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关晚清自开商埠的几个基本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47.52 KB
- 文档页数:4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专题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1.(2019年全国卷Ⅰ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019年全国卷Ⅱ 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2019年全国卷Ⅲ 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
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
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为什么清朝的商业贸易受限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商业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本文将探讨清朝商业贸易受限制的原因,包括政策限制、社会制度以及外部因素等方面。
一、政府政策限制清朝实行统治者严禁海禁政策,限制了与外国贸易的发展。
根据《板门店条约》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清朝政府被迫开放了一些沿海港口,但对于外国贸易仍然实行一系列限制和监管措施。
政府设立了一系列的商业专营机构,如东厂、千户所等,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管理,进一步限制了商业自由的发展。
二、社会制度限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给商业贸易带来了限制。
在清朝封建社会中,农民地位较低,常被剥削和束缚,缺乏独立经商的条件。
同时,儒家思想也对商业持有一定的偏见,把农耕生产看作是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对商业活动持贬低态度。
这使得开展商业贸易的人数较少,商业贸易的规模相对较小。
三、经济基础限制清朝的农业经济主导地位限制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清朝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特点,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导部门,农民是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
为了稳定国内的经济秩序,清朝实行了重商主义政策,重视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等商业活动的收入。
因此,清朝政府对商业贸易的税收和限制也比较高,间接使得商业贸易发展受到了限制。
四、外部因素限制清朝外部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也给商业贸易带来了限制。
鸦片战争后,清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贸易港口,瓜分自由贸易权益。
这些不平等条约使得清朝的商业贸易更加受限,外国商品通过这些港口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对中国传统产业造成了冲击。
综上所述,清朝商业贸易受限制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限制、社会制度以及外部因素等方面。
清朝政府实行严禁海禁政策,限制了与外国贸易的发展;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对商业持有一定偏见;农业经济主导地位限制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外部因素如不平等条约也对商业贸易带来了限制。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清朝商业贸易受到了限制,未能实现全面的商业自由发展。
晚清如何推动商业发展浅析作者:曾浩翔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11期一.引言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极其曲折,但毫无疑问清廷为维护自身统治,采取了诸多措施来保护中国脆弱商业的发张,本文将以晚清洋务运动和晚清新政时期颁行的措施来分析清政府对近代商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以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张提供一定参考。
二.洋务运动中的措施洋务运动的创新意识和认识自身不足对外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列强的多次入侵和内部愈演愈烈的农民起义的打击终于让清廷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
以曾国藩等人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在继承和发展了魏源一众经事派的思想后,轰轰烈烈地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半期以‘‘自强’’为发展口号,以发展军事重工业为主。
但随着军工事业的发展洋务派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于国防的重要意义以及于列强争利的需要,于是‘‘求富’’这一口号应运而生。
在洋务运动后半期清廷开始重视民用工业,但仍将企业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派遣官员监督和与民间私人和办企业是清廷当时采取的主要手段。
虽然洋务运动仍属于封建范畴,然其对中经济重心由农业转向了商业实在功不可没。
一系列的措施尽管过于保守,但洋务派能够力排众议,大胆改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仍对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今天有借鉴价值。
与此同时现代经济学理论也随着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对西书的翻译传入中国,如福赛特的经济学著作《富国策》。
教育方面清廷则设立实业学堂,提倡商业教育,对外派遣留学生。
这些措施对晚清乃至民国时期中国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洋务运动无论是从物质角度还是理论角度都对商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晚清新政中的措施自秦国变法两千多年以来,农为本,商为末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等到了晚清,这落后已经不在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思想无疑成为了当时商业发展的巨大绊脚石。
所幸清廷对此已有认识,并采取了许多措施。
早在洋务运动期间就有许多官员被任命去管理或监督各种新办的企业,而仍保留官职。
浅析清末自开商埠设立的原因【摘要】近代中国自开商埠始于1898年秦皇岛、三都澳、岳州开放。
这些口岸与约开口岸有本质的不同,即权自我操。
清政府自行开放形势扼要之区,商贾荟萃之地的原因有四:近代重商思想发展的结果;以自开抵制约开,挽回利权;解决财政困难。
【关键词】自开商埠利权一、清末自开商埠的设立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通商口岸的要求有增无减。
清政府为杜绝外人觊觎,以自开抵制约开,在交通便利、商业繁兴地区开辟了一批口岸,这就是所谓的自开商埠。
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有本质的区别,即主权在我,清政府操有商埠内的行政、司法、立法等一切大权。
总理衙门在1898年提出的自开商埠办法咨文中作了明确解释:“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不同,其自主之权仍存未分。
”清政府最早奏准开放的是吴淞。
事实上,清政府自开商埠始于1898年4月奏准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和直隶秦皇岛的开放。
总理衙门上奏说:“查湖南岳州府地方滨临大江,兵商各船往来甚便。
将来粤汉铁路即通,广东、香港百货皆可由此出口,实为湘粤交界第一要埠。
”不论是从军事上考虑,还是从经济上考虑,把岳州辟为商埠都是有利的。
福建福宁府所属之三都澳,地界福安、宁德两县之间,距福州省城陆路二百余里,为福州后路门户,形势险要,闽洋商船亦多荟萃于此。
”因此,清政府把三都澳辟为自开商埠。
秦王(皇)岛隆冬不封,每年津河冻后,开平局船由此运煤,邮政包封亦附此出入,与津榆铁路甚近,殊于商务有利。
因此,岳州、三都澳、秦皇岛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
拓展商埠谕令得到全面贯彻实施是在“新政”开始之后,以奏准开埠时间为准,清末自开商埠有吴淞、岳州、三都澳、秦皇岛、南宁、武昌、济南、潍县、周村、湘潭、常德、海州、浦口、天生港、鼓浪屿、香州、公益埠、昆明、葫芦岛,还有东北地区主动开放的16个商埠,约有35口。
二、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一)晚清重商思想发展的结果。
鸦片战争结束了中国闭关的时代,通商口岸也伴随着侵略出现,深受闭关传统思想束缚,中国人只看到列强利用通商口岸进行的侵略行径,对通商口岸充满了恐惧和厌恶。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历史使命及其命运探析作者:张博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6期[关键词]葫芦岛,徐世昌,孙中山,张学良,自开商埠[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6-0092-04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强迫清政府开放了77个通商口岸,一般称之为“约开口岸”。
在约开口岸中,列强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对中国疯狂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清政府在国库空虚、统治危机的紧要关头,也一反过去抵制开放口岸的方针,宣布中国自行开放通商口岸,准许各国商民自由往来,进行贸易,一般称之为“自开口岸”。
至1911年清朝灭亡前,清政府先后开放了20个通商口岸,而葫芦岛是东三省唯一的自开口岸。
葫芦岛地处辽西走廊中心,是一处天然良港,在辽代称“淘河岛”,金元时正式称为葫芦岛。
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为防止清兵入关,整修边塞,兵部尚书孙承宗巡视沿海要隘,曾到过该岛,视该地为军事要区。
1908年,清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开锦西厅南沿海之葫芦岛为商埠”,至此,葫芦岛开始为世人所关注。
此后,1930年张学良又再度发起修筑葫芦岛港运动,至1931年,“九一八”爆发时,葫芦岛港已经完成了部分工程。
本文对清末及1930年葫芦岛两次筑港问题的发起及筑港经过进行详细考察,拟对近代中国自开商埠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及其命运作一探析。
一众所周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东三省则成了列强争夺中国利权的角斗场。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俄两国通过第一次日俄密约达成协议,分别依托南满铁路和东清铁路占据东三省的南部和北部,加紧进行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
东北地方官员密切注视着东北局势的发展,并且看出如果不图拯救,东三省必将亡于日俄两国手中。
奉命游历东三省的徐世昌,亲身体会到了东三省“名为我国领土,实则几无我国容足之地”,尤其令人焦虑的是,日俄两国“开拓展布有进无退,不数年间,而西则蔓延蒙古,南则逼处京畿”,如果任由东三省事态发展下去,必将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高考讲座(二) 中国近现代史高考第二卷非选择题突破环节一高考第 40 题规范答题讲评第一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
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材料出处与设问。
科学做法应该是:首先: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
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
其次:审读材料正文。
注意材料的层次、几那么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省略号前后的内容、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细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注意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第二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
“答题语〞是指要答复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答复,“时空限定语〞是指要答复以下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答复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
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
很多考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没有审清而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材料〞,所以很多考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
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
审完设问后,应先回忆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
这里有三种情况:(1)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
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做大概了解。
(2)对于“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指出〞,但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同样可以答复。
这样的设问,当你回忆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那么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3)对于“结合型〞的设问,答案的要点应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并集〞,即材料中表达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
浅析清末商部的成立摘要: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于1901年下旨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中一项重大的举措就是设立商部,商部的建立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它成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对晚清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工业的近代化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清末新政商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发动了一场旨在摆脱落后贫穷、走向独立富强的近代化的改革运动,即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晚清时期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1903年设立了专门管理工商业的机构——商部。
商部成立后,位列外务部之次。
1906年,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地位略有下降。
晚清的商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制定了有关农工商业的大量的法律法规,成立了商人的专门组织——商会,实行奖励商业的政策,成立专门的实业学堂,等等,这些活动促进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
由于商部在晚清改革时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商部的活动也促进了清末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同时,由于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使借鉴早期经济改革经验成为必要,从而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使清末新政经济改革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大热点,目前对新政经济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两个方面。
新政经济改革首先表现在清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与改变,有学者认为清末经济政策有其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不应一笔抹煞,但也不宜把它捧得太高。
经济体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法制的建设;二是公司制度的初创。
近年来有关商部研究的成果很多,学者们在研究商部方面表现出了少有的一致性,尤其是在商部的设立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促进作用方面,都能给予肯定的评价。
当然,对于商部活动中存在的一些时代所造成的局限性,学者们也都能够宽容的对待。
但是,有关商部成立的背景方面的论述很少,本文试图从一下几点谈谈晚清的商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晚清这一重要的经济机构。
D0I:10.19832/ki.0559-8095.2020.0017晚清中国“约定自开”商埠之开埠方式考析----以辽南安东为典型案例贾小壮,王林强(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约定自开”商埠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埠类型,本身既有“自开”的因素,8有“约定”的成分,似乎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史学界对其属于何种开埠方式,历来争议不断。
开埠方式的判定应遵循条约规定与开埠实践相结合的双重标准,由于不平等条约并未明J规定中外在"约定自开”商埠的权利与义务,开埠实践中的主权归属就成为t断其开埠方式的主要依据,可从行政权与司法权归属、关税主导权、租界问题三方面入手进行全面考量。
安东作为该类商埠的典型代表,是中美商约谈t相互妥协的产物,依照上述标准可t定其开埠方式为“自开”。
这为9他“约定自开”商埠之开埠方式&t定提供了合理模式,即开埠实践中的主权归属模式。
对“约定自开”商埠之开埠方式进行考析,可从侧面反映出该类商埠的殖民程度。
关键词:晚清;“约定自开”商埠;开埠方式;安东“约定自开”商埠是指在中外不平等条约中明确规定由中国政府自行开埠通商的口岸,主要包括两大基:“约定”,开埠通商事宜商约;二“自开”,商约中明定由中国政府自行开埠通商。
1903年,中《通商行船约》,定“中国政府……将盛京省之奉天府又盛京省之安东县二处地方,由中国自行开埠通商”。
①同年,中《通商行船续约》,定“中国政府应允……将盛京省之奉天府又盛京省之大东沟二处地方,由中国自行开埠通商”.②1905,中《会议东事宜(附约)》,定“中国政府……中国自行开埠通商:奉天省之凤凰城、辽阳、新民屯、、子、法库门;之长春(即宽城子)、、哈尔滨、塔、环春、;黑之尔、尔、!、满洲”。
③约与以往清政府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所不同,以往不平等条约中除体现开放通商口岸的性外,还明了列强在通商口岸享有的行政、司法、租界等;而于东区“约定自开”的18处商埠而言,在条约中明定双方之,只明各通商定外国人收稿日期:2019-03-17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东北商埠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研究”(2018BS80);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种子基金项目“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东北小商埠城市(镇)发展研究”(2016ZZ02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近代东北小商埠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变迁研究”(2017M61131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贾小壮,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讲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城市史;王林强,吉林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Try to Discuss the Causes of the Commercial Ports Opened Initiatively in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 汪国华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江苏苏州215021
出版物刊名: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1-54页
主题词: 晚清;自开商埠;商务思想
摘要:清廷自1899年始,为杜绝外人觊觎,而自主开放并自行管理了一批商埠,这些商埠即
为'自开商埠'.'自开商埠'出现的原因一是在清末商务思想发展的基础上,晚清官员及一些知识分子对于自开商埠的认识有了重要变化;二是在甲午战争的触发下,清廷为解决实际的财政困难,政治上为了'隐杜觊觎,保全主权',将自开商埠的思想付诸实践.另外,日本对清末自开商埠的客观影响也是原因之一.对晚清自开商埠的作用应予以肯定.。
清朝开埠与对外贸易19世纪初期,清朝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滞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方面。
其中经济问题是最突出的,开埠与对外贸易成为了清政府誓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清朝开始大规模开港。
这篇文章将探讨清朝开埠与对外贸易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清朝自金朝被灭后,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长期以来没有实行与外界交流的政策。
一方面,这种冷漠的态度保护了清朝的独立和安全;另一方面,这种互不往来也导致了清朝经济的闭塞和贸易的低迷。
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清朝政府意识到与外部的交流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对外的安全保护。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列强开始迅速扩张殖民地,并对中国取消贸易限制,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这使得清朝政府感到非常羞辱。
当时的清朝皇帝嘉庆认为开发海外贸易可以充实国库,增加国家财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
这就促使清政府开始鼓励对外贸易,开放港口,扩大海外贸易,以开拓市场。
二、开埠与对外贸易过程清朝开埠与对外贸易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初期,即清政府开始派遣国家使节和举办通商会议,试图与英国、美国等欧美列强达成一些贸易协议。
1792年,英国派遣了迪德莱公使团前往中国,要求与中国商议贸易大业,但在中国看来,大英帝国的领土面积非常小,与中国相比微不足道,这使得清朝政府非常高傲,并且拒绝了英国的提议。
此后,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在沦陷京城后,强行独掌中国贸易,并于1842年与清朝签订了《南京条约》,彻底打破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限制,清朝完全开放了五个商埠,被称为《南京十三条》中的第四条。
第二个阶段是从1858年开始,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汉口、天津、上海等地相继开港,清朝不得不承认列强的"租借权"、"额外领事权"以及"最惠国待遇"等不平等条款,这对于清朝的主权权利构成了压制和侵蚀。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对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对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发展进行浅析。
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发展首先受到了国际贸易的影响。
1860年后,随着中国与外国的经济交流日益加强,辽宁港口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辽宁沿海诸多港口,如大连、旅顺等,成为中外贸易的重要节点。
海关、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辽宁港口商埠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发展还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影响。
辽宁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交汇点,往来商旅众多。
而且辽宁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港湾众多,有利于港口的建设和发展。
辽宁港口商埠地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商人和资本进驻,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发展还与当地政策的调整有关。
晚清时期,为了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控制,保护国家利益,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海关、设立商埠等。
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辽宁港口商埠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为商人提供了更好的经营环境。
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发展还与当地人民的努力和智慧密不可分。
当地商人凭借着自己的商业眼光和经营技巧,积极参与到港口商埠的经营中,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他们通过贸易与外国商人进行交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当地人民也通过劳动力的投入和技术的学习,积极参与到港口商埠地的建设和发展中。
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发展得益于国际贸易的推动、地理位置的优势、政策的调整以及当地人民的努力。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辽宁港口商埠地在晚清时期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代中国自主开埠与吴淞开埠始末近代中国自主开埠与吴淞开埠始末近代中国的自主开埠和吴淞开埠始末2013-09-12逸明条约开埠与自主开埠近代中国,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经济主要在国内循环运营,城市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19世纪中叶以后,封闭状态被打破,许多城市开埠通商,中国经济开始同国际经济汇通,一批新兴城市迅速崛起。
这是当年中国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图景。
近代中国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开埠: 一种是在帝国主义大炮威胁下,中国政府无可奈何地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开放商埠。
例如: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处辟为通商口岸;1858年和1860年,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将南京、牛庄、淡水、汉口、天津等十一处辟为通商口岸;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又被迫在中印边界、中俄边界等地开埠通商。
自1842年至1922年,八十年间,外国列强逼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有79个。
此类按所签条约开放的商埠,通称“条约口岸”。
“条约口岸”虽给国人提供了一个对外通商、发展经济、接触和了解近代事物的窗口,但它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权益。
另一种是自主开埠。
为了杜绝帝国主义对我国国土的觊觎,抵制帝国主义侵占我国权益而由政府主动对外开放的口岸。
1898年,清政府颁布上谕,宣布辟吴淞口、秦皇岛等港口为商埠,并把“广开口岸”上升为一种国策。
从此,自开商埠全面展开,发展迅速。
截止清末,已有36个自开商埠分布在中国的南北东西,1924年增至52处,占当时通商口岸总数的40%,成为那个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实施通商贸易的主要形式。
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与被迫开放的条约口岸有所不同,前者口岸开放的政治决策权及所开口岸的行政管理权由中国自行掌控。
总理衙门1899年4月提出的《咨文》中有明确解释:“自开商埠,其自主之权仍存未分。
该处商民将来所立之工程局,征收房捐,管理街道一切事宜,只应统设一局,不应分国立局。
内应有该省委派管理商埠之官员,并该口之税务司,督同局中董事,办理一切。
作者: 张践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政治系!610064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43-48页
主题词: 自开商埠;城市近代化;晚清社会
摘要: 晚清时期 ,清廷主动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商业繁华地区开辟 12个口岸 ,即“自开商埠”。
它们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如下特点 :一、在沿海的自开商埠均为小城镇 ;二、在内陆的自开商埠多在沿海沿边诸省的内地城市 ,且多为政治、经济中心 ;三、在沿江地区的自开商埠极少。
与“约开商埠”相比 ,自开商埠带有很强的自主性 ,在一定的意义上抵制了列强侵略 ,发展了地方经济 ,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
【收稿日期】2001-09-28【作者简介】杨天宏(1951-),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近代史和文化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从思想主张到政府决策———晚清“自开商埠”决策过程研究杨天宏(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四川成都 610085)摘 要:鸦片战争结束不久,“自开商埠”思想便已在魏源等人的言论中初露端倪,但当时多数国人对此尚难以认同,致使魏源等人的主张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找不到知音与同调。
《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外交通益加频繁,“商战”呼声高涨,思想家郑观应、陈炽等人明确提出“自辟商埠”的主张,朝廷为对付边疆危机,在“守四境不如守四夷”的传统国防战略的指导下,主张将自开商埠政策用于越南等“藩属”国家,成为中国自开商埠的前导。
甲午战争之后,受日本全境对外开放的影响,加之偿付赔款需广开财源,在朝野上下的极力主张和维新运动的推动下,自开商埠终于作为一项国家政策,付诸实施。
关键词:晚清;自开商埠;思想主张;政府决策【中图分类号】K25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13(2002)01-0037-05 近代中国存在两种类型的通商口岸,一类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被称为“条约口岸”,一类为中国政府主动开放,被称为“自开商埠”。
近代中国最早的条约口岸是在1842年通过签订《南京条约》对外开放的,“自开商埠”迟至1898年才出现。
对于条约口岸,学术界已不乏研究,但自开商埠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自开商埠思想主张如何发展成政府决策,迄今未见专门的研究成果。
本文拟对此作初步的研究。
虽然相对条约口岸来说,自开商埠出现较晚,但自开商埠思想主张的产生却并非晚近。
早在鸦片战争结束之际,“自开商埠”思想便已初露端倪。
魏源以香港为英人割据,弊害昭彰,已主张商埠自开。
他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指出:“今英夷既以据香港拥厚赀,骄色于诸夷;又以开埠裁各费,德色于诸夷。
与其使英夷德之以广其党羽,曷若自我德之以收其指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