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件1.1《古代两河流域》(华东师大版第一分册)
- 格式:pdf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9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第一分册《古代两河流域》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古代两河流域》是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的内容之一,属于古代史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单元主要围绕两河流域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特点展开,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掌握两河文明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文化特点。
–熟悉两河流域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两河文明的兴衰原因。
–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能够归纳总结历史周期律,并运用到其他历史时期的学习中。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
三、教学重点•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
•掌握两河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文化特点。
四、教学难点•理解两河文明的兴衰原因。
•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的深层次意义。
五、教学内容及学习活动安排1. 探究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文本材料,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两河流域地理环境对当地文明的影响。
2. 了解两河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材料,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学生通过看视频材料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两河文明的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3. 了解两河文明的文化特点•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材料和图表,了解两河文明的语言文字、艺术和科技等方面的特点。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归纳总结两河文明的文化特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4. 分析两河文明的兴衰原因•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材料和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两河文明的兴衰原因。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并展示两河文明的兴衰原因,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5. 运用历史周期律分析两河文明•学生通过复习和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初步领会历史周期律的概念。
1.1《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一分册)第一篇:1.1《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一分册) 上海市延安中学施洪昌王立善 [教学目标]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国家产生的时间、政权的更替、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汉穆拉比法典》;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以及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理解《汉穆拉比法典》在行使国家职能中的作用及重要的历史价值。
3.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古代东方文明,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应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明成果,同时懂得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道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重点与难点]难点:《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分析。
1.两河流域是现知产生国家最早的地方,国家的出现适应了当时两河流域生产发展的需要和阶级关系变化的需要,并在王国的更替中走向完善。
“古代两河流域”作为本教材的开篇之作,让学生理解该地区国家产生及其职能,不仅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两河流域古代文明,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国家的产生是人类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的历史概念。
故为重点。
2.分析文献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方法,高一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
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以伊拉克“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的材料导入。
2001年,伊拉克举行“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纪念楔形文字的诞生。
5000年后的今天,闪米特人的后裔仍为祖先发明的楔形文字深感自豪。
今天的课,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一古老文字诞生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2.新月沃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摇篮提供“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地图”(见ppt),分析古代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特点。
提问:古代两河流域是指哪个地理范围?为什么此处被称作“新月沃地”?回答: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和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此处被称作“新月沃地”的原因在于,两条河流的泛滥为这个大干旱地区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且该地区形状为新月形。