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四大平衡常数
- 格式:pptx
- 大小:272.12 KB
- 文档页数:25
第54讲水溶液中四大平衡常数的综合应用复习目标 1.掌握四大平衡常数[K a(K b)、K h、K w、K sp]的简单计算。
2.利用题目信息或图像,结合离子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1.四大平衡常数的比较常数符号适用体系影响因素表达式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任意水溶液温度升高,K w增大K w=c(OH-)·c(H+)电离常数酸K a弱酸溶液升温,K增大HA H++A-,电离常数K a=c(H+)·c(A-)c(HA)碱K b弱碱溶液BOH B++OH-,电离常数K b=c(B+)·c(OH-)c(BOH)盐的水解常数K h盐溶液升温,K h增大A-+H2O OH-+HA,水解常数K h=c(OH-)·c(HA)c(A-)溶度积常数K sp 难溶电解质溶液升温,大多数K sp增大M m A n的饱和溶液:K sp=c m(M n+)·c n(A m-)注意(1)四大平衡的基本特征相同,包括逆、动、等、定、变,其研究对象均为可逆变化过程。
(2)溶解平衡有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后K sp可能变大或变小;而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均为吸热过程,升高温度K a(或K b)、K h均变大。
2.四大平衡常数的应用(1)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Q与K sp的关系平衡移动方向结论Q>K sp逆向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Q=K sp不移动溶液饱和,处于平衡状态Q<K sp正向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2)常数间的关系 ①强碱弱酸盐:K h =K w K a ;②强酸弱碱盐:K h =K wK b。
(3)判断离子浓度比值的大小变化。
如将NH 3·H 2O 溶液加水稀释,c (OH -)减小,由于电离平衡常数为c (NH +4)·c (OH -)c (NH 3·H 2O ),此值不变,故c (NH +4)c (NH 3·H 2O )的值增大。
高中化学四大平衡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反应速率相等时达到的状态。
在平衡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但是反应仍然在进行,只是前后反应速率相等而已。
二、平衡常数及其计算平衡常数(K)是在特定条件下,在平衡态时各种物质的浓度的乘积的比值。
对于一般反应aA + bB ⇌ cC + dD,平衡常数(Kc)的表达式为:Kc = [C]^c [D]^d / [A]^a [B]^b其中,[A]、[B]、[C]和[D]分别代表反应物A、B和生成物C、D的浓度。
计算平衡常数的方法:1. 已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直接代入表达式计算;2. 已知平衡态下各种物质的浓度,可根据反应方程式得出表达式;3. 已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可以根据摩尔比关系计算。
三、平衡常数的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判断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反应体系的平衡位置,当平衡常数(K)大于1时,说明生成物的浓度较大;当K小于1时,说明反应物浓度较大。
当K接近于1时,说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相差不大。
根据平衡常数计算结果的判断:1. 如果K >> 1,则可以认为反应向右进行,生成物浓度较大;2. 如果K <<1,则可以认为反应向左进行,反应物浓度较大;3. 如果K ≈1,则可以认为反应体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相差不大。
四、影响平衡的因素及其调节1.温度的影响温度变化会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从而影响平衡常数。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当温度升高,平衡常数K变大;当温度降低,平衡常数K变小。
此外,温度对平衡态的影响还取决于反应是否吸热或放热。
2.浓度的影响改变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可以改变平衡常数K的大小。
增加任一物质的浓度将促使反应往反应物一侧移动,使K减小;反之,如果减小某物质的浓度,则使K增大。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来促使反应朝着我们所需的方向进行。
高三化学四大平衡常数专题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平衡常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在高三阶段,化学平衡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领域,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平衡,其中包括四大平衡常数,分别是离子积常数、酸解离常数、碱解离常数和溶解度积常数。
接下来,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个平衡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离子积常数离子积常数是指物质在水溶液中分解产生的离子浓度与摩尔浓度之积之比,通常用Kw表示。
在常温常压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0x10^-14。
当溶液中的酸或碱浓度变化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也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当酸浓度增加时,溶液中的[H+]浓度增加,[OH-]浓度下降,水的离子积常数也随之更改。
酸解离常数酸解离常数是指酸在水溶液中分解成离子的浓度之比,通常用Ka 表示。
具有较强的酸性的物质,其Ka值较大,反之则较小。
例如,HCl的Ka值大约是1.0x10^6,而苯甲酸的Ka值只有1.5x10^-5,表明苯甲酸的酸性比HCl要弱。
碱解离常数碱解离常数是指碱在水溶液中分解成离子的浓度之比,通常用Kb 表示。
与酸解离常数相似,具有较强碱性的物质,其Kb值较大,反之则较小。
溶解度积常数溶解度积常数是指物质在水中溶解达到饱和时,其溶解度所产生的离子浓度的乘积,通常用Ksp表示。
溶解度积常数用于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情况。
举个例子,AgCl的Ksp值为1.77x10^-10,表示在水中饱和时,Ag+和Cl-离子的浓度乘积为1.77x10^-10。
总结:高三化学学习中,四大平衡常数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离子积常数是水中[H+]和[OH-]离子的乘积,酸度和碱度的大小可以通过对酸解离常数和碱解离常数的比较来确定。
溶解度积常数则是描述溶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所必需的。
学生应该清楚这些平衡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四大平衡常数的相互关系及判定杨小过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常数、水的离子积常数、水解常数及溶度积常数是在化学平衡常数基础上的延深和拓展,它是定量研究平衡移动的重要手段。
在复习时就要以化学平衡原理为指导,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为线索,以勒夏特列原理和相关守恒定律为计算依据,以各平衡常数之间的联系为突破口,联系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串点成线,结线成网,形成完整的认识结构体系.1.四大平衡常数的比较HA H++A-,电离常数K a=c(H+)·c(A-) c(HA)BOH B++OH-,电离常数K b=c(B+)·c(OH-)c(BOH)A-+H2O OH-+HA,水解常数K h=c(OH-)·c(HA)c(A-)M A的饱和溶液:K2.四大平衡常数间的关系(1)CH3COONa、CH3COOH溶液中,K a、K h、K W的关系是K W=K a·K h。
(2)NH4Cl、NH3·H2O溶液中,K b、K h、K W的关系是K W=K b·K h。
(3)M(OH)n悬浊液中K sp、K W、pH间的关系是K sp=c(M n+)·c n(OH-)=c(OH-)n·cn(OH-)=c n+1(OH-)n=1n⎝⎛⎭⎫K W10-pH n+1。
3.四大平衡常数的应用 (1)判断平衡移动方向(2)如将NH 3·H 2O 溶液加水稀释,c (OH -)减小,由于电离常数为c (NH +4)·c (OH -)c (NH 3·H 2O ),此值不变,故c (NH +4)c (NH 3·H 2O )的值增大。
(3)利用K sp 计算沉淀转化时的平衡常数 如:AgCl +I-AgI +Cl -[已知:K sp (AgCl)=1.8×10-10、K sp (AgI)=8.5×10-17]反应的平衡常数K =c (Cl -)c (I -)=c (Ag +)·c (Cl -)c (Ag +)·c (I -)=K sp (AgCl )K sp (AgI )=1.8×10-108.5×10-17≈2.12×106。
专题讲座四大平衡常数的重要应用四大平衡常数是指化学平衡常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常数及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这部分知识为新课标的热考内容,在高考题中出现频繁.该类试题常与生产、生活、环境及新技术的应用相联系,信息量大,思维容量高.侧重考查考生阅读相关材料,把握和提炼关键信息或数形结合等综合分析能力,数据处理及计算能力、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项目化学平衡常数(K) 电离平衡常数(K a、K b)水的离子积常数(K W)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K sp)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电离平衡常数.水或稀的水溶液中c(OH-)与c(H+)的乘积.在一定温度下,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幂之积为常数.表达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1)对于一元弱酸HA:HA H++A-,电K W=c(OHM m A n的饱和溶式p C(g)+q D(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c p(C)·c q(D)c m(A)·c n(B).离常数K a=c(H+)·c(A-)c(HA);(2)对于一元弱碱BOH:BOH B++OH-,电离常数K b=c(B+)·c(OH-)c(BOH).-)·c(H+)液:K sp=c m(M n+)·c n(A m-)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只与温度有关,升温,K值增大只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K W增大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一、化学平衡常数4.酸、碱、能水解的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或c (OH-)的计算.对策 K W 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 W 增大;在稀溶液中,c (H+)·c (OH -)=K W ,其中c (H +)、c (OH -)是溶液中的H +、OH -浓度;水电离出的H +数目与OH -数目相等.四、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常考题型 1.溶解度与K sp 的相关转化与比较;2.沉淀先后的计算与判断;3.沉淀转化相关计算;4.金属沉淀完全的pH 及沉淀分离的相关计算;5.与其他平衡(如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综合的计算;6.数形结合的相关计算等.对策 应用K sp 数值大小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一定是在组成上属于同一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才能进行比较,否则,不能比较;在判断沉淀的生成或转化时,把离子浓度数值代入K sp 表达式,若数值大于K sp ,沉淀可生成或转化为相应难溶物质;利用K sp 可计算某些沉淀转化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例1】 利用“化学蒸气转移法”制备TaS 2晶体,发生反应:TaS 2(s)+2I 2(g)TaI 4(g)+S 2(g) ΔH >0.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________________,若K =1,向某恒容容器中加入1 mol I 2(g)和足量TaS 2(s),试求I 2(g)的平衡转化率(列式计算).解析: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c (TaI 4)c (S 2)c 2(I 2),设容器体积为1 L ,生成TaI 4的物质的量为x ,则TaS 2(s)+2I 2(g) TaI 4(g)+S 2(g) ΔH >0起始(mol·L -1)1 0 0 变化(mol·L -1)2x x x 平衡(mol·L -1)1-2x x x K =c (TaI 4)c (S 2)c 2(I 2)=x 2(1-2x )2=1,x =13,I 2的转化率为13×2÷1×100%≈66.7%.答案:c (TaI 4)c (S 2)c 2(I 2)见解析 【例2】 已知某温度下CH 3COOH 和NH 3·H 2O 的电离常数相等,现向10 mL 浓度为0.1 mol·L -1的CH 3COOH 溶液中滴加相同浓度的氨水,在滴加过程中( )A .水的电离程度始终增大B.c (NH +4)c (NH 3·H 2O )先增大再减小 C .c (CH 3COOH)与c (CH 3COO -)之和始终保持不变D .当加入氨水的体积为10 mL 时,c (NH +4)=c (CH 3COO -)解析:酸碱均抑制水的电离,向CH 3COOH 溶液中滴加氨水,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后,再滴加氨水,水的电离程度减小,A 错误;因为氨水的电离常数K b =c (OH -)·c (NH +4)c (NH 3·H 2O )=c (H +)·c (OH -)·c (NH +4)c (H +)·c (NH 3·H 2O ),所以c (NH +4)c (NH 3·H 2O )=K b ·c (H +)K W ,因为温度不变K b 、K W 不变,随氨水的加入c (H +)减小,c (NH +4)c (NH 3·H 2O )不断减小,B 错误;加入氨水,体积变大,c (CH 3COOH)与c (CH 3COO -)之和变小,C 错误;当加入氨水的体积为10 mL 时,氨水与CH 3COOH 恰好反应,CH 3COOH 和NH 3·H 2O 的电离常数相等,故CH 3COO -和NH+4的水解程度相同,溶液呈中性,由电荷守恒可得c(NH+4)=c(CH3COO-),D 正确.答案:D【例3】下图表示水中c(H+)和c(OH-)的关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两条曲线间任意点均有c(H+)×c(OH-)=K WB.M区域内任意点均有c(H+)<c(OH-)C.图中T1<T2D.XZ线上任意点均有pH=7解析:水的离子积常数表达式为:K W=c(H+)·c(OH-),适用于水及稀的水溶液,A项正确;观察题中图示,XZ线表示溶液呈中性,c(H+)=c(OH-),M区域溶液呈碱性,c(OH-)>c(H+),B项正确;H2O(l)H+(aq)+OH-(aq)ΔH>0,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图中Z点K W=10-6.5×10-6.5=10-13大于X点的K W=10-7×10-7=10-14,所以T2>T1,C项正确;XZ线上任意点表示溶液呈中性,由于各点温度不同,但pH不一定为7,D项错误.答案:D【例4】(2016·常州模拟)已知25 ℃时,K a(HF)=6.0×10-4,K sp(MgF2)=5.0×10-11.现向1 L 0.2 mol·L-1 HF溶液中加入1 L 0.2 mol·L-1 MgCl2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5 ℃时,0.1 mol·L-1溶液中pH=1B.0.2 mol·L-1 MgCl2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为2c(Mg2+)=c(Cl-)>c(H+)=c(OH-)C.2HF(aq)+Mg2+(aq)MgF2(s)+2H+(aq),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2×107D.该反应体系中有MgF2沉淀生成解析:A项,HF是弱酸,25 ℃时,0.1 mol·L-1 HF溶液中pH>1,错误;B 项,MgCl2属于强酸弱碱盐,离子浓度关系为2c(Mg2+)>c(Cl-)>c(H+)>c(OH-),错误,C项,2HF(aq)+Mg2+(aq)MgF2(s)+2H+(aq),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K2a(HF)K sp(MgF2)=7.2×103,错误;D项,该反应体系中c(Mg2+)·c2(F-)>K sp(MgF2),有MgF2沉淀生成,正确.答案:D1.化学平衡常数(K)、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 a)、难溶物的溶度积常数(K sp)是判断物质性质或变化的重要的平衡常数.下列关于这些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衡常数的大小与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有关B.当温度升高时,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 a变小C.K sp(AgCl) > K sp(AgI),由此可以判断AgCl(s) +I-(aq)===AgI(s)+Cl-(aq)能够发生D.K a(HCN) < K a(CH3COOH) ,说明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氢氰酸的酸性比醋酸强解析:平衡常数的大小与温度有关,A不正确;电离是吸热的,加热促进电离,电离常数增大,B不正确;酸的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D不正确.答案:C2.已知常温下反应,①NH3+H+NH+4(平衡常数为K1),②Ag+(aq)+Cl-(aq)AgCl(s)(平衡常数为K2),③Ag++2NH3[Ag(NH3)2]+(平衡常数为K3).①、②、③的平衡常数关系为K1>K3>K2,据此所做的以下推测合理的是() A.氯化银不溶于氨水B.银氨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有白色沉淀C.银氨溶液中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D.银氨溶液可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存在解析:因为K3>K2,所以Ag+与NH3的络合能力大于Ag+与Cl-之间的沉淀能力,AgCl溶于氨水,A、B错误;由于K1>K3,所以在Ag(NH3)+2Ag++2NH3中加入HCl,有H++NH3NH+4,致使平衡右移,c(Ag+)增大,Ag++Cl-===AgCl↓,D错误,C正确.答案:C3.T℃时,将6 mol A和8 mol B充入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3B(g)C(g)+D(g),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图中虚线表示仅改变某一反应条件时,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反应开始至a点时A的反应速率为1 mol·L-1·min-1B.若曲线Ⅰ对应的条件改变是升温,则该反应的ΔH>0C.曲线Ⅱ对应的条件改变是增大压强D.T℃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125解析:由图象可知,反应开始至a点时v(B)=1 mol·L-1·min-1,则v(A)=1 3mol·L-1·min-1,A项错误;曲线Ⅰ相对于实线先达到平衡,但B的转化率减小,则该反应ΔH<0,B项错误;曲线Ⅱ相对于实线先达到平衡,B的转化率增大.若增大压强,平衡右移,B的转化率增大,C项正确;根据b点的数据计算可知:T℃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5,D项错误.答案:C4.部分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弱酸HCOOH HCN H2CO3A.2CN-+H2O+CO2===2HCN+CO2-3B.2HCOOH+CO2-3===2HCOO-+H2O+CO2↑C.中和等体积、等pH的HCOOH和HCN消耗NaOH的量前者小于后者D.等体积、等浓度的HCOONa和NaCN溶液中所含离子总数前者小于后者解析:根据电离平衡常数,HCN的电离程度介于H2CO3的一级电离和二级电离之间,因此A中反应错误,应为CN-+H2O+CO2===HCN+HCO-3.HCOOH 的电离程度大于H2CO3的一级电离,因此B正确.等pH的HCOOH和HCN,HCN 溶液的浓度大,中和等体积、等pH的HCOOH和HCN,后者消耗NaOH的量大,C正确.在HCOONa和NaCN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HCOO-)+c(OH-),c(Na+)+c(H+)=c(CN-)+c(OH-).等浓度的HCOONa和NaCN溶液,NaCN水解程度大,溶液中OH-浓度大,H+浓度小.根据电荷守恒,两溶液中离子总浓度为2[c(Na+)+c(H+)],而Na+浓度相同,H+浓度后者小,因此等体积、等浓度的两溶液中离子总数前者大于后者,D正确.答案:A5.已知:25 ℃时,K sp(MgCO3)=6.8×10-6,K sp[Mg(OH)2]=1.8×10-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5 ℃时,饱和MgCO3溶液与饱和Mg(OH)2溶液相比,前者c(Mg2+)小B.25 ℃时,在MgCO3的悬浊液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c(Mg2+)增大C.25 ℃时,MgCO3固体在0.01 mol·L-1醋酸溶液中的K sp比在0.01 mol·L-1醋酸钠溶液中的K sp小D.25 ℃时,在Mg(OH)2悬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后,Mg(OH)2不可能转化为MgCO3解析:K sp小的对应离子浓度小,A错误;MgCO3悬浊液是过饱和了,加入少量NH4Cl固体,c(Mg2+)不变,B错误;K sp只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K sp不变,C错误,根据K sp,Mg(OH)2比MgCO3更难溶,Mg(OH)2不可能转化为MgCO3,D正确.答案:D6.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卤族元素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1)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写符号).a.氯水中存在两种电离平衡b.向氯水中通入SO2,其漂白性增强c.向氯水中通入氯气,c(H+)c(ClO-)减小d.加水稀释氯水,溶液中的所有离子浓度均减小e.加水稀释氯水,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f.向氯水中加入少量固体NaOH,可能有c(Na+)=c(Cl-)+c(ClO-)(2)常温下,已知25 ℃时有关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写出8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得到溶质为M的碱溶液,常温下将浓度为c1的M溶液与0.1 mol·L-1的一元酸HA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7,则c1____0.1 mol·L-1(填“≥”“=”或“≤”),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上述“0.1 mol·L-1的一元酸HA”改为“pH=1的一元酸HA”,所得溶液pH仍为7,则c1________0.1 mol·L-1.(4)牙釉质对牙齿起着保护作用,其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Ca5(PO4)3OH],研究证实氟磷灰石[Ca5(PO4)3F]比它更能抵抗酸的侵蚀,故含氟牙膏已使全世界千百万人较少龋齿,请写出羟基磷灰石的溶度积常数表达式K s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氟离子与之反应转化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氯水中存在次氯酸的电离和水的电离两种平衡;向氯水中通入SO 2,二者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其漂白性减弱;当氯水饱和时再通氯气,c (H +)c (ClO -)不变,若氯水不饱和再通氯气,酸性增强会抑制次氯酸的电离,故比值增大;加水稀释氯水,溶液中的OH -浓度增大;加水稀释氯水,酸性减弱,对水的电离抑制作用减弱,故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向氯水中加入少量固体NaOH ,当溶液呈中性时,根据电荷守恒可推导出:c (Na +)=c (Cl -)+c (ClO -).(2)由于次氯酸的酸性介于碳酸的两级电离常数之间,因此84消毒液露置在空气中与二氧化碳反应只能生成碳酸氢钠.(3)当HA 为强酸时二者浓度相等,为弱酸时由于生成的盐因水解显碱性,则酸要稍过量.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时可根据电荷守衡进行推导.(4)沉淀转化的实质是由难溶的物质转化为更难溶的物质.答案:(1)aef (2)ClO -+CO 2+H 2O===HClO +HCO -3 2HClO=====光照2H ++2Cl -+O 2↑(3)≤ c (Na +)=c (A -)>c (OH -)=c (H +) ≥(4)c 5(Ca 2+)·c 3(PO 3-4)·c (OH -) Ca 5(PO 4)3OH +F -===Ca 5(PO 4)3F +OH -7.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和难溶物的溶解平衡均属于化学平衡.Ⅰ.已知H 2A 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H 2AH ++HA -,HA -H ++A 2-.(1)相同浓度下,NaHA 溶液的pH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Na 2A 溶液的pH.(2)某温度下,若向0.1 mol·L -1的NaHA 溶液中逐滴滴加0.1 mol·L -1 KOH 溶液至溶液呈中性.此时该混合溶液中下列关系中,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a .c (H +)·c (OH -)=1×10-14b .c (Na +)+c (K +)=c (HA -)+2c (A 2-)c .c (Na +)>c (K +)d .c (Na +)+c (K +)=0.05 mol·L -1(3)已知常温下H 2A 的钙盐(CaA)饱和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CaA(s)Ca 2+(aq)+A 2-(aq) ΔH >0.①降低温度时,K sp 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②滴加少量浓盐酸,c (Ca 2+)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Ⅱ.含有Cr 2O 2-7的废水毒性较大,某工厂废水中含5.00×10-3 mol ·L-1的Cr 2O 2-7.为使废水能达标排放,做如下处理:Cr 2O 2-7――→绿矾H +Cr 3+、Fe 3+――→石灰水Cr(OH)3、Fe(OH)3(1)该废水中加入绿矾(FeSO 4·7H 2O)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欲使10 L 该废水中的Cr 2O 2-7完全转化为Cr 3+,理论上需要加入________gFeSO 4·7H 2O.(3)若处理后的废水中残留的c (Fe 3+)=2×10-13 mol ·L -1,试求残留的Cr 3+的浓度(已知:K sp [Fe(OH)3]=4.0×10-38,K sp [Cr(OH)3]=6.0×10-31).解析:Ⅰ.(1)由“越弱越水解”可知,酸性H 2A>HA -,则NaHA 溶液的碱性弱于Na 2A 溶液.(2)温度不确定,所以c (H +)·c (OH -)不一定为1×10-14;由电荷守恒可知中,c (H +)+c (Na +)+c (K +)=c (HA -)+2c (A 2-)+c (OH -),由于溶液呈中性,则c (H +)=c (OH -),c (Na +)+c (K +)=c (HA -)+2c (A 2-).若两溶液的体积相同,则是最终溶液为Na2A,呈碱性,所以KOH溶液的体积相对小,等浓度的情况下,必然c(Na+)>c(K+),c(Na+)+c(K+)也不可能等于0.05 mol·L-1.(3)CaA(s)Ca2+(aq)+A2-(aq)ΔH>0,降低温度,平衡左移,K sp减小;滴加少量浓盐酸,A2-被消耗,平衡右移,c(Ca2+)增大.Ⅱ.(1)酸性条件下,Cr2O2-7有强氧化性、Fe2+有还原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Cr2O2-7+6Fe2++14H+===2Cr3++6Fe3++7H2O.(2)m(FeSO4·7H2O)=n(Fe2+)·M(FeSO4·7H2O)=6n(Cr2O2-7)·M(FeSO4·7H2O)=6×5×10-3 mol·L-1×10 L×278 g·mol-1=83.4 g.(3)c(Fe3+)=2×10-3 mol·L-1K sp[Fe(OH)3]=c(Fe3+)·c3(OH-)=4.0×10-38则c3(OH-)=2×10-25 mol·L-1又K sp[Cr(OH)3]=c(Cr3+)·c3(OH-)=6.0×10-31解得:c(Cr3+)=3×10-6 mol·L-1.答案:Ⅰ.(1)小于(2)bc(3)①减小②增大Ⅱ.(1)Cr2O2-7+6Fe2++14H+===2Cr3++6Fe3++7H2O(2)83.4 g(3)3×10-6 mol·L-1(详情见解析)8.(2016·武汉模拟)已知K、K a、K b、K W、K h、K sp分别表示化学平衡常数、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常数、盐的水解平衡常数、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1)有关上述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它们都能反映一定条件下对应变化进行的程度b.它们的大小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常温下,CH3COOH在水中的K a大于在饱和CH3COONa溶液中的K ad.一定温度下,在CH3COONa溶液中,K W=K a·K h(2)25 ℃时,将a mol ·L -1的氨水与0.01 mol·L -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 (NH +4 )=c (Cl -),则溶液显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NH 3·H 2O 的电离平衡常数K b =________________.(3)25 ℃时,H 2SO 3HSO -3+H +的电离常数K a =1×10-2mol ·L -1,则该温度下pH =3、c (HSO -3)=0.1 mol·L -1的NaHSO 3溶液中c (H 2SO 3)=________. (4)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反应有FeO(s)+CO(g)Fe(s)+CO 2(g) ΔH <0.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________;已知1 100 ℃时,K =0.25,则平衡时CO 的转化率为________;在该温度下,若测得高炉中c (CO 2)=0.020 mol·L -1,c (CO)=0.1 mol·L -1,则此时反应速率是v (正)________(填“>”“<”或“=”)v (逆).(5)已知常温下Fe(OH)3和Mg(OH)2的K sp 分别为8.0×10-38、1.0×10-11,向浓度均为0.1 mol ·L -1的FeCl 3、MgCl 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碱液,要使Fe 3+完全沉淀而Mg 2+不沉淀,应该调节溶液pH 的范围是____________(已知lg2≈0.3).解析:(1)对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化学平衡,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b 选项错误;温度不变,CH 3COOH 的电离平衡常数不变,c 选项错误.(2)根据电荷守恒得c (H +)+c (NH +4)=c (Cl -)+c (OH -),因为c (NH +4)=c (Cl -),所以c (H +)=c (OH -),故溶液显中性.K b =c (NH +4)·c (OH -)c (NH 3·H 2O )=12×0.01×10-7a 2-12×0.01=10-9a -0.01. (3)由K a =c (H +)·c (HSO -3)c (H 2SO 3),代入数据得c (H 2SO 3)=0.01 mol·L -1. (4)根据方程式可得K =c (CO 2)c (CO );设开始时c (CO)=x mol ·L -1,平衡时c (CO 2)=y mol ·L -1,则y x -y=0.25,得x =5y ,则平衡时CO 的转化率为y x =y 5y =20%;Q c =c (CO 2)c (CO )=0.020.1=0.20<0.25,故v (正)>v (逆).(5)K sp [Fe(OH)3]=c (Fe 3+)·c 3(OH -),Fe 3+完全沉淀时c 3(OH -)=8×10-3810-5,得c (OH -)=2.0×10-11mol ·L -1,pH =3.3,Mg(OH)2开始沉淀时c 2(OH -)=1.0×10-110.1=1.0×10-10,得c (OH -)=1×10-5mol ·L -1,pH =9,调节pH 范围为3.3~9.答案:(1)ad (2)中 10-9a -0.01(3)0.01 mol·L -1(4)c (CO 2)c (CO ) 20%> (5)3.3~9。
化学五大平衡常数
1.酸碱平衡常数(Ka和Kb):酸和碱的强度可以通过它们的酸碱平衡常数来度量。
Ka是酸的离解常数,而Kb是碱的离解常数。
这些常数用于确定酸或碱的强度以及它们在反应中的位置。
2. 水解平衡常数(Kw):水可以发生自身的水解反应,产生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水的水解平衡常数Kw描述了这种水解反应的程度。
Kw的值决定了水的酸碱性质。
3. 溶解度平衡常数(Ksp):当一个固体物质在溶液中溶解时,会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
这个平衡状态可以用溶解度平衡常数Ksp来描述。
Ksp的值越大,说明溶解度越大。
4. 配位化合物形成常数(Kf):当金属离子与配体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时,会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
这个平衡状态可以用配位化合物形成常数Kf来描述。
Kf的值越大,说明配体与金属离子结合的能力越强。
5. 氧化还原电位(E0):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子转移。
氧化还原电位E0可以用来表示电子转移的能力。
E0的值越大,说明物质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
这些平衡常数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反应的位置和程度,从而更好地控制和利用化学反应。
- 1 -。
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高三网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的状态。
在高三学习中,化学平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三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平衡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平衡常数(K)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数值,用K表示。
它是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值的乘积。
平衡常数越大,表示生成物浓度较高,反应偏向生成物;平衡常数越小,表示反应物浓度较高,反应偏向反应物。
2. 反应商(Q)反应商是在任意时刻,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值的乘积,用Q表示。
与平衡常数K相比,反应商能够描述任意时刻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的比例关系。
当Q=K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当Q>K时,反应偏向反应物;当Q<K时,反应偏向生成物。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浓度:增加或减少某个物质的浓度,会导致平衡位置的变化。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浓度增加,平衡位置会移到生成物一侧;浓度减少,平衡位置会移到反应物一侧。
(2)温度:温度改变会影响平衡常数K的数值。
对于吸热反应,加热会使平衡常数增大;对于放热反应,加热会使平衡常数减小。
(3)压力(气相反应):对于气相反应,改变压力会导致平衡位置的变化。
增加压力,平衡位置会移到摩尔数较小的那一侧;减少压力,平衡位置会移到摩尔数较大的那一侧。
4. 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的计算需要根据给定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平衡常数的数值与温度有关,因此计算平衡常数时需要确定温度。
5. 平衡常数的应用平衡常数在化学平衡反应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偏向性、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设计反应工艺等。
6. 化学平衡的移动方法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浓度、压力等因素来移动化学平衡。
例如,对于气相反应,增加压力可以通过减小体积或增加摩尔数较多的气体来实现;对于溶液反应,可以通过加入或减少某个溶质来改变浓度。
五大平衡常数 专题平衡常数影响因素:所有平衡常数K 、K a 、K b 、K w 、K h 、K sp ,都只与温度和本身性 一、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的体系中,m A(g)+n B(g)⇌p C(g)+q D(g) 表达式 K =)B ()A ()D ()C (n m q p c c c c ⋅⋅①T 升高,K 增大,则正反应吸热;T 升高,K 减小,正反应放热。
②Q c K ,反应向正方向进行;Q c =K ,反应刚好达到平衡; Q cK,反应向逆方向进行。
③同一个反应,正逆平衡常数乘积为1, K (正)·K (逆)=1 ④化学计量数均扩大n 倍或缩小为,则K '=K n或K '= ⑤几个不同的可逆反应,Ⅲ式=Ⅰ式+Ⅱ式,则K Ⅲ=K Ⅰ·K Ⅱ。
或Ⅲ式=Ⅰ式-Ⅱ式,则K Ⅲ=常考点:(1)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2)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3)由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初始浓度或平衡浓度; (4)计算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或生成物的产率;(5)用化学平衡常数K 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反应的热效应等。
二、电离平衡常数弱酸的电离平衡中,HA ⇌H ++A -表达式 K a =)HA ()A ()H (c c c —⋅+弱碱的电离平衡中,BOH ⇌B ++OH -表达式 K b =)BOH ()OH ()B (c c c —⋅+①T 升高,K 增大;电离是吸热的;②K 越大,酸的酸性或碱的碱性相对越强;反之,K 越小,酸的酸性或碱的碱性相对越弱。
③多元酸的K a1>>K a2>>K a3。
主要考查点:(1)直接计算电离平衡常数、水解平衡常数;(2)由电离平衡常数、水解平衡常数推断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或浓 度;(3)由K a 、K b 或K h 计算pH;(4)K a 、K b 、K h 、K W 之间的定量关系。
三、水的离子积常数(1)纯水以及电解质水溶液中;H 2O ⇌H ++OH —或H 2O+H 2O ⇌H 3O ++OH —表达式K W =c (OH -)·c (H +) (2)拓展应用在液氨、H 2O 2、乙醇等的自偶电离平衡中。
高中化学四大平衡知识点总结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平衡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
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压力以及其他性质保持恒定的状态。
在化学反应中,平衡的达成是通过理解和掌握四大平衡知识点来实现的。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中的四大平衡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乘积相对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的比值,用K表示。
平衡常数是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其浓度关系的重要参数。
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程度,当K>1时,生成物浓度较高;当K<1时,反应物浓度较高。
平衡常数的计算是根据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实验数据进行的,可以通过实验数据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关系,进而推导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二、汽相压力和平衡常数在气相反应中,平衡时涉及到气相物质的压力,这时平衡常数通常以P表示。
对于气相反应,平衡常数通常用 partial pressure 的形式表示,即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平衡时的压力的乘积相对于反应物的压力的乘积的比值。
平衡常数的计算同样需要根据实验数据来确定,通过测量气相物质的压力可以得出平衡时物质浓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在气相反应中,平衡常数的大小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温度越高,气相物质的压力对平衡常数的影响越明显。
三、Le Chatelier原理Le Chatelier原理是化学平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它指出当外界对系统施加一定影响时,系统会以某种方式来抵消这种影响,以恢复平衡。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如果外界影响导致系统浓度、压力、温度等发生变化,系统会通过改变反应的方向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例如,当对平衡系统增加反应物时,平衡会向生成物转移,以减少反应物的影响。
Le Chatelier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平衡反应的变化,对控制反应过程很有帮助。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一、概念平衡是指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发生的速度相等,系统内各组分的浓度、压强、温度等物理性质保持不变的状态。
有平衡存在的系统称为平衡态,反应物质浓度、压强、温度等物理性质保持不变的比例关系称为平衡定律。
二、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是度量平衡状态相对于反应物质浓度或压强的定量指标。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aA + bB ↔ cC + dD,根据反应物质的物质量比进行定义,K的表达式为:K = [C]^c[D]^d / [A]^a[B]^b,其中方括号表示物质的浓度或压强,上标表示物质的化学式中的系数。
三、平衡常数的意义1. 平衡常数K越大,说明正反应的浓度越高,平衡转化程度越大。
2. 平衡常数K越小,说明逆反应的浓度越高,平衡转化程度越小。
3. 平衡常数K接近于1,则正反应和逆反应的浓度趋近于相等,平衡转化程度趋于中等。
四、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1. 反应温度: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通常在常温下,反应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大。
2. 压强和体积:对于气体反应,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相同时,压强和体积对平衡常数影响不大。
但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不相同时,压强和体积会对平衡常数产生影响。
3. 浓度:反应物浓度对平衡常数产生影响,浓度增大使平衡常数增大,浓度减小使平衡常数减小。
五、平衡定律平衡定律描述了反应物浓度和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般的反应物质aA + bB ↔ cC + dD,平衡定律的表达式为:K = [C]^c[D]^d / [A]^a[B]^b,其中方括号表示物质的浓度,上标表示物质的化学式中的系数。
六、浓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1. 提高反应物浓度,平衡向生成物的方向移动。
2. 降低反应物浓度,平衡向反应物的方向移动。
3. 提高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反应物的方向移动。
4. 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向生成物的方向移动。
七、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1. 温度升高,平衡常数K增大。
五大平衡常数 专题平衡常数影响因素:所有平衡常数K 、K a 、K b 、K w 、K h 、K sp ,都只与温度和本身性 一、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的体系中,m A(g)+n B(g)⇌p C(g)+q D(g) 表达式 K =)B ()A ()D ()C (n m q p c c c c ⋅⋅①T 升高,K 增大,则正反应吸热;T 升高,K 减小,正反应放热。
②Q c <K ,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Q c =K ,反应刚好达到平衡; Q c >K ,反应向逆方向进行。
③同一个反应,正逆平衡常数乘积为1, K (正)·K (逆)=1 ④化学计量数均扩大n 倍或缩小为1n ,则K '=K n或K '=K 1n⑤几个不同的可逆反应,Ⅲ式=Ⅰ式+Ⅱ式,则K Ⅲ=K Ⅰ·K Ⅱ。
或Ⅲ式=Ⅰ式-Ⅱ式,则K Ⅲ=K IK II常考点:(1)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2)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3)由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初始浓度或平衡浓度; (4)计算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或生成物的产率;(5)用化学平衡常数K 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反应的热效应等。
二、电离平衡常数弱酸的电离平衡中,HA ⇌H ++A -表达式 K a =)HA ()A ()H (c c c —⋅+弱碱的电离平衡中,BOH ⇌B ++OH -表达式 K b =)BOH ()OH ()B (c c c —⋅+①T 升高,K 增大;电离是吸热的;②K 越大,酸的酸性或碱的碱性相对越强;反之,K 越小,酸的酸性或碱的碱性相对越弱。
③多元酸的K a1>>K a2>>K a3。
主要考查点:(1)直接计算电离平衡常数、水解平衡常数;(2)由电离平衡常数、水解平衡常数推断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或浓 度;(3)由K a 、K b 或K h 计算pH;(4)K a 、K b 、K h 、K W 之间的定量关系。
四大平衡常数的相互关系及运算1.(2019·廊坊模拟)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四点K W间的关系:A=D<C<BB.若从A点到D点,可采用:温度不变在水中加入少量酸C.若从A点到C点,可采用:温度不变在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D.若从A点到D点,可采用:温度不变在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解析:选C K W只受温度的影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A、D点温度相同,B点温度>C 点温度>A点温度,A正确;从A点到D点,温度不变,酸性增强,B、D正确;A、C点温度不同,C错误。
2.已知,常温下浓度为0.1 mol·L-1的下列溶液的pH如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相同温度下,同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顺序:H2CO3<HClO<HFB.若将CO2通入0.1 mol·L-1Na2CO3溶液中至溶液呈中性,则溶液中2c(CO2-3)+c(HCO-3)=0.1 mol·L-1C.根据上表,水解方程式ClO-+H2O HClO+OH-的水解常数K≈10-7.6D.向上述NaClO溶液中通HF气体至恰好完全反应时:c(Na+)>c(F-)>c(H+)>c(HClO)>c(OH-)解析:选C盐NaF、NaClO、Na2CO3、NaHCO3所对应的酸依次为HF、HClO、HCO-3、H2CO3,酸性:HCO-3<HClO <H2CO3<HF,所以三种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顺序:HClO<H2CO3<HF,A项错误;0.1 mol·L-1 Na2CO3溶液中,c(Na+)=0.2 mol·L-1,根据电荷守恒有:c(Na+)+c(H+)=c(HCO-3)+2c(CO2-3)+c(OH-),由于溶液呈中性:c(H+)=c(OH-),则c(Na+)=2c(CO2-3)+c(HCO-3)=0.2 mol·L-1,B项错误;根据水解方程式ClO-+H2O HClO+OH-,水解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HClO)·c(OH-)c(ClO-),从上表可知常温下浓度为0.1 mol·L-1NaClO溶液的pH=9.7,则pOH=4.3,c(OH-)=10-4.3,所以,K=10-4.3×10-4.30.1≈10-7.6,C项正确;向NaClO 溶液中通HF气体至恰好完全反应,NaClO+HF===NaF +HClO ,溶液中生成等物质的量的NaF 和HClO ,由于HClO 为弱酸,存在着电离平衡:HClOH ++ClO -,同时溶液中也存在着NaF 的水解平衡,但是由于水解程度是很微弱的,所以溶液中应该是c (Na +)>c (F -) >c (HClO)>c (H +)>c (OH -),D 项错误。
高中化学五大平衡常数高中化学中常见的五大平衡常数是酸碱离子对的离解常数(Ka)、酸碱指数(pKa)、溶解度积常数(Ksp)、物质转化平衡常数(Kc)和气体混合物转化平衡常数(Kp)。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个平衡常数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一、酸碱离子对的离解常数(Ka):酸碱反应是化学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反应类型,它涉及到酸、碱及其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
当酸溶液中的酸分子与水分子发生反应,产生氢离子(H+)时,称为强酸。
而酸溶液中的酸分子与水分子不发生反应,酸分子直接释放H+离子时,称为弱酸。
离解常数Ka表示弱酸分子在溶液中与水发生反应生成H+离子的程度。
Ka越大,说明酸性越强。
二、酸碱指数(pKa):酸碱指数是对弱酸或弱碱的酸碱强度的度量。
pKa与Ka之间的关系为:pKa = -log10(Ka)。
pKa越小,酸性越强。
三、溶解度积常数(Ksp):溶解度是指物质在给定温度和压力下能溶解在溶剂中的最大量。
溶解度积常数Ksp描述了溶质离解为离子的程度。
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达到溶解度积常数时,溶质已经溶解到了饱和状态。
Ksp越大,溶解度越大。
四、物质转化平衡常数(Kc):物质转化平衡常数描述了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程度。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aA + bB ↔ cC + dD,其平衡常数Kc为:Kc = [C]^c[D]^d / [A]^a[B]^b,其中[]表示浓度。
Kc的大小与反应前后各组分的浓度有关,当Kc>1时,反应倾向于生成产物;当Kc<1时,反应倾向于反应物。
五、气体混合物转化平衡常数(Kp):当化学反应中涉及气体组成时,可以使用气体混合物转化平衡常数Kp来描述反应的平衡状态。
Kp采用的是压强单位(单位为帕斯卡),与Kc之间的关系为:Kp =Kc (RT)^Δn,其中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Δn为所生成的气体分子数减去反应物的气体分子数。
Kp与压强相关,与浓度无关。
综上所述,酸碱离子对的离解常数(Ka)、酸碱指数(pKa)、溶解度积常数(Ksp)、物质转化平衡常数(Kc)和气体混合物转化平衡常数(Kp)分别描述了化学反应中酸碱离子对的离解程度、酸碱强度、固体溶解度、物质转化程度和气体反应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