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穆青名言名句摘抄大全
穆青,中国著名记者、摄影家,以其深入基层、关注民生的新闻报道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而广受尊敬。
他的名言名句摘抄大全如下:
1、“脚底板下出新闻”。
这是穆青最为人们熟知的一句名言,他强调新闻记者要有深入基层的决心和勇气,只有真正走进人民群众中,才能发掘出真实、生动的新闻素材。
2、“把心交给读者”。
这是穆青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他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读者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读者提供优质、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3、“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接触实际”。
这是穆青对新闻记者的期望,他鼓励记者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深入实际、接触群众,用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4、“心中有人民,笔下有真情”。
这是穆青对新闻写作的指导,他强调新闻记者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疾苦,用笔表达出真情实感,为人民群众发声。
5、“用镜头记录历史”。
这是穆青对摄影工作的期许,他鼓励摄影家要肩负起记录历史的责任,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的瞬间,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6、“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这是穆青对中国新闻界的期望,他希望中国的新闻媒体能够用真实、生动的报道讲好中国故
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7、“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是穆青对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关注民生,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最真实、最鲜活的新闻报道。
这些名言名句是穆青对新闻工作的深入思考和经验总结,也是他对新闻工作者的激励和鞭策。
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穆青烈士事迹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7岁时,在本县骑龙义馆接受私塾教育。
后考入合江县中学。
经常和进步同学一道上街讲演,反对袁世凯卖国、复辟的罪行。
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立志救国救民。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与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同为中共旅欧支部成员。
1922年8月,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秋,转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共东大旅莫支部组织委员。
1925年秋回国,任中共广东区委组织部长。
1927年春,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到武汉出席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他主持区委日常工作。
不久,形势恶化,党中央指示广东区委准备应付突然事变,并寄来了经费,他负责分配各部门建立秘密机关的经费,掌握各秘密机关地址和相互联络情况。
并挑选忠诚可靠具有斗争经验的党员组成秘密赤卫队。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组织遭到极大的破坏。
他于4月17日召集区委成员开紧急会议,作出了积极恢复党组织、组建广州市委、发展赤卫队、营救被捕同志、暂时将区委迁到香港办公等六项决定。
4月下旬,他主持召开了广州市委成立会议。
4月底,经湖南到武汉,向党中央汇报了“四一二”大屠杀经过。
随后,绕道上海去广州,主持广东区委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建立和恢复了潮梅、东江、西江、粤北、南路、琼崖各地特委以及香港、九龙等地的党组织,建立了与广州及各地的秘密通讯联络机构。
领导出版了油印宣传资料《红旗通讯》。
中共中央决定改广东区委为广东省委后,1927年7月,担任代理省委书记。
之后,广东省委迁回广州,任省委组织部长。
同年11月28日,召开省委会议,决定发动广州起义,他参加了起义行动委员会工作,并负责与共产国际代表联系,因此移住东山苏联顾问住宅区。
此间,按照组织分工,到一些工厂去组织赤卫队,为起义做好各项准备。
广州起义战斗打响后,他紧张而有秩序地在指挥部工作。
12月12日,指挥部在西瓜园召开群众大会,产生苏维埃政府,被选为土地委员会成员。
穆青的诗
穆青(1973—),女,河南省南阳市人。
外汇秩序外汇你的手神经质地握紧面对拒台后那双习惯于决疑论操作的手触动空气仿佛一条汗湿的床单的阳光下偶然打出冷颤不可思议∶证件,签名、身份术语和电子显示牌可释读的符号们装饰了你周游世界的履历表你用四个神秘的侧影衡量一切它们曾希望用不贬值成为未来的神殿中四根顶天立地的烛台;照亮的世界上有一件雅戈尔衬衫和一瓶写满东洋文字的汉代老酒唉,阳光已铺满了寓言中偏爱的地点这种富足的微笑正成为共和国的新潮景点出门右拐∶空间的意识形态坐标简洁明了忽必烈汗的比萨饼和浮肿的麦当劳秩序那根胡萝卜状的哈瓦那雪茄在谁的口中?厄尔尼诺∶它毕竟无法变出灾难的全套脸谱而那只灵巧的手腕正在洗净自己机油味的虎口却发现绵羊的隐喻在不明就里地变形那爱留胡子的叔叔们该躲在哪一个山头!今天的萨特和罗素们用显微镜取代了历史悠久的近视镜∶留在边缘会更加有效作一个阿基米德点来撬一撬硕大的柏拉图晶体那摆弄按钮的弗兰肯斯提该申请离职∶用纤长的手指拔动键盘用李斯特般的优雅标明技术性的最高精确的庄严仿佛圣彼得广场雪地中一个忧伤的国王发现哥德式古堡正在被攻占文章。
“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理论中最丰富、最核心的部分。
穆青无论走到哪里,谈得最多的是“勿忘人民”,题词最多的也是“勿忘人民”。
1988年,穆青同志到新华社福建分社视察工作,为厦门支社题写“勿忘人民”。
这是他第一次用这四个字为新闻工作者题词。
十几天后,穆青为武夷山一位新华社通讯员题词时,再次写了这四个字。
穆青再三给新闻界不同对象书写同一题词,并非心血来潮、即兴挥毫。
重温穆青一系列新闻佳作,翻阅改革开放以来他的许多言论和文章,不难发现:“勿忘人民”是他长期奉行的座右铭,是他几十年新闻实践的宝贵结晶,也是他能够写出一大批新闻名篇的“秘诀”。
一、“勿忘人民”的丰富内涵1991年3月,穆青在《记者应该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写道,“几十年来,人民群众为我们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他们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穆青始终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记者赖以成长的沃土,要做一个有成就的记者,必须熟悉我们的国情和民情,必须熟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政策,必须懂得基层社会、基层工作是怎么回事,必须懂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自觉地建立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
[1]这是穆青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全面阐述“勿忘人民”的思想。
其实,在此之前穆青已经在不同场合谈到了这一思想,并从各个角度反复为树立和发扬“勿忘人民”的思想鼓与呼。
(一)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永恒主体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穆青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应当成为我们报道的主体。
我们的新闻人物是指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经年累月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堪为楷模的人物。
”[2]人民、人民的精神面貌和英雄业绩,始终是穆青新闻作品的主体。
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共产党基层干部焦裕禄,以“啥也别想挡住俺”的精神坚持科学实验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大风大浪中防风治沙、操劳一生的普通农民潘从正,累死在修渠工地的党委书记孙钊,修建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永远姓“共”的农村党支书阎建章等,都是他着力报道的英雄人物。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引言穆青,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文化艺术家。
他在中国戏曲、电影和音乐的领域中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巨星。
为了纪念和传承穆青的艺术成就,穆青纪念馆应运而生。
我有幸参观了穆青纪念馆,深受震撼和感受,并且在此撰写了观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观展体验。
设计与布置进入穆青纪念馆的一瞬间,我被馆内的设计和布置所吸引。
整个纪念馆以简洁大方的风格为主导,仿佛进入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
展示区域采用精心设计的照明系统,突出了文物和展品的细节。
纪念馆内还有专门的音响系统,播放着穆青的经典作品和珍贵采访记录。
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穆青的卓越艺术魅力。
展览内容穆青纪念馆的展览内容非常丰富,详尽地呈现了穆青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和贡献。
展览以时光顺序的方式展开,首先介绍了穆青从少年时期的艺术探索,到他在中国戏曲界的突破。
然后展示了他在电影界的杰出表现和在音乐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同时还展示了他在文化艺术教育上的努力和成就,以及他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投入。
展馆内的展示物品丰富多样,包括穆青的服装、道具、奖杯、剧照、演唱会珍藏物品等。
这些展品生动地再现了穆青的艺术风采和生活履历。
我特别喜欢展示馆中的音乐区域,这里展示了穆青的各种乐器、音乐创作资料和珍贵的音乐录音。
感受与思考穆青纪念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展览中,我体验到了穆青的卓越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才华和对艺术的追求,让我深受鼓舞。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一个艺术家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穆青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不懈追求卓越,这份精神激励着我。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的蜡像和照片,这些都是记录穆青一生的珍贵瞬间。
这些展示,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家的坚持和付出。
在穆青的一生中,有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梦想,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经典作品。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追逐梦想是需要坚持和勇气的。
总结参观穆青纪念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 ■"一—穆青年表 (1921年〜2003年),穆青生于1921年3月15曰,5岁时,跟其祖父学习古文,1933年小学毕业后,升入杞县大同中学。
在由^名回族教育家王毅斋博士(穆青的妞夫)主办的学校里,穆青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参加学生运动。
:1933 年穆青在何南杞县大同中学读书。
'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
-1938 年 8 月.,开始发表前线通讯《岛国的呐喊》r’-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 年 7 另.考'入延安鲁艺文学院^T''..…;/'■、1942年9月选调为延安:《解放日报》记者。
11943 年 8 月,、、- '、…发表《雁翎队》丨’)\1945 年 10 月_随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先遣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解放区& .1946年2月调入东北曰报社。
3月采方了长篇报告《一部震天撼^也的史诗一'一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X。
年底任i东北日报f编委兼東通部部长a:--------------------------------- A 印ecial article pf our journal <本刊专稿V- r.」j194.8年7月发表长篇通谏工人的旗帜赵占魁鉍月深入长春前线采访<9月至川月发教空 中飞木的哀音》《哀音更如低洱》《月夜寒箫一'一记长春城外中秋夜》《一枪未 放的胜利一一记解放长春的经过》等新闻作品。
,乂丨.C,"、-...一- '.-1949 年 4 月i东北日根.》调回北京新华总社任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采访。
S月至 12月发表《狂欢之夜一一长沙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速''驾>《记湖南的和平解放》一,《衡宝之战》等几十篇码讯、.特写,写汇集《南征散记》出版1950,年 7 月,’任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农村编辑组组长:1951年11月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
穆青作者简介
田墩中心小学何龙
东山小学李媚清
穆青(1921---2003),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素材积累】
1、人生只有创造才能前进;只有适应才能生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不知道将来会去何处但我知道我已经摘路上。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摘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2、为了做有效的生命潜能管理,从消极变为积极,你必须了解人生的最终目的。
你到底想要什么?一生中哪些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你一生当中最想完成的事?或许,你从来没有认真思量过生命潜能管理旧是以有系统的方法管理自我及周边资源,达成。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穆青
穆青(1921——2003)原名穆亚才,回族,祖籍河南周口,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
1921年农历2月初六穆青出生。
9岁时爷爷猝死,全家回到奶奶的娘家杞县夏哨营。
5岁时,跟其祖父学习古文,1933年小学毕业后,升入杞县大同中学。
由著名教育家王毅斋博士(穆青的姐夫)主办的学校里,穆青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参加学生运动,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用穆肃的笔名发表文章。
“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
1938年8月开始发表前线通讯《岛国的呐喊》。
他的这篇通讯写的是:在夜袭雁北榆林站的一次战斗中,我军缴获了日军士兵的日记和家信,这些日记和家信充分反映了日军的反战恋乡情绪和日本国内人民生活的困苦情景。
文章不仅揭露了敌人侵略战争的性质,而且表现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2年,穆青发表了新闻报道《我看见了战士的文化学习》。
通过描写战士们在战斗劳动生产之余,抓紧点滴时间进行文化学习的事迹,反映了战士们的精神世界和革命志向。
1942年9、10月间,穆青发现了第一篇出色的人物通讯《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劳动模范赵占魁的风采。
1944年9月,他发表了《本市白家墙杨汉珠伤害人命,判除有期徒刑;常志胜迷信巫神,弄得家破人亡》。
1946年1月,穆青接受了采写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的任务,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史略》。
通过丰富的资料、确凿的事实,再现了将士们在白山黑水之间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1949年3月,穆青随军南下,写出了《飞驰在南线的汽车兵团》、《穿过大别山麓》、《良田镇的无名女英雄》、《狂欢之夜》、《十里长鞭》、《热情澎湃的长沙城》、《白匪主力溃灭的狼狈相》等多篇战地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胜利的足迹。
在土改中写了《因为分配了土地》、《抢财神》、《谁养黄牛谁发财》等新闻作品。
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引人入胜。
解放后,穆青又写了不少作品如《管得宽》、《一厘钱精神》、《九龙江上抗天歌》、《驯水记》等等。
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长。
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并没有放弃写作,如新闻作品《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充满了艺术命力和感染力。
穆青是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女婿,妻:续磊。
穆青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
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穆青于2003年10月11日凌晨3时2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编辑本段]
穆青简历
穆青,原名穆亚才,男,河南杞县人,回族,生于1921年3月15日。
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7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
1942年8月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作。
9月穆青与张铁夫同志一道采写了《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赵占魁同志》。
1943年8月发表《雁翎队》。
1945年10月随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先遣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解放区。
1946年2月调入东北日报社。
3月采写了长篇报告《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
年底任《东北日报》编委、兼采通部部长。
1948年7月发表长篇通讯《工人的旗帜赵占魁》。
8月深入长春前线采访。
9月至10月发表《空中飞来的哀音》、《哀音更加低沉》、《月夜寒箫——记长春城外中秋夜》、《一枪未放的胜利——记解放长春的经过》等新闻作品。
1949年4月从《东北日报》调回北京新华总社任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采访。
5月至12月发表《狂欢之夜——长沙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速写》、《记湖南的和平解放》、《衡宝之战》等几十篇通讯、特写,写汇集为《南征散记》出版。
1950年7月任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农村编辑组组长。
1951年11月任新华社结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
1954年7月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社长。
1955年4月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
在华东总分社和上海分社近7年的领导工作中,穆青很重视结合实践进行新闻业务研究、组织记者采写新闻佳作、培养年轻记者。
所写业务论文《在分社领导岗位上》等,总结了他在这方面的体会。
1958年6月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
1959年8月任新华社副社长。
在这一期间,穆青很重视组织采写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
在他的组织并参与修改下,新华社先后发出了一批新闻精品,在社会在产生了广泛的效应。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8月被造反派打倒。
1972年9月任新华社副社长、党的核心小组成员。
1975年10月穆青与朱穆之、李琴同志联合写信给毛主席,反映江青9月在大寨讲话中的严重问题。
1976年4月姚文元把新华社几位负责人向毛主席反映情况的正当行动,诬蔑定性为“紧跟邓小平大刮右倾翻案风,分裂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反党阴谋活动”。
4月至9月,穆青与朱穆之、李琴同志一道始则被停职检查,继而接受小会大会批判。
这就是著名的“朱穆李事件”。
1977年1月任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
10月兼任新华社总编辑。
1978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穆青与陆拂为、廖由滨合写的长篇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1979年4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陆拂为合写的长篇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介绍了植树模范潘从正的先进事迹。
1980年6月穆青兼任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社长。
1981年1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郭超人、陆拂为合写的长篇通讯《历史的审判》。
1982年4月任新华社社长。
7月任新华社党组书记。
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3年3月穆青的《新闻工作散论》出版。
1984年7月《穆青散文选》出版。
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
1988年10月穆青的《九寨沟》摄影集出版。
1989年6月穆青的国际散文和摄影集《彩色的世界》出版。
1990年7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
1991年6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孟宪俊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风帆起珠江》。
12月从新华社社长岗位上卸任。
1993年11至12月,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深入河南采访,写出了通讯《潮涌中州》、《赶着黄牛奔小康》。
1994年2月发表长篇报道《两长闪光的照片》,介绍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的先进事迹。
5月发表长篇报道《情系人民》,介绍河南省辉县原县委书记郑永和的先进事迹。
7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冯健、袁养和合写的长篇报道《苏南农村第三波》。
1995年12月《经济参考报》连载穆青与冯健同志合写的长篇报道《中原“金三角”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