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戏曲语言的诗意审美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351.09 KB
- 文档页数:4
戏曲戏词的诗性作者:彭举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8期【摘要】中国古代戏曲是一种融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乃至手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炉的综合表演艺术。
在戏曲的艺术形式上,戏曲与诗歌有着太多的相似性。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戏曲与诗歌,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无不体现出传统民族文化中的诗性智慧。
本文以《北洋画报》中的戏词理论出发,研究戏曲曲词所具有的诗词性,以及戏词的诗化和其审美性在戏曲艺术中的表现。
【关键词】戏词;诗性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09-03中国作为诗歌的国度,其诗性审美贯穿于所有的文学样式,正所谓“文以载道,诗以缘情”。
并且中国的戏曲理论家,历来把戏曲看作是诗的演变与发展。
古人说:“词是诗之变,曲是词之变”。
戏曲在接受了诗歌优秀深厚的审美传统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
同时,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主流样式,在中国文学艺术乃至于文化观念中,诗歌的影响无处不在,强大而悠久的诗歌传统和诗性文化对于戏曲的渗透也是深入骨髓的。
可以说,中国戏曲之所以成为“中国戏曲”,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成它的文化背景是截然不可分开的。
一、戏词的诗词性从元代至今,关于戏曲的起源问题,都有一种观点:戏曲是承袭中国古代的诗歌传统而来,即为“诗经-骚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这一文学形式变革流传而来。
且戏曲作为一种兼具表演的艺术,戏曲的形成和唐宋传奇小说也有很大的关系。
傅谨先生谈到戏曲的内在结构在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首先是从唐诗宋词直接发展出来的、具有强烈的表现性与高度音乐性的曲辞,它决定了戏曲的主体为格律化的韵文;其次是由变文和诸宫调衍生出来的敷衍故事的体裁,它决定了戏曲具有一个外在的叙事结构;第三则是从百戏流传下来的诸多难度不一的技巧,它使戏曲夹杂了丰富多彩的技艺表演”①。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分析孔刚(四川省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院我国的传统戏曲是世界上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并且很多书籍内容都对我国的传统戏剧有着详细的描述和明确的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戏曲也经历了一代代的传承,流传至今。
传统戏曲是一门较为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包含了表演、武术以及音乐等方面的内容,还包含了舞蹈、文学以及杂技等。
传统戏曲的传承为后世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是传统戏曲仍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意境美中图分类号:J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14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68一、前言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越来越重视。
传统的戏曲表演对于美学境界以及美学意境的要求较高,并且有着要严格的标准。
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发展,我国的传统戏曲已经具有了极其浓烈的神韵以及诗意化的气质,从而使整个戏曲表演之中有效的渗透悠远的意境,是我国的传统戏曲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艺术的表达。
鉴于此,笔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意境美进行分析。
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特点目前中国的传统戏曲表演方式分为体验派以及表现派。
而这两种表现方法都需要相关的表演人员使用夸张的手法以及脸谱的不断变化来呈现。
因此戏曲的动作都是歌舞化的,在此表演过程中使“四功五法”得到了有效的展现。
四攻的表现方式虽然并不是艺术戏曲本身但是也是构成戏曲的重要一环,使人物形象可以有效展现的一种基础手段。
五法则对于演员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相关的学生必须要不断的对手、眼、法、身、步,这五项进行不断的的联系。
在进行戏曲表演时使用这两大类型,不仅可以使戏曲的表现更具有特色,还可以使戏剧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厚。
拍案叫绝:我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1. 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渊源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杂技、古代音乐和舞蹈艺术。
在演变的过程中,我国戏曲艺术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和地方戏曲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
它包含了戏曲音乐、歌唱、表演、化妆、舞蹈等元素,形成了具有我国传统审美特征的艺术形式。
2. 我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我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我国戏曲艺术以其多样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不同的地方戏曲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京剧以其刚劲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著称,越剧则以其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情感而备受喜爱。
b) 化妆和服饰独特我国戏曲中的化妆和服饰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不同的角色通过精细的化妆和独特的服饰来展现出其性格特征,加深了观众对人物角色的印象。
红色代表忠诚,黑色代表正直,不同颜色的脸谱和服饰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c) 音乐与节奏我国戏曲的音乐是其审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营造了不同角色的氛围和情绪。
戏曲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3. 我国戏曲艺术的当代价值我国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传统艺术形式,其审美特征也在当代艺术中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其丰富的表演形式、丰富的剧情表达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使得我国戏曲艺术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源泉。
4. 我对我国戏曲艺术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戏曲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审美特征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通过对我国戏曲艺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我国戏曲艺术也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可以通过创新和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总结回顾我国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征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传统戏曲的审美特点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经磨难却始终不衰,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发生、发展到成熟都没有脱离民间这一片沃土。
后来虽然有些剧种进入了大城市甚至进入宫廷,走向衰落、衰亡,但大多数班社仍活跃于民间这一广阔的大舞台上。
因此它从没有割断过和群众的联系,一直是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
从内容上看,剧目中的故事大多反映的是人民的好恶爱憎、理想愿望、道德观念、喜怒哀乐、惊恐忧怨,具有很强的人民性。
从表现手段、表现形式看,它的综合性、写意性、程式化等艺术特征与中国人民的审美要求、艺术情趣、欣赏习惯是协调一致的。
这就形成了戏曲艺术民族性、群众性与独特性密不可分的三大艺术特征。
从美学的高度来分析中国戏曲,它有独特的艺术美。
其一是综合之美。
例如戏曲的服装与化妆都属于造型艺术,脸谱、头面、翎子、水袖、髯口、帽翅、水发……既是表现人物年龄、地位、身份、性别、性格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戏曲演员表演的重要依托物,于是产生了翎子功、水袖功、耍纱帽翅、甩发以及高难度的打出手等表演动作。
这些动作都具有一定的舞蹈美,既是规范动作,又是自由的、带着技术性、技巧性,但又不是单纯的技术技巧表演,而是舞蹈化的戏剧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戏曲拥有丰富的表演手段,它是唱、念、做、打、舞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它把曲词、音乐、武术、表演熔铸为一炉,用节奏驾驭,达到和谐的统一。
戏曲这种唱、念、做、打、舞的综合又是高度灵活自由的,已经形成了有不同侧重的戏曲式样。
根据不同的侧重面,可分为唱功、武戏、做功戏。
唱、念、做、打、舞的运用是根据戏剧题材、人物、情节、场面的需要铺排,不管哪一方占分量多少,呈现在舞台上的则是和谐统一的综合之美。
其二是戏曲的传神写意之美。
戏曲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而是努力追求传神写意之美,达到神似,十万八千里路程在戏曲舞台上只要走一个圆场就可抵达;漫漫长夜,几声更鼓就可以夜尽天明;千军万马,四个龙套即可代表,正如顺口溜所说:"一个圆场八百里,四个龙套百万兵,万仞高山三五步,一段慢板到五更。
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
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
宋有戏曲、唱诨、词说。
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有:1、综合性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
例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
水袖、帽翅、翎子以及水发、髯口等,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
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
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3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
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把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演出的传统习惯,这就促进了各种艺术的交流和结合。
它的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
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
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
论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摘要】戏曲是我国的国粹,其历史源远流长。
戏曲蕴含中国千年的文化,我国的民族特色能够通过戏曲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戏曲的表演艺术更是丰富多彩,其形式注重对节奏的要求,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也一直是戏曲表演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审美戏曲表演形式戏曲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民族的瑰宝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戏曲艺术越来越重视起审美的情绪。
戏曲的表演不仅要在戏曲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升华,更应注重贴近生活。
基本上所有的艺术都是来自于生活,同时,戏曲就是人们对于生活的反映。
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紧跟着戏曲表演形式和内容的逐步完善,戏曲逐渐从反映生活转变为鉴赏艺术,为此,戏曲艺术的审美显得尤为重要。
一、戏曲舞台的审美特征戏曲舞台是戏曲表演的场所。
在戏曲的创作过程中,人的地位越来越高,为此,紧跟着戏曲表演的不断发展,幕表制在戏曲的特色中尤为突出。
在幕表制中,创作的情节以及对象都要具备一定的地点以及时间条件。
戏曲主题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为此,将会导致戏曲表演以及创作更加困难。
在安排戏剧的情节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的把所有的环节都安排在舞台中, 从而才能够促使舞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能够更好的表现出戏曲中的情感。
在观众的严重,完美的融合戏曲和舞台,更能够展现出戏曲之美。
在舞台上,戏曲的合理展示能够体现出表演更具有空间性,同时就时间来说,更加倾向于主观化。
为了突显空间的虚拟性,戏曲一般都会采用道具,以往都会把道具称作为砌末,而紧跟着戏曲的发展,这些道具都能够在戏曲表演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每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时候,都会附带实践性以及空间性,为此,在进行戏曲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有效的利用该特征,促使戏曲表演具备一定的审美特征。
二、戏曲程式的审美特征程式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以及提炼才能够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征。
程式要求切近生活,如何能更好的创造出符合生活实际的角色,最大可能的为观众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论中国戏曲语言的诗意审美特征[摘要]中国戏曲是以“虚拟”为美学基础的写意戏剧体系。
中国的戏曲语言是用虚拟创造的方法而形成的具有非写实精神态度的一种物化方式,是一种具有诗意性的形式美。
唱词是中国戏曲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不追求再现生活的真实场景,强调营造诗意的生活意境。
念白多数也是表现一种节奏和精神审美向度的写意性诗化语言。
中国戏曲语言还讲究含蓄。
这种含蓄是在和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追求的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中国戏曲语言虚拟诗意审美向度中国戏曲是以“虚拟”为美学基础的写意戏剧体系。
其创作方法是借生活物象以表达主观情思和意态,这种“虚拟”是主观对客观抽象认识的结果。
它超出喜怒哀乐的具体感情而是表现客观物象的内涵精神。
因此它就要对客观的生活形态进行变形、虚拟、夸张、美化、装饰,摆脱其真实性、固定性的束缚与限制。
经过一番提炼、升华之后,它就绝不再拘泥于客观真实性的度量标准,更多的是表现一种节奏和精神的审美向度。
中国的戏曲语言和中国戏曲的整体表现形式一样也是用虚拟创造的方法将生活语言经过提炼,使之虚化、泛化与客观生活保持距离而达到一定的抽象度,形成一种具有非写实精神态度的物化方式,一种具有诗意性的形式美。
中国戏曲语言的虚拟性、写意性表现在戏曲语言虽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中的语言,是经过提炼、加工、美化、升华为有一定意境的艺术语言,富于审美意境的诗化语言。
中国戏曲美学的审美原则和诗歌的审美原则是相通的,中国戏曲语言也讲究用赋、比、兴的手法来烘托和渲染具有写意性形式美的意境一一诗的意境。
在中国戏曲语言中,韵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无论是唱词、上下场对、定场诗、数板等都是富于节奏感的韵文,充盈着写意性的诗意美感。
中国戏曲首先是唱出来的,唱词是中国戏曲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唱词本身都是诗歌,因而语言精炼,节奏鲜明,充盈着诗意的美感,同时中国戏曲还以简洁隐喻式的语言,营造诗的浪漫意境,它不追求再现生活的真实场景,强调营造虚拟、写意的生活意境。
浅议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戏曲艺术表现手段的丰富多彩造就了戏曲美的丰富性,其中角色、音乐化的演唱和伴奏,虚拟的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和表演,以及艺术化的念白等起着突出作用。
戏曲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根据剧情需要由演员扮演故事中的具体角色。
角色化要求演员的演唱、念白、舞蹈和表演动作都必须符合特定角色的特殊身份和个性,随着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的发展,真实袒露特定情境中角色内心的情感冲突和变化,力求进入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戏曲演唱的音乐化,集中体现在曲牌联套和声腔板式的优美设计和灵活自由的演唱上,戏曲演唱追求唱腔满圆润、抑扬顿挫、曲折变化和优美动听;戏曲的唱段,是诗词、散曲与音乐的融合,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表意性;演唱要有心灵的体验和真情的投入,讲究声情并茂,真切传情,完美表达特定情境的独有情韵和人物鲜明的独特个性。
戏曲伴奏的管弦乐和打击乐,激昂清越,特色纷呈。
器乐伴奏配合演唱,呼应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统帅节奏丰富神韵,使角色塑造更加鲜明感人。
虚拟的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和表演,是戏曲特有的表现手段,一个动作过程就是一段舞蹈,一段故事就是若干舞蹈段落的组合,连角色感情的表现也带有“眉飞色舞”的舞蹈意味,用优美、抒情的舞蹈表意传情,演绎故事。
程式,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规范化艺术化的动作系列。
舞台上演员的眉眼声气、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有相对固定的一整套连贯的舞蹈动作模式,如挥鞭即策马,摇桨即行舟,虚拟实物,虚拟环境,虚拟时空,使表演生动,表意鲜明,给观众留下想象的时空。
艺术化的念白、对白,是交代剧情、剖析人物内心活动、展示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
中国戏曲不同的剧种往往都有自己的地域、语言、文化和表演上的特色,同一剧种还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和流派,使戏曲的艺术美异常丰富。
二、戏曲艺术的综合美戏曲是艺术表现形式审美化的综合性的典型。
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武术等艺术元素,是一种时空交融、视听兼备的综合艺术。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文档资料中国戏曲艺术之美一、形式美(一)音舞性。
“戏曲者,谓以歌舞以演故事也”,“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这是王国维给中国戏曲所下的定义,这一中国戏剧理论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定义极其简略却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形成中国戏曲特征的根本因素――音舞性。
音舞性是指中国戏曲用歌舞演故事的特性,它是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形式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戏曲是在中国古代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三者结合、演化、变异及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融歌唱、舞蹈、念白、戏剧表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它从形成到成熟和完善,都和音乐密不可分。
无论是戏曲的剧本,还是剧本中的唱词,或是戏曲中的念白、“做”、“打”等都和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语言是由普通的生活语言经过艺术提炼加工转化成的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音乐语言,结构整齐,讲究声调和韵律,一字一句一腔全都有音乐的旋律;角色的唱词采用歌唱的形式,道白也具有吟诵的意义;其剧情发展和矛盾冲突讲究起伏有致和抑扬顿挫,音乐中的节奏感尤其成了统一和协调“唱、念、做、打”的媒介和艺术手段,它像纽带一样把这四种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情节、情绪、矛盾的变化和发展尽善尽美地展现给观众,让人有荡气回肠之感……音乐渗透于整个戏曲艺术之中。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言必歌,动必舞”。
舞蹈性是音乐性的外化形式,是节奏、动作、造型等的统一。
中国戏曲的舞蹈性体现在舞台上的一切表演之中,演员的一招一式,如上楼下楼、开门关门、写字睡眠、绣花喂鸡等等,都已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而已被不同程度地舞蹈化了。
不仅如此,中国戏曲舞台上角色感情的表现也带有强烈的舞蹈意味。
借助夸张、华丽的脸谱、服饰和舞蹈动作,角色可以通过口、手、眼、身、步的配合,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
中国戏曲以歌舞为主的这种舞台表现形式,并不是简单的音乐加舞蹈,而是戏曲演员将舞台动作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舞蹈的动律意蕴充分融合,从而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试论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作者:余亚飞来源:《艺术研究》2015年第01期摘要:戏曲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戏曲表演形式各异,但是,其蕴含的内在审美特征并没有从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中剥离。
中国戏曲的内在审美,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通常定位于程式化的表演、歌舞技术化、舞台虚拟化。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民族特征孕育与戏曲审美中,使其成为传统的戏曲艺术经久不衰。
从艺术的角度对中国戏曲的特征予以定位,主要是寻求其特殊的审美规律,以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
关键词:中国戏曲艺术审美审美特征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力很强,主要体现为其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将不同艺术表现风格综合为一体,形成其独特的戏曲艺术规律。
艺术的生命在于,其承载者文化传统,并散发着审美情趣。
那么,美就是中国戏曲的魅力所在,也是戏曲所追求的艺术原则。
审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解读。
从形式的角度而言,中国戏曲所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是以色彩、线条,结合声音和动作展示视觉美,观众在享受美的同时,感觉戏曲的内在意蕴,成为了观众需要逐渐领会的内容。
一、戏曲艺术情境中蕴含着中国独特的审美心理中国的戏曲艺术结构具有稳定性,可谓是中国稳定性社会结构的缩影。
戏曲艺术是对生活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艺术形式的升华,其中积淀着中国传统的艺术价值观。
从戏曲美学的角度而言,戏曲的艺术规律、戏曲的创作背景,戏曲的欣赏角度,都可以将审美心理揭示出来。
那么,要探索戏曲表演的美学意义,就要在重视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还要重视戏曲艺术本质问题的研究。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角度分析戏曲表演,从哲学以及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更可以体验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意义。
中国的审美与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注重的是写实之美,中国注重的则是写意之美。
中国人在意识形态上,往往受到环境的感染而融入其中,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力,以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中渗透着体悟之美和诗性的情怀。
昆曲的审美特征
昆曲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曲牌体音乐结构:昆曲属于曲牌体,其唱词源于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文学形式,这
使得昆曲的音乐结构严谨,每一句尾押韵,形成了独特的韵味。
2.表演技艺的精湛:昆曲的表演技艺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员的装束、动作、
表情等都要求肖似人物,准确地描绘人物形象。
同时,昆曲的身段技艺也是其独特之处,各种动作都是对人物在特定情形下恰当反应的精练总结与写意描摹。
3.艺术形式的雅致:昆曲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是高雅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在昆曲中,无论是唱词、服饰还是配乐,都展现出精致淡雅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4.中和之美的体现:昆曲表演遵循中和的原则,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的艺术效果。
这不仅体现在情感内容上,也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如吐字清晰、音乐流畅、表演生活化等。
5.文化内涵的丰富:昆曲文辞由唐诗、宋词、元曲、骈文等众多古典文学形式构成,具有
深厚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剧中人物还是诗词曲的形式,都展现了古典文化的韵味和含蓄中和之美。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摘要】评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
在传统元素方面,评剧表演继承了古典文学和历史传统,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故事情节。
在舞台表现方面,评剧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和舞台布景的精美,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音乐美学方面,评剧的音乐旋律婉转动听,配合角色情绪和情节发展,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和张力。
角色表演方面,评剧演员注重角色性格的细致描绘和情感的真实表达,使得角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在审美价值方面,评剧通过叙事和表演艺术形式,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感内涵,引发观众对美的共鸣和感悟。
评剧表演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义不可忽视,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评剧表演、艺术特点、审美、传统元素、舞台表现、音乐美学、角色表演、审美价值、艺术魅力、审美意义1. 引言1.1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评剧表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与审美,深受观众喜爱。
评剧表演注重情感的表达,以及舞台上角色的生动演绎,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与美感。
在评剧表演中,传统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服装、道具和化妆等,都展现出传统的韵味与美学。
评剧表演的舞台表现也是其特点之一,演员们会通过身体语言和动作,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评剧表演的音乐美学也是其独特之处,配以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唱,使整个表演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评剧表演中的角色表演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演员们会通过声音、表情和动作,完美地诠释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评剧表演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现,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探讨,使观众在欣赏中得到心灵的震撼和滋养。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与感悟。
2. 正文2.1 评剧表演的传统元素评剧表演的传统元素包括剧本、唱腔、表演和化妆。
剧本是评剧表演的基础,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通过对古代文学经典的演绎,传达着历史、民俗和人情世态。
中国戏曲是一种写意的戏剧艺术“写意”是一种艺术观,是一种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方法,统而言之,不是写实,就是写意。
而中国戏曲是一种写意的艺术形式。
说中国戏曲是写意的,其理由如下:(一)象征性的生活场景戏曲之所以是一种写意艺术,是因为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生活场景,具有象征意味,而非生活形态的直观的实在再现。
在戏曲舞台上,大凡人生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是以一种虚拟的象征的形态来表现。
所谓“一个圆场象征百里千尺,几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
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在《坐楼杀惜》中象征宋江和阎婆惜同睡的大床,而在《草船借箭》中,则成了孔明和鲁肃雾中驶向曹营借箭的小船。
中国戏曲让我们看到了不是床的床,象征意味的床,像《坐楼杀惜》中剧中存在的用两把椅子来表示的“床”,这张“床”,在舞台上虽是象征的、虚假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演员的表演中,存在于观众的想象中,存在于戏剧情境中--这就是中国的戏曲艺术!在戏曲舞台上,写字不真写;喝酒时无论是酒壶或酒杯都没有酒;婴儿用布裹着一块木头来代替;人死了以后,扮演死人的演员可以自己走回后台,不必直挺挺僵着在台上。
如果以舞实际生活作为参考,立刻就会发现戏曲的虚假象征的意味是够浓重的。
(二)灵活性时空观念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空中,每个人都受到一定时空的制约。
但戏曲对时空的处理,却将时空对让人制约,对生活的制约减少到最弱的地步。
戏曲舞台上,时间既可“缩短”,也可“伸长”;空间既可“缩小”,也可“扩大”。
跑两个圆场象征百几十里,这里将时空作了最大限度的压缩;而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特别是抒情场次的需要也常常将“延长”。
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的第一折蔡婆的出场,一首上扬诗和几句“自报家门”的说白,然后走个圆场,表示从家中来到赛卢医处讨债,这是时间上的“缩短”和空间上“缩小”;而第三折窦娥临刑前呼天抢地的控诉、三桩誓愿的提出和实现,却是时间上明显的“延长”,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在实际生活中,监斩官无论如何都不会坐在刑场上“洗耳恭听”窦娥的呼号的。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一、概观中国戏曲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
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壎《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
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
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
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
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
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
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
137人类进入 20世纪以来,戏剧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三大演剧流派,即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写实话剧表演体系;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叙述体话剧表演体系;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写意戏曲表演体系。
戏曲表演体系的标志,是戏曲表演独特的审美特征。
其审美特征包括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
外部特征是虚拟性的程式化歌舞;内部特征是写意性的意境化抒情。
外部特征是直观的,直接诉诸视听;内部特征是潜在的,间接诉诸心灵。
外部特征与内部特征有机统一,即表演形式与表演内容的统一,表演现象与表演本质的统一,表演手段与表演目的的统一。
先看外部特征——虚拟性的程式化歌舞。
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歌舞者,乃“唱、做、念、打”。
念白近乎吟诵与演唱,做功和武打都是舞。
“唱”与“做”通常合二为一,即载歌载舞;“念”与“打”穿插在唱做之间。
唱做念打为“四功”,手、眼、身、步,法为“五法”,合称“四功五法”。
“四功五法”是戏曲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戏曲表演的独特手段,也是戏曲演员的看家本领。
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不同于歌剧、歌舞剧、音乐剧等戏剧形式。
且不说戏曲故事是不同于其他歌舞戏剧的传奇故事,单说歌舞形式,戏曲歌舞与其他歌舞戏剧之歌舞截然不同。
其根本区别,不在于其他歌舞戏剧有歌有舞即可,无需“念”和“打”,也不在于戏曲音乐有不同于其他歌舞戏剧之音乐的独特韵味与流派,而在于戏曲的歌舞即“唱做念打”,都是高度程式化的,并且具有虚拟性。
唱腔有唱腔程式,每个戏都有高度规范的曲牌或板式,不同行当则有高度规范的不同唱法,文武场打击乐有专门的程式化的“锣鼓经”。
做有做的程式,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招一式,皆有固定规矩与法度。
念白有不同于话剧台词的程式化念法,武打有关于“刀枪靶子”“打出手”等规范程式。
化妆、服装、扮相,更是规矩严谨,程式严格。
戏曲表演程式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程式已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艺术元素,二是具有虚实结合的虚拟性,尤其是做功表演和人物环境,具有更为显著的虚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