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7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应对措施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给城市环境、生态系统和人们的健康带来了诸多危害。
本文将从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其应对措施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广义上,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周围非城市地区的现象。
狭义上,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的气温高于市郊或城市周边的土地。
这是因为城市中心较密集的建筑和道路,以及较少的植被和裸露的土地,使城市中心的热效应更加明显。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主要是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因素。
城市建设中,大量的高楼大厦、城市道路和人口集聚,使城市内部的太阳辐射吸收和热传递量增大,产生热岛效应。
土地利用方面,城市的大面积铺装和建筑物覆盖了大量的裸露土地,从而阻碍了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渗透,增加了土壤、建筑和道路的热容量,加强了城市的热效应。
人类活动方面,城市交通、机械设施、空调设备、燃煤发电等活动也会增加热量和能量的释放,加剧热岛效应。
气候变化是在城市热岛彰显出来的重要因素,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变暖的影响,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在不断加强。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生态系统和人们的健康都会产生危害。
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城市空气污染的程度,城市热岛区通常会形成亚热带高压和逆温层,造成大气污染物的滞留和聚集,长期在此地区居住的人们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
热岛区的高温和高湿也会对人体的身体机能和心理产生影响,导致中暑、心理疾病等。
同时,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了生态平衡,减少了植被的覆盖面积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促进了水循环难度,加剧了城市洪涝灾害。
四、城市热岛效应的应对措施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主要包括改善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增加绿化覆盖、节能减排和提高公众意识等。
改善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以提升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减排的方向为主。
城市热岛效应1 城市热岛效应1.1 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所谓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
1.2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城市工业的高度集中,工厂排放的煤灰、粉尘、二氧化碳,工业锅炉产生的热量、废气,汽车尾气以及居民消耗的能源气体覆盖在城市上空,它们善于吸收长波辐射,增加温度。
随着现代工业城市规模扩大,高楼林立,马路纵横,池塘被填平,植被被破坏,而水泥建筑、马路热容量小,吸热能力强,这些都使得城区温度居高不下。
在夏季烈日照射下,马路上的温度要比土地上的温度高,水泥屋顶的温度比草地上的温度高。
由于白天大量吸热,夜晚持续散发热量,造成市区温度降不下来。
加上现代城市人口密集,家庭中大量使用电冰箱、微波炉、空调等家电,对城市热岛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 形成上海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2.1 太阳辐射的影响随着空气的污染,大气中日益增多的悬浮颗粒物吸收热量后形成了一道“屏障”,阻碍了热量向外层大气散发,使地面空气温度积聚,形成“热岛效应”。
在上海这个特大城市,虽然多年来坚持防治大气污染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主要由建筑业带来的二次扬尘,工业污染源排放的烟尘和粉尘,以及数量激增的机动牟排放的尾气,使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居高不下。
有关资料表明,上海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区年平均浓度高于郊区1758个百分点,在炎热的夏季,城区更比郊区疡26.25个百分点。
2.2 大气流动的影响十多年来上海出现了2000多幢高层建筑,而这些建筑物使人流、物流过于密集,使人远离自然,加上这些高层建筑布局时从未考虑过气象因素,或横亘在主导风向上,或过于密集,因而阻碍了空气流动,形成局部地区的小风甚至静风,影响了散热,目前高层建筑集中的静安寺、徐家汇、浦东陆家嘴等地区,也正在或必将成为“热岛”。
2.3 地表形态的影响上海是个冲积平原,平坦的地势和地处沿海是非常有利于散热的。
城市热岛效应英文名称: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简称UHI。
热岛效应的定义:热岛是由于人们改变都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都市气候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由于都市化的速度加快,都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幅射,造成了同一时刻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都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的释义:在近地面等温线图上,郊区气温相对较低,而市区则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露出水面的岛屿,被形象的称之为“都市热岛”。
都市热岛中心,气温一样比周围郊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
在都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都市的热岛环流。
都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聚核,故都市降水比较多。
对欧美许多大都市研究发觉,都市降水量一样比郊区多5%~10%。
热岛效应的特点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显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上海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达6℃以上。
季节分布还与都市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北京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广州以10月最强。
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1℃左右,如北京为0.7~1.0℃,上海为0.5~1.4℃,洛杉矶为0.5~1.5℃。
都市热岛可阻碍近地层温度层结,并达到一定高度。
都市全天以不稳固层结为主,而乡村夜晚多逆温。
水平温差的存在使都市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向四周辐散,而邻近乡村气流下沉,并沿地面向都市辐合,形成热岛环流,称为“乡村风”,这种流场在夜间尤为明显。
都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都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
对植物的阻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显现都市热岛效应。
然而,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阻碍的要紧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成因及其缓解措施有哪些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所谓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舒适度,还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下垫面的改变是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中,大量的建筑物、道路等由混凝土、沥青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的比热容较小,在太阳辐射下升温迅速,且在夜间散热缓慢,从而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相比之下,郊区的自然地表如草地、森林、农田等,比热容较大,能够较好地调节温度。
其次,城市中的人口密集,产业活动频繁,能源消耗量大。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尤其是工业生产中,许多设备和工艺会释放出高温废气和废水;交通运输中,车辆的运行会产生热量,同时排放的尾气也会使气温升高。
再者,城市中的建筑物密集,通风不畅。
高楼大厦阻挡了空气的流动,使得热量难以扩散。
而在郊区,开阔的空间有利于空气的流通,热量能够更快地散发。
另外,城市中的绿地和水域面积相对较少。
绿地和水域具有良好的降温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吸收热量,水分的蒸发也能带走热量。
但在城市中,为了满足建设需求,大量的绿地被占用,水域面积也不断缩小。
面对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
优化城市规划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布局建筑物、道路和公共设施,留出足够的通风廊道,促进空气流通。
同时,将工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进行合理分区,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
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可以通过建设公园、花园、街头绿地等,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在城市规划中,预留一定比例的绿地空间,并加强对现有绿地的保护和管理。
对于水域,可以建设人工湖、湿地等,增加城市的水体面积,提高城市的蓄水和调温能力。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内部相对于周围农田和郊区而言,温度更高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热岛效应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城市的建筑和道路的热辐射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夜晚城市表面和建筑物、道路等物体收集了白天的太阳能后,这些物体会释放出热能,导致城市的温度普遍升高。
城市热岛效应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首先,气温的上升会导致城市内的热不适感增加,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加剧空气污染问题。
由于热岛效应使大气稳定层变浅,污染物的扩散困难,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增加能源消耗,加剧城市的能源压力。
为了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
首先,绿化城市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种植大量树木、草坪以及建设湖泊等绿色空间,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的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提高空气质量。
其次,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
采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和交通工具,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浪费,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综上所述,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对城市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通过绿化城市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等防治措施,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背景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
成因方面,我们将着重讨论城市化进程和建筑、道路的热辐射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影响方面,我们将探讨气温升高和空气污染加剧对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防治措施方面,我们将提出绿化城市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等措施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一些重要观点和建议,以便更好地理解城市热岛效应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的应用1.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边乡村地区温度上升的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建筑物、人口密度、交通活动和工业排放等因素导致城市内部的温度升高。
这种现象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最为显著。
2. 城市热岛效应的原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以下是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理:•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热容量: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由于材料的热容量较高,可以吸收和储存更多的热量,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上升。
•热辐射和吸收:建筑物和道路表面的材料通常会吸收太阳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热能。
这些表面也会辐射出热量,导致周围空气温度升高。
•热储能效应: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会长时间储存太阳能热量,导致温度升高。
尤其是在夜间,建筑物和道路会释放储存的热量,使城市的温度较周围乡村地区更高。
•人为热源:城市中有许多人为热源,如交通运输、工业排放等。
这些人为热源会加剧城市内的热岛效应,使城市温度更高。
3. 城市热岛效应的应用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对城市生活和环境造成了很多影响。
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城市热岛效应来进行一些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热岛效应的应用:3.1. 建筑节能城市热岛效应的应用之一是在建筑节能方面。
通过了解热岛效应的原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建筑物的热吸收和热辐射,从而降低建筑物的冷却负荷,减少空调的使用。
例如,在建筑物表面使用反射性材料以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使用保温材料减少热量的传输等。
3.2. 绿化城市绿化城市是利用城市热岛效应的另一个应用。
绿化能够吸收和蒸发更多的湿气,通过蒸发传热的方式来降低城市温度。
在城市中增加绿地和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少热岛效应的影响。
此外,绿化城市也可以提供更多的阴凉空间,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
3.3.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城市热岛效应与空气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温度升高,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空气污染物的扩散。
热岛效应英文名称: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简称UHI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上海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达6℃以上。
季节分布还与城市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北京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广州以 10月最强。
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1℃左右,如北京为0.7~1.0℃,上海为0.5~1.4℃,洛杉矶为0.5~1.5℃。
城市热岛可影响近地层温度层结,并达到一定高度。
城市全天以不稳定层结为主,而乡村夜晚多逆温。
水平温差的存在使城市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向四周辐散,而附近乡村气流下沉,并沿地面向城市辐合,形成热岛环流,称为“乡村风”,这种流场在夜间尤为明显。
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
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
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
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函授比热容(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
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摄氏度,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
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
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三是城区大气污染拖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
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宛,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
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
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
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
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强度。
(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
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 以上。
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
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
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
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如目前美国1/6的电力消费用于降温目的,为此每年需付电费400亿美元。
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C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还容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气温持续高于34°C,还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此外,气温升高还会加快光化学反应速度,使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影响人体健康。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1.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
这些机器和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温度上升。
3.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4.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凤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在风速小于6 m/s时,可能产生明显的热岛效应,-风速大于11 m/s时,下垫层阻力不起什么作用,此时热岛效应不太明显。
5.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02、,N0x,C0,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至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止“热岛效应”呢?一、从绿化城市及周边环境方面: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斌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二、在现有的条件上,应考虑: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此外,“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因为水的比热大于混凝土的比热,所以在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条件下,两者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形成温差,这就必然加大热力环流的循环速度,而在大气的循环过程中,环市水系又起到了二次降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城区温度不致过高,就达到了防止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
此外,市区人口稠密也是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在今后的新城市规划时,可以考虑,在市中心只保留中央政府和市政府、旅游、金融等部门,其余部门应迁往卫星城,再通过环城地铁连接各卫星城。
综上所述,热岛效应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的确不小,但若能够正确的利用已有的技术,控制城市的过快发展,合理规划城市,这个问题并非不可解决。
可以通过绿地改善城市热岛。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是减轻热岛影响的关键措施。
绿地能吸收太阳辐射,而所吸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部分用于植物蒸腾耗热和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增加环境温度的热量大大减少。
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热量,降低环境空气的温度。
每公顷绿地平均每天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189台空调的制冷作用。
园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公顷绿地,每天平均可以吸收1.8吨的二氧化碳,削弱温室效应。
此外,园林植物能够滞留空气中的粉尘,每公顷绿地可以年滞留粉尘2.2吨,降低环境大气含尘量50%左右,进一步抑制大气升温。
研究表明: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则热岛强度越低,当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削弱;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
规模大于3公顷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基本上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的温度相当,即消除了热岛现象,在城市中形成了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区域,成为人们户外游憩活动的优良环境。
除了绿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之外,水面、风等也是缓解城市热岛的有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