,也有可能早于中元古代。
根据岩石组合,海原岩群自下而上进一步可划分为南华山岩组、园河岩组和西华山岩组。
南华山岩组由霍福臣、郑昭昌1988年命名的南华山群沿革而来,正层型为海原县南华山头岔—三门上剖面。
南华山岩组主要分布于南华山南麓,向西延伸至黄家洼山。
未见底,与上覆园河岩组呈韧性断层接触,为一套以绿片岩类为主的构造-岩石地层单位。
下部以绿片岩为主,夹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及大理岩等。
上部以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为主,夹绿片岩及大理岩。
园河岩组由霍福臣、郑昭昌1988年命名的园河群沿革而来,正层型为海原县西华山窝宝沟剖面。
园河岩组分布于南华山和西华山,黄家洼山及付家岘也有出露。
与南华山岩组和西华山岩组均呈韧性断层接触,为一套以大理岩为主的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岩性以大理岩为主,夹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及绿片岩等。
西华山岩组由霍福臣、郑昭昌1988年命名的西华山群沿革而来,正层型为海原县西华山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