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3 角的度量第2课时 角的度量 (2)
- 格式:doc
- 大小:481.50 KB
- 文档页数:11
《角的度量(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量角器,在量角器上找到相应度数的的角,加深对角的意义的理解。
2. 探索交流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 自主探索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在运用中感知角,认识量角器。
教学难点: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的方法,画制定度数的角。
教学准备:课件,量角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日常生活中,角是无处不在的,近到我们身边的三角板远到太空飞船的尾翼。
那么,要想知道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要度量生活中角的大小需要什么工具呢?预设:(量角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可以巩固旧知识,使没有完全理解的学生做到进一步理解,理解掌握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更深刻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1. 观察量角器。
师:把你们带来的量角器拿出来看一下,它长什么样,它的身上都有哪些特点呢?生:形状:半圆形。
面上有许多线,把半圆分成了好多份,分成了好多个小角等。
总结特点:(1)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都是1°。
(2)包括内圈刻度(逆时针排列)和外圈刻度(顺时针排列)。
(3)在每圈刻度上都能找到0~180度的角。
(4)中心点、刻度线。
(5)0刻度线被中心点分成两部分(左边部分是外圈0刻度线,右边部分是内圈0刻度线)。
师重点强调内外圈零刻度和刻度。
设计意图:在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量角器,知道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并认识。
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这样将学生自主探索和多媒体演示补充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量角器上找角。
师:量角器上有这么多特点,那它的上面有角吗?有多少个1°角呢?这些1°角有个共同的顶点在哪里?生:量角器的中心点。
师:你能在老师的量角器上找到50°的角吗?学生到前面演示,用手指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比划出来。
师:我们是在内圈刻度还是在外圈刻度上找到的?你能在外圈刻度上找到吗?同样的方法,你能分别在内圈和外圈刻度上找到140°的角吗?找两名学生板演,下面的同学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找到140°用手指比划给同桌一下。
第2课时角的度量教材第40~41页的内容。
1.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2.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初步建立1度和几度角的表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4.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重点:认识量角器,以及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课件、量角器、直尺。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角,那么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角的度量。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1.认识量角器。
课件出示量角器图片。
师: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引导学生得出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的大小就是1度。
度是角的计量单位,1度还有个简洁的写法,记作1°。
学生观察1°的角,并体验1°的角。
2.尝试量角。
(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主题图)让学生自主探究:估一估角1的大小。
尝试测量角1的度数。
把量角的方法讲给同桌听。
比一比,谁说得更完整。
(先估,后量)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补充,逐步完善量角的方法。
练习:先估一估角2的度数,再来量一量。
学生说出自己读度数的方法,突出内圈刻度与外圈刻度的作用。
3.总结量角的步骤。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板书:点点重合)(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板书:线边重合)(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板书:读准度数)(4)与零刻度线重合的一条边指向哪个圈的0°,就读那个圈的刻度。
(板书:从0开始)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观察它们的大小,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读出度数,然后小组检查。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的方法
问题导入 估一估,并量出下面两个角的度数,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教材26页中间例题)
方法讲解
1.量角的基本方法
步骤:(l)先将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
(2)再把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3)然后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在∠l 中,量角器的内圈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对应的内圈刻度是70
°,因此∠1=70°。
在∠2中,量角器的内圈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对应内圈刻度是110°,因此∠2=110°。
2.根据角的开口方向合理使用量角器
角的位置不同,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也不同,如下图:
根据角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边及开口的方向,判断应使用的是外圈刻度还是内圈刻度。
第一幅图使用的是量角器的外圈刻度,这个角是150°;第二幅图使用的是量角器的内圈刻度,这个角是45°;第三幅图使用的是量角器的外圈刻度,这个角是70°。
归纳总结 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领可以概括为“两个重合,一个注意”:
(l)两个重合:①点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②线
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刻度线与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 一个注意:内圈刻度与外圈刻度不能混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章:第2课时角的意义和度量西师大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的第3章第2课时,主要讲述角的意义和度量。
教材内容涵盖了角的定义、各种类型的角以及角的度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各种类型的角,以及学会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分类。
教学重点:角的定义,角的度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量角器,三角板。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钟表、自行车等,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其中的角。
引导学生发现角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2. 角的概念: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角的特点。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定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3. 角的分类:让学生观察各种图片,如直角、锐角、钝角等,引导学生了解角的分类。
4. 角的度量:讲解角的度量方法,演示如何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让学生动手操作,互相量一量,加深对角度量的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角的定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角的分类:直角:90°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角的度量:使用量角器,先量出一条射线,再量出另一条射线,两者之差即为角的度数。
七、作业设计(1)一个直角:90°(2)一个锐角:60°(3)一个钝角:120°2. 答案:(1)直角(2)锐角(3)钝角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引入,激发了学生对角的兴趣,通过讲解和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角,如房屋、家具等,并尝试用量角器进行度量,增强学生对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角的度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并能够进行角的比较。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和生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能够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培养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角的概念,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角的度量还是一个新的内容。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量角器的使用不熟悉;2. 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3.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如何正确量取角的大小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并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角的度量方法,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2.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学具: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3.课件:角的度量相关图片、动画、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复习旧知识:回顾三年级学习的角的概念,让学生说说对角的认识。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角的大小是如何度量的吗?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呈现(10分钟)1.展示角的度量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并能够进行角的比较和分类。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角的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角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在角的度量方面,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量角器的使用不熟练,对角的度量方法理解不深刻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正确使用量角器,能够准确地量出角的大小,并进行角的比较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量角器的使用技巧和角的度量原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量角器、角的模型、PPT等。
2.学具准备:量角器、练习本、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角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角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角的度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的构造,讲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角的度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量角器量出不同角的大小,并进行角的比较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帮助学生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角的大小比较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他们对角的度量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其他方法度量角的大小,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角的度量(第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角的度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角的度量方法2.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3. 角的度量练习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角的定义和分类。
2. 提问:如何测量一个角的度数?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强调度量角时需要将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对齐,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对齐。
2. 示范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操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量角器。
3.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测量不同类型的角的度数,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角的度量练习。
2. 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收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易错点。
四、巩固提高(10分钟)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如测量三角板上的角度、判断角的大小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的度量方法和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2. 提问:如何正确测量角的度数?六、课后作业(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角的度量练习,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和巩固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和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讲解时要清晰明了,让学生容易理解。
2. 示范时要慢动作,确保学生能够看清每一个步骤。
3. 练习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避免错误的固化。
4. 巩固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为后续学习角的性质和计算打下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第2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的例3和“练一练”,第81页的第4~6题。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基本构造,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角的过程中,产生统一角的度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的需要;通过用量角器量角,进一步认识角的大小,初步形成角的大小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量角器和探索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领悟量角的本质“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重合”。
建立1°角的大小表象。
课件、学具带(量角器)、三角尺。
▍流程一:回顾旧知,找准新知的生长点1.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
那谁来说说看怎样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测量的工具——有刻度的尺子(直尺或者三角尺)。
(2)测量的方法:学生投影展示测量过程,边测量边说方法。
2.教师小结并相机板书:我们在测量线段长度的时候,线段的一个端点与0刻度线重合,另一个端点所对的尺子上的刻度,就是这条线段的长度。
板书:0刻度线重合刻度另一端▍流程二:练习比较,揭示课题1.前面我们除了认识线段之外还认识了角,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小游戏。
(1)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任意画一个角。
同桌比较,谁画的角大。
预设:①同桌两人画的角存在明显的差别,能够很快地比较出大小。
②同桌两人画的角不能通过目测很快地比较出大小。
2.展示两个学生画的角。
问:谁能想出办法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呢?3.引出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准确测量出这两个角的大小。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角的度量。
(板书课题)▍流程三:自主设计,认识量角器1.谈话:度量线段我们需要用直尺,那度量角的大小,我们也需要用到工具,你能根据度量线段的启示,和同桌合作设计一个这样的工具吗?2.学生小组内合作设计,教师巡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第2课时角的度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角的度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角的度量方法2. 量角器的使用3. 角的大小比较三、教学重点1. 角的度量方法2. 量角器的使用四、教学难点1. 角的度量方法2. 量角器的使用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角的定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角的度量方法a. 教师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并示范量角器的使用。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
c.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角的度量方法。
(2)量角器的使用a. 教师讲解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
c.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角的度量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角的度量的理解。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度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学会了正确使用量角器,提高了观察、思考、操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角的度量方法”和“量角器的使用”,因为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首先,对于“角的度量方法”,教师应该详细解释角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公共端点形成的图形,而角的大小是通过量角器来测量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2课时角的度量》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2. 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角的度量。
2. 角的画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角的度量方法。
难点: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角的初步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角的大小,从而导入新课。
2. 探究新知(1)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形状,了解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圈刻度。
(2)学习量角的方法教师示范量角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量角器的放置、角的顶点与量角器中心的对齐、角的起始边与0刻度线的重合等要点。
(3)学习画角的方法教师示范画角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量角器的放置、角的顶点与量角器中心的对齐、角的起始边与0刻度线的重合等要点。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量角和画角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巩固提高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角的度量方法和画法。
5.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角的度量方法和画法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自主练习角的度量方法和画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操作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和画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量角器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概括,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总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改进空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的关键。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细节上多花一些时间,通过详细的讲解、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角的度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学会用量角器量度角的大小,并能进行角的比较。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角的概念,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如何测量角的大小,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使用量角器,掌握量角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学会用量角器量度角的大小,并能进行角的比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学会用量角器量度角的大小。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比较。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量角器、课件、练习题等教学资源;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引导学生回顾角的概念。
提问:你们还记得角是什么吗?角有哪些特点?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量角器,向学生介绍量角器的结构和作用。
讲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示范。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活动。
学生两人一组,用量角器量度课本上的角,并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角的大小,让学生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并比较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角的度量(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并能正确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角的度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角的度量方法2. 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3. 角的度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角的度量方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使用量角器的注意事项。
2. 演示法:演示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的方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角的度量知识。
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复习角的定义,回顾角的分类。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强调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演示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的方法。
3. 课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角的度量知识。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合作(10分钟)(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点评,总结解题方法。
5.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角,尝试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七、板书设计1. 角的度量方法2. 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3. 角的度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并能正确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在以上提供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细节需要特别关注,那就是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爽爽文库汇编之
第2课时角的度量
课时安
排
1课时
教学环
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4分钟)1.回顾以前见过的角。
课件出
示几个不同类型的角。
2.你能说出上面所画角的各
部分名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吗?
3.引入课题。
要想准确地比较角的大小,就
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
工具。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
研究角的度量。
(板书课题)
1.认真观察
2.学生交流。
3.明确本节课的学
习任务。
1.填空。
角有()条边,()
个顶点。
答案:2 1
2.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3.把量角器介绍给其他的小
伙伴。
提示: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介
绍,对于出现的错误及时订
正。
4.在量角器上找到30°、
45°、60°、90°、120°。
提示:鼓励学生积极行动,同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26分钟)1.(1)组织学生用三角尺比
较书本第40页两个角的大
小。
(2)讨论:任何角的大小都
可以用三角尺来比较吗?
2.自学角的度量单位。
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关于角
1.(1)学生用三角
尺比较两个角的大
小,发现还是不能
准确地知道大(或
小)多少。
(2)学生讨论、交
流用三角尺比较角
的度量单位的知识,引导学生阅读。
3.量角器的认识。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量角器。
(2)组织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介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4.探究量角的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2)介绍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学生尝试量角。
第一: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第三: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的大小的局限性。
2.学生阅读课件内
容,交流对1度角
的认识,知道1度
角的大小和写法。
3.(1)观察量角器。
(2)同桌间说说观
察后的发现。
小组
内汇报对中心点、
0°刻度线、内外圈
刻度的认识。
4.(1)学生思考,
大胆猜测量角的方
法并交流。
(2)学生边听介绍,
边用量角器尝试度
量自己画的角,记
录角的度数,同桌
交换测量,相互验
证。
桌间互相检查、订正。
5.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角的
度数。
答案:60°90°120°
6.找出生活中存在的角,并量
出它们的大小。
提示: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发
言,并及时给予评价。
期中测试卷
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卷面(3分)。
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知识技能 (73分)
一、我会填。
(第7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29分)
1.千万位左边相邻的一位是()位,右边相邻的一位是()位。
2.(福建漳州)一个数由8个亿、9个千万、3个万组成,这个数是(),读作,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
3.213× 3的积是四位数,里最大填()。
4.20公顷=()平方米 500公顷=()平方千米
46000000平方米=()平方千米
5.小明步行的速度是每分钟65米,可以写作(),20分钟可步行()米。
6.560000=()万 15978≈()万
2849786500≈()亿
7.把60400,60040,60004,6400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8.一块正方形棉花地的周长是1200米,这块棉花地的面积是()公顷。
9.两个因数的积为820,其中一个因数乘5,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为()。
10.(广东中山)将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可以得到一个()角,这个角的度数是()°。
11.(贵州黔东南州)右图中有条线段,条射
线,条直线。
∠1=°,∠2=°。
12.一个七位数,由3个5和4个0组成,如
果只读一个0,这个数可能是()。
13.一个数保留到万位约是37万,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二、我会判。
(对的画“√”,错的画“×”)(5分)
1.不论是亿级、万级还是个级,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
2.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5分米长的射线。
()
3.460×25的积的末尾只有1个0。
()
4.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看一个10°的角,这个角是50°。
()
5.万级的计数单位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
()
三、我会选。
(5分)
1.(贵州遵义)下面四个数中,一个0也不读的数是()。
A.20000300
B.10050000
C.60001000
D.6005010
2.一块长方形绿地,面积是560平方米,宽为8米,现在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扩大后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平方米。
A.1680
B.1120
C.112
D.1240
3.49 9650000≈49亿,里最大填()。
A.0
B.4
C.5
D.9
4.(湖北武汉武昌区)用一副三角尺不能拼出的角是()。
A.15°
B.40°
C.105°
D.150°
5.成成骑车的速度是225米/分,菲菲8分钟骑了1760米。
比较他们骑车的速度,()。
A.成成快
B.菲菲快
C.一样快
D.无法判断
四、我会算。
(共28分)
1.直接写出得数。
(8分)
303×30=280×20=320×30=170×20=
130×7=240×50=180×3=280×3=
2.先算出每组中第一题的积,再写出其余两题的得数。
(6分)
(1)18×2=18×20=36×20=
(2)25×28=25×56=50×28=
3.列竖式计算。
(带☆的要验算)(14分)
208×35= 360×25= ☆645×34=
506×12= 140×72= ☆195×31=
五、我会画。
(共6分)
1.以点A为端点画一条射线,在射线上截取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并以这条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画一个直角。
(3分)
2.分别画出50°、90°、165°的角。
(3分)
生活应用 (27分)
六、解决问题。
(共27分)
1.某游乐园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
(6分)
四年级学生去游乐园游玩,四(1)班有37人,四(2)班有42人,四(3)班有41人。
(1)每班分别购票,各需多少钱?
(2)三个班怎样购票花钱最少,最少要多少钱?
2.方老师带了9000元钱去商店给礼仪队学生买衣服。
商店里的运动外套要135元一件,短袖要105元一件。
(6分)
(1)如果全买外套,买78件,钱够吗?
(2)方老师买了80件短袖,还剩多少钱?
3.(贵州黔东南州)一个棉农给棉花喷农药,每公顷地喷农药85千克。
如果他承包的棉田是一个长为400米、宽为250米的长方形,那么该棉农喷完整块棉田需要农药多少千克?(5分)
4.一辆汽车从甲地送货到乙地,去时平均速度为57千米/时,用了4小时。
(5分)
5.才才有150元钱,他要买3个球,可以有几种买法?(5分)
小马虎做一道乘法题时,把其中一个因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
你知道正确的积是多少吗?(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