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唐山市高三语文高考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244.66 KB
- 文档页数:9
2020届唐山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说过,他的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说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所谓“改造”“生发”就是演义。
一般小说的“缘由”在现实生活中;而历史演义小说所采取的“一端”会直接来源于历史载籍,受到的制约不免要多一点。
历史演义小说总要兼顾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两方面,不断寻找最佳平衡点。
《三国演义》就是这种努力的典型。
凡演义总是虚实相生,以虚带实。
关于《三国演义》书中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权威分析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谓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其实这一估计与原书实际严重不合,乃是历史学家的一偏之见——史家对“实”部分的价值很敏感很重视,认为这些作品史学意义不够,而对“虚”的成分较为忽略。
《三国演义》以情节丰富生动取胜,其中好看的故事几乎都是书中虚构的部分。
例如从开头到第七回大抵按史料叙述了汉末黄巾起义之后的纷争,这些纷争头绪纷繁,故事碎乱,作为后续内容的背景铺垫,就小说而言并不怎么好看;当然这也没有办法,此后故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不得不先作番介绍。
直到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才有了比较具体的情节和好玩的故事。
《三国志·董卓传》和《后汉书·董卓列传》比较详细地写到这一事件,但都没说起王允安排美女间谍实施“连环计”,所谓貂蝉其人,史书中更没提到。
《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于史料的取舍和生发,有着很强的主体性。
以关羽而言,有史料说当他随刘备与曹操联攻吕布时,听说投降过来的秦宜禄之妻甚美,打算娶过来。
他将这一非分之想向曹操报告,得到批准,但后来曹操却自己拿过去了。
这个小插曲一般来说是写小说的上好材料,但《三国演义》完全未提。
罗贯中要把关羽塑造成高大完美的英雄。
一度不得已归降曹操又复归于刘备,是关羽一生中的华彩段落,于是作者就此生发开去,大写其事,大力虚构加工来表现关羽德艺双馨的品质。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2020届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将面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
据悉,英文版《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以三部、九卷的形式陆续出版。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
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
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
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
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
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
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
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
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
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2020-2021学年唐山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
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
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
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
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
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
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
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
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
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
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
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
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
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
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唐山市2019-2020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 B (“中国在五千年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错,原文是“中华民族才能在五千年的长河中屹立不倒”,主语是“中华民族”,而非“中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文中无据。
)2. A (“易代修史”是保存历史记忆的方式,不是“共同历史记忆对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的例证。
)3. D (A.没有必然性。
原文是“国家就会失去保持自身同一性的精神文化基础”。
B.“都会面临”不一定。
原文是在“现代性与传统的决裂”的前提下论述的。
C. 英国人书写的历史也应植根自身实际,立足国情开展历史叙事,同时因果关系也不成立。
)4. D (“都会带来”表达绝对,“各种各样”扩大范围。
)5. C (A“凝血功能障碍”属于严重症状,非多数人,B推理不成立,D“呼吸困难”是一般症状,应马上就诊。
)6.①以阻断传播途径为重点,迅速建立全国防控体系。
②及时向国内外发布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疫情信息,与国际合作寻找良方。
③民营企业助力疾控机构、科研院所等研究单位,加速新型冠状病毒的治愈药物筛选研发,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每点2分)7. C (应该是发现私人买牲口的这么多,于是决定不再把大青驴卖掉)8.①表现王老尚的高超技术,他一鞭便治愈了大青驴。
②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加小说的戏剧性、可读性。
③为孙三牵着大青驴离开市场作铺垫。
(每点2分)9.①在表现主题方面:突出时代背景,使主题更具深刻性。
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突出核心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使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集中于心理描写。
③在情节发展方面:使情节变化有据可寻,推动故事发生、发展。
买驴、卖驴、拒卖都与政策紧密关联。
(每点2分)10. B (二十三年,代阴兴行卫尉事。
融长子穆,尚内黄公主。
显宗即位,以融从兄子林为护羌校尉。
五年,卒,时年七十八,谥曰戴侯。
)11. B (牛、羊、豕三牲为“太牢”,羊、豕两牲为“少牢”。
2020年唐山市迁安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云:“创造性破坏”诠释企业家精神陈斌①马云的一举一动,都是新闻,堪称成功的极致了吧?2013年5月10日,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集团CEO,不过仍继续担任董事局主席,是为退居二线。
他在卸职演讲中说:“我期待这一天很多年了……我是幸运的,48岁,我就可以离开工作。
在座每个人,你们也会。
48 岁之前工作是我的生活,明天开始,生活将是我的工作。
”②在48岁或更早时拥有财务自由,然后过着退休后的幸福生活,泛舟四海,玩遍地球,这恐怕是许多普通人的梦。
或者也有更高追求,在48岁前改变了国人甚至人类的生活方式,然后急流勇退,给世人留下一个冷峻背影及无尽传说。
马云做到了。
③对马云为什么退,是真退还是假退,有很多猜测。
或许,我们可以单纯一些,相信马云自己的说法:“相信年轻人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吴官正在新书《闲来笔潭》中认为,比尔·盖茨52岁告别微软的原因是“放手让优秀年轻人才担当重任”,因为盖茨说:“我确实在想,如果我不担任微软的工作,微软才会新人辈出。
”“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
”既然盖茨认为没有盖茨的微软可能更好,那马云认为没有马云的阿里巴巴会更好又有什么奇怪的呢?④这意味着,马云成功与功成身退,看起来有断裂,但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商人与企业家如何伟大?在市场中起到“创造性破坏”的作用。
但能做到的只有极少数人,这种人或开创了全新的资源使用方式,或全新的市场领域,或全新的商业模式,同时毁灭了其旧有的对应物。
石器时代结束,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而是因为发现了金属资源的使用方式。
马云与阿里巴巴在互联网领域一下子整出了两大创造性破坏。
⑤其一,马云开创的淘宝在中国已几乎成了电商的代名词,就像Google成为搜索引擎的代名词一样。
这种足不出户几下点击搞定的购物方式,节约了消费者多少时间和金钱?节约了多少买家卖家相互寻找的信息费用?年轻情侣去街边小铺和商场购物少了,传统实体购物渠道有萎缩趋势,传统的实体商铺长远看有贬值的压力。
2020年唐山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红色小说再版,红色电影热播,红色旅游兴起,红色歌谣传唱,红色经典进入教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唤醒了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
“红色文化热”满足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精神寄托,使不同年龄的人有了不同的感悟和收获,这就是红色文化超越时空的魅力所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某杂志为了纪念建党100周年,特开设“红色文化大家谈”栏目,确定了下列投稿主题:(1)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涵育人格品行。
(2)红色文化滋养时代精神,红色文化启迪指导未来。
(3)红色文化在创新性转化与发展中走向新的繁荣。
请你从上述三个投稿主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给“红色文化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有关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
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
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已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
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源于人的内心。
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中华的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2020届唐山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笔墨精神与中国文化程大利笔墨不仅是技法,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国传统的精神。
看清代的艺术品会觉得越来越小气,你们看清东陵的雕刻与明代相比就差远了。
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在这之前的汉、魏、六朝,以及这之前的先秦,先秦之前的青铜时代、石器时代,艺术都非常的纯朴沉厚。
那时候,人是把艺术与生存放在了一起,艺术上功利色彩不多,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审美追求就是“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体现了这么一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博大深厚是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精神特征。
由于博大深厚才产生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艺术的基本观念。
由于这种天人合一观把天地万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致,到宋人提出“格物穷理”,由“格物穷理”到“物我两忘”,把人完全带入到了大自然中。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背景支撑下的艺术现象,两种哲学背景,两种美学背景。
欧洲的绘画非常好,它是一个高峰,中国绘画也是一个高峰,但是这两个高峰只能远远的看着,要想融合起来非常困难。
如果要融合,双方都要从山上走下来,走到山谷才能见面,山谷又是浅层次的东西。
这个谷底现象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面临的普遍现象。
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首诗。
中国的汉字和艺术结下了最早的关系,中国汉字的象形是中国艺术最早的发端。
西方则没有方块字的概念,它是由拼音组成的,因而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
汉字本身有很多微妙的意义,这种微妙的意义构成了汉字最本质的东西。
汉字组成了诗,但是中国的诗是很难翻译成英文的,比如“关关鸠”怎么翻?《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
这也是艺术的不可解读性的一个方面,所以阐释学是二十一世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十世纪在认识论上有一个大误区,就是以经济状况推断文化状况,以经济价值观判断文化价值观。
2020-2021学年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嗟年景暮,转眼是新春。
”看那人潮如织的车站机场,看那欢乐祥和的万家灯火,看那采购年货的喜乐表情,就能明白,中国人对年文化的崇尚从未改变,中国对家的信仰从未改变。
在这个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守望梦想花开,增进文化自信,共同瞩望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家和事顺。
春节,为奔跑中的逐梦人提供了殊为难得的心灵栖居所。
中国人团圆过年,本身就是中华文化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
不管回不回家,不管在哪里过年,春节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每个人,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穿透力。
春节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正如冯骥才老先生说的那样,“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
春节里团圆祥和、事亲尽孝、慎终追远、除旧布新、祈福纳祥等文化讲究和仪式,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代表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和生活理想。
人们通常把春节的风俗习惯都讲究一番,年味自然就出来了。
曾经一段时间,游戏通宵、红包攀比、酒桌奔波、奢靡享乐,一度成为冲毁春节年味的“泥石流”。
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喝,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
对待春节这一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挽救回来,恐怕就难以计算时日”。
由此而言,春节不仅是一道如何过节的生活命题,更是一道维护什么价值、追寻什么使命的文化命题。
当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我们还需要学会过殷实的文化生活,学会取舍选择,懂得守望坚持。
面对春节,对每个中华儿女而言,应有守护传统、立根固本的文化自觉,应有凝神铸魂、探索创新的文化自信。
春节是先人留给后人的迷人文化风景,也是今人创新探索的时尚文化大餐。
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
2020-2021学年唐山市汇英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什么是大数据,迄今并没有公认的定义。
从宏观世界角度来讲,大数据是融合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人类社会三元世界的纽带,因为物理世界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有了在信息空间中的大数据反映,而人类社会则借助人机界面、脑机界面、移动互联等手段在信息空间中产生自己的大数据映像。
从信息产业角度来讲,大数据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劲推动力。
相较于传统的数据,大数据具有体量大、速度快、模态多、难辨识和价值大密度低的特征。
但大数据的主要难点并不在于数据量大,因为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扩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据量大带来的挑战。
其实,大数据真正的挑战来自于数据类型多样、要求及时响应和数据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程学旗等《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材料二:“神威·太湖之光”,系统采用全国产处理器构建,峰值性能每秒超过12.5亿亿次,是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
2017年,共有五项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应用入围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的提名,其中两项获奖,这是中国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近年来最重大的突破。
“神威·太湖之光”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神威·太湖之光’有着大数据应用的天然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左宁说。
超算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检索、计算、分析能力,而现在的大数据应用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密切结合,“神威·太湖之光”将为二者深度融合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未来,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将是一所‘人工智能’大学。
”科学家张晖这样描绘未来。
他说,这所大学的学生并不是人类,而是人工智能机器人。
在超算的“培训”下,智能机器人将拥有独立思考的“头脑”。
比如医院的CT机可以代替医生去诊断分析病情,通过大量数据的计算,选择最优解决方案,甚至比人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