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三分册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学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西学东渐》教学案最全版《西学东渐》教学案学习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基本概念:◆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诸如科技、法政、宗教、伦理、乃至文学艺术,我国统称为“西学”。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通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宏观把握: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西学在华传播经历四个阶段:一、从妄自尊大到“师长说”--鸦片战争时期从闭关到“开眼看世界”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维新时期引进进化论四、天赋人权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时期政治学基础知识梳理:一、开眼看世界1.开眼看世界的背景: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分析其背景。
(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阅读课本第二段大字部分和第三段大字部分分析两人的主要活动。
林则徐的主要活动◆设立译书馆,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
◆摘译了《各国律例》。
◆在鸦片战争中,他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
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3、阅读课本第一目最后一段。
想一想,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对西学东渐起到了什么作用?3.对新思想的评价(特点、影响)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七年级第二学期第4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第2稿)【教学立意】19世纪60年代开始近代中国被动下的是教育形式、人才培养、生活方式的西化,但因为面对顽固派与列强内外的冲突与挑战,在这主动与被动、自觉与不自觉的艰难西化过程中,东渐成为历史潮流,产生了从西方技术到文化不经意地传入到中的有益结果,促动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教学目标】知道近代中国主要通过开设学堂、出洋留学及模仿租界三种形式学习和了解西方。
使用图像证史、比较的方式理解这个时期中国学习西方与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变化与艰难;使用一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租界,辩证地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使用“动机与效果”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作用、影响。
通过詹天佑的事迹学习,体悟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意志力及发愤学习、心系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及人格魅力;通过学习浦东中学、沈昌寿、蓝烟囱码头三个浦东乡土历史案例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认同国家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眼光走向世界。
【重点难点】重点:同文馆、出洋留学难点:租界的两面性【学情分析】这是一节与上海的初一学生生活较接近又比较陌生的课。
学生对留学、学校教育有一定的理解,但对近代早期的教育与留学情况的与今天的差异性并未真正理解;初一学生虽生在上海但对其历史发展历程并未清楚,尤其要辩证理解租界的特点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策略】本节课以两条线引导学生理解西方文化在近代传入中国的方式与特点,一个是“人”为中心,以丁韪良、詹天佑、王韬三人的历史与同文馆、出洋留学、租界联系起来;另外一个就是以“浦东乡土历史”为线索,通过三个事例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既了解家乡的历史又理解他们与近代中国发展的联系。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三个上海生活中常见中文词语,让学生用上海话读--戆大、差头、邋遢再让学生用英语翻译:gander、charter、litter,让学生实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教师引导,知道沪语常见用语与英语有一定的关联,我们称之为洋泾浜英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入到西方文化在近代传入中国的主题。
第28课《早期西学东渐》教学设计学校:上海市高行中学 年级:高一 执教:张凤娟一、 教学立意明末清初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客观上承担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命;这种建立在尊重、和平、互惠基础上的文化沟通,促进了中西文明的融合与发展;清中叶后这种交流的停滞,从一个侧面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二、教学目标归纳、整理、理解早期西学东渐的背景与主要内容;学会图像证史的基本方法,梳理其基本路径;感悟建立在尊重、和平、互惠基础上的文化沟通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三、学习内容和学情分析传教士来华始自唐朝以前,但超出宗教内容,进行自然科学及人文学术的传播是在明末。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传教士远涉重洋,相继来华,客观上形成了早期西学东渐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气象。
本课内容涉猎中西精神文化领域的交往,难度较深;新航路开辟、殖民、基督教传播、科学文化交流等内容相互交织,头绪复杂;西学东渐发生于欧洲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背景宏大,纵横理解和评价的难度自然增加。
学习者为普通完中的高一学生,从知识积淀看,学生还没有东西方文化交往的知识储备。
从学习能力看,学生知识面不广,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不强,在学习上比较被动。
四、教学要点重点:传教士来华和西学的传入 难点:评价早期的西学东渐 五、板书设计传教士来华——利玛窦的智慧——尊重、和平的方式——互惠、进步自然科学早期西学东渐 西学的内容人文学术西学的影响 中国——开阔眼界、认识差距、引发反思——停滞西方——中国热六、教学过程问题:问题:利玛窦来华传教,传教策略打通官场、钻研典籍、介绍西学等。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归纳“西学”内容三、西学东渐的影响:以上的西学传入,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讨论:如何看待早期西学东渐?有何启示西方——中国热。
第2021 西学东渐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介过程中的重要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的特点。
从三者之间逐渐深入的层递关系出发,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与作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和其中的先进人物,深化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和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教学重点:维新思潮。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体”、“用”二字。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第2021 西学东渐一、开眼看世界1.历史背景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介绍性著作3.影响:二、体用之争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实质:西用之争3.双方:洋务派和顽固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4.评价:三、维新思潮1.历史条件:2.代表人物:3.论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古代社会中国文化曾远远领先于世界,于是东学西渐经久不衰,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的强大已经真实的矗立在这个古老的民族面前,于是西学东渐之风愈刮愈盛。
一、开眼看世界题目中有“开眼”二字,那么,“开眼”之前当然是闭眼。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在历史必修二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中的第四目“近代前夜的危机”中提到的这样一段话: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毫无认识。
他们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这段文字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面对世界的发展大势,清帝国是一个睁眼瞎。
闭眼的结果是极其残酷的,近代中国一次次成为西方列强的鱼肉对象。
《西学东渐——近代前期思想解放历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的第一课内容,前面近代中国政治和经济史的复习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在掌握并理解本课的基础上才能对下阶段“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的把握。
因此,木课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有助于人们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在中国思想史模块中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于西学东渐的相关知识点,熟悉度是比较高的,我校学生整体历史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优势。
学生对于西学东渐有感性的认识,但是对西学向中国传播为什么如此艰难,则是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也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我认为这节课一方面要关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这个历史过程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但是要使一节课活起来,还必须有血肉和脉络,还必须赋予课堂灵魂,人就是课堂的灵魂。
由此出发本课的脉络由三个篇章构成:即,蒙昧篇,开眼看世界一一雾里看花,花意浓;渐醒篇,中体西用一一移花接木,花自残;觉醒篇,维新思潮一一昙花一现, 花留香。
四.教学目标:核心索养目标1、唯物史观能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等唯物史观的原理,所有学生能够知道西学东渐中中国各个阶级、阶层的核心主张和实践。
2、时空观念将西学东渐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分析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的进步意义及影响,获取对历史事件的准确理解。
3、史料实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法,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中国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艰难性、复杂性。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A. 《天工开物》的翻译B. 《几何原本》的翻译C. 《论语》的翻译D. 《红楼梦》的翻译2、题干:以下哪位学者被称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第一人”?A. 徐光启B. 李之藻C. 王韬D. 康有为3、《南京条约》附件中决定开放五口通商,其中最重要的是上海,因为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接近长江流域富庶地区,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内地。
这一措施对中国的影响是()。
A、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B、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19世纪60年代,一批介绍近代西方科技的书籍如《博物新编》《地理全志》等,在江南士大夫中流行,这一现象反映出()。
A、西学东渐已经深入士大夫阶层B、江南地区已成为西方科技传播的主要基地C、士大夫阶层已经普遍接受了西方科技D、江南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对西方科技有浓厚兴趣5、以下哪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西学东渐”概念的学者?A. 徐世昌B. 梁启超C. 康有为D. 谭嗣同6、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西学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广泛传播?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7、题干:《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当时中国的描述,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哪一项?A. 中国的地理概况B. 中国的经济状况C. 中国的社会制度D. 中国的文化成就8、题干:在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基督教,以下哪一项不是他们传播基督教的方式?A. 建立教堂B. 翻译西方科技书籍C. 举办学校D. 进行政治干预9、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指的是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这一过程中哪些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A、指南针B、造纸术C、火药D、印刷术 10、在早期的西学东渐中,中国的哪些士人开始对西方的科学与文化表现出兴趣,并与传教士进行交流?( )A、李贽B、王夫之C、顾炎武D、黄宗羲11、以下哪项不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西学东渐的主要表现?A. 《四洲志》的出版B. 徐继畬《瀛环志略》的介绍世界地理C. 徐光启《农政全书》的西方农业知识传播D. 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倡导12、洋务运动中,以下哪位船舶设计师被誉为“中国近代造船之父”?A. 詹天佑B. 詹森C. 汤若望D. 陈启宇13、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A. 明朝末年利玛窦来华B. 清朝初年耶稣会士进入中国C. 康熙帝下旨设立南书房D. 鸦片战争爆发14、以下哪位学者被称为“中国近代启蒙第一人”?A. 黄宗羲B. 顾炎武C. 王夫之D. 魏源15、明朝后期,来华传教士利玛窦通过《世界舆地图》将西方地图介绍给中国人,这引起了部分士大夫的兴趣。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学案一、学习目标识记:①知道西学的传入;②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理解:理解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三、学习过程:(一)、阅读教材52-尾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思考1:想一想,西学东渐的涵义指的是什么?“早期的”又该如何理解?含义: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分为两个时期:①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即书上说的早期)②第二个时期是鸦片战争以后。
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
一、传教士来华◆1、背景2、在中国传教的奠基人——利玛窦(1)利玛窦简介(2)利玛窦在中国成功传教的原因(或者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有哪些?)A、送礼,以获取皇帝的信任B、入乡随俗,以适应中国国情C、打通官场关节,以取得地方官员和朝廷的支持(3)利玛窦在华传教的影响思考2:利玛窦能够在中国传教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影响?(1)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2)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向东方发展,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页二、西学的传入★1、西学的内容:西学不仅包括欧洲传教士传播的基督教(神学),还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内容泛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2、西学传入的特点: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作,涉及面广3、西学传入的表现:(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2)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笔算法,在中国影响深远。
第六单元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教学目标]1.知道利玛窦来华的基本情况;了解早期西学传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的内容;掌握早期“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积极意义。
2.通过对传教士的代表人物利玛窦来华传教历史的学习,掌握早期西学东渐的背景和状况;通过对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合作的史实探察,感知早期西学东渐的特点和意义;通过大量历史信息的冲击,基本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历史,能够正确分析早期西学东渐的相关评价。
3.通过传教士来华和西学的传入历史的学习,认识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特性,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重要内容,树立平等对话是人类交往的正确方式。
理解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民族发展的趋势,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克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意识,抛弃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中外交往意识和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学的传入难点:评价西学东渐说明:1.传教士来华始自唐朝以前,但超出宗教内容,进行科学文化传播是在明末。
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西学传入是鲜明的特征。
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看,对明末知识分子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对以后历史发展和对今天现实的警示意义上讲,早期西学东渐也是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
2.从知识积累上看,学生还没有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历史储备。
从历史的复杂性来看,一是涉及到精神文化领域的交往,层次较高,其次是新航路发现、殖民、基督教传播、科学文化交流等内容交叉在一起,头绪比较多。
从西学东渐这件事情来看,发生在真正的世界历史出现的时代交叉口,纵横理解和评价的难度自然增加。
[教学设计]1.悠久历史联接东西双方---导入新课:回顾历史引导解决什么是西学东渐,不仅导入新课,而且提醒学生关注西学东渐的内容突破了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传统和藩篱,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同时运用马可波罗这样已经学过的内容又可直接导入传教士来华背景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时间线索来把握历史的能力。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一、基础练习1.自 世纪中叶开始,欧洲 远涉重洋,相继来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了新的一幕。
2入华之初,利玛窦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 的调和策略,尽力迎合中国 的 和 ;并以介绍 、切磋 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
3.早期的“西学东渐”主要是伴随着什么活动而进行的? ( )A .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B .民间海外贸易C .中国官僚士大夫的主动学习D .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4.据说利玛窦来华时,曾带来了一幅有外文标注的世界地图。
在这幅地图中,中国处 于世界的中央。
利玛窦的良苦用心在于 ( )A .迎合中国人以我为尊的心态B .赢得中国人的信任C .中国本来就在世界的中央D .以此表示对中国人的尊重5.在早期西学东渐的成果中,与利玛窦有关的是 ( )①《崇祯历书》②《几何原本》③《远西奇器图说》④《坤舆万国全图》⑤《泰西 水法》⑥《同文算指》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①③⑤ D.②④⑥6.读图,回答问题。
(1)右图是早期“西学东渐”的一个生动、形象的画面。
其中的人物分别是 和 。
(2)他们曾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3)除此之外,早期“西学东渐”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二、拓展练习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和别的国家民族很不相同。
……但是因为中国人和外国人少有往来,对于外国人 常怀疑心,时常害怕。
尤其是中国皇帝,因为祖宗以武力取得天下,怕有人用武力夺去他的 皇位。
因为若是多数信教人和我们结合在一起,马上就会使人怀疑我们收徒聚众,图谋不 轨。
这就是使我们的工作不生大效的原因。
唯一的明智途径,是慢慢取得中国人的信服,排 除他们的疑心,然后再劝他们进教。
——利玛窦给一位寓居罗马朋友的信(1599年8月14日)(1)阅读上述材料,概括归纳耶稣会士传教效果“不生大效”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利玛窦是如何“取得中国人的信服,排除他们的疑心,然后再劝他们进教”的。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学案
一、学习目标
识记:①知道西学的传入;
②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理解:理解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三、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52-尾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思考1:想一想,西学东渐的涵义指的是什么?“早期的”又该如何理解?
含义: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西学东渐分为两个时期:
①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即书上说的早期)
②第二个时期是鸦片战争以后。
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
一、传教士来华◆
1、背景
2、在中国传教的奠基人——利玛窦
(1)利玛窦简介
(2)利玛窦在中国成功传教的原因(或者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有哪些?)
A、送礼,以获取皇帝的信任
B、入乡随俗,以适应中国国情
C、打通官场关节,以取得地方官员和朝廷的支持
(3)利玛窦在华传教的影响
思考2:利玛窦能够在中国传教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影响?
(1)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
(2)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向东方发展,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
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页
二、西学的传入★
1、西学的内容:
西学不仅包括欧洲传教士传播的基督教(神学),还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内容泛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2、西学传入的特点: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作,涉及面广
3、西学传入的表现: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2)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笔算法,在中国影响深远。
(3)利玛窦在华期间绘制世界地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坤舆万国全图》,
西方地理学的传入使中国人耳目一新。
(4)传教士编译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
A、水利科技专著《泰西水法》
B、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
(5)以西方历法为基础,修订中国历法
(6)西方的哲学、逻辑学名著翻译介绍到中国
(7)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等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4、西学东渐的影响:
(1)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2)西学东渐促使了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了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3)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也使得中国古文化传入西方后对于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欧洲出现18世纪中国风。
5、西学东渐现象消失的原因:
由于清朝康熙以后对外政策从海禁到闭关政策的转变,
最终导致西学东渐现象消失,中国与世界最终隔绝
【收获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