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亚里士多德文论
- 格式:ppt
- 大小:4.73 MB
- 文档页数:48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二﹑“学院之魂”1.探索真知的精神2.严谨的科学态度3.高尚的人格三、亚里士多德主要思想及其评价:1.哲学思想: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2.逻辑学: 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3.政治思想: 法治优于人治4.伦理思想: 中道理论5.教育思想: “三育”﹑和谐发展教育观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有什么区别?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它把理念看作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即把事物的一般和个别割裂开来。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从根本上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及其实质,这在哲学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不彻底,因为他在对待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上有时正确,有时糊涂,他并没有把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2000年上海)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2001年上海)下列推论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前提: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小前提:17年来,资本主义在各个领域全面复辟结论:所以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这个推论()A.大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与结论错误C.小前提正确,大前提与结论错误 D.大、小前提与结论都是错误的(2002年上海)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亚里士多德认为革命和内讧的原因是什么?结论:最好的城邦治理方式——法治优于人治政体分类有两个标准:1.政体的宗旨2.政体的形态(执政的人数)一人少数人多数人正宗政体君主贵族制共和制变态政体僭主制寡头制平民政体与柏拉图的正义观比较想一想: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有何区别?柏:等级和谐观,基于社会成员的等级划分。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三卷14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三卷探讨了一系列哲学问题,以下将对其中的14个问题进行概要回答:1. 关于存在和本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每个实体都具有的属性,而本质是事物独有的特性。
2. 关于一般和个体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一般存在于个体之中,并认为个体是一般的实现和具体化。
3. 关于静止和运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静止是存在的一种形式,而运动则是事物在时空中的变化。
4. 关于可量和不可量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量是可被确定和度量的,而一些特殊的属性(如形式、色彩)则不是可被量化的。
5. 关于实在和可能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实在是指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事物,而可能则是指潜在存在但尚未具体实现的事物。
6. 关于物质和形式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实体存在的基础,而形式则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
7. 关于原因和目的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种原因,包括物质原因、形式原因、效果原因和最终原因。
他认为,事物的目的是其存在和运动的原因。
8. 关于实体和属性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具体存在的事物,而属性是实体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
9. 关于潜在和实际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潜在是指事物的潜在能力或可能性,而实际是指事物的实际具体存在。
10. 关于同一性和差异性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同一性与差异性是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事物在存在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1. 关于一般和现实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是现实事物的普遍特性,而现实则是具体存在于时空中的事物。
12. 关于本质和外部特征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核心属性,而外部特征则是事物的表面表现。
13. 关于可能和必然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可能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而必然则是指事物不可避免地发生或存在的状态。
14. 关于无限和有限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无限是指在某个方面具有无限性的存在,而有限则是指受限制和有限范围的存在。
“艺术与哲学_欧洲典籍选读”系列讲座第三讲“亚里士多德《诗学》”耳语同传报告“艺术与哲学:欧洲典籍选读”系列讲座第三讲“亚里士多德《诗学》”耳语同传报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著作《诗学》被认为是西方文艺批评的奠基之作。
为了研究和探讨这一经典著作,我们举办了“艺术与哲学:欧洲典籍选读”系列讲座的第三讲,以进行耳语同传报告。
报告的开始,主讲人简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出生在希腊的斯塔基拉(Stageira),他是柏拉图(Plato)的学生,后来又成为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导师。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全才,涉猎广泛,对物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诗学》是他关于文学艺术的著作之一,也是他对诗歌、戏剧、史诗等进行系统研究和分类的重要著作。
接下来,主讲人讲解了《诗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诗学》一共有26个章节,包括对史诗和戏剧的考察,以及对叙事结构、角色塑造、诗歌语言等方面的讨论。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艺术的理论和观点,对艺术家的使命和创作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
在讲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史诗和戏剧的理论时,主讲人强调了他强调的艺术的目的是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家通过模仿现实中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触动人们的情感和认知,同时也能够传达道德和智慧的信息。
他认为,艺术家必须具备审美的感知能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讨论叙事结构和角色塑造时,主讲人指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好的戏剧应该有起伏的情节发展,以及有血肉丰满、具有人性复杂性的角色。
他提出了“诱导苦难”(catharsis)的观点,认为通过观察戏剧角色的痛苦和困境,观众可以通过联想和共鸣,从中感受到情感的净化和解脱。
另外,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语言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诗歌的语言应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展示出作者的才华和创造力。
亚里士多德关于奴隶制的看法
我们认为,奴隶的存在是必需的,合乎自然的。
因为,人无财产不能生活,更谈不上好的生活;所谓财产就是治家所必备的工具;工具可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种;奴隶就是有生命的工具,是主人的一宗活的财产。
人必须具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这两宗财产才能生活。
倘若无生命的工具能按人的意志而自动工作,梭子能自动织布,琴能自动弹奏,那么作坊主就不用奴仆,主人就不用奴隶了。
但是奴隶主要是生活活动方面的工具,而不是生产的工具。
……凡本性上本来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人者就是奴隶……野蛮人应该被奴役、做奴隶,不过原因不在于它是弱者,也不是由于战败,而是因为他们是劣种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2。
西方文论选讲(古希腊至十九世纪)目录绪论西方文论的性质、形态和分期第一讲早期古希腊文论第二讲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第三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四讲罗马古典主义第五讲中世纪文论第六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第七讲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第八讲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论第九讲德国古典美学文论(上)第十讲德国古典美学文论(下)第十一讲英国浪漫主义第十二讲法国浪漫主义第十三讲法国现实主义第十四讲俄国现实主义第十五讲英美现实主义第十六讲法国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第十七讲唯美主义第十八讲唯意志主义文论结束语西方文论的发展轨迹绪论一、课程的学科性质西方文论即“西方文艺理论”的简称。
文艺理论,主要指文学理论。
文艺理论是美学的分支,美学又称为艺术哲学。
二、西方文论的形态:三种方式两大体系西方文论呈现的方式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是一些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及美学家等著作中包含着的文学理论。
第二种是诗人作家著书立说谈他们的文学见解。
第三种是19世纪以后才有的专门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写的文艺理论论著。
一般来说,英语国家的文论多表现为文学批评;德语国家的文论多体现在美学或艺术哲学中。
三、西方文论的分期:四大阶段七个时期第一阶段:古代文论(从古希腊文论到新古典主义)1、古典的希腊罗马文论2、信仰的中世纪文论3、发现的文艺复兴文论4、理性的十七世纪文论第二阶段:近代文论(从启蒙主义到自然主义)5、启蒙的十八世纪文论6、思想体系的十九世纪文论第三阶段:现代文论(从象征主义到结构主义)7-1、分析的二十世纪文论(60年代以前)第四阶段:后现代文论(从解构主义到后殖民主义)7-2、分析的二十世纪文论(60年代以后)第一讲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一、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毕达哥拉斯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之一,其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
从数的和谐观点出发,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了艺术和美学。
1、美是和谐统一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量比例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这一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人性文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文论人性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文论,人性占主要地位:文艺产生于人的天性和双手劳动,文艺模仿的对象是人,人的虚构之于文艺的重要性,人的理性之于文艺的重要性,文艺的目的在于愉悦人陶冶人。
西方文论由古希腊人性到中世纪神性的转向,自然与斐洛(Philo,约公元前25-公元50年)、普罗提诺(Plotinus,205-270)的步步铺垫分不开,与基督教的传播和最终胜利分不开,同时也与古希腊学说、文论中蕴含的神性分不开,与古希腊文论中人性与神性二者间互动互换的关系分不开。
关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学说与文论中的人性与神性(可参看拙文《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文论中的人性与神性》,《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苏格拉底文论中的人性与神性,柏拉图文论中的神性和人性,已撰文做了探讨,这里集中探讨一下亚里士多德文论中的人性,或亚里士多德的人性文论。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的文论,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文论中的人性传统,且将之推向高峰,比之柏拉图,具有更多的人性色彩。
一、文艺产生于人的天性和双手劳动文艺的产生,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首先与人的天性、本能、禀赋密不可分。
促使文艺产生的人的天性、本能、禀赋,似应有三种:模仿的本能、自模仿的作品中得到快感、音调感和节奏感,亚里士多德视之为人的“生性”。
在指出文艺的产生源于人的天性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还从创作的实际情形论证了人的天性之于文艺的初创和成长不同阶段的重要作用。
“在诗的草创时期,那些在上述方面生性特别敏锐的人,通过点滴的积累,在即兴口占的基础上促成了诗歌的诞生。
”而且,“诗的发展依作者性格的不同形成两大类”,即英雄诗诗人和讽刺诗人。
在文艺的成长、发展时期,人的天性仍有其重要意义:“人们又在天性的驱使下作出了顺乎其然的选择”,一些人成了喜剧诗人,另一些人成了悲剧诗人。
①如此,无论文艺的产生,还是文艺的发展,皆离不开人之天性,人的天性对于文艺具有促发、驱使、推动的作用。
古代希腊、罗马第三讲西方古代历史人物---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第三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基本要求知道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教育亚历山大、在雅典讲学。
感受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发展要求认识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说明三、教学建议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本单元内容理论性强,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其历史背景,理解先哲们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中还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和必修Ⅲ专题一中的相关内容。
2.引导学生查阅《史记》、《论语》等文献资料,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并可组织学习小组探讨孔子的地位和影响,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3.可指导学生依据教科书制作孔子、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简表,同时辅之以有人文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名言名句,引导学生感受和尊崇他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4.最后可总结概括本单元中两位东西方代表性先哲的思想,使学生感知和认识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多元性,并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相同点,寻找各自的特点,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和不同思想家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基本要求(一)知道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教育亚历山大、在雅典讲学。
感受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一)、亚里土多德生平1、御医之子(前384年)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小城斯塔吉拉,当时色雷斯处于北部强国马其顿王国的统治之下,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室的御医。
2、学园精英(前367年)17岁时,亚里士多德像许多希腊青年一样,到当时希腊的文化教育中心雅典求学,师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勤于思考,努力读书,在学业上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柏拉图曾说,他的学园由两部分组成:亚里士多德是学园的灵魂,其他学生构成学园的身体。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这句话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尊师而不盲从)这种关于师生关系的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仍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